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生物化學 |
| 作 者: | 楊榮武 編 |
| 定價: | 58.00 |
| ISBN號: | 9787030374295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開本: | 16 |
| 裝幀: | |
| 齣版日期: | 2013-6-1 |
| 印刷日期: | 2013-6-1 |
| 編輯推薦 |
| 內容介紹 |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生物化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結構生物化學、代謝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三個部分。通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生物化學》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術,包括幾種重要的生物分子(蛋白質、核酸、酶、碳水化閤物和脂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細胞內各種重要的代謝途徑(如生物氧化、糖酵解、糖異生、磷酸戊糖途徑、TCA循環、光閤作用、尿素循環等)及其調控機製,各種生物分子在細胞內分解和閤成的生化機製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變,遺傳信息的復製、突變、重組、損傷和修復、錶達及其調控機製,同時使學生瞭解近期生物化學中比較成熟的新進展,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 作者介紹 |
| 目錄 |
|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第一節 生物化學發展簡史 1 第二節 生物化學的主要內容及其應用 1 第三節 生物化學學習方法 2 科學故事――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主的科學突破 4 第2章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6 第一節 氨基酸的結構與性質 6 第二節 蛋白質的結構 11 第三節 蛋白質的功能及其與結構之間的關係 20 框2一1 生化動態――天然無結構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21 第四節 蛋白質的性質、分類及研究方法 29 科學故事――沒有核酸的朊病毒的發現 40 第3章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41 第一節 核苷酸的結構、化學組成及功能 41 第二節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46 框3―1生化新突破――RNA給我們帶來的又一驚喜 53 第三節 核酸的理化性質 54 第四節 核酸的研究方法 57 科學故事――MicroRNA結構與功能的新發現 62 第4章 糖類的結構與功能 63 第一節 單糖, 63 第二節 寡糖與多糖, 68 框4―1 生化與應用――幾丁質的妙用 72 第三節 糖綴閤物 72 第5章 脂類的結構與功能 76 第一節 脂類 76 框5―1 生化與健康――“以夷製夷”減肥法 78 第二節 生物膜 82 第6章 酶的結構與功能 88 第一節 酶學概論 88 第二節 酶動力學 91 框6―1 生化故事――“農夫”與“蛇” 96 第三節 酶的催化機製 99 第四節 酶活性的調節 103 第五節 維生素與輔酶 106 第六節 酶的研究方法 113 科學故事――Pau1ing與維生素C 116 第7章 激素的結構與功能 117 第一節 激素的分類與性質 117 第二節 激素作用的機製 118 框7-1生化與藥物――琥珀酰膽堿的妙用 125 第三節 常見激素的結構與功能 127 科學故事――蛋白質“可逆磷酸化”的發現 130 第8章 代謝總論與生物能學. 131 第一節 代謝總論. 131 框8―1 生化研究動態――“隻光不閤”的光閤有機體 132 第二節 生物能學 135 第9章 生物氧化 139 第一節 生物氧化的基本特徵 139 第二節 呼吸鏈 141 第三節 氧化磷酸化 146 框9―1 生化傳奇――Peter Mitche11的故事 147 第10章 糖代謝及其調節 151 第一節 糖酵解 151 第二節 三羧酸循環 158 第三節 磷酸戊糖途徑 165 第四節 糖異生 168 第五節 糖原代謝 171 框10一1 生化研究動態――Lafora病的分子機製及其治療 174 第六節 糖代謝的調節 174 科學故事――三羧酸循環的發現 182 第11章 脂類代謝及其調節 184 第一節 脂肪酸代謝 184 第二節 脂肪代謝 195 框11一1 脂肪也能減肥嗎? 196 第三節 磷脂代謝 198 第四節 膽固醇代謝 200 框11―2 乙酰輔酶A羧化酶――一個減肥的新標靶 202 第12章 氨基酸代謝及其調節 204: 第一節 蛋白質降解 204 框12―1 生化研究動態――蛋白酶體的功能 205 第二節 氨基酸的分解 205 第三節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閤成 211 第13章 核苷酸代謝及其調節 以及不同代謝途徑之間的關係 217 第一節 核苷酸的分解 217 框13一1 生化與健康――尿酸和痛風 218 第二節 核苷酸的閤成 219 第三節 核苷酸代謝的調節 225 第四節 各個代謝途徑的聯係 226 第14章 DNA的生物閤成 228 第一節 DNA的復製 228 第二節 DNA的重組 239 第三節 DNA的損傷、突變與修復 242 框14―1 理論聯係實際――突變與癌變 246 第四節 DNA的逆轉錄 246 科學故事――綫粒體DNA與人類進化 250 第15章 RNA的生物閤成 251 第一節 DNA轉錄 251 框15―1 生化聚焦――當轉錄泡遇到復製叉 263 第二節 RNA復製 263 第三節 轉錄後加工 264. 第16章 蛋白質的生物閤成 273 第一節 翻譯的分子基礎 273 第二節 翻譯的基本過程 277 第三節 多肽鏈摺疊與翻譯後加工 288 框16―1 生化研究動態――窺探伴侶蛋白的內部 290 科學故事――RNA領帶俱樂部與遺傳密碼的破譯 297 第17章 基因錶達調控 299 第一節 DNA水平的調控 299 第二節 轉錄及轉錄後加工水平的調控 301 第三節 翻譯及翻譯後加工水平的調控 309 框17―1 生化研究動態――內置的定時自毀裝置決定瞭某些mRNA最終的降解命運 312 科學故事――斑胸草雀學唱歌中的基因調控 314 第18章 分子生物學技術 315 第一節 重組DNA技術簡介 315 第二節 基因剋隆的詳細步驟 320 第三節 基因剋隆的應用 321 第四節 聚閤酶鏈式反應 323 框18―1 DNA技術能否復活恐龍? 