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唐代中國的族群認同(中國戰略傳統叢書)
定價:42.00元
作者:門洪華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01016855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唐代是中華民族的關鍵轉變期,*終為中國現代國傢的形成奠定瞭基礎。尤其是,唐代中國與亞洲內陸的關係密切,與當時的突厥、吐蕃、日本、朝鮮、東南亞、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各民族關係*其復雜,其處理方式凸顯瞭中央高超的政治能力。
大唐盛世令人神往,民族認同在其中扮演瞭*其重要的作用,而宗藩體係就是其基本體現。這本由班茂燊*、耿協峰譯的《唐代中國的族群認同》引述政治文獻、宗教論述乃至文學作品,探究唐帝國與周邊民族的認同變化,分析朝廷如何尋求吸納其他民族,以確保其帝國影響力。作者指齣,從儒傢精英、佛教徒到蠻族將領,唐代各團體都力圖打破模糊,界定自己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唐王朝尋求吸收各民族,以確保帝國的團結,同時力爭確保民族性,其政治手段值得贊揚。本書總結瞭唐代如何實現對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新界定,並*終為現代中國的形成奠定基礎。
目錄
導論章 中國人的族群性第二章 模糊的非漢族——偏見與劃分 忠誠與信任 野蠻與無知 貪婪第三章 外來的宗教——佛教 佛教在中國以及反佛教論戰 論戰話語中的佛教外來性 傅奕:道傢獨立派 韓愈:儒學理論傢 佛教的外來起源 佛教的外來教義與儀式 非漢族僧人:有權勢且很危險 佛教地理學和宇宙起源論第四章 深目高鼻——少數族群的體貌 唐代的相術與人的舉止 對非漢人的相貌塑造與描摩:麵部特徵和動物本能 體型與行為 解釋非漢人的體貌:地域和“氣” 相貌與遺傳第五章 族群的地緣政治學 空間的內外結構 非漢人地域 邊疆分析:區劃、分層和“羈縻製” 閤法地給外族定界:移居、定居和“公” 非漢人在帝國中的法律地位 奴隸製度和族群差異 國傢批準的非漢人社群 國傢意識形態:隔離與同化第六章 族群變遷的多樣性 親族和婚姻 文化 社會經濟組織和內部活動 族群變遷的模式 遷徙和國界 國傢和族群文化變遷結論 “華心”和漢族自我意識的興盛 族群性與中國曆史敘事附錄A 中國朝代名錄附錄B 隋唐皇帝名錄參考文獻索引緻謝譯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非常贊賞這本書在敘事上的匠心獨運。作者在講述枯燥的曆史事實時,能夠運用多種敘事技巧,讓整個故事引人入勝。他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堆砌史料,而是通過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曆史事件、人物故事,來串聯起唐代族群認同的主綫。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安史之亂”前後族群認同變化的部分。作者通過描繪戰爭的殘酷,以及戰後不同族群在國傢存亡之際所扮演的角色,深刻地展現瞭族群認同在危機中的重塑與變遷。我仿佛看到瞭不同族群的士兵,為瞭共同的目標而並肩作戰,也看到瞭戰亂之後,一些族群的地位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這種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巧妙結閤的寫作手法,讓讀者在瞭解曆史的同時,更能産生情感上的共鳴。這讓我認識到,族群認同不僅僅是曆史學傢的研究課題,更是與每一個生活在曆史洪流中的個體息息相關的深刻體驗。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其對“中國戰略傳統”這一概念與“族群認同”之間關係的獨特解讀。在我的認知裏,“戰略”往往與軍事、政治、地緣政治等硬性指標掛鈎,而“族群認同”則更多地被視為一種文化、曆史、心理層麵的議題。然而,這本書巧妙地將兩者聯係起來,揭示瞭在唐朝這個特殊的曆史時期,族群認同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國傢戰略,以及國傢戰略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族群認同。作者通過分析唐朝在處理與周邊民族關係時所采取的策略,比如“羈縻政策”、“和親政策”以及軍事徵伐等,深入闡釋瞭這些戰略背後所蘊含的關於如何管理多元族群、如何維護國傢統一的智慧。我甚至可以想象,在製定這些國傢戰略時,對不同族群的認知和理解,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戰略的高度來審視和理解中國古代的族群關係,也為我們思考當今世界族群問題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古樸,帶有濃厚的學術氣息,燙金的書名在深邃的背景下顯得格外醒目,一看就知道是齣自一傢嚴謹的齣版社。我翻開扉頁,看到“中國戰略傳統叢書”這個係列名稱,立刻激起瞭我的好奇心。要知道,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中,戰略思想一直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而將戰略傳統與“族群認同”這樣一個概念相結閤,在我看來無疑是一個極具創新性和深度的視角。我尤其對“唐代中國”這個時代背景充滿期待。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開放、多元、繁榮的時代,民族融閤和社會變遷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探討族群認同,定然能挖掘齣許多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和深刻的社會動態。我設想作者一定對唐代的史料進行瞭深入的研究,無論是官方文獻、文人筆記,還是齣土的碑銘、壁畫,都可能成為其論證的基石。想到這裏,我不禁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關於民族政策、文化交流、社會結構等方麵的分析充滿瞭濃厚的興趣,期待它能為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動的唐朝。
評分這本書在對唐代族群認同的探討上,其學術的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史料之詳實,考證之細緻,都展現瞭他深厚的學術功底。我尤其注意到他在處理一些敏感或存在爭議的曆史問題時,總是能兼顧不同的學派觀點,並用紮實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述,而非武斷地下結論。例如,在分析突厥、迴紇等北方遊牧民族與唐朝的關係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類為“敵人”或“盟友”,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之間復雜而多變的利益糾葛、政治博弈以及文化吸收的過程。他通過對唐朝對外政策的細緻梳理,以及對邊疆地區社會結構的分析,呈現瞭一個更加 nuanced(細緻入微)的曆史圖景。讀到此處,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許多關於絲綢之路上的駝隊、邊塞詩中的壯麗景象,這些都因為作者的闡述而變得更加鮮活和富有深意。這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學術的嚴謹,又不失閱讀的樂趣。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我簡直被作者的細膩筆觸和宏大視野所摺服。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唐朝時期存在的各種族群,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族群的形成、發展、以及與其他族群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去探尋其族群認同的根源和演變。我特彆被其中關於“鬍漢融閤”的章節所吸引,作者通過分析大量的史實,比如唐朝的服飾、飲食、音樂、語言等方麵的相互影響,生動地展現瞭當時社會多元文化的交融景象。我仿佛能看到來自西域的樂師在長安的街頭奏響悠揚的樂麯,也能想象到唐朝的士人穿著鬍服,在宴會上吟誦著帶有異域風情的詩篇。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在梳理這些文化現象的同時,還巧妙地將其與當時的政治製度、經濟發展以及對外關係聯係起來,揭示瞭族群認同並非是靜態的概念,而是動態發展的産物,深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這讓我對“族群認同”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民族血緣,而是上升到瞭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的審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