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成就健康》 方舟子, 新华出版社

《科学成就健康》 方舟子, 新华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舟子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健康
  • 科学
  • 医学
  • 方舟子
  • 新华出版社
  • 批判性思维
  • 辟谣
  • 养生
  • 大众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01177776
商品编码:268689606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成就健康

定价:25.00元

作者:方舟子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1177776

字数: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科学成就健康》献给关心自己及家人健康的人!
n  识别假医、、假保健品,树立科学健康观是本书的主题。正如一位读者感叹:“方舟子抓出了混上健康快车的小偷和破坏者”;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敢做敢为,在中国列出了百余种保健品和中药的真实效用,如一巨石击向传统健康领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堪称可以改变人一生的书。
n  常常,我们怀着虔诚的心去尝试那些富有承诺的保健品和治疗方法,结果却往往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甚至受到危害而不知情。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些保健方面的常识,多掌握一点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多具有一些科学的怀疑、理性和实证精神,那么就能减少危害我们身体健康的机会。因为,健康已是我们的底线。
n  方舟子说:这本书出版经历颇为曲折,原稿主要以揭露医疗保健局为主,定稿则是知识介绍和揭露并重,书名也由《警惕医疗保健陷阱》改成了《科学成就健康》。至于原因,非常简单,它的出版将会得罪一大批假保健品、厂商、推销商。在拖了一年之后,终于有新华出版社敢出这本书了。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地要揭露种种具体的医疗保健局,更重要地是想让读者具有科学的健康观念,从而能够提高自己识别医疗保健局的能力。

目录


序:一本大有益于人民健康的书 何祚庥
n前言 方舟子
n
n编 保健品
n章 科学地看待保健
n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健康长寿,但目前是保证大多数人健康长寿的可靠途径。
n不要轻信保健品的神奇效果
n如何识别假保健品
n世上有抗衰老的灵丹妙药吗?
n美国人如何“进补”
n小酌可以清心
n健康长寿的“秘诀”
n吃得少活得老
n
n第二章 正确认识营养素
n“补”与“不补”,“缺”与“不缺”常常是人们难以把握的选择,合理安排自己的营养摄入,首先要正确认识营养素。
n难舍脂肪的美味
n你会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吗?
n我们有必要吃复合维生素片吗?
n维生素并非多多益善
n我们需要补钙吗?
n硒——在必需和有毒之间
n
n第三章 常见保健品真相
n保健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的保健品更是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读者朋友要树立正确的保健观,掌握辨别虚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切不可以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
n吃核酸真能补基因吗?
n“脑白金”能让你变年轻吗?
n螺旋藻是健康食品吗?
n揭开“诺丽”的神秘面纱
n“天曲”究竟是什么?
n丰胸产品的陷阱
n减肥保健品的“科学”包装
n人体需要“排毒”吗?
n“增高产品”何时了
n美容化妆品的秘密
n水的保健局
n干细胞美容局还在
n附录1 常见“保健品”一览
n
n第二编
n第四章 认识现代医学
n人们说的“西医”,其实是指现代医学,也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特别是生物学基础上的医学科学。
n什么才是真正的西医
n现代药物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n为什么要做对照试验
n“反应停”悲喜剧
n人类与瘟神的较量
n禽流感的警示
n“超级病菌”并没有那么可怕
n“疯牛病”是怎么一回事
n有必要储存脐带血吗
n干细胞的医疗前景
n
n第五章 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
n在对待自己身体这种大事上,我们还是应该放下民族感情,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现代医学。这一章也许会使你大吃一惊,甚至难以置信。但,这就是科学!
n不可轻信中药的疗效
n当心被慢慢毒死
n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
n“上火”、病毒与中毒
n当医生要你吃不该吃的药
n如此“中西医结合”
n人参与西洋参:历史与现实,神话与事实
n附录2 中药毒副作用备览
n对话方舟子

作者介绍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毕业于云霄一中,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n  1998年起主要从事写作和网站建设。为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1994年创办世界上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担任新语丝社社长。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曾做过报道,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新闻会客厅”等节目和上海电视台“七分之一”、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等节目分别做过专访。
n  目前担任《中国青年报》和《经济观察报》的专栏作者。著有《进化新解说》、《方舟在线》、《叩问生命——基因时代的争论》等13部著作。

