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科普读本系列 天体运行论

世界经典科普读本系列 天体运行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普
  • 天文学
  • 天体运行
  • 经典
  • 科学
  • 宇宙
  • 知识
  • 阅读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蚂蚁兵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49454
商品编码:268044983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天体运行论 作者 尼古拉·哥白尼;徐萍
定价 50.00元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8249454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51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天体运行论》是哥白尼关于自己的天文学说的不朽著作。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日心地动学说,不仅提出了崭新的宇宙图像,而且对日、月和行星的运动都有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定量探讨。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了太阳,并没有放弃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虽然哥白尼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他推翻了在天文学上统治了几千年的地球中心说,是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革新。


   作者简介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n

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1473年出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成年后的哥白尼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教士,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这部的著作《天体运行论》。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弗龙堡辞世,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n

徐萍

n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政治学专业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曾在美国曼斯菲尔德研究中心做过一年访问学者。著有《新兴市场国家:融入体系还是挑战格局》《冷战与东北亚史论》《基辛格均势战略研究》《战争背面的战争》等书籍,在《国际问题研究》《史学集刊》《社会科学战线》等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译著有《长长的阴影》《极简世界史》等。

n



   目录

n

章宇宙是球形的 005

n

第二章地球也是球形的 005

n

第三章大地和水如何构成统一的球体 007

n

第四章天体的运动是匀速的、永恒的或复合的圆周运动 009

n

第五章圆周运动对地球是否适宜,地球的位置在何处 011

n

第六章天比地大,无可比拟 013

n

第七章为什么古人认为地球静居于宇宙中心 016

n

第八章以往论证的不当和对它们的批驳 017

n

第九章能否赋予地球几种运动,地球是不是宇宙的中心 021

n

第十章天球的顺序 022

n

第十一章地球三重运动的证据 028

n

第十二章圆周的弦长 032

n

第十三章平面三角形的边和角 047

n

第十四章球面三角形 053

n

第二卷

n

章圆圈及其名称 079

n

第二章黄道倾角、回归线间的距离以及它们的测量方法 080

n

第三章天赤道、黄道与子午圈相交的弧和角;赤经和赤纬对这些弧和角的偏离及其计算 082

n

第四章对黄道外任一天体,若黄经、黄纬已知,测定其赤经、赤纬和过中天时黄道度数的方法 089

n

第五章地平圈的交点 090

n

第六章正午影子的差异 091

n

第七章如何相互推求长的白昼、各次日出的间距和天球的倾角以及白昼之间的余差 094

n

第八章昼夜的时辰及其划分 104

n

第九章黄道弧段的斜球经度;当黄道任一分度升起时,如何确定在中天的度数 105

n

第十章黄道与地平圈的交角 106

n

第十一章关于表格的使用 113

n

