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数学符号史 |
| 作者 | 徐品方 张红 |
| 定价 | 78.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030170170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420 |
| 版次 | 31 |
| 装帧 | 圆脊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522Kg |
| 内容简介 | |
| 研究约200个数学符号的历史。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松弛有度,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学术专著,堆砌着晦涩的术语和年代,反而更像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文化史。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将数学符号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考察的视角。比如,当他谈及如何用图形化的方式来表达逻辑关系时,我仿佛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清晰表达的渴望,或者说,是如何受到当时印刷术和哲学思潮的影响。文字的优美和逻辑的严谨在这里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拿出纸笔,试图复刻那些早期的手稿痕迹,感受一下当时书写者的心境。那种对“形式”和“意义”之间关系的探讨,远超出了数学本身。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的交流方式,是不是也正处于一个符号演变的关键期?网络上的表情包、代码语言,它们难道不是新一代的“数学符号”吗?这种历史的投射感,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丰富和耐人寻味,绝非仅仅是了解几个符号的来源那么简单。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符号的差异与融合时,作者的处理显得尤为老练和公允。我原以为像$pi$这样的符号,其接受度应该是全球一致的,但书中揭示了在早期,不同国家和学派对某些核心概念的表述,是何其的五花八门,甚至充满了地方保护主义式的坚持。这种“符号的民族性”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再是将数学视为一个纯粹的、真空中的学科,而是承认它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结构、语言习惯乃至政治环境的塑造。书中对那些未能流传下来的“死符号”的惋惜与介绍,也让我感触良多,它们如同历史的遗珠,展示了人类思维路径的多元可能性。这种带着历史宿命感的叙述,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对“选择”与“偶然”的沉思。它不是在歌颂“胜利者”的符号,而是在记录一场漫长而充满变数的筛选过程。
评分这份关于符号演进的探讨,其文笔之细腻,细节之考究,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大量运用了生动的历史轶事和人物侧写来串联起那些抽象的符号变迁。例如,关于“$i$”(虚数单位)的引入和被接受的过程,书中描绘得惊心动魄,它似乎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符号的诞生,更像是人类心智边界的一次大胆拓展,充满了早期科学家的那种孤勇。作者在处理那些早期数学家写给同行或挚友的书信时,那种情感的温度感是扑面而来的,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每一个新符号的诞生都凝聚了巨大的勇气和孤独的坚持。读这本书,就像是翻开了一本记载着人类理性进化史的珍贵笔记,它让你体会到,每一个简洁的符号背后,都压着沉甸甸的思维重量,这份敬重感,是任何公式推导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符号的全新认识。我一直以为数学符号就是那些固定不变的、从小学课本里学来的东西,无非就是加减乘除、圆周率这些。可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每一个符号背后都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碰撞与演进。作者似乎有着非凡的挖掘能力,他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定义层面,而是像一个历史侦探一样,追溯到了$sum$、$int$乃至于那个小小的圆点“$cdot$”是如何从无到有,又是如何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数学家们采纳、修改,最终固定下来的过程。比如,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微积分的早期发展,光是一个导数的表示法,就有莱布尼茨和牛顿的“暗战”,那份对精确表达的执着,读起来简直比小说还精彩。更令人惊叹的是,很多我们现在觉得极其简洁的符号,在诞生之初是多么的晦涩难懂,甚至引起过巨大的争议。这本书让人深刻体会到,数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建立在人类交流和符号创新的基石之上,这种对基础的重新审视,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整个数学学科的敬畏感。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书写,都是在参与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对于一个理工科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慢下来”的机会。我们习惯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信息,追求效率和结果,很少会停下来追问那个“= ”号的起源。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个“等于”背后,那些关于等价性、关于平衡感、关于确定性的哲学思辨是如何一步步被符号化的。它的行文结构,就像是精心设计的迷宫,每当你以为快要到达终点时,作者又会巧妙地引入一个岔路口,引向一个更古老的起源或者一个更具争议的时期。这种阅读的“迷失感”其实是一种享受,它激活了大脑中沉睡已久的探索欲。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教科书的方式都变了,不再是简单地接受符号,而是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其背后的“为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我认为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馈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