文摘


小酌可以清心 不抽烟不喝酒历来被当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抽烟有害健康,这是医学界的定论,也已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对喝酒的看法却并非如此简单。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适当喝酒能够“舒筋活血”。医学界现在也越来越倾向于认为适量的喝酒可能的确有助于健康,特别是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
n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头号杀手,其中大约有60%属于冠心病。在发达国家中,有25%的死亡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这是由于脂质在动脉管壁内沉积,形成一个个瘤一样的突起,使得血管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堵塞,血液供应不畅直至被截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坏”胆固醇)在动脉管壁沉积下来,形成粥样小瘤。血液中还有一种“好”胆固醇一 高密度脂蛋白 (HDL)能帮助回收、清除LDL,防止粥样小瘤的形成。
n  20世纪初,病理学家们在解剖那些因为酗酒导致肝硬化而死的病人尸体时,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这些人的大动脉管看上去特别干净,粥样小瘤很少。一个很明显的解释是,这些人死得太早,粥样小瘤还没有来得及在血管壁中累积下来。但是也有人猜测酒精能够溶解血管壁中的粥样小瘤。 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调查似乎为后一种解释提供了佐证。这项调查是研究生活方式和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的关系,其中有一项结果是调查者完全没料到的:那些不喝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似乎更高。以后在多个国家对不同人群所做的多项调查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适量的喝酒能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在2000年,意大利和芬兰的研究者合作分析了以前 28项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每天吸收25克酒精(相当于两杯酒。杯的大小当然与酒的种类有关,不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已根据酒的种类而选用不同的杯子了,也就是说,这里说的“一杯酒”,相当于一大杯啤酒、一中杯葡萄酒或一小杯烈性酒。)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20%。2002年11月,在美国心脏协会的会议上,美国加州的研究人员报告了新的一项统计结果。在1978~1985年问,他们共检查了128,934名病人,其中16,539人已在1978~1998年间死亡,有3001人的死亡是由于冠心病导致的。对这些病人的统计表明,那些每天喝一、两杯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要比不喝酒的人低32%。
n  那么,酒精是如何降低了冠心病的呢?如果不能证明酒精的作用机制,这种统计结果总是无法让人完全信服的。多项研究表明,适量喝酒者血液中HDL(“好”胆固醇)的含量要比一般人高出10%~20%,而高HDL含量意味着血管壁会更干净。酒精究竟是如何提高HDL含量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能是由于酒精能够影响中合成HDL的酶。酒精可能还能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LDL和血纤维蛋白原(能导致血液凝结)的含量,这也有助于防止冠心病。
n  如此看来,不论是统计调查还是生理研究都支持适量喝酒能降低冠心病的结论。但是饮酒过度又是有害健康的,不仅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肌病),而且能导致多种其他疾病(如肝硬化、胰腺炎、癌),此外,孕妇喝酒能导致胎儿畸形。所以,关键在于“适量”。那么怎么算适量呢?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的建议是每天不超过相当于40毫升纯酒精的量。加州两名研究饮酒与冠心病关系的克拉茨基(Arthur L.Klatsky)和艾克(Roger R.Ecker)的建议是,男人每天不超过2杯,女人每天不超过1杯。如果男人每天饮酒在3杯以上,女人每天饮酒在2杯以上,则算过量。每天1~2杯只是上限。对那些想靠喝酒降低冠心病危险的人,他们的建议是每星期l到3杯。
n  如果你本来滴酒不沾,那么是不是从此应该开始喝点酒呢?也未必。适量的喝酒只对那些得冠心病的危险性比较高的人,才可能有好处。这些人包括:有冠心病家族史、抽烟、高血压、总胆固醇高于200、HDL低于35、男人在40岁以上、女人在50岁以上。如果你不属于这个人群,喝酒可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她们一般已不容易得冠心病,因此喝酒不太可能再降低得冠心病的危险,反而有增加得癌的危险。
n  那么应该喝什么酒比较好呢?有一些研究表明喝葡萄酒似乎比喝其他酒更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危险。克拉茨基等人在1990年代发表对130,000名加州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喝葡萄酒和啤酒得冠心病的危险性要比喝烈性酒低。在2002年11月的美国心脏协会的会议上,克拉茨基进一步报告说,那些每天喝葡萄酒的人,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要比喝啤酒的人降低25%,比喝烈性酒的人降低34%(吸入的酒精量相同)。但是,由于喜欢喝葡萄酒的人一般来说其生活方式也更健康(例如不抽烟、饮食较平衡),因此很难说这种危险性的降低是否真正是葡萄酒引起的。不过,有多项生理、生化研究认为葡萄酒含有一些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能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n  “不抽烟不喝酒”的金科玉律也许可以改成“不抽烟少喝酒”。适量的喝酒可能对某些人的健康是有益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酗酒的借口。喝酒过量仍然危害健康。
n  ……

