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工程实例 污泥处理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工程实例 污泥处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污泥处理
  • 污泥处置
  • 资源化利用
  • 废物资源利用
  • 环境工程
  • 市政工程
  • 水污染控制
  • 生态工程
  • 循环经济
  • 技术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马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306807
商品编码:2680275963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开本: 16开
作者: 编者:蒋自力//金宜英//张辉 页数:
定价: 168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号: 9787122306807 印刷时间: 2018-01-01
出版社: 化学工业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印次: 1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污泥的来源、分类、成分和性质
1.1.1 污泥的来源
1.1.2 污泥的分类
1.1.3 污泥的成分
1.1.4 污泥的性质指标
1.2 污泥的危害及处理处置原则
1.2.1 污泥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1.2.2 污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3 污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2.4 污泥的其他潜在环境影响
1.2.5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技术原则
1.3 污泥排放状况和产量预测
1.3.1 污泥排放状况分析与估算
1.3.2 影响污泥产量的因素
1.3.3 污泥产量的预测
1.4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基本方法
1.4.1 **外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介绍
1.4.2 **污泥处理处置的基本方法
1.4.3 国外污泥处理处置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与标准
2.1 国外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与标准
2.1.1 欧盟及其成员国
2.1.2 美国
2.1.3 其他**
2.2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
2.2.1 法律法规
2.2.2 法令条例、管理办法
2.2.3 行业政策
2.3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标准
2.3.1 我国现有的污泥标准概况
2.3.2 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标准
参考文献
第3章 污泥浓缩和脱水技术
3.1 污泥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去除方式
3.2 污泥的调理技术
3.2.1 化学调理技术
3.2.2 物理调理技术
3.2.3 生物调理技术
3.2.4 其他污泥调理技术
3.2.5 发展趋势
3.3 污泥浓缩技术概况
3.3.1 污泥浓缩效果的测定
3.3.2 重力浓缩技术
3.3.3 气浮浓缩技术
3.3.4 离心浓缩技术
3.3.5 转鼓浓缩技术
3.3.6 其他浓缩技术
3.3.7 常用浓缩技术对比及发展趋势

......

编辑推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和工业污泥产量亦随之增加。污泥含水率很高,成分复杂多变,其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还存在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生物等有毒有害成分,同时由于来源的不同,污泥中还可能浓缩着汞、铬、铅和镉等重金属化合物以及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等。若这些污泥得不到妥善处理,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损害人类健康。然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国在污水处理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将面临巨大的污泥处理处置压力。对污泥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中的一分册,也是一本专门阐述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论、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法规政策与标准、污泥浓缩和脱水技术、污泥稳定化技术、污泥干化技术、污泥焚烧技术、污泥堆肥与农用技术、污泥建材利用技术、污泥能源利用系统与技术。 本书在编著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和前瞻性,较系统的介绍了污泥的处理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同时本书还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说明各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工程实例,对相关技术进行进一步阐述,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借鉴价值,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提要:

