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互联网、获《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盛赞的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继《浅薄》后的又一力作。姜奇平,凯文·凯利,安德鲁·基恩,威尔·赛尔夫,苏·哈尔朋倾力推荐!
书名:数字乌托邦
定价:69.00元
作者:尼古拉斯卡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40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78658
"?? 为了获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服务,我们主动将个人隐私上交,主动把选择和思考的权利让给了应用程序和搜索引擎,把危险的地方当作的地方。但事实上,我们都被科技进步的谎言所蒙蔽了。
?? 互联网真的让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吗?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比失业更糟糕的是什么?为什么创新在今天日渐式微?卡尔作为敢于捕捉“反潮流”趋势的先锋科技思想家,在这本书中他以的方式对科技崇拜文化提出了质疑,对当下尖锐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读完这本书,你会把现实看得更透彻。
"
"当下,技术与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不可分割,特别是智能手机等设备的出现,带给整个人类社会一场彻底的变革。的确,智能手机上的各种应用程序让我们的工作生活便利:社交媒体让我们能够和他人实时保持联络并传输信息,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搜索引擎通过的算法将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整合推送至屏幕上,让我们毫不费力就看到自己想要的;地图软件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路线选择,甚至可以使用语音导航,帮助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
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认为,在技术带来的一切美好繁荣景象背后,当我们兴致勃勃地拥抱互联网,享受智能设备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忽略了一个危险的事实——我们正渐渐地沦为技术工具的奴役。在这本书中,他驳斥了科技天堂的悖论,扯下了科技的伪善面具,揭示了它如何以各种方式一边丰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一边桎梏我们的思维,窥探我们的隐私,让我们不再习惯动用大脑,并对所有技术产生深深的依赖。
这本书是尼古拉斯·卡尔近十年来对技术的深刻反思和总结。他的观点犹如一针清醒剂,帮助生活在技术穹顶之下的我们拨开迷雾,看透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本质,认清科技使人类生存智慧退化的事实。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卡尔向我们指出了夺回主动权的出路: 放慢追求科技的脚步,减少使用智能设备,认真调动大脑思考,重新审视我们与技术的关系。
"
"前 言 硅谷时代 // V
章 互联网的道德边界
不道德的网络2.0 // 003
MySpace 的空虚 // 011
好运机器 // 014
加州的国王们 // 019
维基人的崩溃 // 022
不好意思,我在blog // 026
新陈代谢 // 029
“第二人生”的大麻烦 // 031
关于“你”的故事 // 035
数字佃农 // 037
乔布斯的设备 // 039
Twitter 时代 // 041
代码中的幽灵 // 045
现实版《去问问爱丽丝》 // 047
黑胶唱片 // 049
互联网应该忘记信息吗 // 055
创新方式 // 058
吸血鬼 // 059
在灌木篱笆后边吃垃圾 // 061
社会嫁接 // 063
性爱机器人的图灵测试 // 065
透明的世界 // 067
盖里甘的网 // 069
完全控制 // 074
所有数字化的东西都将汇合 // 078
复兴 // 081
用数字来摇滚 // 083
互联网时代育婴 // 086
反iPad 的卢德主义者 // 089
现在 // 092
网络与媒体消费 // 094
让资本家分享 // 097
谷歌领会不了典故的内涵 // 100
情形过载和环境过载 // 105
电子游戏与注意力 // 109
记忆是大脑的引力 // 115
媒介即麦克卢汉 // 119
Facebook 的商业模式 // 125
恐怖的乌托邦 // 126
消失的书脊 // 128
未来的哥特 // 130
创新的等级 // 135
撕裂·混合·燃烧·阅读 // 140
生命短暂,留下一幅美丽的全息图 // 146
上线,下线,两者之间 // 148
谷歌眼镜和克劳德镜 // 151
烧了所有学校 // 153
智能机器 // 156
映像 // 159
古登堡会笑到后吗 // 161
搜索者 // 165
