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學大辭典 | ||
| 定價 | 288.00 |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中國) | |
| 版次 | 0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3月 | |
| 開本 | 大16開 | |
| 作者 | 陳宜瑜 著 | |
| 裝幀 | 精裝 | |
| 頁數 | 1084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030557124 | |
前言 i
凡例 iii
A 1
B 8
C 52
D 92
E 149
F 155
G 197
H 241
J 282
K 356
L 378
M 417
N 444
O 471
P 472
Q 489
R 519
S 535
T 622
W 659
X 687
Y 750
Z 811
其他 886
外文索引 887
從遺傳學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經典孟德爾遺傳和分子遺傳學的基礎概念梳理上是無可指摘的,其對DNA復製、轉錄調控等核心過程的描述詳實且準確。然而,當我的注意力轉嚮更現代的遺傳學分支,例如錶觀遺傳學或者群體遺傳學中的非經典遺傳模型時,深度明顯不足。我希望看到關於CRISPR技術在不同物種間應用差異的詳細對比,或者至少是對幾種主流的遺傳連鎖分析軟件(如MAPMAKER或PLINK)原理的簡要闡述,因為這些都是現代遺傳學研究的必備工具。目前的內容,更像是對教科書內容的精煉集閤,而非一個能夠引導研究人員深入特定子領域的導航圖。遺憾的是,那些前沿技術方法的原理介紹,往往隻是一筆帶過,缺乏對數學模型背後的生物學假設的深入挖掘。對於想從基礎知識躍升到方法論掌握的學習者來說,這本辭典的支撐力度略顯單薄,更適閤作為知識框架的搭建,而不是解決實際研究問題的“藥方”。
評分對於昆蟲學和微生物學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有些偏頗,這讓我感到略微的失望。我期望一本“綜閤性”的辭典,能夠在所有主要生物學分支上保持相對平衡的覆蓋度。在昆蟲分類學的部分,我注意到對常見的農業害蟲和模式昆蟲的描述相對充分,但對於一些新興的、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節肢動物模型(比如某些特殊的果蠅或蟎類在神經科學中的應用),信息量就顯得單薄瞭。更顯著的是微生物學部分,雖然細菌和真菌的分類體係介紹得比較係統,但對於病毒學和噬菌體研究的最新進展,尤其是近些年爆發式增長的宏基因組學數據分析方法,涉及得相當有限。這使得這本書在指導當前進行前沿實驗設計時,工具性大打摺扣。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編纂的“過去時”的百科全書,而不是一部能指導“現在進行時”研究的活字典。如果能增加對特定培養基配方、染色技術操作細節的步驟化描述,那它作為“工具”的價值會顯著提升。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我期待瞭很久,但拿到手後,那種感覺真是五味雜陳。首先,從裝幀設計上來說,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是的,光是掂著分量就能感受到裏頭塞瞭多少內容。封麵設計走的是經典嚴肅路綫,沒有太多花哨,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暗示瞭它的內容深度。我特意翻閱瞭幾個我比較熟悉的領域,比如宏觀生態學的章節。我本來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全球氣候變化與區域生物多樣性動態關聯的最新研究綜述,畢竟“綜閤性”辭典的定位,應該對前沿動態有所捕捉。然而,我發現很多條目更新的速度似乎跟不上學術界最近五年的進展。舉例來說,對於某種特定指示物種的閾值變動研究,這本書引用的數據還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這對於需要快速查閱最新標準的研究人員來說,無疑會造成信息滯後的睏擾。而且,雖然詞條數量龐大,但有些基礎概念的解釋,比如“功能多樣性”的數學模型描述,略顯晦澀,似乎更偏嚮於麵嚮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而不是那些需要快速入門的初學者。整體而言,它更像是一個紮實的“知識基石”,但缺乏那種令人眼前一亮的“前沿觸角”。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齣版是生物學界的一件大事,它匯集瞭大量知識,確實體現瞭編纂團隊的辛勤努力。然而,作為一名資深讀者,我不得不指齣,其“綜閤性”的定位,在現代生物學爆炸式細分和交叉的背景下,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它像一個非常穩固但略顯陳舊的“知識寶庫”,裏麵有金子,但要找到最新提煉齣的“閤金”,可能需要額外的篩選工作。我特彆關注瞭生態學與生物地理學的結閤點,希望看到關於島嶼生物地理學在基因流模擬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生態位模型與分子係統發育學相結閤的最新見解。書中對此的論述停留在比較基礎的理論層麵,缺乏對當前生態學研究熱點中,那種需要跨越多個學科壁壘纔能理解的復雜概念的深度解析。也許,對於本科階段的學生來說,它是一個無可替代的“標準答案集”,但對於需要隨時追蹤研究前沿的研究人員而言,它更像是一部需要不斷與最新期刊內容進行“雙嚮對照”纔能發揮最大效用的參考資料。
評分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涵蓋從分子遺傳到整個生物圈層麵的全景式參考書,尤其看重它在“工具性”上的錶現。作為生物學工具書,清晰的索引和便捷的交叉引用是重中之重。我嘗試查找一個跨學科的術語,比如涉及到“群體遺傳學”和“種群生態學”交匯處的概念。理想情況下,我希望能通過索引迅速定位到兩個分支的連接點,並有清晰的路徑引導。但實際使用中,我發現索引的顆粒度把握得有些不均勻。在某些生物化學詞條上,索引做得非常細緻,甚至連亞細胞器的具體功能結構都單獨列齣來瞭;然而,在涉及復雜係統生物學或生物信息學建模的條目下,索引就顯得過於籠統瞭。比如,一個關於“復雜適應性係統”的解釋,可能隻是簡單地指嚮瞭“係統生物學”,而沒有細分到具體的計算方法論,這讓那些想從理論快速過渡到應用層麵的讀者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此外,排版方麵,如果能多一些示意圖和流程圖,哪怕隻是在關鍵公式旁做注解,對於理解那些高度抽象的理論會更有幫助。現在的排版風格偏嚮於純文本的堆砌,對視覺學習者不太友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