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有机化学(第二版)
:58.00元
作者:李艳梅,赵圣印,王兰英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030407900
字数:700000
页码: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化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少学时**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对**化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目 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第1章 绪论1
1 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1 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1
1 2 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1
1 2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2
1 3 共键2
1 3 1 共键的形成及相关理论2
1 3 2 共键的键参数6
1 3 3 诱导效应8
1 3 4 共键的断裂与有机反应基本类型8
1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9
1 4 1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9
1 4 2 范氏力10
1 4 3 氢键10
1 4 4 疏水相互作用10
1 5 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10
1 5 1 犅狉 狀狊狋犲犱酸碱理论10
1 5 2 犔犲狑犻狊酸碱理论11
1 5 3 软硬酸碱理论22 9 1 取代反应
412 9 2 催化氢化42
2 9 3 与卤素或卤化氢的开环反应42内容提要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此外,为适应双语教学需要,《有机化学(第二版)》对常用的有机化学名词和重要概念标注了英文,涉及到的英文人名均直接使用英文姓名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有点“学术硬核”,对于我这种刚从普通化学过渡过来的学生来说,初读时确实需要时常停下来查阅一些基础术语的定义。它没有采用那种“亲切的邻家大哥”式的讲解方式,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严谨的、教科书式的陈述。这种风格的好处是信息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精确的化学信息,几乎没有多余的“水词”。然而,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缺乏对“为什么”的深入挖掘,很多时候是直接抛出了结论和规范,期待读者自行去消化背后的原理。例如,在介绍某些特定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差异时,如果能多一些历史背景或者早期的实验发现作为铺垫,或许能帮助建立更坚固的知识框架。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本被指定为MOOC教材的版本,它可能更侧重于为同步课程提供精确的知识点支撑,而非作为一本自学入门读物。所以,对于那些已经有了扎实基础,需要系统性梳理和提升的学习者而言,这种精炼的表达反而是高效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黑白为主色调,配上清华大学的校徽,一眼就能看出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初次拿到手里,感觉分量十足,厚厚的书页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深入。我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一直抱有敬畏之心,因为它常常被戏称为“化学的魔鬼”,但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友好,大量的图示和结构式的绘制清晰明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比较容易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章节的逻辑编排,从基础的结构、命名开始,循序渐进地过渡到重要的反应类型和机理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陡峭感。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反应机理时所采用的“可视化”手法,很多抽象的电子转移过程,通过细致的箭头和电荷标记,变得触手可及。尽管我还没有完全啃完,但仅从前几章的阅读体验来看,它无疑是为真正想扎实掌握有机化学的读者量身打造的一本工具书,而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速成指南。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理解,但回报的也将是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与其他我翻阅过的教材相比,这套书在知识体系的广度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没有过度强调冷门或应用性不强的反应,而是聚焦于有机合成中“工具箱”里最常用的、最核心的反应。这对于时间有限的本科生来说至关重要,意味着他们不会在浩如烟海的反应信息中迷失方向。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它在某些新兴的、利用催化剂来实现高度选择性转化的现代合成方法上着墨不多,这或许是受限于“第二版”的出版时间节点,化学发展日新月异。我理解教材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最前沿的研究,但如果能在附录或后续修订中增加对当下热门的C-H活化、光氧化还原催化等领域的简要介绍,那将使这本经典教材更具生命力和前瞻性。目前来看,它更像是稳固基础、构建传统合成逻辑的基石,非常适合用来打下坚实的传统有机化学基础。
评分我个人对这本书中对于立体化学和光谱分析(特别是核磁共振,NMR)的处理方式印象极其深刻。立体化学的内容往往是许多学习者的一个难点,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三维投影图和费歇尔投影、楔形键等表示法的对比讲解,极大地提升了空间想象能力。作者在讲解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时,总会穿插一些现实中的生物活性分子实例,使得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立刻有了实际的意义。至于NMR部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微型操作手册”。它不仅给出了标准的化学位移和裂分规则,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根据实际谱图去推断未知结构的完整步骤,这种“案例驱动”的教学法非常实用,让我们能直接从“知道规则”跨越到“应用规则”的阶段。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希望能在某些复杂的耦合体系中,能再多提供一些虚拟的模拟操作,让读者能亲手“拖动”和“旋转”分子模型来验证耦合常数的变化,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纸张的选择偏哑光,这极大地避免了在强光下阅读时,那些精细的化学结构图和反应箭头因反光而难以辨认的问题,对于需要长时间伏案苦读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贴心的细节。字体排版也相当讲究,正文、公式、注释之间的层级分明,阅读起来眼睛不易疲劳。当然,作为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定价自然不菲,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考虑购买二手书或者与同学合购。不过,从质量上来说,它绝对值回票价。尤其是那些高分子结构式,墨色浓郁,线条清晰,完全没有出现脱墨或模糊的情况,这保证了学习的准确性。总而言之,这本教材在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上,都展现出了一流的制作水准,让人在使用过程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敬意和对学习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