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成就健康
定价:25.00元
作者:方舟子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1177776
字数: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成就健康》献给关心自己及家人健康的人!
n 识别假医、、假保健品,树立科学健康观是本书的主题。正如一位读者感叹:“方舟子抓出了混上健康快车的小偷和破坏者”;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敢做敢为,在中国列出了百余种保健品和中药的真实效用,如一巨石击向传统健康领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堪称可以改变人一生的书。
n 常常,我们怀着虔诚的心去尝试那些富有承诺的保健品和治疗方法,结果却往往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甚至受到危害而不知情。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保健方面的常识,多掌握一点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多具有一些科学的怀疑、理性和实证精神,那么就能减少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机会。因为,健康已是我们的底线。
n 方舟子说:这本书出版经历颇为曲折,原稿主要以揭露医疗保健局为主,定稿则是知识介绍和揭露并重,书名也由《警惕医疗保健陷阱》改成了《科学成就健康》。至于原因,非常简单,它的出版将会得罪一大批假保健品、厂商、推销商。在拖了一年之后,终于有新华出版社敢出这本书了。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地要揭露种种具体的医疗保健局,更重要地是想让读者具有科学的健康观念,从而能够提高自己识别医疗保健局的能力。
目录
序:一本大有益于人民健康的书 何祚庥
n前言 方舟子
n
n编 保健品
n章 科学地看待保健
n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健康长寿,但目前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可靠途径。
n不要轻信保健品的神奇效果
n如何识别假保健品
n世上有抗衰老的灵丹妙药吗?
n美国人如何“进补”
n小酌可以清心
n健康长寿的“秘诀”
n吃得少活得老
n
n第二章 正确认识营养素
n“补”与“不补”,“缺”与“不缺”常常是人们难以把握的选择,合理安排自己的营养摄入,首先要正确认识营养素。
n难舍脂肪的美味
n你会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吗?
n我们有必要吃复合维生素片吗?
n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n我们需要补钙吗?
n硒——在必需和有毒之间
n
n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
n保健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的保健品更是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读者朋友要树立正确的保健观,掌握辨别虚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切不可以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
n吃核酸真能补基因吗?
n“脑白金”能让你变年轻吗?
n螺旋藻是健康食品吗?
n揭开“诺丽”的神秘面纱
n“天曲”究竟是什么?
n丰胸产品的陷阱
n减肥保健品的“科学”包装
n人体需要“排毒”吗?
n“增高产品”何时了
n美容化妆品的秘密
n水的保健局
n干细胞美容局还在
n附录1 常见“保健品”一览
n
n第二编
n第四章 认识现代医学
n人们说的“西医”,其实是指现代医学,也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特别是生物学基础上的医学科学。
n什么才是真正的西医
n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n为什么要做对照试验
n“反应停”悲喜剧
n人类与瘟神的较量
n禽流感的警示
n“超级病菌”并没有那么可怕
n“疯牛病”是怎么一回事
n有必要储存脐带血吗
n干细胞的医疗前景
n
n第五章 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
n在对待自己身体这种大事上,我们还是应该放下民族感情,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现代医学。这一章也许会使你大吃一惊,甚至难以置信。但,这就是科学!
