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
定价:49.80元
作者:(英)佩里·安德森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155137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不列颠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国际左翼核心期刊”《新左翼评论》主编佩里?安德森*作品●《纽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新共和》《外交》《金融时报》重点推荐图书
内容提要
《美国外交政策及其智囊》的上篇“帝业”概述美国建国至今对外政策及中美关系演变历史,考察的范围与前人的多数论著有着三大差异:首先是年代跨度的问题;第二项差异在于地理上的关注点;后是政治上的差异。下篇“谋士”评析十多位美国外交战略家及其著作与思想,考察了美国当代外交战略家(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亨利?基辛格、弗朗西斯?福山、迈克尔?曼德尔鲍姆、约翰?伊肯伯里、查尔斯? 库普钱、罗伯特?卡根、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罗伯特?阿特、托马斯? 巴尼特、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思想及其作品,主题是美国的大部分精英距离进行如此清醒的反思还有多远。
目录
作者介绍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1938年9月11日生于英国伦敦,曾就读于伊顿公学、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新左派理论家,被誉为“不列颠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国际左翼核心期刊”《新左翼评论》(New Left Review)杂志主编(1962—1982年,2000—2003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与社会学教授。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是他的哥哥。著有《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Passages From Antiquity to Feudalism,1974)、《*主义国家的系谱》(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1974)、《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Considerations on Western Marxism,1976)、《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内部争论》(Arguments within English Marxism,1980)、《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In the Track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1983)、《英国的问题》(English Questions,1992)、《交锋地带》(A Zone of Engagement,1992)、《后现代性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1998)、《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Spectrum: From Right to Left in the World of Ideas,2005)、《新的旧世界》(The New Old World,2009)、《印度意识形态》(The Indian Ideology,2012)等作品,对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评价自己的政治战略和理论遗产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讲究,它就像是为一台精密复杂的仪器编写的使用说明书,每一个章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但又各自独立地承担了阐释某个关键功能模块的任务。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不同年代的政策演变时,所采用的切入点都相当精妙,绝不满足于时间线上的简单堆砌。举例来说,他对某个特定时期外交思维转向的剖析,绝不仅仅停留在政府换届的表层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国内经济结构、新兴技术扩散乃至文化思潮对决策圈层的影响路径。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政策史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动态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来回参照,以期更好地把握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庞大的逻辑网络。对于想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外交意志是如何从内部孕育、逐步外显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是极其宝贵的工具。
评分这份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深度潜水”。作者似乎对常规的叙事路径不屑一顾,他更热衷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或轻描淡写的边缘议题和长期潜流。例如,他对特定决策圈子内部沟通障碍和信息过滤机制的描摹,就极其细致入微,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宏大战略决策是如何在层层传递和理解偏差中被扭曲、被固化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理性人假设”在国际政治中的适用性,很多时候,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其说是基于对外部世界的清醒认知,不如说是一种对内部压力和既有认知惯性的回应。这本书像一个高清晰度的显微镜,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模糊掉的细节重新聚焦,其带来的震撼,是来自于对“我们以为知道的”的彻底颠覆,是一种对既有认知体系的温柔但坚定的重塑过程。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事实和日期,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幕后的推手和那些看不见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洞察力。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教科书,不如说它是一部解剖学报告,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决策体系,一层层地剥开,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内部的运作机制和深层逻辑。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一直以为你在看一幅宏大的油画,结果突然发现,你看到的其实是画作背后的复杂支撑结构和颜料的化学成分。不同时期政策的转变,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被放置在一个连续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这使得即便是对国际政治稍有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全新的理解视角。全书的论证过程严谨得近乎苛刻,每一步的推导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之上,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海量信息中构建清晰叙事的能力。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但绝对是那种读完之后,你会忍不住合上书本,陷入沉思良久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感受,非常奇特,它没有给我那种“哦,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反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在迷雾中行走的旅程。作者的笔调是冷静到近乎冷酷的,他似乎站在一个极高、极远的位置俯瞰着人类历史的舞台,那些我们通常认为至关重要、决定历史走向的“伟人”和“关键时刻”,在作者的叙述中,往往被降维处理,还原成一系列更基础、更结构性的力量博弈的结果。这种疏离感并非贬低,而是一种高明的叙事策略,它迫使我们必须放下对英雄主义的迷恋,转而关注那些更难以捕捉的结构性惰性和利益集团的合力。我尤其关注其中对于某些长期战略共识是如何形成的讨论,那种集体性的思维定势,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塑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和行动纲领,这部分内容实在太值得细细揣摩了。它不是在评判对错,而是在描绘“必然性”,这才是最令人不安也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是一个挑战。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度,因为作者倾向于使用那种非常凝练、信息密度极高的句子,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权衡,不容许丝毫的含糊或冗余。这种严谨性,在处理涉及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对抗的议题时,显得尤为有力。它不是在鼓动情绪,而是在构建一个冰冷而精确的分析模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那些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所保持的微妙平衡——他既没有流于简单的谴责,也没有陷入为侵略辩护的泥潭,而是冷静地将这些行为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竞争逻辑下进行审视。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反而让那些负面事件的冲击力更加深远,因为它剥离了道德判断的外衣,直指权力博弈的核心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