人工智能的永恒光辉 // 168
麦克斯·拉夫琴的宏伟计划 // 170
叶夫根尼的小问题 // 173
两点之间的短对话 // 175
家外之家 // 178
木炭色、页岩色、棉花色、橘子色、天空色 // 184
跟着佛祖一起过清心寡欲的生活 // 187
工作中的量化自我 // 188
我的电脑,我的双面Twitter // 191
可穿戴内衣 // 194
公交车 // 196
永远爬不完的梯子神话 // 200
自我的织布机 // 205
上、下技术 // 207
外包爸爸 // 209
衡量 // 211
智能手机是热媒介 // 213
令人绝望的剪贴簿 // 216
失控 // 219
我们的算法,我们自己 // 222
田园生活的黄昏 // 227
知识幻觉 // 231
操风者 // 233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 235
音乐是通用的润滑剂 // 240
统一的爱情理论 // 243
语言与人类 // 247
在无聊的王国中,独臂的匪徒是国王 // 250
第二章 乌托邦的印记
箴言 // 257
第三章 科技进步中的谎言
火焰和灯丝 // 263
谷歌把我们变蠢了吗 // 266
为安静呐喊 // 279
读者的梦 // 283
生命、自由和追求隐私 // 291
沉迷 // 296
谷歌妈妈 // 300
乌托邦图书馆 // 303
山景城的男孩们 // 315
太监的孩子 // 322
过去时的流行音乐 // 328
洼地成畦的真挚爱情 // 333
远方的朋友 // 352
Snapchat 候选人 // 354
为什么机器人会永远需要人类 // 361
代达罗斯的使命 // 365
致 谢 // 379
"
"尼古拉斯·卡尔
美国知名作家、思想家、科技、商业及创新战略方面的专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曾担任《哈佛商业评论》执行主编,经常在《纽约时报》 《大西洋月刊》 《卫报》 《连线》等报刊发表文章。尼古拉斯·卡尔堪称互联网、新科技时代清醒的思想家,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几乎都会引起广泛关注。
卡尔曾发表轰动互联网、信息和科技界的三篇文章:《IT不再重要》(《哈佛商业评论》2003年第5期),《Google让我们变愚蠢?》(《大西洋月刊》2008年7/8月刊),《自动化让我们变笨拙》(《华尔街日报》2014年11月21日)。他的思想三部曲《大转换:重连世界,从爱迪生到Google》(系统地阐述了云计算),《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纽约时报》畅销书,获普利策奖提名),《玻璃笼子:自动化时代和我们的未来》(网站畅销书,《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盛赞),是科技思想界的“明珠”。
"
"《数字乌托邦》让人意识到,科技进步不能替代人文思想,代表物质与社会需求的商业利益不能替代代表精神需求的文化,的自由不是技术赋予的随心所欲,而是听从内心的良知。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室主任
尼古拉斯·卡尔是非常有先见之明,充满智慧的科技评论家。
—— 凯文·凯利 《连线》杂志创始人、主编
卡尔前进的方向,就是我们跟随的方向。
—— 安德鲁·基恩 美国知名媒体人
卡尔是个机智的思想家,我们以为技术会把我们从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我们带到阳光明媚的高地,享受人间天堂,但他不会被这老套的乌托邦科技幻想所迷惑。
——威尔·塞尔夫 三部曲《伞》 《鲨鱼》 《电话》作者,英国知名小说家
很少有人会像尼古拉斯·卡尔一样,向世人发出警告,提醒我们注意自动化对我们的人性和自我认知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我们人类这个物种造成的影响。
—— 苏·哈尔朋,美国女作家,《纽约书评》长期供稿人
"
"俄罗斯的一个诈骗团伙曾使用一款名叫“网络情人”的人工智能产品行骗,他们在网络聊天室里假装成单身女人去撩单身男人,并骗取那些男人的信息用于犯罪。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软件把所有人都忽悠了,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程序在跟他们对话,大家都以为屏幕后面是一个性感女郎,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性爱机器人。“‘网络情人’的智能水平相当高,与人类对话也十分流畅,让人几乎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程序还是真人,”一位研究专家在其报告中说道,“这个程序还能够在半个小时之内成功匹配并与10 个男人调情。”
看来图灵测试马上就要被性爱机器人打败了,人工智能马上就要获得突破了。不管真实与否,人工智能的这种突破都跟贝瑞·邦兹的耀眼成绩一样,需要打上一个引号。有研究表明,当人们“性致”高涨时,智商就会急剧下降。我不会贸然地对“网络情人” 加以品评,但至少这款人工智能产品相对于其他人工智能产品来说优势非常大。
从性爱机器人的成功中我们还能学到一点——如果你想让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让机器变聪明或让人类变蠢。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种方法更有效。
