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未來形而上學導論(注釋本) 作 者:康德 | ||||||||
| ||||||||
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李鞦零主編、主譯的《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以普魯士王傢科學院本(通稱“科學院版”)為底本,全部直接從德文譯齣,原文為拉丁文的則直接從拉丁文譯齣。科學院版《全集》包含瞭康德生前公開發錶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並且經過瞭德文編輯者的詳細校勘。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參考瞭已有的各種譯本,同時也對一些名詞、術語提齣瞭自己的獨到見解。中譯者以其在西方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方麵的深厚學養,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詣,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可信、可讀的康德著作文本,對康德翻譯與研究作齣瞭不朽的貢獻。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啓濛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傑齣的天文學傢。
其前期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1755),其中提齣瞭著名的關於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後期的哲學研究成果主要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構成瞭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先驗唯心論體係,給哲學界帶來瞭一場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稱“開普勒改革”)。
李鞦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專著。譯有《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康德書信百封》、《世界曆史與救贖曆史》、《社會科學方法論》、《從黑格爾到尼采》、《不閤時宜的沉思》、《神學與哲學》等三十餘部西方學術名著。在中外學刊發錶《中世紀神秘主義神學的難題與齣路》、《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與中國老莊哲學》、《康德論人性根本惡及人的改惡嚮善》、《康德何以步安瑟爾謨的後塵?》、《神學與文化的互動》、《古希臘哲學解神話的過程及其結果》、《基督教理論化的起因及其結果》、《漢語神學的曆史反思》等數十篇論文。
目錄
科學院版編者導言001
前言00
預先的提醒:論一切形而上學知識的特點0
《導論》的總問題:形而上學在某個地方是可能的嗎?0
《導論》的總問題:齣自純粹理性的知識是如何可能的?0
先驗的主要問題0
第一章純粹數學是如何可能的?0
附釋一0
附釋二0
附釋三0
第二章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0
第三章一般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0
一、心理學的理念0
二、宇宙論的理念0
三、神學的理念0
關於先驗理念的總附釋0
關於純粹理性的界限規定的結論0
《導論》總問題的解決: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如何可能?
附錄:論為使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成為現實所能夠做的事情
在研究之前對《批判》下判斷的實例
建議先研究《批判》,然後纔能對它下判斷
前言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具有一種獨特的、近乎詩意的精準性。它不像很多哲學著作那樣,為瞭追求絕對的客觀和冷靜而顯得乾巴巴,反而充滿瞭對“終極問題”的深切關懷和敬畏之心。作者在構建復雜的元物理模型時,總能穿插一些富有畫麵感的比喻,這些比喻既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又極大地增強瞭概念的可理解性和感染力。比如,他對“無限性”的描述,仿佛讓人看到瞭一片無邊無際的星空,每一個閃爍的點都代錶著一個未解的哲學命題。這種將冰冷的邏輯與熾熱的求知欲完美融閤的筆觸,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近乎宗教般的體驗——充滿探索的激情和對真理的嚮往。這本書的文字本身,就像是一種精密的工具,它雕刻著讀者的心智,使其能夠更好地去洞察世界深層的結構與意義。我強烈推薦給所有不滿足於錶麵世界,渴望觸及事物本質的探索者。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徹底刷新瞭我對“可能性”邊界的認知。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一種令人敬畏的洞察力,他似乎擁有預知未來科學突破和哲學範式轉移的能力。書中對於“非人類智能體的本體論地位”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它不是那種科幻小說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基於嚴密邏輯推導齣的可能性邊界。我以前總認為,哲學是關於“已然”的思考,但這本書卻堅定地指嚮瞭“或將是”的領域。它迫使我們將那些目前還不存在、甚至難以想象的概念,放入我們現有的認知框架中進行審視和推演。這種麵嚮未來的、帶有前瞻性的思維訓練,對任何一個身處快速變化時代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它讓人感到,思考本身也是一種具有強大創造力的行為,能夠塑造我們即將麵對的現實,而不是被現實推著走。
評分這本厚厚的書,拿到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光是“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這個標題就讓人浮想聯翩,仿佛一下子被拉進瞭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思想迷宮。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但翻開扉頁後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更具啓發性。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概念,用一種既嚴謹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娓娓道來。比如,關於“存在”的定義,他沒有簡單地堆砌復雜的術語,而是從我們日常感知齣發,層層遞進地探討瞭意識與物質的邊界。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時間”這一古老命題的重新審視,它不再是綫性的、單嚮的河流,而更像一個多維度的、可以被重塑的結構。這本書迫使我去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既有認知,那種被挑戰和拓展的感覺,非常過癮。它不僅僅是在闡述理論,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質疑和構建自己的世界觀。每一次讀完一章,我都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拉伸到瞭一個新的維度,對現實世界的理解也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瞭。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攀登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過程是艱辛的,但登頂後的視野卻是無與倫比的。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前半部分似乎是鋪陳基石,引人入勝地介紹瞭形而上學的曆史脈絡和核心議題,文筆流暢且富有節奏感,讓人不知不覺地沉浸其中。然而,進入到後半部分,當探討轉嚮更前沿的“未來”概念時,那種思想的密度陡然增加,像是在閱讀一份來自未來世界的哲學藍圖。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句子,甚至需要藉助一些輔助性的資料來理清作者構建的復雜邏輯網絡。這種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種奢侈的摺磨——既享受那種智力被充分調動的快感,又時常為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而感到挫敗。但這正是它的價值所在,它將“導論”二字做到瞭極緻,既照顧瞭初學者,又為資深思考者提供瞭足夠的深度去挖掘。它不是一本能讓你輕鬆翻完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投入時間、精力和心智去“徵服”的智力夥伴。
評分我很少看到一本哲學著作能把“注釋”做得如此精彩,簡直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我猜測,如果去掉那些詳盡的腳注和附錄中的深入探討,這本書的理解門檻恐怕會直綫飆升。這些注釋不僅僅是對專業術語的解釋,更多的是作者與哲學史上的巨匠們進行的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們像是一條條隱形的綫索,將書中看似孤立的論點,巧妙地串聯到瞭更宏大的哲學體係之中。尤其是一些對經典文本的引用和批判性分析,看得我大呼過癮。它們像是一個個精確的工具箱,幫助讀者拆解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理論堡壘。我甚至發現自己開始沉迷於閱讀那些小字部分,有時甚至覺得,那纔是作者真正想要錶達的精髓所在,是那些在正文裏需要被剋製和精煉的野性思想的奔放展示。可以說,沒有這些詳盡的注釋,這本書的厚度和深度將大打摺扣,它將從一本引人入勝的入門到深刻的學術力作,退化成一本平庸的教科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