本书共9章,以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为主题,分析了污泥的产生、特性以及影响因素,讨论了国内外的技术应用情况,分析了国家的相关政策,介绍了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以及应用工程案例。具体包括污泥特性和来源、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现状分析、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污泥消化、污泥干化、污泥焚烧、污泥堆肥、污泥建材利用、污泥热能利用以及污泥制备活性炭等其他资源化技术、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工程实例等相关内容。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可供污泥安全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聚焦新型能源转化与环境修复技术 丛书导言 在当前全球资源日益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双重挑战下,发展高效、可持续的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已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本丛书——《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当前废物处理处置领域的前沿技术、工程实践与未来发展趋势。我们着眼于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向前端预防和资源化利用的理念转变,聚焦于各类固体废弃物在能源、材料、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丛书并非仅仅关注单一的废物处理流程,而是构建一个涵盖废物源头减量、分类收集、高效转化、终端安全处置及资源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技术体系。我们强调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力求为科研人员、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及相关产业从业者提供全面、深入的技术参考和决策支持。 --- 分册概述(聚焦于本丛书其他重要主题): 第一分册:工业烟气污染控制与高效脱硫脱硝技术 本分册深入剖析了火力发电、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工业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重金属等)的生成机理、监测技术及先进的控制策略。 主要内容涵盖: 1. SOx控制技术: 详细介绍了湿法、干法、半干法脱硫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吸收剂选择与再生利用技术。特别关注了超低排放标准下高效湿式石灰石-石膏法(FGD)的优化运行、浆液处理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2. NOx控制技术: 重点阐述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的技术特性、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低温脱硝技术的研发进展。同时,探讨了如等离子体技术、电子束照射等新型非催化脱硝方法在特定场景的应用潜力。 3. 颗粒物与重金属协同控制: 涵盖了高效布袋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冲击波清灰技术等在超细颗粒物捕集中的应用。针对汞、铅、镉等重金属,详述了吸附法、电化学捕集法及特定催化剂对其协同去除的工程化技术。 4. 系统集成与能效优化: 讨论了烟气净化系统各单元间的能量梯级利用,以及如何通过先进过程控制(APC)系统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与运行成本的平衡。 --- 第二分册:城市生活垃圾热解与气化能源化技术 本分册聚焦于城市生活垃圾(MSW)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废弃物,如何通过热化学转化技术实现能源回收和环境友好的处置。 主要内容涵盖: 1. 垃圾预处理与组分分析: 深入探讨了垃圾分选、破碎、干燥、RDF(垃圾衍生燃料)制备等预处理环节的关键技术指标和工程控制点。强调了不同组分(水分、挥发分、固定碳)对后续热解气化性能的影响。 2. 低温热解技术: 详述了快速热解和慢速热解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热解温度和停留时间,实现生物油的产率最大化和组分调控。讨论了生物油的稳定化、精制和作为化工原料的应用前景。 3. 垃圾气化技术: 重点介绍了固定床、流化床、循环流化床气化炉的设计原理、操作条件及合成气(Syngas)的净化技术。分析了气化过程中焦油的生成与清除,以及合成气向电力、燃料或化学品转化的集成方案。 4. 热解/气化残渣(炭/炉渣)的资源化: 讨论了热解炭(Biochar)在土壤改良、吸附剂制备、碳封存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炉渣作为建筑材料(如水泥掺合料或道路基材)的性能评估与工程标准。 --- 第三分册:危险废物无害化与安全处置工程 本分册聚焦于成分复杂、危害性高的危险废物,探讨其从鉴定、分类到最终安全处置的全过程工程技术体系,确保环境风险最小化。 主要内容涵盖: 1. 危险废物源头控制与鉴定: 详细阐述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在线监测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和毒性。 2. 高毒性有机物焚烧处置技术: 重点剖析了回转窑、双膛炉等焚烧系统在处理含氯、含氮、剧毒有机废物时的优化燃烧条件、二次燃烧室设计,以及飞灰和尾气(特别是二噁英类)的深度净化技术。 3. 重金属稳定化与固化技术: 阐述了水泥固化、硅酸盐固化、化学沉淀法等在处理含重金属的废水、废渣中的应用。讨论了稳定化后固化体浸出毒性控制的机理及其长期稳定性评价标准。 4. 反应性废物与废酸废碱的安全处理: 针对水体、有机溶剂等反应性危险废物,介绍了安全钝化、中和稀释以及后续回收利用的技术路径,强调过程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体系的构建。 --- 第四分册:建筑垃圾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本分册关注建筑垃圾(C&D Waste)、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规模化、工程化再生利用技术,推动建材行业绿色转型。 主要内容涵盖: 1. 建筑垃圾高效分选与破碎工艺: 介绍了移动式和固定式破碎筛分生产线的配置原则,以及针对混凝土、砖块、木材、金属等不同组分的分离技术,包括振动筛、磁选、涡电流分选等。 2. 再生骨料(RA)的制备与应用: 详细分析了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如密度、吸水率、强度),以及如何通过对再生骨料的改性处理(如酸洗、碳化)来提升其在混凝土、砌块、道路基础材料中的应用比例和性能。 3. 工业副产石膏的转化利用: 探讨了脱硫石膏、磷石膏的脱水提纯技术。重点介绍了其在生产高强石膏板、水泥缓凝剂、新型建材方面的应用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要点。 4. 粉煤灰与炉渣的资源化建材开发: 总结了粉煤灰在生产免烧砖、混凝土掺合料中的应用技术。针对高活性粉煤灰和低活性粉煤灰的不同特性,提出了差异化的资源化方案,并讨论了炉渣在高等级路面结构中的应用潜力。 --- 总结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的每一分册都致力于提供扎实的技术深度和广阔的实践视野。