第十二章通过地平圈的两极向黄道所画圆的角与弧 114

n

第十三章天体的出没 115

n

第十四章恒星位置的研究和恒星在星表中的排列 117

n

第三卷

n

章二分点与二至点的岁差 152

n

第二章证明二分点与二至点岁差不均匀的观测史 154

n

第三章可以说明二分点和黄赤交角移动的假想 158

n

第四章振动或天平动如何由圆周运动形成 161

n

第五章二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不均匀运动的证明 163

n

第六章二分点岁差与黄道倾角的均匀行度 167

n

第七章二分点的平均岁差与视岁差的大差值有多大 175

n

第八章这些行度之间的个别差值和表示这些差值的表 177

n

第九章二分点岁差讨论的回顾与改进 180

n

第十章黄赤交角的大变化有多大 183

n

第十一章二分点均匀行度的历元与非均匀角的测定 185

n

第十二章春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的计算 187

n

第十三章太阳年的长度和非均匀性 189

n

第十四章地心运转的均匀性和平均行度 193

n

第十五章证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初步定理 202

n

第十六章太阳的视不均匀性 211

n

第十七章太阳的种差和周年差及其特殊变化的解释 217

n

第十八章黄经均匀行度的分析 219

n

第十九章太阳均匀行度的位置与历元的确定 222

n

第二十章拱点飘移对太阳造成的第二种差和双重差 224

n

第二十一章太阳的第二种差的变化有多大 228

n

第二十二章怎样推求太阳远地点的均匀与非均匀行度 231

n

第二十三章太阳近点角的测量及其位置的确定 232

n

第二十四章太阳均匀行度和视行度变化的表格显示 232

n

第二十五章视太阳的计算 234

n

第二十六章 可变的自然日 236

n

第四卷

n

章古人关于太阴圆周的假说 242

n

第二章那些假说的缺陷 244

n

第三章关于月球运动的另一种见解 247

n

第四章月球的运转及其行度的详情 248

n

第五章在朔望出现的月球种差的说明 257

n

第六章关于月球黄经或近点角均匀行度之论述的

n

验证 269

n

第七章月球黄经和近点角的历元 270

n

第八章月球的第二种差以及本轮与第二本轮的比值 271

n

第九章表现为月球离开本轮高拱点的非均匀运动的剩余变化  272

n

第十章如何从给定的均匀行度推求月球的视行度 274

n

第十一章月球行差或归一化的表格显示 277

n

第十二章月球行度的计算 281

n

第十三章如何分析和论证月球的黄纬行度 282

n

第十四章月球黄纬近点角的位置 284

n

第十五章视差仪的研制 287

n

第十六章如何求得月球的视差 289

n

第十七章月地距离的测定以及取地球半径为1单位 时月地距离的数值 291

n

第十八章月球的直径以及在月球通过处地影的直径 295

n

第十九章如何同时推求日和月与地球的距离、它们的直径以及在月球通过处地影的直径及其轴线 296

n

第二十章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大小及其比较 300

n

第二十一章太阳的视直径及其视差 301

n

第二十二章月球的可变视直径及其视差 302

n

第二十三章地影变化可达什么程度 303

n

第二十四章在地平经圈上日月各视差值的表格显示 305

n

第二十五章太阳和月球视差的计算 313

n

第二十六章如何分离黄经和黄纬视差 314

n

第二十七章关于月球视差论述的证实 318

n

第二十八章日月的平合与平冲 319

n

第二十九章日月真合与真冲的研究 321

n

第三十章如何区分在食时出现的与其他情况下的日月合冲 322

n

第三十一章日月食的食分 323

n

第三十二章预测食延时间 324

n

第五卷

n

章行星的运行和平均行度 333

n

第二章用古人的理论解释行星的均匀运动和视运动 347

n

第三章由地球运动引起的视非均匀性的一般解释 348

n

第四章行星自身运动看起来如何成为非均匀运动 351

n

第五章土星运动的推导 355

n

第六章对土星新观测到的另外三次冲日现象 362

n

第七章土星运动的分析 372

n

第八章土星位置的测定 373

n

第九章由地球周年运转引起的土星视差,以及土星(与地球)的距离 374

n

第十章木星运动的说明 378

n

第十一章近观测到的木星的其他三次冲日现象 383

n

第十二章木星均速运动的证实 392

n

第十三章木星运动位置的测定 392

n

第十四章木星视差及其相对于地球运转轨道的高度的测定 393

n

第十五章火星 397

n

第十六章近来观测到的其他三次火星冲日 402

n

第十七章火星运动的证实 408

n

第十八章火星位置的确定 408

n

第十九章以地球周年运动轨道为单位的火星轨道的大小 409

n

第二十章金星 413

n

第二十一章地球和金星轨道直径的比值 415

n

第二十二章金星的双重运动 417

n

第二十三章金星运动的分析 419

n

