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成就健康
定價:25.00元
作者:方舟子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1177776
字數:
頁碼:2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科學成就健康》獻給關心自己及傢人健康的人!
n 識彆假醫、、假保健品,樹立科學健康觀是本書的主題。正如一位讀者感嘆:“方舟子抓齣瞭混上健康快車的小偷和破壞者”;更為可貴的是作者敢做敢為,在中國列齣瞭百餘種保健品和中藥的真實效用,如一巨石擊嚮傳統健康領域,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堪稱可以改變人一生的書。
n 常常,我們懷著虔誠的心去嘗試那些富有承諾的保健品和治療方法,結果卻往往與我們的願望背道而馳,甚至受到危害而不知情。如果,我們能多瞭解一些保健方麵的常識,多掌握一點醫學方麵的基礎知識,多具有一些科學的懷疑、理性和實證精神,那麼就能減少危害我們身體健康的機會。因為,健康已是我們的底綫。
n 方舟子說:這本書齣版經曆頗為麯摺,原稿主要以揭露醫療保健局為主,定稿則是知識介紹和揭露並重,書名也由《警惕醫療保健陷阱》改成瞭《科學成就健康》。至於原因,非常簡單,它的齣版將會得罪一大批假保健品、廠商、推銷商。在拖瞭一年之後,終於有新華齣版社敢齣這本書瞭。寫這本書的目的也發生瞭變化,不再是單純地要揭露種種具體的醫療保健局,更重要地是想讓讀者具有科學的健康觀念,從而能夠提高自己識彆醫療保健局的能力。
目錄
序:一本大有益於人民健康的書 何祚庥
n前言 方舟子
n
n編 保健品
n章 科學地看待保健
n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證每個人都健康長壽,但目前是保證大多數人健康長壽的可靠途徑。
n不要輕信保健品的神奇效果
n如何識彆假保健品
n世上有抗衰老的靈丹妙藥嗎?
n美國人如何“進補”
n小酌可以清心
n健康長壽的“秘訣”
n吃得少活得老
n
n第二章 正確認識營養素
n“補”與“不補”,“缺”與“不缺”常常是人們難以把握的選擇,閤理安排自己的營養攝入,首先要正確認識營養素。
n難捨脂肪的美味
n你會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嗎?
n我們有必要吃復閤維生素片嗎?
n維生素並非多多益善
n我們需要補鈣嗎?
n硒——在必需和有毒之間
n
n第三章 常見保健品真相
n保健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些“”的保健品更是頻頻進入我們的視野。讀者朋友要樹立正確的保健觀,掌握辨彆虛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切不可以從一個陷阱掉入另一個陷阱。
n吃核酸真能補基因嗎?
n“腦白金”能讓你變年輕嗎?
n螺鏇藻是健康食品嗎?
n揭開“諾麗”的神秘麵紗
n“天麯”究竟是什麼?
n豐胸産品的陷阱
n減肥保健品的“科學”包裝
n人體需要“排毒”嗎?
n“增高産品”何時瞭
n美容化妝品的秘密
n水的保健局
n乾細胞美容局還在
n附錄1 常見“保健品”一覽
n
n第二編
n第四章 認識現代醫學
n人們說的“西醫”,其實是指現代醫學,也就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特彆是生物學基礎上的醫學科學。
n什麼纔是真正的西醫
n現代藥物是怎麼開發齣來的
n為什麼要做對照試驗
n“反應停”悲喜劇
n人類與瘟神的較量
n禽流感的警示
n“超級病菌”並沒有那麼可怕
n“瘋牛病”是怎麼一迴事
n有必要儲存臍帶血嗎
n乾細胞的醫療前景
n
n第五章 科學看待中藥的毒副作用
n在對待自己身體這種大事上,我們還是應該放下民族感情,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現代醫學。這一章也許會使你大吃一驚,甚至難以置信。但,這就是科學!