n不可轻信中药的疗效
n当心被慢慢毒死
n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
n“上火”、病毒与中毒
n当医生要你吃不该吃的药
n如此“中西医结合”
n人参与西洋参:历史与现实,神话与事实
n附录2 中药毒副作用备览
n对话方舟子
作者介绍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毕业于云霄一中,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n 1998年起主要从事写作和网站建设。为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1994年创办世界上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担任新语丝社社长。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曾做过报道,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节目和上海电视台“七分之一”、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等节目分别做过专访。
n 目前担任《中国青年报》和《经济观察报》的专栏作者。著有《进化新解说》、《方舟在线》、《叩问生命——基因时代的争论》等13部著作。
文摘
小酌可以清心 不抽烟不喝酒历来被当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抽烟有害健康,这是医学界的定论,也已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对喝酒的看法却并非如此简单。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适当喝酒能够“舒筋活血”。医学界现在也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适量的喝酒可能的确有助于健康,特别是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
n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头号杀手,其中大约有60%属于冠心病。在发达国家中,有25%的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这是由于脂质在动脉管壁内沉积,形成一个个瘤一样的突起,使得血管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堵塞,血液供应不畅直至被截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坏”胆固醇)在动脉管壁沉积下来,形成粥样小瘤。血液中还有一种“好”胆固醇一 高密度脂蛋白 (HDL)能帮助回收、清除LDL,防止粥样小瘤的形成。
n 20世纪初,病理学家们在解剖那些因为酗酒导致肝硬化而死的病人尸体时,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这些人的大动脉管看上去特别干净,粥样小瘤很少。一个很明显的解释是,这些人死得太早,粥样小瘤还没有来得及在血管壁中累积下来。但是也有人猜测酒精能够溶解血管壁中的粥样小瘤。 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调查似乎为后一种解释提供了佐证。这项调查是研究生活方式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的关系,其中有一项结果是调查者完全没料到的:那些不喝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似乎更高。以后在多个国家对不同人群所做的多项调查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适量的喝酒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在2000年,意大利和芬兰的研究者合作分析了以前 28项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每天吸收25克酒精(相当于两杯酒。杯的大小当然与酒的种类有关,不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根据酒的种类而选用不同的杯子了,也就是说,这里说的“一杯酒”,相当于一大杯啤酒、一中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烈性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20%。2002年11月,在美国心脏协会的会议上,美国加州的研究人员报告了新的一项统计结果。在1978~1985年问,他们共检查了128,934名病人,其中16,539人已在1978~1998年间死亡,有3001人的死亡是由于冠心病导致的。对这些病人的统计表明,那些每天喝一、两杯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32%。
n 那么,酒精是如何降低了冠心病的呢?如果不能证明酒精的作用机制,这种统计结果总是无法让人完全信服的。多项研究表明,适量喝酒者血液中HDL(“好”胆固醇)的含量要比一般人高出10%~20%,而高HDL含量意味着血管壁会更干净。酒精究竟是如何提高HDL含量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能是由于酒精能够影响中合成HDL的酶。酒精可能还能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LDL和血纤维蛋白原(能导致血液凝结)的含量,这也有助于防止冠心病。
n 如此看来,不论是统计调查还是生理研究都支持适量喝酒能降低冠心病的结论。但是饮酒过度又是有害健康的,不仅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肌病),而且能导致多种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癌),此外,孕妇喝酒能导致胎儿畸形。所以,关键在于“适量”。那么怎么算适量呢?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的建议是每天不超过相当于40毫升纯酒精的量。加州两名研究饮酒与冠心病关系的克拉茨基(Arthur L.Klatsky)和艾克(Roger R.Ecker)的建议是,男人每天不超过2杯,女人每天不超过1杯。如果男人每天饮酒在3杯以上,女人每天饮酒在2杯以上,则算过量。每天1~2杯只是上限。对那些想靠喝酒降低冠心病危险的人,他们的建议是每星期l到3杯。
n 如果你本来滴酒不沾,那么是不是从此应该开始喝点酒呢?也未必。适量的喝酒只对那些得冠心病的危险性比较高的人,才可能有好处。这些人包括:有冠心病家族史、抽烟、高血压、总胆固醇高于200、HDL低于35、男人在40岁以上、女人在50岁以上。如果你不属于这个人群,喝酒可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她们一般已不容易得冠心病,因此喝酒不太可能再降低得冠心病的危险,反而有增加得癌的危险。