序言



《科学成就健康》:一本揭示健康奥秘的智慧之书 作者:方舟子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科学成就健康》并非一本简单的健康科普读物,它是一部深度探索现代科学如何重塑我们对健康的认知,并指导我们如何利用科学的力量实践健康生活方式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方舟子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洞察时代的深刻目光,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健康领域的重重迷雾,引导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健康信息洪流,抵达科学的彼岸。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鲜明的科学立场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养生秘诀、保健食品、医疗偏方层出不穷,真假难辨,甚至充斥着误导与欺骗。《科学成就健康》以科学事实为基石,以严谨的逻辑为武器,一一剖析那些未经证实的健康理论和商业炒作,帮助读者擦亮眼睛,辨别真伪,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从而做出真正有利于自身健康的明智选择。 深度解析疾病的科学根源与预防 本书并未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描述,而是深入到疾病的微观层面,解析其发生的生物学机制、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关联。从心血管疾病到癌症,从糖尿病到神经退行性疾病,方舟子先生都引用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病原理。他会告诉我们,高血压并非仅仅是“血粘稠”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内分泌、神经系统、血管弹性和肾脏功能等多个复杂环节的综合表现。癌症的发生,也不是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基因突变、环境致癌物暴露、免疫系统失调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科学的预防策略。通过对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的梳理和解读,方舟子先生指出了哪些生活习惯真正能降低患病风险,哪些被广泛流传的“预防措施”其实是无稽之谈。例如,他会详细阐述规律的体育锻炼如何通过改善心肺功能、调节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来预防多种慢性疾病;均衡的膳食结构如何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同时避免过多的盐、糖和不健康脂肪的摄入;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修复、情绪稳定和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性;以及戒烟限酒对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决定性作用。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深入讲解“为什么”,让读者理解科学背后的逻辑,从而更主动、更自觉地践行健康生活。 破除健康迷思,澄清医学误区 “排毒”、“碱性体质”、“身体排寒”、“断食疗法”……这些在坊间流传甚广的健康理念,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科学成就健康》以其特有的犀利和严谨,逐一击破这些伪科学的“皇帝的新衣”。方舟子先生会用生动的案例和科学数据,解释人体自身强大的代谢和排泄系统如何工作,所谓的“排毒”产品往往只是营销噱头;人体的pH值受到严格的生理调控,血液始终维持在弱碱性,而食物的酸碱性对身体pH值的影响微乎其微;“寒气”和“湿气”等中医概念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直接的对应物,身体的不适往往源于感染、炎症或其他生理异常。 对于一些被过度神化的保健品和疗法,本书也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它不会否定所有补充剂和疗法的价值,但会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只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充分证明的,才值得我们信赖。本书会引导读者认识到,药物的疗效需要经过双盲对照试验的检验,而许多保健品的宣传则常常夸大其词,甚至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通过科学的视角,本书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虚假宣传。 现代医学的成就与局限:理性认识医疗 《科学成就健康》并非一味地鼓吹科学万能,而是以一种理性、辩证的眼光看待现代医学。它会详细介绍现代医学在诊断、治疗和康复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精准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突破,以及基因测序技术在疾病预测和个性化治疗中的潜力。这些成就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和生活质量。 然而,本书同样不回避现代医学的局限性。方舟子先生会探讨医学研究的伦理问题,药物研发的漫长周期和高昂成本,以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性议题。他也会分析,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现代医学仍面临挑战,治疗效果并非尽如人意。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理性看待医疗,理解医学并非万能的“救世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领域。在面对疾病时,我们既要积极寻求科学的医疗帮助,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不切实际的期望所迷惑。 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指南:细节决定成败 本书最为实用和贴近读者生活的部分,在于其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详细科学指导。这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多运动,少吃油”,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的分析。 饮食科学: 从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黄金比例,到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来源和吸收机制;从健康烹饪方式的选择,到加工食品的危害解析;从“一日三餐”的科学搭配,到“零食”的健康选择,本书都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例如,它会解释为什么全谷物比精制谷物更有益健康,为什么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需要限制,以及蛋白质在维持肌肉量、修复组织中的关键作用。 运动的科学性: 区分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力量训练的益处,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给出科学的运动建议。它会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地制定运动计划,如何避免运动损伤,以及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睡眠的奥秘: 深入剖析睡眠周期,解释高质量睡眠对身体恢复、记忆巩固、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同时,提供改善睡眠质量的科学方法,如调整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等。 