第一篇 有色金属工业概论
第1章 有色金属工业种类
1.1 重有色金属工业
1.2 轻有色金属工业
1.3 贵金属工业
1.4 稀有稀散金属工业
1.5 稀土工业
参考文献
第2章 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工艺
2.1 采矿工艺
2.2 选矿工艺
2.3 冶炼工艺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色金属工业“三废”特征
3.1 “三废”产生来源及特征
3.2 环境危害特征
3.3 资源价值特征
参考文献
第4章 有色金属工业“三废”处理与利用
4.1 废气处理与利用
4.2 废水处理利用
4.3 固体废物处置利用
4.4 “三废”综合利用模式
参考文献
第5章 有色金属行业“三废”处理利用相关管理要求
5.1 行业规范(准入)条件要求
5.2 行业清洁生产要求
5.3 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
5.4 行业污染防治*佳可行技术指南要求
5.5 行业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第二篇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第1章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特征与综合利用状况
1.1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来源与分类
1.2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属性
1.3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特征
1.4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管理
1.5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现状与问题
1.6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原则与方法
2.1 有价金属回收
2.2 作建筑材料
2.3 充填采空区
2.4 土壤改良剂
2.5 功能材料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色金属采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3.1 有色金属采选固体废物来源与资源特征
3.2 有色金属采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3.3 有色金属采选固体废物工程实例
从一名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实验室数据上的“花架子”研究,而是聚焦于如何将技术从公斤级放大到吨级生产线上。书中对设备选型和工程放大的论述非常接地气。例如,在讨论烟气脱硫产生的副产品(石膏等)的利用时,它详细对比了浆液脱硫和干法脱硫在后续产品纯度控制上的优劣,并给出了不同类型反应器在处理高粘度废渣时的维护要点。特别是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设置关键过程变量(如pH值、氧化还原电位)的在线监测点,以及当系统偏离设定值时应采取的紧急联动响应措施。这对于我们现场操作人员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经验财富。唯一的遗憾是,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韧性方面,内容略显单薄。毕竟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一个技术方案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是否具备成本优势和稳定的原料/副产品流转能力。
评分这本《有色金属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的书籍,我刚翻阅了几页,立刻就被它深邃的专业性和广阔的行业视野所吸引。首先,我必须提到它在理论构建上的扎实程度。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技术方法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渣、废液、废气所蕴含的物质循环规律和环境化学原理。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稀有金属尾矿中微量元素富集与迁移机制的论述,精确到了分子层面,这对我们理解“废物”的本质——即尚未被有效利用的资源——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新材料前沿交叉方面的探讨,书中引入了先进的催化剂设计理念,试图通过低能耗、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路径,将传统上被视为“焚烧或填埋”的副产品,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精细化工原料。这种从源头优化、过程控制到末端高效转化的系统性思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洞察。如果能再多一些结合全球知名冶炼企业实际案例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加完美了,毕竟理论落地到工业化生产的鸿沟是巨大的,案例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可读性和系统性做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书中在讲解复杂工艺流程时,使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示意性插图,这些图表的设计非常直观,即便是我们这些非一线研发人员,也能迅速把握住关键的反应单元和分离步骤。尤其是在讲解湿法冶金与火法冶金的耦合技术时,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得像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原料预处理的粗放式管理,到复杂的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过程中的平衡调控,直至最终产品的纯化,每一步的参数控制和潜在风险都被详尽地标注出来。我注意到书中对“循环经济闭环构建”的章节着墨颇多,它不仅提出了技术方案,更结合了经济核算模型,分析了不同利用路径的投资回报周期和环境效益评估标准。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案头书,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管理人员来说,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希望未来修订版能增加更多关于数字化模拟和智能优化在废物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探讨,毕竟工业4.0的浪潮下,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现有装置的运行效率是行业痛点。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和论述风格,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跨学科知识整合上的深厚功力。它不仅仅是化学工程或材料科学的范畴,更融入了环境科学、资源经济学乃至部分法规层面的考量。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技术路线的“环境哲学”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它提醒我们,废物综合利用的目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对地球承载力的尊重。书中对生命周期评估(LCA)在废物资源化项目中的应用有着深入的探讨,这使得读者在评估一个技术方案时,必须跳出单一的经济账本,而是要全面衡量其对水、气、土的长期影响。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人读起来心潮澎湃。如果说有什么可以进一步加强的,那就是关于国际合作与技术转移的案例分析可以更丰富一些。了解发达国家在处理特定难点废物方面是如何通过技术许可或合资合作来加速产业升级的,对国内的同行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行业经典。
评分我关注有色金属行业已经有快二十年了,深知不同地域、不同矿源的废物特性差异巨大,这直接决定了工艺路线的选择。这本书的地域适应性和矿物学基础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没有采取“一刀切”的通用技术方案,而是深入分析了诸如硫化铜矿伴生的高砷渣、铝土矿赤泥中的稀土元素回收等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难题。他用非常严谨的语言描述了在处理特定复杂矿物体系时,如何根据原矿的物相组成来定制预处理步骤,比如采用不同的焙烧温度和气氛对症下药。这种对细微物性差异的敏感度,是许多泛泛之谈的技术著作所缺乏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的警示非常到位。在设计废物资源化流程时,如何避免在处理A类废物时,产生新的B类危险废物,这本书给出了详尽的风险评估框架和控制策略,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工程伦理。我个人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极端条件(如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处理难溶性或高毒性废物中的应用实例,以期突破现有工艺的效率瓶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