第二十四章金星近点角的位置 425

n

第二十五章水星 426

n

第二十六章水星高、低拱点的位置 429

n

第二十七章水星偏心距的大小及其圆周的比值 430

n

第二十八章为什么水星在离近地点为60°附近的距角看起来大于在近地点的距角 435

n

第二十九章水星平均行度的分析 437

n

第三十章水星运动的近观测 441

n

第三十一章水星位置的测定 451

n

第三十二章进退运动的另一种解释 451

n

第三十三章五颗行星的行差表 453

n

第三十四章如何计算这五颗行星的黄经位置 460

n

第三十五章五颗行星的留与逆行 461

n

第三十六章如何测定逆行的时间、位置与弧段 467

n

第六卷

n

章五颗行星的黄纬偏离的一般解释 473

n

第二章这些行星在黄纬上运动的圆周理论 475

n

第三章土星、木星与火星轨道的倾斜度有多大 480

n

第四章对这三颗行星其他任何黄纬值的一般解释 483

n

第五章金星和水星的黄纬 485

n

第六章与远地点或近地点的轨道倾角有关的、金星和水星的二级黄纬偏离角 491

n

第七章金星和水星这两颗行星的倾角数值 494

n

第八章金星和水星的称为“偏离”的第三种黄纬 503

n

第九章五颗行星黄纬的计算 511

n



   编辑推荐

一、“世界经典科普读本”系列精选了人类科学史和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包括《几何原本》《天体运行论》《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基因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对论》《海陆的起源》《通俗天文学》等。

n

二、它们是科学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遗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不朽之作,同时也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n

三、名家名作,全新翻译,装帧精美,插图珍藏版。

n

四、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发表成为现代天文学的起点,开启了人类宇宙观的新纪元!

n

五、天文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推翻“地心说”,提出“日心说”。

n


n


n



   文摘

世界上存在着诸多能够滋养人类智慧的文学和艺术的研究领域,然而在我看来,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要用强烈的热爱之情,来对那些充满美感、颇具价值的领域进行研究。我认为,这一领域就是关于宇宙的神奇运转问题,其涉及星体的大小、距离、起落以及其他在这一运动中所出现的所有景象的成因。其终的研究目标也就是探讨宇宙的整体构成。包含所有美好事物的苍穹非常美丽,难道还有其他事物比它更美丽吗?有两个词汇能够使这一问题更加清晰:Caelum(天),意思是美丽的雕刻品;Mundus(世界),意思是纯净和优雅。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就是一位清晰可见的神,因为它的组合设计实在是太了。因此,如果就所研究的范畴来衡量各门学科的价值,那么我现在所关注的这门学科——一些人称之为天文学,另一些人称之为占星术,而前人则认为这是数学领域中的学问——是所有学科领域中为的,也是值得让一个自由人从事钻研的。天文学的研究需要得到数学中所有分支的支撑,包括算术、几何、光学、测地学、力学,还有其他所有的学科。虽然一切崇高学术研究的目的都是让人们戒掉恶念,促使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天文学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它能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难以置信的快乐。对于那些投身于自认为具备好的安排和受到神灵指引的研究中的人们而言,对这些事物的仔细研讨必然会激发他们追求更美好的事物,他们也因此会去赞美万物的创造者。他们会认为,一切的幸福都应该归功于上帝。《圣经》中的《诗篇》不是也在表明,在从事与上帝相关的工作时,会感觉非常快乐吗?这一过程,就像马车一样,终会把我们带向对至善至美事物的关注中去。

n

柏拉图的观点是值得推崇的,他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这门学科所能提供的效用和美感——当然也包括它能够给个人带来的不计其数的好处。在《法律》一书的第七卷中,他指出对于这门学科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它能把日子分成年月,因而使国家能够保持对于节日和祭祀日期的敏感和重视。柏拉图也强调,如果某人试图在分支学科的研究中,否定天文学的作用,那会是十分愚蠢的想法。而想要成为真正的神职人员,如果不懂得关于太阳、月亮,甚至其他星体的知识,那也是不可能的。

