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学大辞典 | ||
| 定价 | 28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中国) | |
| 版次 | 0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3月 | |
| 开本 | 大16开 | |
| 作者 | 陈宜瑜 著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1084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030557124 | |
前言 i
凡例 iii
A 1
B 8
C 52
D 92
E 149
F 155
G 197
H 241
J 282
K 356
L 378
M 417
N 444
O 471
P 472
Q 489
R 519
S 535
T 622
W 659
X 687
Y 750
Z 811
其他 886
外文索引 887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涵盖从分子遗传到整个生物圈层面的全景式参考书,尤其看重它在“工具性”上的表现。作为生物学工具书,清晰的索引和便捷的交叉引用是重中之重。我尝试查找一个跨学科的术语,比如涉及到“群体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交汇处的概念。理想情况下,我希望能通过索引迅速定位到两个分支的连接点,并有清晰的路径引导。但实际使用中,我发现索引的颗粒度把握得有些不均匀。在某些生物化学词条上,索引做得非常细致,甚至连亚细胞器的具体功能结构都单独列出来了;然而,在涉及复杂系统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建模的条目下,索引就显得过于笼统了。比如,一个关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解释,可能只是简单地指向了“系统生物学”,而没有细分到具体的计算方法论,这让那些想从理论快速过渡到应用层面的读者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此外,排版方面,如果能多一些示意图和流程图,哪怕只是在关键公式旁做注解,对于理解那些高度抽象的理论会更有帮助。现在的排版风格偏向于纯文本的堆砌,对视觉学习者不太友好。
评分从遗传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经典孟德尔遗传和分子遗传学的基础概念梳理上是无可指摘的,其对DNA复制、转录调控等核心过程的描述详实且准确。然而,当我的注意力转向更现代的遗传学分支,例如表观遗传学或者群体遗传学中的非经典遗传模型时,深度明显不足。我希望看到关于CRISPR技术在不同物种间应用差异的详细对比,或者至少是对几种主流的遗传连锁分析软件(如MAPMAKER或PLINK)原理的简要阐述,因为这些都是现代遗传学研究的必备工具。目前的内容,更像是对教科书内容的精炼集合,而非一个能够引导研究人员深入特定子领域的导航图。遗憾的是,那些前沿技术方法的原理介绍,往往只是一笔带过,缺乏对数学模型背后的生物学假设的深入挖掘。对于想从基础知识跃升到方法论掌握的学习者来说,这本辞典的支撑力度略显单薄,更适合作为知识框架的搭建,而不是解决实际研究问题的“药方”。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是生物学界的一件大事,它汇集了大量知识,确实体现了编纂团队的辛勤努力。然而,作为一名资深读者,我不得不指出,其“综合性”的定位,在现代生物学爆炸式细分和交叉的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像一个非常稳固但略显陈旧的“知识宝库”,里面有金子,但要找到最新提炼出的“合金”,可能需要额外的筛选工作。我特别关注了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的结合点,希望看到关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在基因流模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生态位模型与分子系统发育学相结合的最新见解。书中对此的论述停留在比较基础的理论层面,缺乏对当前生态学研究热点中,那种需要跨越多个学科壁垒才能理解的复杂概念的深度解析。也许,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它是一个无可替代的“标准答案集”,但对于需要随时追踪研究前沿的研究人员而言,它更像是一部需要不断与最新期刊内容进行“双向对照”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参考资料。
评分对于昆虫学和微生物学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有些偏颇,这让我感到略微的失望。我期望一本“综合性”的辞典,能够在所有主要生物学分支上保持相对平衡的覆盖度。在昆虫分类学的部分,我注意到对常见的农业害虫和模式昆虫的描述相对充分,但对于一些新兴的、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节肢动物模型(比如某些特殊的果蝇或螨类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信息量就显得单薄了。更显著的是微生物学部分,虽然细菌和真菌的分类体系介绍得比较系统,但对于病毒学和噬菌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是近些年爆发式增长的宏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方法,涉及得相当有限。这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当前进行前沿实验设计时,工具性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过去时”的百科全书,而不是一部能指导“现在进行时”研究的活字典。如果能增加对特定培养基配方、染色技术操作细节的步骤化描述,那它作为“工具”的价值会显著提升。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期待了很久,但拿到手后,那种感觉真是五味杂陈。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说,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是的,光是掂着分量就能感受到里头塞了多少内容。封面设计走的是经典严肃路线,没有太多花哨,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它的内容深度。我特意翻阅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领域,比如宏观生态学的章节。我本来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生物多样性动态关联的最新研究综述,毕竟“综合性”辞典的定位,应该对前沿动态有所捕捉。然而,我发现很多条目更新的速度似乎跟不上学术界最近五年的进展。举例来说,对于某种特定指示物种的阈值变动研究,这本书引用的数据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这对于需要快速查阅最新标准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会造成信息滞后的困扰。而且,虽然词条数量庞大,但有些基础概念的解释,比如“功能多样性”的数学模型描述,略显晦涩,似乎更偏向于面向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而不是那些需要快速入门的初学者。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石”,但缺乏那种令人眼前一亮的“前沿触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