我们相信,通过系统学习本丛书所涵盖的能源化、材料化、无害化等关键技术领域,读者将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环境挑战,并在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产业中实现技术创新与价值提升。本丛书将持续关注国际前沿动态,定期更新和扩充内容,以期成为废物资源化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略带工业风的配色,配合清晰的字体,一眼就能看出是专业领域的书籍。我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了翻,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政策导向和理论框架的搭建,对于像我这种初入这个领域,更想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的实践者来说,可能有点不够“接地气”。我原本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类型污泥(比如市政、工业)在特定处理工艺下的操作细节、参数设置,甚至是不同设备供应商的技术对比分析。这本书里虽然提到了很多技术路线,比如厌氧消化、好氧处理、高级氧化等,但大多是点到为止,更像是给一个行业概览,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册。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那些图表,发现很多示意图更像是流程图,缺乏关键节点的工艺参数说明,比如反应器停留时间(HRT)、污泥龄(SRT)的推荐范围,以及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影响修正系数等。我甚至得对照着网络上的一些技术标准和规范,才能把书里讲的这些概念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总而言之,如果你的目标是快速了解整个行业的技术版图和政策背景,这本书或许是个不错的起点,但若指望它能帮你解决一个棘手的工程难题,那可能需要搭配更具实操性的参考资料。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在“环境管理与法规遵从”这一块的内容,是相对扎实且深入的。它对国家和地方在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最新法规变动梳理得非常清晰,特别是提到了危险废物认定标准的变化对污泥末端处置的潜在影响。这部分内容很有价值,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调整合规策略。然而,一旦内容转向工程技术细节,其深度和时效性就大打折扣了。例如,它引用的某些技术标准似乎是几年前的版本,对于目前迅速发展的物联网和智能控制在污泥处理厂的应用,比如远程监控、数据驱动的药剂自动投加系统,几乎没有提及。我甚至翻遍了全书,也没找到关于5G或AI技术如何辅助优化污泥消化过程的任何前瞻性讨论。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为政策制定者或环境法规顾问准备的案头参考资料,而非为一线工艺工程师或追求前沿技术的研发人员量身定做的工具书。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内容分布极不均衡,技术深度与广度的匹配度有待商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啃这本书,尤其是对那些涉及高难度概念的部分,比如高级氧化技术(AOPs)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我对这本书在技术阐述上的严谨性还是持保留态度的。它在介绍芬顿反应或臭氧氧化时,给出的反应机理图谱过于简化,没有考虑到实际工程中pH值、温度波动以及竞争性物质(如碳酸盐)对自由基效率的巨大影响。更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反复强调了“零排放”和“资源化最大化”的目标,但在具体到产热能回收(如沼气发电)的效率评估模型时,却显得非常保守和模糊。我期待看到关于Methane Yield(甲烷产率)的详细敏感性分析,即不同预处理方式(如湿法热解、超声波破碎)对甲烷产率的百分比提升,以及相应的投入产出比分析。这本书似乎在“描绘美好的未来”和“提供可量化的工程指导”之间走了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点,使得那些真正关心经济效益和运行稳定性的读者,难以从中找到确切的决策依据。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水处理领域摸爬滚打的人士,我拿到这本书时,本以为它能提供一些针对“特定地域气候”或“特定行业特征”的污泥处理优化策略。但很遗憾,这本书的内容显得过于“普适化”和“通用化”。比如,在干燥技术这一章,它详细描述了板框压滤、离心脱水和滚盘干燥的原理,但对于如何根据污泥的粘性、滤饼的抗压强度来选择最匹配的脱水设备预处理药剂配比,几乎没有涉及任何经验性的总结。这就像是教科书里讲的理想状态,没有把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堵料”、“跑泥”、“药剂失效”等突发状况纳入考量。我希望看到的是,针对那些高有机质、低沉降性的市政污泥,哪些预处理技术(如污泥调理剂的种类选择)在不同季节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处理效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宏观总结,缺少一线工程师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现场条件时,那种“血与泪换来的”具体窍门和排除故障的步骤指南。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某次大型行业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而不是一本结构严谨的专著。它的内容跳跃性比较大,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直接切入到具体的“污泥脱水滤饼含水率优化”,中间缺乏平滑的过渡和深入的逻辑串联。例如,关于重金属稳定化处理那一章,它列举了硫化物沉淀法和磷酸盐固定化法,但对于这两种方法在处理不同重金属配比的污泥时的经济性评估和长期稳定性对比分析,描述得非常简略,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实际工程案例的数据支撑。我特别关注了资源化利用部分,尤其是关于污泥建材和土壤改良剂的章节,理论部分讲得很充分,引用了不少文献,但实际操作层面,比如关于污染物迁移风险的评估模型,书里只是提到了几个公式,却没有演示如何将实际的污泥成分数据代入计算,来预测其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长期风险等级。这种“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感觉贯穿始终,让我觉得作者可能更偏向于学术研究的广度,而非工程应用的深度。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掌握工程验证方法的工程师来说,这方面的缺失是比较遗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