n

但是,这门学科虽然比人文科学更为神圣,探索的领域也更为高级深奥,其实也面临诸多困难和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来源于它的原理和假设(希腊人称其为“假想”)。许多从事这一学科研究的人使用的运算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他们之间的观点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无法通过的运算对恒星的运行轨迹和行星的运转进行界定,甚至连基本的了解都做不到。他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时间的推移,在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早期观测资料的协助下,把这些知识传递下来。来自亚历山大城的克洛狄阿斯·托勒密,他凭借细心、勤奋以及对400多年来观察数据的应用,在这方面做得比他人要杰出得多,他把这门学科推向了一个,似乎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填补的空白了。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事实、运动与他的论断并不相符,这都是在他之后被发现的,也有一些是他的知识领域未能涉及的。在谈到太阳的回归年的时候,普鲁塔尔赫说到“星体的运动已经了天文学家们的创造”。在这里,我以年本身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人们对于它的看法差异很大已是众所周知,以至于人们几乎要放弃对它进行测量的打算了。同理,其他星球的运转也是如此。但是,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将竭尽全力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详尽的研究。没有上帝的帮助,我将一事无成。这门学科的创始人离开我们的时间越长,为发展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帮助就越多。而且,我可以肯定,相对于我的那些前辈们,我的研究范畴将极大地扩展,当然这些研究是站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才能够完成的,因为正是他们开辟了通往这些研究领域的道路。

n


n

章 宇宙是球形的

n

文章一开始,我必须指出的一点,即宇宙是球形的。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是因为球形是所有形状中的,并且它是一个既不能增又不能减的整体,不需要任何接口;或者,也许是因为这种形状容量巨大,特别适合包容和保有万物;甚至,也可能是因为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这样的形状;或者,也是因为世界上的每个事物,例如水滴和其他的液体,都被塑造成这种形状。因此,似乎没有人能够否认,一切神赐的物体都应该是这种形状。

n


n

第二章 地球也是球形的

n

地球也是球形的,因为它也是从各个方位向中心方向汇集,但是它看起来并非一个的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凸起的山峰和凹陷的河谷,但其实它们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对球形有所改变。

n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证明这一点。对于一个从任何地点出发向北方旅行的人而言,这一轴线的北端每天都在升高,而与其对应的部分则每天相应地降落,升高和降落的程度是相同的。北部的星星看起来好像不会降落,而南部的星星看起来也不会升高。因此,老人星在意大利是看不到的,但是在埃及就能够看到。在意大利,能够看见波江座的后一颗星星,但是在更加寒冷的地区则看不到。相反地,对于一个从任何地点出发向南旅行的人来说,这些星星在天空中逐步升高,而那些在我们看来在不断升高的星星则处于下降状态。

n

而且,天极的这种高度变化与人类在地上的行走距离基本是一致的,而这种状况只有在球形的状态下才可能发生。这也就表明,大地同样局限在两极之间,因此它必然是球形的。

n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东部的居民无法看到我们这里傍晚的日、月食,而西部的居民也无法欣赏在早晨出现的日、月食。而住在中间区域的居民,会早于西部的居民看到傍晚的日、月食,而晚于东部的居民看到早晨的日、月食。

n

更进一步来说,航海家们会了解到,大海也必然呈现同样的形状。例如,当站在船的甲板上无法看到陆地的时候,却可能在船上桅杆的看到它。相反,如果在桅杆的绑上一个发光的物体,那么站在岸边的人会发现,随着船只距离岸边越来越远,其光度是逐渐减弱的,终消失不见,就好像船只已经沉没了一样。

n

而且,我们也知道,水的自然流淌方向是向低处流动,这同泥土的流动趋向是一致的,因此海水的流动不会超过岸边的高点。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一旦陆地浮出海面,它就比海面离地球中心更远。

