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译注

温疫论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吴又可 著
图书标签:
  • 温疫
  • 瘟疫
  • 中医
  • 方剂
  • 古籍
  • 医史
  • 译注
  • 李杲
  • 温病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翰林学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1742292
商品编码:27543486221
出版时间:2007-01-25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书名:温疫论译注

定价:20.00元

作者:曹东义 主编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1

ISBN:9787801742292

字数:373000

页码:4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温疫论》是明代医学吴又可具有D创精神的一部著作,不仅开创了温疫病辨证治疗的xin领域,而且充分继承了此前的伤寒学术成就,为此后的温病学的诞生奠立了D树一帜的基础。吴又可关于温疫病病因的认识,zui接近现代的微生物致病学说,是当时世界上 进的理论;他关于疫有九传的论述和对于温疫病症候的详细观察,说明他充分认识到外感热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他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很da的指导意义。
在SAPS肆虐的时候,尤其觉得《瘟疫论》的珍贵,它深厚的底蕴还远远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和利用。今见曹东义、杜省乾整理的《温疫论》,能够充分吸收前人的成就,比如其中收集的清代医家年希尧、孔毓礼、龚绍林的评注按语就很有参考借鉴价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曹东义长期研究外感热病学史,他在“评介”之中把吴双可的论述,与《内经》《伤寒论》的有关论述进行比较,难道不是古人倡导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精神的很hao体现吗?这样的研究与整理工作,必将有益于后人的学习与探索,有益于中医学术的振兴。

