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温疫论译注
定价:20.00元
作者:曹东义 主编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1
ISBN:9787801742292
字数:373000
页码:4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温疫论》是明代医学吴又可具有D创精神的一部著作,不仅开创了温疫病辨证治疗的xin领域,而且充分继承了此前的伤寒学术成就,为此后的温病学的诞生奠立了D树一帜的基础。吴又可关于温疫病病因的认识,zui接近现代的微生物致病学说,是当时世界上 进的理论;他关于疫有九传的论述和对于温疫病症候的详细观察,说明他充分认识到外感热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他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很da的指导意义。
在SAPS肆虐的时候,尤其觉得《瘟疫论》的珍贵,它深厚的底蕴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和利用。今见曹东义、杜省乾整理的《温疫论》,能够充分吸收前人的成就,比如其中收集的清代医家年希尧、孔毓礼、龚绍林的评注按语就很有参考借鉴价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曹东义长期研究外感热病学史,他在“评介”之中把吴双可的论述,与《内经》《伤寒论》的有关论述进行比较,难道不是古人倡导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精神的很hao体现吗?这样的研究与整理工作,必将有益于后人的学习与探索,有益于中医学术的振兴。
目录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决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么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论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论
妄投寒凉药论
da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
下卷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中医的书籍,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理解起来很费劲,很多理论就像蒙着一层纱,看不真切。而这本《温疫论》的译注,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把那层纱给揭开了。作者在翻译和注释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非常清晰的逻辑来阐述。例如,书中对于“病机”的分析,条理非常清晰,你能感受到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剖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而且他还善于举一反三,将一种病机推广到其他类似的情况。我尤其欣赏的是,译注者在解读原文时,并没有把古代的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完全割裂开,而是试图找到其中的联系和共通之处,这种“古今对话”的风格,让我觉得中医理论并非陈旧过时,而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不断发展的。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深入了很多,不再是那种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信心大大增加,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中医的兴趣。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温疫论》这个书名完全没有概念,以为又是那种非常专业的医学典籍,大概率会看不懂。但是,朋友推荐了这本译注本,我才开始尝试阅读。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而且译注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考虑得非常周全。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是,译注者并没有简单地把所有东西都翻译成现代口语,而是在保留原文韵味的同时,对一些比较古老或者专业的词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有时候,他们还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个方剂,可能会解释一下这个方剂当时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或者在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医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而是一次充满趣味和发现的旅程。它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神秘学问,而是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最近在读的这本《温疫论》译注,怎么说呢,它给我带来了非常一种“复古”又“前沿”的体验。复古在于,它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对待瘟疫的思考方式,那种严谨的逻辑和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确实是令人惊叹。书中的一些关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阐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它又非常“前沿”,因为作者在翻译和注释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这本书仅仅当作一份历史文献来对待,而是积极地将书中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某些概念进行对照和沟通,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这个阶段,但这种尝试本身就说明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和探索性。它不是一味地照搬古法,而是试图在古今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读者能够理解中医理论的普适性,以及它在应对现代疾病时的潜在优势。这本书的内容,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医的科学性,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充满了智慧和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研究,看看它还能给我带来多少惊喜。
评分这本书啊,真的是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一直以为中医就是点穴、拔罐、开方子,感觉有点玄乎,不够科学。但《温疫论》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怎么细看它的译注部分(主要还是被它的理论吸引住了),但光是看它对瘟疫的认识和论述,就觉得古代医家们是真的有真才实学,而且思维方式非常严谨。书里讲到“邪气”、“正气”的辩证,如何辨别病邪的性质,以及不同阶段的治疗思路,这些都不是我之前想象中的那种笼统的“清热解毒”。它能把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环节,分析得头头是道,就好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而且,它还会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气候变化等等因素对疫病的影响,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治疗方法,虽然有些我可能不太理解其中的具体原理,但听起来就很有条理,很有逻辑性,不是随意的组合。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深厚的智慧,不再是那种“经验主义”的标签,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科学体系。我甚至开始反思,很多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许中医古籍里就有我们忽略的答案,只是需要我们去重新挖掘和理解。
评分这本《温疫论》的译注,简直就是一本打开中医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些古色古香的中医书籍感到望而生畏,总觉得里面的文字晦涩难懂,跟不上时代。但这本书的译注做得非常到位,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耐心和解释。它不仅仅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更重要的是,它会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解读,比如一些核心的概念,像“伤寒”“温病”的区别,还有各种证候的形成原因,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以前总觉得这些概念很模糊,看完译注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有着清晰的逻辑和理论依据的。书里举的例子也很生动,有时候还会结合一些历史事件,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最让我惊喜的是,译注者还引用了很多后世医家的观点,对原文进行补充和发展,这让我能看到《温疫论》的思想是如何传承和演变的,而且还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治疗思路。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读这本书,感觉就像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傅在身边,一点一点地教你,让你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那些古老的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