n


n

第三章 大地和水如何构成统一的球体

n

海水环绕大地,四处流动,终填满了所有地势低洼的地方。当然,水的体积比土地要小一些,否则整片大地都要淹没于海水之中,因为它们都倾向于中心,当然这受制于它们的重量,因此才会留下部分土地,还有到处散落的岛屿,这样生物才有了生存的空间。人口密集的国家是什么?大陆又是什么?究其根本,就是一个更大的岛屿罢了。逍遥学派的学者们认为水的体积大约是陆地的10倍,他们的结论来源于,在元素转换的时候,一份土可以液化为大约10份的水,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应该听从他们的结论。他们还认为,因为大地内部有空心的区域,因此就重量而言,各处并不是相同的,因此大地在程度上凸起,导致重量的重心与几何形状的中心是不同的。他们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是由于缺乏几何学的相关知识。他们不了解这样的事实,只要地球上的某些土地保持干燥的状态,水的体积就不可能达到土地的体积的7倍,除非土地偏离了其重心,让位给似乎更具有重量的水。球的体积与其直径的立方成正比。因此,如果地球上水与大地的体积比为7比1,那地球的直径就不会大于从中心到水的边界的距离。因此,水的体积不可能比大地的体积大9倍。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地球的重心与几何的中心并无差别,因为从海洋向陆地的方位,凸起的部位并非一直连续增加的。否则,陆地上的海水就会被排光,也就不会有内陆海和辽阔的海湾出现。而且,从海岸边开始,海水的深度会逐渐增加,于是乘船远航的水手们就不会遇见岛屿以及任何形式的陆地。大家现在也知道,如果以人居住的地点为中心的话,埃及和红海之间的距离也不过是两海里a。与之相反的是,托勒密在《地理学》一书中,把可以居住的地域以及周边的范围进行了扩展。在他留作未知土地的子午线以外的地方,近代人又补充上了中国以及经度达60°的辽阔土地。这样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范围等于又扩大了,远远超过了海洋的范围。在这些地区之外还应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王在我们这一时代发现的岛屿加上,特别是应该把美洲(这是以发现这一土地的船长命名的)囊括进来。人们认为美洲是第二个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其规模大小还没有定论,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未知的岛屿,因此对于对称体的存在,我们实在不应该感到惊奇。用几何学来论证美洲大陆的位置,使我们相信,美洲和印度的恒河流域正好处于直径的两端。

n

综上所述,我认为事实已经很清晰了,陆地和海洋的重心是相同的,它与地球的几何中心重合。因为陆地更重一些,它的缝隙里面注满了水,所以虽然在表面看来水域覆盖的面积更大一些,但实际上它的体积还是小于陆地的。

n

于是,陆地和环绕它的水域的形状就像地球的投影。当月食的时候,大陆的影子就会形成一个的圆。因此,大地并非如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西美尼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平面,也并非如留基伯所说的是一个鼓形;它也并非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呈碗的形状,或者如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呈凹弧面形,或者像阿那克西曼德所想象出来的柱状体,同时也不是色诺芬尼所构建出来的下边部分无限延长,而密度在向着底部削减。大地的形状就是非常的圆球形状,就像哲学家们所构建出来的那样。

n


n

第四章 天体的运动是匀速的、永恒的或复合的圆周运动

n

在这之后,我们就能够回想起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因为球体的运动就是在圆圈上旋转。圆球通过这种运动表明其具有为简单的物体的形状,我们既发现不了它的起点,也不知道它的终点,两者之间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而且球体正是旋转形成的。

n

但是由于天上的球体非常多,其运动的轨迹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切运动中为明显的就是周日运动,也就是希腊人所说的νυχθμερον,实际上就是昼夜交替的现象。通过这种运动,他们设想整个宇宙(地球除外)都是从东向西进行旋转的。这一运动被认定为所有运动的公共量度,因为我们在衡量时间的时候主要是依据天数来进行计算的。