目录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决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么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论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论
妄投寒凉药论
da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
下卷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温疫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由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温疫的发生、发展、诊治和预防,是中医疫病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古代瘟疫的认识上,更在于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思路和方药运用,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温疫论》的出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并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1. 继承与发展中医理论: 吴又可虽然是创新者,但他的思想并非凭空而来。他深受《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影响。《内经》对疾病的宏观认识,如“邪气”、“正气”、“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为吴又可理解疫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框架。而《伤寒论》中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方法,特别是“六经辨证”,为他提供了分析和治疗外感疾病的思路。然而,《伤寒论》主要侧重于“伤寒”,即风寒之邪所致的疾病,对于如温疫这类更为复杂、变化多端、传染性强的疾病,其理论体系显得有些不足。《温疫论》正是在此基础上,针对温疫的特殊性,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创新。 2. 对“温病”概念的深化: 在《温疫论》之前,“温病”的概念已经存在,但多与“温热”、“暑热”等病邪相联系,且缺乏系统的理论和临床指导。吴又可敏锐地观察到,当时流行的大多数疫病,其邪气具有“温热”的性质,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他提出“邪生于天地之间,生于地之湿热”,明确了疫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疫病的致病因素并非单一的“风”、“寒”,而是由一种特殊的“温邪”所致,这种温邪具有“游行”和“传染”的特点,能够迅速传播,波及人群。 3. 时代背景下的临床实践: 明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但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加上北方地区旱灾、水灾频发,为温疫的流行提供了温床。历史上,瘟疫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明代也不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疗实践中迫切需要能够有效应对大规模、高传染性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吴又可的《温疫论》正是基于对当时频繁爆发的疫病进行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总结,才得以诞生。他亲身经历并参与了多次疫病的防治工作,其理论的提出和完善,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4. “人疫”理论的提出: 吴又可最为重要的一个创新,是对“人疫”概念的强调。他认为,温疫的发生和流行,不仅与自然界的邪气有关,更与人体的“正气”强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有关。他提出“凡大疫之年,必有天时失政,地气不正,人多耗损”的观点,将疫病归结为“天、地、人”三者失调的结果。他尤其强调“人”的作用,认为“毒气自口鼻而入,从毛孔而泄,其病乃传于他人”,揭示了温疫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传播的特点,并认为“邪气之传,必因人而始”。这种“人疫”理论,将疾病的发生从单纯的客体(邪气)转移到主体(人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 核心理论与创新之处 《温疫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构成了其独特的学术体系。 1. “温邪”概念的确立: 这是《温疫论》最核心的理论。吴又可认为,温疫的病邪是一种“温”性、“热”性的邪气,他称之为“温邪”。这种邪气与风寒之邪性质不同,其特点是: 温热炽盛: 邪气具有明显的温热性质,容易耗伤人体津液,引起高热、口渴等症状。 游行传变: 温邪具有很强的播散能力,能够在体内迅速游行,或者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变化多端。 传染性强: 这是温邪最显著的特征。它能够通过接触、空气等途径迅速传播,导致大规模的爆发。 2. “正气”与“邪气”的辩证关系: 《温疫论》继承了中医“邪正斗争”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疫病。他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是由于“正气”不足,无力抵御“邪气”的侵袭。因此,在治疗上,既要驱除邪气,又要扶助正气。他强调:“邪能伤人,正能胜邪”,在论述具体病证时,常常将正气与邪气的盛衰联系起来分析,指导临床用药。 3. “疫病”的特殊性与“伤寒”的区别: 吴又可明确区分了“疫病”与“伤寒”的不同。“伤寒”多由风寒所伤,病位相对局限,传变规律性较强(如六经传变)。而“疫病”则是由温邪引起,传染性强,病位广泛,变化复杂。他批评了当时一些医家将疫病一概纳入伤寒范畴进行治疗的局限性,认为“伤寒病,无有传染之理;大疫病,则传染不已”。这种区分,为疫病学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4. “脏腑辨证”与“三焦辨证”的融会贯通: 在具体的辨证论治上,《温疫论》结合了脏腑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脏腑辨证: 吴又可观察到,温邪侵犯人体后,常常首先影响肺、胃、肝、脾等脏腑,并根据不同脏腑受损的特点,进行辨证。例如,肺受温邪则咳喘,胃受温邪则呕吐,肝受温邪则胁痛等。 三焦辨证: 他对三焦的认识,既继承了《难经》的“上焦主诸气,中焦主受盛,下焦主出毒”的观点,又结合了疫病的特点,将三焦作为温邪传变的途径。他认为,温邪侵入人体后,会沿着三焦的途径进行传变。例如,上焦病变引起头面五官的症状,中焦病变引起胃肠道的症状,下焦病变引起大小便及生殖系统的症状。 “膜原”概念的提出: 这是吴又可的一大创举。他认为,温邪侵犯人体后,并非直接侵入脏腑,而是首先侵袭“膜原”。“膜原”指的是“升降之道,膜理之原”,可以理解为人体浅表、疏松的组织,如皮毛、肌肉、筋膜等。温邪在膜原阶段,表现为发热、恶寒(但恶寒不甚)、头痛、肢体倦怠等症状,此时治疗若不及时,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侵犯脏腑,导致病情加重。他提出了“膜原证”,并创制了“达原饮”等方剂,专用于治疗膜原阶段的疫病,取得了显著疗效。这一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外感热病学说,为早期干预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5. “寒化”与“热化”的辨证: 《温疫论》认为,温邪侵入人体后,并非都是纯热的,有时也会出现“寒化”的现象。例如,在疫病初期,由于正气尚未被完全耗伤,或者邪气尚浅,也可能出现恶寒不甚,但发热明显,甚至伴有肢体疼痛等“寒”的征象。吴又可认为,这些“寒”的表现,并非是风寒之邪,而是温邪“化寒”或“挟寒”的表现。在治疗上,不能一概使用寒凉药物,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芳香化湿、辛温解表等方法,以祛除温邪。 6. “郁”、“闭”病机的认识: 吴又可对疫病病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温邪侵袭人体,容易导致气机郁滞、痰湿阻滞,从而形成“郁”和“闭”的病机。 郁: 指气机不畅,表现为胸闷、憋气、烦躁等。 闭: 指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导致病情危重,如神昏、谵语、二便不通等。 他特别强调“湿”在疫病中的作用,认为“湿邪最易郁滞”,尤其在南方地区,“湿热交蒸”,更容易形成疫病。 三、 临证方药与临床价值 《温疫论》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大量切实有效的临证方药,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1. “达原饮”的创制与运用: “达原饮”是《温疫论》中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也是治疗“膜原证”的代表方。其药物组成包括白芍、知母、甘草、槟榔、厚朴、草果、生姜。方中白芍、知母、甘草养阴清热;槟榔、厚朴、草果芳香化湿、宽中理气,以疏达膜原之邪;生姜温散,助药力外达。此方集疏导、清热、化湿、理气于一体,能够有效地驱散膜原之邪,阻止邪气深入,对于疫病初期的发热、头痛、肢体倦怠等症有特效。 2. “普济消毒饮”的化裁与运用: “普济消毒饮”原为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所载,后在《温疫论》中被吴又可根据疫病的特点进行了化裁和阐释。其药物包括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防风、僵蚕、板蓝根、牛蒡子、射干、桔梗、甘草等。此方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的功效,对于温疫引起的咽喉肿痛、发热、头痛、咳嗽等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3. “升降散”的理论与实践: “升降散”是温病学中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个著名的方剂。吴又可认为,人体的气机有升有降,脏腑的功能得以维持,全赖升降有序。疫病发生,常会导致升降失调。他提出的“升降散”,通过升发脾胃之气,降泄肝胆之火,以调整人体的升降功能。其基本药物组合多变,但核心在于通过辛散、苦降等药物,使气机得以恢复正常。 4. “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的灵活运用: 尽管《温疫论》强调温邪的性质,但吴又可并未将辛温解表的方法完全摒弃。他认为,在疫病初期,如果正气尚盛,邪气较轻,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可以适当使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如银翘散、桑菊饮等。然而,他更侧重于使用芳香化湿、辛温解表兼具芳香化湿的药物,如草果、厚朴等,以兼顾温邪的特性。 5. “泻法”与“托法”的应用: 在疫病危重阶段,吴又可强调“攻邪”的重要性。对于邪热炽盛、痰湿壅盛的患者,可以使用泻下、催吐等方法,以祛除体内邪气,减少邪气对脏腑的损伤。同时,他也强调“托法”的应用,即在邪气极盛,正气欲绝之时,使用扶正固本的药物,以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 6. “扶正固本”思想的贯穿: 尽管《温疫论》以“攻邪”为主,但“扶正”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全书。吴又可深知,正气是战胜疾病的根本。因此,在辨证论治中,他常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适当配伍一些扶正固本的药物,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 四、 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温疫论》作为一部医学经典,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其思想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奠定温病学独立体系: 《温疫论》是温病学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吴又可突破了以“伤寒”为主导的外感热病学框架,创建了以“温邪”为核心的疫病学理论体系,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临床疗效卓著: 《温疫论》提出的理论和方药,在实际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得到了历代医家的肯定和传承。特别是“达原饮”,更是成为治疗温疫的经典方剂。 3. 深刻的哲学思辨: 《温疫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辨。吴又可对“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体现在他对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以及他对人体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考量。 4. 对传染病防治的启示: 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温疫论》中关于传染病传播途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个体防护、群体防治等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和应对传染病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他对“人疫”的强调,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关键。 5. 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温疫论》的创新之处,如“膜原”理论、对“湿”的重视、对“人疫”的认识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温病学体系。 结语 《温疫论》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中国医学史的长河中。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精辟的论述和卓著的疗效,为中医疫病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吴又可以其毕生的心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导着我们认识、预防和治疗疫病。研读《温疫论》,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中医智慧的汲取,对我们应对当下和未来的公共卫生挑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中医的书籍,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理解起来很费劲,很多理论就像蒙着一层纱,看不真切。而这本《温疫论》的译注,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把那层纱给揭开了。作者在翻译和注释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非常清晰的逻辑来阐述。例如,书中对于“病机”的分析,条理非常清晰,你能感受到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剖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而且他还善于举一反三,将一种病机推广到其他类似的情况。我尤其欣赏的是,译注者在解读原文时,并没有把古代的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完全割裂开,而是试图找到其中的联系和共通之处,这种“古今对话”的风格,让我觉得中医理论并非陈旧过时,而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不断发展的。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深入了很多,不再是那种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信心大大增加,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中医的兴趣。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温疫论》这个书名完全没有概念,以为又是那种非常专业的医学典籍,大概率会看不懂。但是,朋友推荐了这本译注本,我才开始尝试阅读。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而且译注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考虑得非常周全。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是,译注者并没有简单地把所有东西都翻译成现代口语,而是在保留原文韵味的同时,对一些比较古老或者专业的词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有时候,他们还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个方剂,可能会解释一下这个方剂当时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或者在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医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而是一次充满趣味和发现的旅程。它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神秘学问,而是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温疫论》译注,怎么说呢,它给我带来了非常一种“复古”又“前沿”的体验。复古在于,它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对待瘟疫的思考方式,那种严谨的逻辑和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确实是令人惊叹。书中的一些关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阐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它又非常“前沿”,因为作者在翻译和注释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这本书仅仅当作一份历史文献来对待,而是积极地将书中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某些概念进行对照和沟通,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这个阶段,但这种尝试本身就说明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和探索性。它不是一味地照搬古法,而是试图在古今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读者能够理解中医理论的普适性,以及它在应对现代疾病时的潜在优势。这本书的内容,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医的科学性,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充满了智慧和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研究,看看它还能给我带来多少惊喜。