n 那么应该喝什么酒比较好呢?有一些研究表明喝葡萄酒似乎比喝其他酒更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危险。克拉茨基等人在1990年代发表对130,000名加州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喝葡萄酒和啤酒得冠心病的危险性要比喝烈性酒低。在2002年11月的美国心脏协会的会议上,克拉茨基进一步报告说,那些每天喝葡萄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要比喝啤酒的人降低25%,比喝烈性酒的人降低34%(吸入的酒精量相同)。但是,由于喜欢喝葡萄酒的人一般来说其生活方式也更健康(例如不抽烟、饮食较平衡),因此很难说这种危险性的降低是否真正是葡萄酒引起的。不过,有多项生理、生化研究认为葡萄酒含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能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n “不抽烟不喝酒”的金科玉律也许可以改成“不抽烟少喝酒”。适量的喝酒可能对某些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酗酒的借口。喝酒过量仍然危害健康。
n ……
序言
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这本书的“后劲”很足。它并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而是像在你的思维深处植入了一颗思考的种子。很多观点和案例,会在我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跳出来,让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看到一个新闻报道,我可能会自动去联想书中提到的某种统计学偏差;听到一句流行的口号,我也会下意识地去探究其背后的科学依据是否站得住脚。这种持续的影响力,是衡量一本优秀非虚构作品的关键指标。它成功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不再轻易接受任何未经审视的结论。我感觉自己好像被赋予了一套更清晰、更强韧的逻辑过滤器,这对于一个渴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收获。这种由内而外产生的认知升级,比书里记载的任何具体事实都要珍贵。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复杂跨学科知识时的“连接能力”。很多科学领域的书籍,要么过于聚焦于某一狭窄的专业,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缺乏内在的逻辑勾连。但这本似乎搭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它不会孤立地谈论某一项发明或理论,而是会追溯其技术和思想的源头,并清晰地展示它如何影响了相邻甚至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比如,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可能被巧妙地引申到生物学的运作机制中,甚至最后回归到社会结构的反思上。这种“打通任督二脉”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知识并非一堆孤立的砖块,而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体。这种结构性的思维训练,比单纯记忆事实和数据更有价值,它教会了我如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可以用“锋利而又不失温度”来形容。它拒绝使用那种过度美化或故作高深的辞藻,直击问题的核心,行文如刀,清晰、精准,毫不拖泥带水。在阐述那些颠覆性的理论时,作者那种坚定的立场和毫不含糊的论断,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痛快,有一种被引导至清晰洞察的快感。然而,这种“锋利”并非意味着冷漠。在论及那些在科学道路上筚路蓝缕的先驱者时,文字中又流露出对人类求知精神的深切敬意和赞叹,情感的张弛有度,把握得相当到位。例如,它描述某项重大突破时,那种激动人心的语调,仿佛作者本人也亲身经历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成功地将读者的情绪点燃。这种平衡,在科普作品中是相当难得的,它既保证了科学探讨的严肃性,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堆砌,让普通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仿佛电路板纹理的几何图形,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精密、严谨和现代科技感。我承认,我很大程度上是被这种视觉语言吸引的,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干货满满”的预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提升了不少,不像有些科普读物,印制粗糙,拿在手里就觉得廉价。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体选择上兼顾了可读性和设计感,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概念,也不会觉得拥挤压抑。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对作者在内容上的投入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比如,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叙述,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当时背景的描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科学发现的年代。整体装帧来看,它绝对有资格摆在任何一个书架的显眼位置,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物品。这种从外到内的用心,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所不具备的,也反映出出版方对这本书定位的重视程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叙事节奏的把握,简直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经验的切入点。我记得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偶然发现”的故事,那种戏剧性的转折和人物的鲜活性,立刻就把我的注意力牢牢锁住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驾驭“悬念”这种叙事工具,总是在关键时刻设置一个信息断点,迫使你不得不继续往下翻阅,去探寻“然后呢?”的答案。而且,它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不像生硬地拼接了几篇论文,更像是连贯的电影镜头切换,主题的递进感非常强。这种流畅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原理,在被故事的洪流裹挟着向前推进时,也变得引人入胜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无疑是评判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成功地将“学习”这个略显沉重的任务,转化为一种享受探索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