n不可輕信中藥的療效
n當心被慢慢毒死
n如何看待中藥的毒性
n“上火”、病毒與中毒
n當醫生要你吃不該吃的藥
n如此“中西醫結閤”
n人參與西洋參:曆史與現實,神話與事實
n附錄2 中藥毒副作用備覽
n對話方舟子
作者介紹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於福建雲霄縣。1985年畢業於雲霄一中,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係。1990年本科畢業後赴美留學。1995年獲美國密歇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生物係、索爾剋生物院做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嚮為分子遺傳學。
n 1998年起主要從事寫作和網站建設。為中文互聯網的先驅者之一。1994年創辦世界上份中文網絡文學刊物《新語絲》,主持新語絲網站,擔任新語絲社社長。2000年創辦中文網上個學術打假網站“立此存照”,揭露瞭多起科學界、教育界、新聞界等領域的腐敗現象。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等多傢媒體曾做過報道,中央電視颱“麵對麵”、“新聞會客廳”等節目和上海電視颱“七分之一”、福建電視颱“新聞啓示錄”等節目分彆做過專訪。
n 目前擔任《中國青年報》和《經濟觀察報》的專欄作者。著有《進化新解說》、《方舟在綫》、《叩問生命——基因時代的爭論》等13部著作。
文摘
小酌可以清心 不抽煙不喝酒曆來被當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抽煙有害健康,這是醫學界的定論,也已成瞭全社會的共識。但是對喝酒的看法卻並非如此簡單。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適當喝酒能夠“舒筋活血”。醫學界現在也越來越傾嚮於認為適量的喝酒可能的確有助於健康,特彆是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
n 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的頭號殺手,其中大約有60%屬於冠心病。在發達國傢中,有25%的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緻的。這是由於脂質在動脈管壁內沉積,形成一個個瘤一樣的突起,使得血管管腔變得狹窄,甚至堵塞,血液供應不暢直至被截止。導緻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在動脈管壁沉積下來,形成粥樣小瘤。血液中還有一種“好”膽固醇一 高密度脂蛋白 (HDL)能幫助迴收、清除LDL,防止粥樣小瘤的形成。
n 20世紀初,病理學傢們在解剖那些因為酗酒導緻肝硬化而死的病人屍體時,有一個齣乎意料的發現,這些人的大動脈管看上去特彆乾淨,粥樣小瘤很少。一個很明顯的解釋是,這些人死得太早,粥樣小瘤還沒有來得及在血管壁中纍積下來。但是也有人猜測酒精能夠溶解血管壁中的粥樣小瘤。 20世紀60年代的一項調查似乎為後一種解釋提供瞭佐證。這項調查是研究生活方式和心髒病發作的危險性的關係,其中有一項結果是調查者完全沒料到的:那些不喝酒的人心髒病發作的危險性似乎更高。以後在多個國傢對不同人群所做的多項調查也都得齣瞭類似的結論,適量的喝酒能夠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在2000年,意大利和芬蘭的研究者閤作分析瞭以前 28項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每天吸收25剋酒精(相當於兩杯酒。杯的大小當然與酒的種類有關,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根據酒的種類而選用不同的杯子瞭,也就是說,這裏說的“一杯酒”,相當於一大杯啤酒、一中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烈性酒。)的人,心髒病發作的危險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20%。2002年11月,在美國心髒協會的會議上,美國加州的研究人員報告瞭新的一項統計結果。在1978~1985年問,他們共檢查瞭128,934名病人,其中16,539人已在1978~1998年間死亡,有3001人的死亡是由於冠心病導緻的。對這些病人的統計錶明,那些每天喝一、兩杯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32%。
n 那麼,酒精是如何降低瞭冠心病的呢?如果不能證明酒精的作用機製,這種統計結果總是無法讓人完全信服的。多項研究錶明,適量喝酒者血液中HDL(“好”膽固醇)的含量要比一般人高齣10%~20%,而高HDL含量意味著血管壁會更乾淨。酒精究竟是如何提高HDL含量的,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可能是由於酒精能夠影響中閤成HDL的酶。酒精可能還能降低血液中“壞”膽固醇LDL和血縴維蛋白原(能導緻血液凝結)的含量,這也有助於防止冠心病。
n 如此看來,不論是統計調查還是生理研究都支持適量喝酒能降低冠心病的結論。但是飲酒過度又是有害健康的,不僅能導緻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律不齊、心肌病),而且能導緻多種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癌),此外,孕婦喝酒能導緻胎兒畸形。所以,關鍵在於“適量”。那麼怎麼算適量呢?美國國傢科研委員會的建議是每天不超過相當於40毫升純酒精的量。加州兩名研究飲酒與冠心病關係的剋拉茨基(Arthur L.Klatsky)和艾剋(Roger R.Ecker)的建議是,男人每天不超過2杯,女人每天不超過1杯。如果男人每天飲酒在3杯以上,女人每天飲酒在2杯以上,則算過量。每天1~2杯隻是上限。對那些想靠喝酒降低冠心病危險的人,他們的建議是每星期l到3杯。
n 如果你本來滴酒不沾,那麼是不是從此應該開始喝點酒呢?也未必。適量的喝酒隻對那些得冠心病的危險性比較高的人,纔可能有好處。這些人包括:有冠心病傢族史、抽煙、高血壓、總膽固醇高於200、HDL低於35、男人在40歲以上、女人在50歲以上。如果你不屬於這個人群,喝酒可能對你沒有任何好處。特彆是年輕的女性,她們一般已不容易得冠心病,因此喝酒不太可能再降低得冠心病的危險,反而有增加得癌的危險。
n 那麼應該喝什麼酒比較好呢?有一些研究錶明喝葡萄酒似乎比喝其他酒更有助於降低冠心病危險。剋拉茨基等人在1990年代發錶對130,000名加州居民的調查結果錶明,喝葡萄酒和啤酒得冠心病的危險性要比喝烈性酒低。在2002年11月的美國心髒協會的會議上,剋拉茨基進一步報告說,那些每天喝葡萄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要比喝啤酒的人降低25%,比喝烈性酒的人降低34%(吸入的酒精量相同)。但是,由於喜歡喝葡萄酒的人一般來說其生活方式也更健康(例如不抽煙、飲食較平衡),因此很難說這種危險性的降低是否真正是葡萄酒引起的。不過,有多項生理、生化研究認為葡萄酒含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能的確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n “不抽煙不喝酒”的金科玉律也許可以改成“不抽煙少喝酒”。適量的喝酒可能對某些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這不應該成為酗酒的藉口。喝酒過量仍然危害健康。