评分

这本书啊,真的是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一直以为中医就是点穴、拔罐、开方子,感觉有点玄乎,不够科学。但《温疫论》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怎么细看它的译注部分(主要还是被它的理论吸引住了),但光是看它对瘟疫的认识和论述,就觉得古代医家们是真的有真才实学,而且思维方式非常严谨。书里讲到“邪气”、“正气”的辩证,如何辨别病邪的性质,以及不同阶段的治疗思路,这些都不是我之前想象中的那种笼统的“清热解毒”。它能把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环节,分析得头头是道,就好像侦探破案一样,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而且,它还会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气候变化等等因素对疫病的影响,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治疗方法,虽然有些我可能不太理解其中的具体原理,但听起来就很有条理,很有逻辑性,不是随意的组合。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背后深厚的智慧,不再是那种“经验主义”的标签,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科学体系。我甚至开始反思,很多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许中医古籍里就有我们忽略的答案,只是需要我们去重新挖掘和理解。

评分

这本《温疫论》的译注,简直就是一本打开中医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些古色古香的中医书籍感到望而生畏,总觉得里面的文字晦涩难懂,跟不上时代。但这本书的译注做得非常到位,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耐心和解释。它不仅仅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更重要的是,它会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解读,比如一些核心的概念,像“伤寒”“温病”的区别,还有各种证候的形成原因,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以前总觉得这些概念很模糊,看完译注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有着清晰的逻辑和理论依据的。书里举的例子也很生动,有时候还会结合一些历史事件,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最让我惊喜的是,译注者还引用了很多后世医家的观点,对原文进行补充和发展,这让我能看到《温疫论》的思想是如何传承和演变的,而且还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治疗思路。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读这本书,感觉就像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傅在身边,一点一点地教你,让你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那些古老的智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