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鉏堂杂志/古人云丛书
:11.00元
作者:(宋)倪思 撰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806653838
字数:94000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人云》丛书编辑出版以后,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个好的创意,于是我们编选了第二辑。为适应更广泛层面读者的兴趣,第二辑在秉承上述想法的基础上,将选取内容,扩充了许多,如古代官员的经验之谈,反映古代世风民情的俚俗语言,古代士人的饮食养生方式,老年人的养生体验等等,这次都有所关注。还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者,像李商隐、张养浩、薄松龄等大家,读者过去可能只留心了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这次我们发掘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杂著,以扩在对他们的认识范围,相信读者们会有兴趣。此外,在每种书的前面附上一段简要的评介文字,以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
倪思,字正甫,字号齐斋老人,宋湖州归安人。《经鉏堂杂志》是作者晚年的读书札记,也可以说是一本思想随笔。他关于人生的“穷”与“达”、顺境与逆境的辨证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当时极高的水准;他示儿的十条“子弟之职”和“遣女”的“十戒”,是数百年来长辈教育子女的标准的总结,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今以明万历刻本为底本以流行别本标点整理。
本书全面周详地阐述了立身处世、立志成才和处理家庭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系列准则,更涉及到为官、治国、治学、修身、养性各方面内容和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可作为当今我们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建设的参考资料。它的文字精炼玲珑、生动直白、琅琅上口,极具欣赏价值。
目录
刻经鉏堂序(潘大复)
宋倪文节公传
卷一
孝庙圣德
二事
四事
六事
八事
孔颜
一事
三事
五事
七事
九事
子思
孔子建
颜斶
延笃
又
孔融、荀彧
许敬宗
白乐天
张志和
林希
介甫
东坡、杨畏
原宪
苏秦
贾谊
三诸葛
张季鹰
杜牧之
又
柳璨
后山
涑水、金陵
邢怒、张商英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跋(潘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翻阅了《苔藓的低语》,一本关于微观生态与园艺哲学的随笔集,简直是都市人寻求心灵栖息地的完美指南。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作者仿佛拥有能与植物“交流”的魔法。他没有着墨于宏大的自然景观,而是将镜头聚焦在花园角落里那些最不起眼的生命体——苔藓、地衣和真菌。文字中充满了对“慢生活”的赞颂,比如描述一片地钱如何耗费数月吸收清晨的雾气,那种耐心和坚韧令人动容。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影捕手”的一章,作者用极其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不同光照条件下苔藓颜色细微的变化,仿佛在讲述一部部无声的默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放下书本,走到阳台,试图在我那盆小小的多肉植物上寻找书中描绘的“微观世界里的史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传授园艺技术,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安顿自我的新视角。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和复杂性,往往隐藏在那些我们匆忙走过的地方,需要我们停下来,弯下腰,才能发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油墨的触感和纸张的纹理都完美地呼应了自然的主题,带来一种非常质朴而高级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失落的海洋文明:基于深海声呐的考古新发现》,彻底颠覆了我对古代历史的既有认知。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带着一种强烈的冒险和探索精神,仿佛作者就是那位在深海中操作遥控潜水器的考古学家。它并非传统的历史文献梳理,而是以一系列惊人的声呐成像技术发现为切入点,层层揭示了数万年前可能存在的高度发达的海洋文化。书中对那些无法用现有考古学解释的巨型水下结构、复杂的水下灌溉系统遗迹的描述,充满了悬念和画面感。作者在解释那些复杂的声呐数据和地质年代测定时,使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海底沉积层比作一本被海水浸泡的史书,需要用技术去“冲洗”和“阅读”。最令人着迷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盖棺定论,而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历史的“重新发现”中来,提出了许多大胆但基于现有证据的推测。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海洋考古学与扣人心弦的探险故事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潜力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非常适合喜欢历史悬疑和硬核探索的读者。
评分收到您的请求,我将模拟不同读者的口吻,为您撰写五段关于您所提及的图书名称之外的其他书籍的详细书评,每段约300字,风格迥异,以确保评价的真实感和多样性。 沉浸在《时间的形状》这部关于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力作中,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如此富有诗意的叙述。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场跨越光年、与爱因斯坦、霍金等巨匠的灵魂对话。开篇对于黑洞视界边界的描绘,简直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时空的扭曲与坍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箭头”的探讨,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是如何与宏观物理定律相联系的。书中穿插了大量历史轶事,比如早期科学家们如何争论以太是否存在,这些细节让冰冷的科学理论瞬间有了人情味。读完后,我对宇宙的浩瀚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哲学意味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唯一的“不足”或许是,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某些涉及高维空间和弦理论的部分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勉强跟上思路,但这种挑战本身也是阅读的乐趣所在。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科普读物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评分《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的边界》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未来科技既好奇又感到一丝不安的人量身定制的。作者的论述极其严谨,但又不失人文关怀。他没有陷入科幻小说中常见的“机器人反叛”的俗套,而是聚焦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算法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创造力时,我们如何定义“意识”和“灵魂”?书中有一段关于图灵测试的重新审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观点——也许我们追逐的不是让机器像人,而是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像被优化的程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伦理困境时的平衡感,他既没有完全倒向技术乐观主义,也没有陷入技术恐慌,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数据偏见、算法治理以及未来劳动力的结构性变革。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做笔记,因为许多论点直接挑战了我对自身认知的舒适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从基础概念的铺陈到高阶哲学思辨的过渡,流畅自然。对于所有关注科技发展如何重塑人类本质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对《维多利亚时代的阴影》——这部关于十九世纪英国社会风貌的长篇小说——是抱有疑虑的,毕竟上百个人物的名字和复杂的家族关系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然而,一旦我被卷入那错综复杂的叙事迷宫,便再也无法自拔。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社会剖析能力。作者不仅细致描绘了贵族沙龙里的虚伪和上流社会的道德困境,更深入到贫民窟和工厂车间的真实写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体面”这个概念的解构,它如何成为压抑个体情感的无形枷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尤其令人难忘,她们在受限的环境中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远比那些掌控着国家命运的男性角色来得更为深刻和真实。叙事手法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重不可靠叙事者,每一个视角都带有明显的偏见和盲区,这迫使读者必须像侦探一样,拼凑出事件的真相。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正“活过”了那个时代,深刻理解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选择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这本书需要耐心,但它给予的回报是丰厚的历史沉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