n ……
序言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處理那些復雜跨學科知識時的“連接能力”。很多科學領域的書籍,要麼過於聚焦於某一狹窄的專業,要麼就是泛泛而談,缺乏內在的邏輯勾連。但這本似乎搭建瞭一個宏大的知識網絡,它不會孤立地談論某一項發明或理論,而是會追溯其技術和思想的源頭,並清晰地展示它如何影響瞭相鄰甚至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比如,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可能被巧妙地引申到生物學的運作機製中,甚至最後迴歸到社會結構的反思上。這種“打通任督二脈”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知識並非一堆孤立的磚塊,而是一個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有機體。這種結構性的思維訓練,比單純記憶事實和數據更有價值,它教會瞭我如何建立知識間的聯係,如何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
評分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感覺——這本書的“後勁”很足。它並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消遣讀物,而是像在你的思維深處植入瞭一顆思考的種子。很多觀點和案例,會在我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間跳齣來,讓我重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比如,看到一個新聞報道,我可能會自動去聯想書中提到的某種統計學偏差;聽到一句流行的口號,我也會下意識地去探究其背後的科學依據是否站得住腳。這種持續的影響力,是衡量一本優秀非虛構作品的關鍵指標。它成功地激發瞭我的批判性思維,不再輕易接受任何未經審視的結論。我感覺自己好像被賦予瞭一套更清晰、更強韌的邏輯過濾器,這對於一個渴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收獲。這種由內而外産生的認知升級,比書裏記載的任何具體事實都要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太抓人眼球瞭,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一些仿佛電路闆紋理的幾何圖形,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精密、嚴謹和現代科技感。我承認,我很大程度上是被這種視覺語言吸引的,它成功地營造齣一種“乾貨滿滿”的預期。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閱讀體驗提升瞭不少,不像有些科普讀物,印製粗糙,拿在手裏就覺得廉價。我特彆留意瞭排版,字體選擇上兼顧瞭可讀性和設計感,段落之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麵對一些復雜的概念,也不會覺得擁擠壓抑。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讓我對作者在內容上的投入也抱有瞭更高的期待。比如,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敘述,並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流水賬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當時背景的描述,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科學發現的年代。整體裝幀來看,它絕對有資格擺在任何一個書架的顯眼位置,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具備一定審美價值的物品。這種從外到內的用心,是很多快餐式讀物所不具備的,也反映齣齣版方對這本書定位的重視程度。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個人覺得可以用“鋒利而又不失溫度”來形容。它拒絕使用那種過度美化或故作高深的辭藻,直擊問題的核心,行文如刀,清晰、精準,毫不拖泥帶水。在闡述那些顛覆性的理論時,作者那種堅定的立場和毫不含糊的論斷,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痛快,有一種被引導至清晰洞察的快感。然而,這種“鋒利”並非意味著冷漠。在論及那些在科學道路上篳路藍縷的先驅者時,文字中又流露齣對人類求知精神的深切敬意和贊嘆,情感的張弛有度,把握得相當到位。例如,它描述某項重大突破時,那種激動人心的語調,仿佛作者本人也親身經曆瞭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成功地將讀者的情緒點燃。這種平衡,在科普作品中是相當難得的,它既保證瞭科學探討的嚴肅性,又避免瞭陷入純粹的學術堆砌,讓普通讀者也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魅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敘事節奏的把握,簡直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讓人望而卻步的專業術語,而是選擇瞭一個非常生活化、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經驗的切入點。我記得開篇講述瞭一個關於“偶然發現”的故事,那種戲劇性的轉摺和人物的鮮活性,立刻就把我的注意力牢牢鎖住瞭。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駕馭“懸念”這種敘事工具,總是在關鍵時刻設置一個信息斷點,迫使你不得不繼續往下翻閱,去探尋“然後呢?”的答案。而且,它在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極其自然,不像生硬地拼接瞭幾篇論文,更像是連貫的電影鏡頭切換,主題的遞進感非常強。這種流暢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學原理,在被故事的洪流裹挾著嚮前推進時,也變得引人入勝起來。閱讀過程中,我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無疑是評判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之一,它成功地將“學習”這個略顯沉重的任務,轉化為一種享受探索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