n

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相反的运动,也就是从西向东的旋转。我指的是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太阳给了我们年的概念,月亮给出了月的概念,这些都是为常见的时间周期。其他的五大行星也有各自的运行轨迹。但是,很明显,这些运动与种运动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它们并没有沿着与种运动相同的两极运转,而是沿着黄道的方向运转,其运转是倾斜的。第二,它们的运转并不是均匀的,因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有时慢些,有时又快一些,而其他的五大行星的运转有时是逆向的,有时还会暂停。太阳的运动是沿着其轨迹径直向前的,但是行星们有时还会逆行和停留。太阳径直前行,行星有时向南,有时向北,这也是它们被叫作“行星”的原因。还有一个事实可以补充,它们有时距离地球较近(这时它们处于近地点),有时又距离地球很远(这时它们处于远地点)。

n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运动是圆周形的运动,或者是由许多圆周组成的复合运动。虽然它们的运动并不特别规律,但是仍然遵循着同样的法则,并且有周期性的反复。如果不是圆周运动的话,那么这种情形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只有圆周运动才能够使物体回归到过去的位置。例如,由圆周运动组合而成的复合圆周运动促使太阳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昼夜长度,这终导致了四季的出现。许多运动都被组合进这种运动里面,因为仅仅一个简单的球体不可能带动某个天体的不规则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规律的运动呢?其或者基于内部的不稳定性,或者基于外部的不稳定性,再有就是运行中物体的变化。但是理智告诉我们,这些想法并不可信,因为在情况下形成的天体不应该存在如此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实际的情况很可能是,这些星体的运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是其呈现给我们的则是非规律的状态。而导致这种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它们有着与地球不同的圆周运行极点,也可能是地球并不是它们进行圆周运转的中心。当我们从地球上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与其运行轨道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由于距离的变化,当它们靠近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们大一些,当它们的距离远一些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它们小一些,这在光学中是已经被证明的道理。同理,由于不同的观测距离,即使在同一时间段内,它们的运动看起来也是不均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重要的是证明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避免我们在研究宇宙中高的天体之时,忽略了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事物,也避免由于同样的无知和失误,把属于地球的事物归之于天体。

