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与物理力学性能 | 作者 | 鞠杨,刘红彬,孙华飞 |
| 定价 | 120.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27196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3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20世纪90年代研发的一种具有超高强度和高韧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本书系统总结作者团队10年来在RPC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全书共10章,包括RPC的制备原理及配比、RPC的静力学性能、钢纤维RPC的黏结机理、RPC的断裂韧性及表征方法、RPC的尺寸效应、RPC的动态力学性能、RPC的热物理性质、RPC的内部温度场、蒸汽压分布及爆裂、高温下RPC内部温度应力的数值计算及爆裂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一本关于新型混凝土的书籍,总会关注其是否能提供有效的“疑难解答”。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过程,特别是涉及到超细粉体的搅拌分散,对设备和工艺控制要求极高。我推测书中必然涵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养护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希望看到作者们能坦诚地分享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陷阱”——比如,如何避免高比表面积粉体带来的快速失水或早期凝结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活性反应在整体结构中均匀发生。如果书中能提供一套“故障排除指南”,阐明不同性能缺陷(如表面泌水、内部空鼓)可能由哪些工艺参数失控导致,并将这些问题与特定的微观结构变化联系起来,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由实践经验提炼出的“窍门”,往往比纯粹的理论推导更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无疑是一个及时的补充。在当前追求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用更少的胶凝材料实现更高的结构性能,是行业内的核心议题。我注意到作者群在材料配比设计上的探索,这通常是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一本优秀的专著,应该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设计框架,而不只是孤立的实验结果。我非常好奇书中如何平衡“活性”带来的早期强度提升与后期耐久性的保持。例如,活性粉末体系中孔隙率极低,理论上抗渗透性极佳,但我更想看到作者们在面对严苛环境(如冻融、氯离子侵蚀)时,对这种新材料的长期表现的跟踪和评估。如果书中能提供详尽的耐久性测试数据,并与传统高强混凝土进行对比分析,那将极大地增强本书的工程应用价值,帮助我们评估这项技术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这种对性能全周期的审视,才是区分学术论文集与真正专著的关键所在。
评分拿到这本关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专业书籍,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对于这个前沿材料的系统性梳理非常到位。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其核心内容,但从书籍的装帧、目录结构以及前言的基调中,便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深厚的积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活性”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对不同激发体系的探讨,这显然是区别于传统水泥基材料的关键所在。想象一下,如果书中能详细剖析不同活性掺合料(比如超细粉煤灰、矿渣微粉等)在水化早期与钙矾石晶体生长的相互作用机制,那对于理解高韧性、高密实度的关键,无疑是提供了理论支撑。我期待书中能够用清晰的图表展示活性反应的动力学曲线,并结合微观形貌分析,让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变得直观易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罗列配方,更在于揭示高性能背后的微观机理,这对于指导工程实践中的配比优化和长期性能预测至关重要,无疑是一本值得混凝土工程师和材料研究人员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从排版和专业术语的使用来看,这本书显然是面向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士。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技术书籍在“物理力学性能”这部分内容的深度。活性粉末混凝土(PPC)以其优异的抗裂韧性和超高抗压强度著称,但这些宏观性能的实现,必然依赖于内部微观结构的重塑。我期望书中能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粉体级配,实现“自密实”和“无孔隙”结构。具体来说,作者们是否能提供关于拉伸、弯曲韧性等传统指标的详细测试方法和结果?尤其是对于这种高模量材料,如何准确测量其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如何解释其应变硬化行为,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如果书中能够将不同胶凝材料比例下的断裂能、峰值后行为等非线性力学特性进行量化描述,那么这本书就从材料制备层面上升到了结构力学分析的层面,对于结构工程师理解PPC的承载潜力,无疑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专注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专著,在当前材料科学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扮演着知识沉淀的角色。我对其理论深度和工程应用价值抱有很高的期待。特别是在“活性”这个驱动力上,我希望看到作者们能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能深入挖掘激发体系如何影响材料的宏观力学表现。比如,如果能详细对比分析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水化速率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最终塑造成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那就非常完美了。此外,鉴于科研成果最终要服务于工业化生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成本效益分析或工业化放大过程中需注意的工程化参数。一本优秀的专业书籍,应该能够搭建起实验室研究与工程落地之间的桥梁,让读者在掌握尖端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其未来在实际工程中的广阔前景和潜在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