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 关注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理压力,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压力对身体的影响,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正念练习、放松技巧、社交支持等。 环境与健康: 探讨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面向未来的健康展望:科学驱动的进步 《科学成就健康》站在时代的前沿,展望了科学在未来健康领域可能带来的变革。基因编辑技术、个性化医疗、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对衰老机制的深入研究,都预示着人类在延长健康寿命、攻克顽疾方面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本书鼓励读者保持对科学的关注和学习,积极拥抱科技进步,从而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健康命运。 总而言之,《科学成就健康》是一部集科学性、批判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以深厚的科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构建起一座坚实的健康知识殿堂,帮助我们远离健康谣言的陷阱,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行之有效的健康方法,最终实现“科学成就健康”的美好愿景。这本书不仅是每个关注健康的人的案头必备,更是开启智慧健康生活大门的金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这本书的“后劲”很足。它并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而是像在你的思维深处植入了一颗思考的种子。很多观点和案例,会在我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跳出来,让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看到一个新闻报道,我可能会自动去联想书中提到的某种统计学偏差;听到一句流行的口号,我也会下意识地去探究其背后的科学依据是否站得住脚。这种持续的影响力,是衡量一本优秀非虚构作品的关键指标。它成功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不再轻易接受任何未经审视的结论。我感觉自己好像被赋予了一套更清晰、更强韧的逻辑过滤器,这对于一个渴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收获。这种由内而外产生的认知升级,比书里记载的任何具体事实都要珍贵。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复杂跨学科知识时的“连接能力”。很多科学领域的书籍,要么过于聚焦于某一狭窄的专业,要么就是泛泛而谈,缺乏内在的逻辑勾连。但这本似乎搭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它不会孤立地谈论某一项发明或理论,而是会追溯其技术和思想的源头,并清晰地展示它如何影响了相邻甚至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比如,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可能被巧妙地引申到生物学的运作机制中,甚至最后回归到社会结构的反思上。这种“打通任督二脉”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知识并非一堆孤立的砖块,而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体。这种结构性的思维训练,比单纯记忆事实和数据更有价值,它教会了我如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觉得可以用“锋利而又不失温度”来形容。它拒绝使用那种过度美化或故作高深的辞藻,直击问题的核心,行文如刀,清晰、精准,毫不拖泥带水。在阐述那些颠覆性的理论时,作者那种坚定的立场和毫不含糊的论断,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痛快,有一种被引导至清晰洞察的快感。然而,这种“锋利”并非意味着冷漠。在论及那些在科学道路上筚路蓝缕的先驱者时,文字中又流露出对人类求知精神的深切敬意和赞叹,情感的张弛有度,把握得相当到位。例如,它描述某项重大突破时,那种激动人心的语调,仿佛作者本人也亲身经历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成功地将读者的情绪点燃。这种平衡,在科普作品中是相当难得的,它既保证了科学探讨的严肃性,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堆砌,让普通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仿佛电路板纹理的几何图形,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精密、严谨和现代科技感。我承认,我很大程度上是被这种视觉语言吸引的,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干货满满”的预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提升了不少,不像有些科普读物,印制粗糙,拿在手里就觉得廉价。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字体选择上兼顾了可读性和设计感,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概念,也不会觉得拥挤压抑。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对作者在内容上的投入也抱有了更高的期待。比如,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叙述,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当时背景的描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科学发现的年代。整体装帧来看,它绝对有资格摆在任何一个书架的显眼位置,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物品。这种从外到内的用心,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所不具备的,也反映出出版方对这本书定位的重视程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叙事节奏的把握,简直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经验的切入点。我记得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偶然发现”的故事,那种戏剧性的转折和人物的鲜活性,立刻就把我的注意力牢牢锁住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驾驭“悬念”这种叙事工具,总是在关键时刻设置一个信息断点,迫使你不得不继续往下翻阅,去探寻“然后呢?”的答案。而且,它在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不像生硬地拼接了几篇论文,更像是连贯的电影镜头切换,主题的递进感非常强。这种流畅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原理,在被故事的洪流裹挟着向前推进时,也变得引人入胜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无疑是评判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成功地将“学习”这个略显沉重的任务,转化为一种享受探索的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