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志(第2卷)(精)

杭州植物志(第2卷)(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植物志
  • 杭州植物
  • 植物学
  • 植物分类学
  • 浙江植物
  • 杭州
  • 精装
  • 科普
  • 园艺
  • 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大学
ISBN:9787308170956
商品编码:2727570575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杭州植物志(第2卷)(精)
  • 作者:编者:李攀//傅承新|总主编:余金良//卢毅军//金孝锋//傅承新
  • 定价:288
  • 出版社:浙江大学
  • ISBN号:978730817095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58
  • 字数:780千字

目录

50.悬铃木科Platanaceae
51.豆科Fabaceae
52.酢浆草科Oxalidaceae
53.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
54.旱金莲科Tropaeolaceae
55.芸香科Rutaceae
56.苦木科Simaroubaceae
57.楝科Meliaceae
58.远志科Polygalaceae
59.大戟科Euphorbiaceae
60.交让木科Daphniphyllaceae
61.水马齿科Callitfichaceae
62.黄杨科Buxaceae
63.漆树科Anacardiaceae
64.冬青科Aquifoliaceae
65.卫矛科Celas~aceae
66.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
67.槭树科Aceraceae
68.七叶树科Hippocastanaceae
69.无患子科Sapindaceae
70.清风藤科Sabiaceae
71.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
72.鼠李科Rhamnaceae
73.葡萄科Vitaceae
74.杜英科Elaeocarpaceae
75.椴树科Tiliaceae
76.锦葵科Malvaceae
77.梧桐科Sterculiaceae
78.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79.山茶科Theaceae
80.藤黄科Clusiaceae
81.柽柳科Tamaricaceae
82.堇菜科Violaceae
83.大风子科Flacou~iaceae
84.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
85.秋海棠科Begoniaceae
86.瑞香科Thymelaeaceae
87.胡颓子科Elaeagnaceae
88.千屈菜科Lythraceae
89.石榴科Punicaceae
90.菱科Trapaceae
91.蓝果树科Nyssaceae
92.八角枫科Alangiaceae
93.桃金娘科Myrtaceae
94.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95.柳叶菜科Onagraceae
96.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
97.五加科Araliaceae
98.伞形科Apiaceae
99.山茱萸科Cornaceae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营造技艺探微》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智慧与精湛技艺。全书以翔实的资料、细致的图解和严谨的分析,系统梳理了自先秦至清末,中国木结构建筑在选材、结构设计、构件加工、榫卯连接以及整体抗震等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全书旨在揭示这些历经数千年风雨而不倒的建筑奇迹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与人文精神。 第一部分:木材的选取与处理——建筑的生命之源 中国古建筑的基石在于对木材的深刻理解与精妙运用。本部分首先剖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木材种类,如松、柏、楠、杉等,并根据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及纹理特征,阐述了古人在不同地域、不同等级建筑中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材料。 1.1 材种的鉴别与特性:详细介绍了不同树种的密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并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描摹了古代采伐、运输与储存木材的规范与流程。例如,对于用于核心梁架的优质木材,往往要求“材龄百年以上,干燥三年以上”,以确保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1.2 木材的防腐与防蛀技术:书中重点研究了古代的物理和化学防腐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就地取材,以厚制久”的结构设计理念,以及抬高的台基、宽大的出檐以隔离湿气。化学处理方面,则详述了使用桐油、生漆、石灰浆以及烟熏等传统工艺,如何有效延长木构件的使用寿命,并分析了这些处理方式的化学机理。 第二部分:结构体系的演化与定型——框架的哲学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框架体系,它实现了结构的柔性和整体的稳定性。本部分追溯了这一体系从早期简单的抬梁式到成熟的穿斗式、井亭式的演变历程。 2.1 抬梁式与穿斗式的对比分析:对两种主流结构进行结构力学上的对比。抬梁式以其宏大开间和清晰的层级感,展现了“以柱承重,以梁传力”的经典模式;而穿斗式则以其密集的柱网和优良的抗震性能,体现了对空间利用的极致追求。书中辅以大量明清官式建筑与南方民居的实例剖析,展示了两者在节点处理上的差异。 2.2 斗栱: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斗栱系统被誉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神经末梢”。本章耗费大量篇幅,详细拆解了斗栱的“材、櫨、栱、昂”等基本构件的名称、尺寸模数(如《营造法式》中的“材分制”)以及其在梁架和屋檐下所承担的卸荷、出挑和抗扭功能。通过对不同朝代斗栱的比例、出跳方式的演变,揭示了建筑技术与审美趣味的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榫卯连接的艺术——无钉的哲学 榫卯技术是中国木结构区别于世界其他木构体系的最显著标志。本书将榫卯视为一种精密的“木工机械”,它无需金属紧固件,仅靠构件间的严密咬合和摩擦力来维持结构的整体性。 3.1 常见榫卯类型的分类与应用:系统梳理了殿堂、门窗、家具中常见的榫卯形式,包括十字榫、燕尾榫、竹荪榫、拱抱榫等。特别指出,梁头与柱头的“抱头榫”或“金枪榫”在抵抗上拔力中的关键作用。 3.2 榫卯的精度与施工工艺:强调了古代工匠在加工榫卯时所依赖的丈量工具(如“墨斗”、“曲尺”)和高超的手工技艺。例如,如何在不使用现代测量仪的情况下,实现榫卯的“天衣无缝”,这不仅是工艺的胜利,更是对材料收缩规律的深刻洞察。 第四部分:抗震与耐久性——结构韧性的体现 中国木结构建筑能够在地震频发的东亚地区屹立千年,关键在于其卓越的韧性设计。 4.1 刚柔并济的抗震机理:分析了木结构“柔性连接”的抗震原理。在地震作用下,构件之间并非僵硬地抵抗剪力,而是允许一定范围内的“位移和转动”,通过能量耗散和构件间的相互挤压来吸收地震能量。书中引入了现代结构动力学概念来反证古代工匠的实践智慧。 4.2 屋顶的科学与构造:屋顶是中国建筑中最复杂的部分之一,它不仅是保护结构,也是重要的稳定构件。本部分详细解析了望山、桴、檩条、椽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灰泥、筒瓦在屋顶荷载分配和防水中的作用。宽大深远的屋檐,不仅利于排水,更在侧向风力作用下对墙体起到支撑和缓冲作用。 总结:匠心传承与当代启示 本书最后对中国木结构营造技艺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总结。它不仅是一套工程技术体系,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体现。通过对这些传统技艺的深入剖析,为当代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新型材料的研发以及传统工匠精神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全书配有大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的图样、民国时期的测绘图以及现代CT扫描分析图,确保了理论的严谨性和实践的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信服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所记录的每一个物种、每一个数据点,都经过了无数次的野外考察和严谨的实验室验证。它没有丝毫的浮夸或含糊其辞,一切都建立在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这对于任何严肃的读者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品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能够提供如此高可信度信息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那种读过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会成为我书房里常备的“镇馆之宝”——遇到任何疑问,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翻开它,寻找那个最权威、最可靠的答案。这份沉甸甸的专业信誉,是任何 superficial 的介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没有陷入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晦涩难懂的泥沼,反而将复杂的分类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初学者和资深研究者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我发现,即便是对于那些我过去一直感到混淆的科属划分,通过这本书的梳理,也变得豁然开朗。图文的配合运用得相当巧妙,那些精准的插图,与其说是辅助说明,不如说是对文字描述的完美视觉注解,两者相辅相成,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常常是先被一张图吸引,然后深入阅读相关的文字解释,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变得出奇地高,不得不佩服编纂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表达能力。