324 第五節 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 325 第六節 生物芯片技術 328 科學故事――GFP的發現、發展及其應用 332 推薦網站 333 主要參考書目 334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說實話,我從來沒想過能把一本【中世紀歐洲莊園經濟學分析】讀得津津有味。這本書完全跳齣瞭傳統的社會史框架,而是運用現代經濟模型的視角去解構封建製度。作者非常嚴謹地量化瞭農奴的邊際勞動産齣,分析瞭采邑製下土地産權的模糊性如何影響瞭長期的投資決策,甚至還討論瞭“三年輪作製”在信息不對稱環境下的理性選擇。讀這本書,你需要一點點耐心來消化那些基於曆史數據的模型和圖錶,但一旦理解瞭其中的邏輯,你會發現中世紀的社會結構不再是鐵闆一塊的愚昧,而是充滿瞭復雜博弈的動態係統。它成功地將社會學、經濟學和曆史學熔於一爐,展現齣一種全新的、更具解釋力的曆史觀。對於曆史愛好者或者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跨學科研究範例。
評分天哪,我簡直要為這本【宇宙的幾何與時空結構】瘋狂打call!我一直覺得物理學,尤其是廣義相對論,是那麼的深奧莫測,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述邏輯簡直是鬼斧神工,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讓人頭皮發麻的張量方程,而是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完美形狀的癡迷講起,一步步引導我們進入高維空間的想象。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一個被領進秘密花園的訪客,每翻一頁都能發現新的奇景。他用非常直觀的類比來解釋蟲洞的拓撲結構和黑洞的視界特性,甚至連霍金輻射的量子效應,他都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來描述。這本書的排版也極其講究,大量的留白和精選的數學推導,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物理教材,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理性極限的哲學思考錄,讀完後感覺對“真實”的理解都上升瞭一個層次。
評分哎呀,最近在網上淘到一本超級給力的【分子生物學前沿探索】!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想深入瞭解基因編輯技術和蛋白質組學新進展的人量身定做的。作者的文筆太贊瞭,那些復雜的概念,比如CRISPR/Cas9的最新優化策略,或者單細胞測序數據的處理流程,他都能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給解釋清楚,讓人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特彆是關於錶觀遺傳調控的那幾章,不僅理論紮實,還配瞭很多精美的插圖和流程圖,我感覺自己簡直是在看一部高質量的科普紀錄片,而不是一本學術著作。我特彆喜歡它探討的倫理問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對錯,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這對於我們這些在實驗室裏工作的研究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思維訓練。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讓我對未來生物醫學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已經把它列為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瞭,隨時需要翻閱最新的研究動態。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本關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史的著作——【光影背後的佛羅倫薩秘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僅僅關注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生平,而是深入挖掘瞭當時美第奇傢族的贊助體係如何塑造瞭藝術的風格和主題。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分析瞭不同行會的利益訴求,以及宗教改革思潮對藝術創作的反作用力,這讓那些我們熟悉的經典畫作瞬間擁有瞭鮮活的社會背景。書中對光影處理的技法分析也極為到位,比如提香色彩運用的微妙變化,以及威尼斯畫派如何區彆於佛羅倫薩的學院派,都通過高清的圖版和細緻入微的文字描述展現齣來。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那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通過研究一幅小小的祭壇畫,就能窺見整個時代的精神脈絡。這本書對於任何想超越走馬觀花式欣賞藝術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評分剛剛讀完這本【古代蘇美爾楔形文字的符號學解讀】,簡直是一次心靈的考古之旅!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詞匯翻譯上,而是深入探究瞭蘇美爾人如何通過符號的組閤來構建他們的宇宙觀和神話體係。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水”、“蘆葦”和“泥闆”這三個核心符號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漂移,這種細緻入微的符號學分析,讓我對人類早期文字的産生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的配圖非常珍貴,都是從博物館館藏中挑選齣來的原版拓片,邊緣的殘損和書寫的力度都清晰可見。讀著作者對那些幾韆年前的記錄者心緒的推斷,我仿佛能聽到泥闆上刻痕發齣的微弱迴響。這本書要求讀者有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它給予的迴報是無價的——那就是對人類文明起源的深層理解。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精品,值得反復品讀和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