n



   序言

《万物之源:探索宇宙的演化与奥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普通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详尽的宇宙图景,深入浅出地剖析我们所处的宇宙如何诞生、如何演化,以及其中蕴含的令人惊叹的物理规律。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宇宙的起源到星系的形成、恒星的生命周期,再到行星科学的最新发现,力求在不依赖深奥数学推导的前提下,展现现代天体物理学的核心思想与最新进展。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从奇点到星系 第一章:时空的起点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时间与空间的起点——大爆炸。我们首先探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作为宇宙“婴儿照片”的重要性,解释它是如何佐证了宇宙起源于一个极热、极密的早期状态的。随后,我们将介绍宇宙暴胀理论,它如何解决了视界问题和平坦性问题,描绘了宇宙在诞生瞬间经历的超光速膨胀,为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均匀性奠定了基础。讨论还将涉及早期宇宙的核合成过程,解释了宇宙中氢、氦等基本元素的起源,这些“原始汤”如何构成了后续一切物质的基石。 第二章: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迷雾 现代宇宙学面临两大核心谜团:暗物质和暗能量。本章将系统梳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观测证据,包括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以及星系团的动力学分析。我们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候选粒子,如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的理论框架,并回顾地面和太空探测实验的最新进展。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加速膨胀的驱动力——暗能量。通过对超新星观测(Ia型)的分析,揭示宇宙膨胀正在加速这一颠覆性的发现。我们将比较不同的暗能量模型,如宇宙学常数(真空能量)以及更具动态性的第五种元素(Quintessence)理论,探讨它们对宇宙最终命运的影响。 第三章:结构的形成——引力如何雕刻宇宙 从均匀的早期宇宙到如今复杂的星系网络,结构是如何诞生的?本章重点阐述了引力在宏观尺度上发挥作用的机制。我们将解释物质密度的微小扰动(最初由量子涨落产生)如何在引力作用下逐渐放大,形成原初的“暗物质晕”。随后,我们将介绍冷暗物质(CDM)的模拟结果,展示普通物质(重子)如何落入这些引力势阱中,冷却、坍缩,最终形成第一代恒星和矮星系。 本章还会探讨宇宙网的形成过程,描述星系如何聚集在巨大的纤维状结构中,并围绕空洞分布,形成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宇宙纺织品”的宏伟景象。 第二部分:恒星的生命与死亡 第四章:恒星的诞生与“主序”岁月 恒星是宇宙中最耀眼的工厂。本章从分子云的引力坍缩讲起,详述了原恒星的形成过程,以及当核心温度和压力达到引发核聚变所需的临界点时,恒星如何点燃自身。我们将详细解释主序星阶段——恒星生命中最漫长的阶段,核心氢融合成氦的过程,以及这种平衡状态如何决定了一颗恒星的亮度、颜色和寿命。不同的恒星质量如何决定其不同的演化速度和最终命运,将是本章的重点对比内容。 第五章:恒星的晚年与元素工厂 当核心的燃料耗尽,恒星的命运便分道扬镳。对于类似太阳的低质量恒星,我们将描述红巨星的膨胀、氦闪,以及最终抛射外层形成美丽壮观的行星状星云,留下白矮星的残骸。 对于大质量恒星,演化则更为剧烈。本章将详述它们如何通过“壳层燃烧”依次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直到形成铁核。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恒星演化中最壮观的事件之一:超新星爆发(II型)。我们将解析爆炸的物理机制,强调超新星爆发是如何将生命必需的碳、氧、硅乃至铁以上的重元素抛洒到星际介质中,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形成提供原材料。 第六章:极端天体物理学 本章将探讨宇宙中质量和密度达到极限的产物。我们将深入白矮星的质量极限——钱德拉塞卡极限,以及从中引发的Ia型超新星。随后,我们将考察引力坍缩的终极结局:中子星和黑洞。中子星的奇特性质,如脉冲星现象和磁星的强大磁场,将被详细介绍。对于黑洞,本章将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出发,解释事件视界、奇点等基本概念,并探讨对黑洞周围物质的吸积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周围的时空结构。 第三部分:行星系统的奥秘与生命的可能 第七章:太阳系的形成与行星分类 本章将聚焦我们自身的家园——太阳系。我们将采纳星云假说,详细描述原行星盘的结构和演化,解释为什么靠近太阳的区域形成了岩石行星,而遥远的寒冷区域则孕育了气态巨行星。我们将对比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的形成差异,并讨论彗星和小行星带的意义,它们是早期太阳系物质的“化石”。 第八章:系外行星的发现浪潮 近三十年来,系外行星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行星普遍性的认知。本章将介绍主要的搜寻方法,包括凌星法(开普勒望远镜的革命性贡献)和视向速度法,并讨论直接成像和引力微透镜法。我们将分类介绍已发现的系外行星类型,如“超级地球”、“热木星”以及“孤儿行星”,并讨论它们的轨道、大气层和潜在的可居住性。 第九章:生命的化学与宜居带 什么是生命所需的条件?本章将探讨行星宜居性的核心要素,包括液态水的存在、合适的行星磁场以及恒星的稳定性。我们将讨论“宜居带”的概念,并分析恒星类型(红矮星、黄矮星)对行星宜居性的不同影响。最后,本书将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结束:基于我们对宇宙物理定律的理解,生命在宇宙中是普遍现象,还是极其罕见的偶然?我们将探讨对系外行星大气进行生物信号探测的未来展望,激发读者对宇宙探索的无限遐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以为《地球的呼吸:从古生物到气候变迁的宏大叙事》会是一本非常沉闷的地质学读物,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史诗般的跨度,它不仅仅罗列了地质年代的更迭,而是将地球的历史描绘成一部跌宕起伏、充满生机的连续剧。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叙事张力,描绘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的壮观景象,也细致刻画了二叠纪末期那场几乎导致生命灭绝的灾难是如何发生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板块构造理论的阐述,不再是简单的地图演示,而是将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流动想象成一锅正在慢炖的浓汤,驱动着大陆的漂移和山脉的隆起。这种将宏大科学理论“拟人化”或“生活化”的技巧,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内在的逻辑和力量。读完后,你会对脚下的土地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明白我们所处的时代仅仅是地球漫长生命中的一瞬。