评分

内容方面,这本书展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系统性和广博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物种,更像是在为你构建一个立体的、鲜活的植物生态图景。我特别欣赏它在物种描述上所采用的精确度和细节度,那种如同微雕一般的刻画,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植物的脉络和结构。尤其是一些稀有种类的介绍部分,资料的详实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很多细节是在其他地方难以查阅到的。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探究的趣味性,引人不断地去思考植物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复杂关联。那种由点及面的展开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个地域植物多样性的认知边界,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盲区等待被填补,这种持续的探索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历史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并重的。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凝结了数代人心血的地域史诗。阅读过程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情感——对自然界的敬畏与珍视。书中偶尔穿插的那些关于植物历史变迁和人文关联的叙述,虽然篇幅不多,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冰冷的科学数据瞬间有了温度和故事性。这使得阅读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与历史和自然的对话。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见惯不怪的那些植物,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和宏大的叙事,这本书真正点燃了我对本土生态的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加上封面那种淡雅又不失厚重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本来只是随手翻阅,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纸张的选用非常讲究,摸上去细腻光滑,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细节的纹理和色彩过渡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它自带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存在感,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想再多看两眼。阅读体验上,字体排布的疏密得当,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能看得出,出版方在每一个环节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这对于一部需要长期研读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光是这份对手感的执着,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背后蕴含的专业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