每天我们都被提醒着科技的优越性:自动驾驶汽车不会受路怒症的干扰,机器人火车不会失控,各种程序也不会受到医生、会计或律师的认知偏见的影响。电脑快速精确地运转着,显得我们就像笨手笨脚的懒虫。
很明显,消除人为错误好的方式是让人类消失。但是,无论这种想法多么新潮,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解放自己的愿望是建立在谬论之上的,因为我们否认了自己的天赋,也夸大了电脑的能力。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经常听说由人为错误所造成的灾祸,比如技术员忘了开阀门而导致化工厂爆炸,飞行员因操作失误而导致飞机坠落,但是我们并没有经常听说人们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避免事故或化解危机。飞行员、物理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会沉着镇定地应对突发危险,却没有办法保证每次都能成功脱离危险。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拥有先进的、电脑也没有的技能和感知力。谷歌能很快告诉我们其自动驾驶汽车几乎没有发生过事故,但是无法吹嘘汽车的司机要转多少次方向盘才能脱离危险。
电脑对发出指示很精通,却拙于灵活变通。用计算机科学家赫克托·莱韦斯克的话来说,电脑就是“在领域之外就无计可施的愚蠢的仆人”。电脑的能力仅限于编程,但人的技能就远不止如此了。想想萨利·萨伦伯格机长在空中客机A320 被鸟群撞击后,在休斯敦河成功降落的事迹吧。在真实的世界有了深刻的经历之后,这种直觉是远非计算可得来的。如果电脑能崇拜人的话,那么也会为我们所折服。
尽管我们认为自己有很多缺点,却认为电脑是完美无瑕的。电脑完美的连贯性远远胜过我们的笨拙,但我们似乎忘记了机器其实是由我们制造的。当我们把工作交给电脑之后,我们并没有消除犯错误的可能:电脑会崩溃,有漏洞,会被黑客入侵。而当我们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电脑会面临一些程序没有被设定好的困境。因而电脑会机械地执行自己的任务直到崩溃的那天。
很多归咎于人为错误的问题实际上是由科技事物所引起或加重的。想想2009 年法航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的447 号客机坠毁事件: 飞机在大西洋上空遇到风暴,使得空速传感器结冰了,无法显示速度信息,自动驾驶仪无法进行计算,所以就需要飞行员进行掌控。但飞行员惊慌于这种境遇,于是犯了错误,以致飞机连同228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都坠入了大西洋。
这场事故很好地说明了科学家们所说的自动化矛盾。在电脑接管人的工作之后,人就没什么事情可做。人们转移了注意力,并因缺乏锻炼而使技能生疏了。等到电脑无法运转时,人就在困境中挣扎。软件本是用来避免人犯错误的,但后却犯了人犯的错误。
2013 年,联邦航空局表明,过度依赖自动驾驶仪已经成为空难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敦促航空公司让飞行员多进行手动操作。研究表明,让飞行更的佳方式是让计算机少承担责任,并将责任移交给飞行员。当人和机器一起工作时,更大程度的自动化并不总是好的。
工厂自动化的领头羊——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已经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近年来,丰田已经召回了数百万辆汽车进行维修。这不仅减少了其利润,还损害了其长久经营下来的名声。现在丰田相信其制造问题就在于没有人力参与。公司高层告诉彭博新闻社:“我们需要更加脚踏实地,回归过去基本的方式,提升我们的人力技能,以求进一步发展。”丰田现正在用熟练的工人代替机器人,于是人力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电脑和人开始同心协力。即使工程师设计出了能够解决所有潜在问题的自动化系统——在精密复杂的工作领域这一点还远远没有实现——系统完全代替人类还需要一段时间。就航空领域而言,更换或改造数千架仍配备座舱的飞机,需要几十年;道路系统也是一样,毕竟基础设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不应将计算机视为我们的替代品,而是要把它看作我们的伙伴,实现计算机和人类的能力互补。软件能处理日常琐事,帮助人们避免一些错误,但是无法企及人类的常识以及思想的高度。如果我们不再参与高难度的工作,那我们的洞察力和灵感将会使我们和机器区分开来。
多亏人类的智慧,技术进步以及日趋完善的法律法规,这个世界比过去更加了。电脑能帮助我们继续取得进步。近的火车事故,包括美国铁路公司脱轨事件,如果火车上有自动化速度控制系统的话,事故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若自动化软件能感知到司机正在犯困,它发出的警报就能够防止事故的发生;若诊断性程序能够给医生发送宝贵的信息,就能让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
实现完全自动化的社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会让上述进步不再那么值得投资。
如果乌托邦就处在弯道上,为什么还要向前迈一步呢?
