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地理学方法论 | 作者 | 蔡运龙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308887 | 出版日期 | 2011-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540Kg |
| 内容简介 | |
哲学和纯思辨性的概念对于从事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非常重要。《地理学方法论》从方法论的高度,论述了地理学中若干对立统一的相对概念,包括科学与人文、空间与时间、还原论与整体论、主观与客观、归纳与演绎、可能与现实、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例外与普适、思想与历史、传统与创新等;在此基础上,回顾和总结了中西方地理学创新的历程,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创新的源泉和途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前沿研究趋势的敏锐捕捉和前瞻性判断上。它没有沉溺于对经典理论的重复阐述,而是着重探讨了地理学如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耦合。特别是关于“计算地理学”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定性研究的冲击与互补,作者给出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我发现,作者在讨论这些新技术工具时,并非将其视为目的本身,而是回归到地理学的本质关切——即人地关系——来审视这些工具的适用性。这种始终不离“地理学之问”的定力,是区分优秀学术著作与一般技术手册的关键。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研究伦理问题的探讨,比如数据隐私、模型的可解释性等,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学科未来的深切忧虑。这使得整本书的立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工具箱”,而上升到了“学科哲学”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研究方向的启发是多维度的,它促使我重新审视了过去几年来自己所依赖的研究方法论的“盲点”。在阅读到关于“在地性”与“全球化”辩证关系的那部分内容时,我意识到自己过去过于强调宏观趋势的普适性,而忽略了微观情境的独特性。作者通过一系列扎根于具体地域的案例研究,展示了理论如何被“地方化”和“情境化”的过程,这无疑为我未来的田野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培养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即永远不要将任何一种方法视为终极真理。它鼓励读者不断地在不同的方法论之间进行跨界对话,在冲突中寻找新的生长点。这种思维训练,远比记住几个特定的研究步骤来得珍贵。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搭配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初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想深入阅读的冲动。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前言部分,作者在引言中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梳理,那种对学术脉络的清晰洞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的流畅感,将复杂的理论概念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不同地理学流派的兴衰与演变时,所引用的案例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乏微观的实证分析,这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尤其是关于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在当代地理学中的对话与融合,作者的处理方式相当老到,既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展示了它们各自的贡献和局限性。这种平衡的视角,对于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学科认知框架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仅仅是梳理这些基本的方法论脉络,就已经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评分从排版和细节处理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无疑是上乘的。注释系统极其完备且规范,引文的标注清晰明确,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溯源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发现,许多关键术语的定义都被巧妙地设计在正文旁侧或页脚,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同时又不会牺牲专业性的严谨。此外,书中穿插的图表和示意性插图,虽然数量不多,但每张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核心论点的阐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模型或理论框架的难度。举个例子,作者用来解释“尺度叠加效应”的那张示意图,简洁到令人拍案叫绝,瞬间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社和作者对学术成果传播的尊重。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带着批判性眼光阅读的读者来说,能够找到的瑕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当我翻阅到关于研究范式转变的那几个章节时,我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对比了不同年代的研究者在处理同一地理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工具。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方法。它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地理学思想史深处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奠定学科基石的伟大思想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们的理论大厦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空间概念”的解构和重塑过程的描述,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扁平化的空间理解,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关系性的、动态的“场域”概念。阅读体验上,作者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在需要严谨论证的地方,逻辑链条密不透风,而在需要引发思考的地方,则留下了足够的留白,供读者自行消化和联想。这种亦师亦友的叙事风格,让原本枯燥的方法论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充满智力探险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