评分

《解码生命的蓝图:基因、进化与人工合成生物学前沿》这本书,简直是当代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杰作,信息量大到让人惊叹,但组织结构却清晰得令人佩服。它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讲起,一步步引导读者深入到DNA的双螺旋结构,再到复杂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细节,最后毫不避讳地探讨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伦理困境和无限可能。作者在处理复杂术语时,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类比,比如将基因比作一个庞大的“指令库”,而突变则是随机的“程序错误”或“版本升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进化”一词的深入剖析,它不再被简化为“适者生存”的口号,而是被展现为一个充满随机性、机会主义和复杂反馈机制的动态过程。对于任何对生命科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它不仅告诉你生命是如何运作的,更让你思考我们是否有权去干预和重塑生命本身。

评分

这本《太空漫游指南》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浩瀚宇宙充满好奇的“业余天文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科普读物!它完全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极其生动、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画面感的笔触,带领我们穿梭于太阳系乃至更遥远的星系之间。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物理定律转化为日常可懂的语言,比如解释黑洞的引力奇点时,那种比喻简直妙不可言,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概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系外行星探索的部分,详细描述了开普勒望远镜的工作原理以及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宜居带”行星的想象图,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感觉自己真的像个宇航员一样,正通过舷窗凝视着未知的世界。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非常出色,那些高清的星云照片和行星剖面图,不仅赏心悦目,更是加深了理解,绝非那种只有文字堆砌的枯燥教科书可比。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探索的渴望,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极力推荐给所有对宇宙怀有敬畏之心的人。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被这本《时间的织布机:相对论与量子世界的奇妙碰撞》的书名吸引的,那种充满哲学意味和科学深度的结合,让人无法抗拒。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述理论,而是更像一场精彩的思维辩论,将爱因斯坦的宏大时空观与海森堡的微观不确定性原理并置,探讨它们在哪些层面能够调和,又在哪里产生深刻的冲突。作者对物理学史的梳理也十分到位,穿插了许多科学家的轶闻趣事,使得那些晦涩的公式和概念都染上了一层人性的光芒。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两位顶尖的物理学家进行一场深夜的学术漫步,时而深入到引力场的弯曲之中,时而又跳跃到粒子纠缠的玄妙领域。对于那些已经对基础物理学有所了解,但渴望进一步探究现代物理学前沿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力上的盛宴,它挑战你的认知边界,让你不得不重新思考“实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这本《光的帝国:电磁波谱的发现史与现代通讯的基石》,它绝对是一本能改变你对“无形之物”看法的书。这本书聚焦于电磁波——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却极少思考其本质的现象。作者的叙事从牛顿对光的微粒说的坚持开始,铺陈了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伟大科学家的思想交锋和实验突破。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整个电磁波谱的探索,从人眼可见的可见光,到波长极长的无线电波,再到能量充沛的伽马射线,每一种波段的发现都伴随着对世界理解的一次飞跃。书中详尽描述了无线电报如何跨越海洋,电视信号如何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及手机信号如何在空气中无声地传递信息。读完之后,你再拿起手机,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不再是简单地操作一个设备,而是仿佛能“看到”那些看不见的能量流在周围穿梭,那是人类智慧对自然界最深刻的掌握之一。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晦涩的电磁学理论,转化为了现代生活的基础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