"
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未来世界。作者对数字技术的洞察力堪称一绝,他笔下的“数字乌托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合理推演。读这本书,就像在观看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画面感十足,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触手可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科技名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对我们生活、工作、甚至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他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比如,当一切都被算法优化,我们的自由意志又在哪里?当信息唾手可得,我们的思考能力是否反而退化?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困境的放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他既能剖析技术的冰冷逻辑,又能体察人类在技术洪流中的情感波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人本身,关于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性温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默默地反思自己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模式,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新的视角和思考的工具。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书,作者的见解之深刻,让我不得不停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他以《浅薄》一书的锋芒,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这次,他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为宏大且充满想象力的主题——“数字乌托邦”。读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于人类在技术进步中所扮演角色的反思。他并没有一味地赞美科技的强大,而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技术发展背后可能存在的对个体自由的侵蚀,以及集体意识被操控的风险。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像一把尖刀,直刺当下社会存在的隐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未来场景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真实感,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技,在他的笔下却显得如此贴近生活,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作者的思想深度对话,他提出的问题,往往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长久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行为模式的影子,并警示我们可能走向的方向。它让我更加警醒,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对自身价值和独立思考的坚守。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够颠覆你对数字世界认知的书。作者凭借其一贯的犀利笔触和深邃洞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既诱人又充满警示的“数字乌托邦”的图景。我之所以如此着迷,是因为书中并没有停留在对技术发展的简单讴歌,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演进过程中,人类社会可能面临的深层挑战。他所提出的关于个体自由与技术控制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当我们的生活被各种数据和算法所“优化”时,我们是否还在真正地掌控自己的命运?这种关于“自由”的思考,在如今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力量,他能够将复杂的社会学和技术哲学观点,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展现出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他的思想世界。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对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产生深刻的改观。这本书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十行的快餐读物,它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并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它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对未来社会的一次重要预警。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精神探索之旅。作者在继《浅薄》之后,再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数字乌托邦”的宏大叙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描绘一个技术驱动的美好未来,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结构、个体意识以及自由意志可能带来的复杂影响。书中对“乌托邦”本身的解读,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潜在风险,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他能够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那个被数字技术重塑的世界。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提出的问题所触动,比如,当个体的一切行为都被记录和分析,隐私的边界又在哪里?当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到难以辨别真伪,批判性思维又将如何被保留?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审慎地看待科技的进步,并思考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人性的核心价值。这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长久思考,并改变我们对数字时代认知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的对数字时代未来的描绘,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过的最令人震撼的作品之一。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既充满吸引力又暗藏隐忧的“数字乌托邦”图景。他并非简单地描绘一个科技天堂,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技术进步背后所可能付出的代价。我尤其被书中对个体自由和集体意志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所吸引。当我们的生活被无形的算法精细管理,每一个决策都经过数据分析的优化,我们是否还在真正地“自由选择”?这种对潜在社会控制的警示,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触及到了我的内心深处。作者的语言极具感染力,他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每当我翻开这本书,就仿佛置身于那个被数字技术深刻重塑的未来,感受着那里生活的便利,同时也警惕着可能存在的陷阱。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科技的关系,思考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这绝对是一本改变我认知格局的书,它所引发的思考,将伴随我很久很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