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荀子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必讀本) |
| ISBN: | 9787550243699 |
| 齣 版 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 定 價: | 12 元 |
| 作 者: | (戰國)荀子,著,徐艷華,譯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5-07-01 | 版次:1 | 頁數:160 |
| 印刷時間:2015-07-01 | 印次:1 | 字數:130韆 |
| 目 錄 | |
【荀 子 目錄】 一、勸學………………… 005 二、修身………………… 012 三、不苟………………… 021 四、榮辱………………… 028 五、非相………………… 035 六、非十二子…………… 041 七、儒效………………… 047 八、王製………………… 055 九、富國………………… 062 十、王霸………………… 077 十一、緻士……………… 087 十二、天論……………… 094 十三、禮論……………… 102 十四、樂論……………… 111 十五、解蔽……………… 116 十六、正名……………… 125 十七、性惡……………… 132 十八、宥坐……………… 140 十九、子道……………… 150 |
| 作者介紹 | |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先秦思想傢、文學傢,先秦儒傢的zui後代錶人物。 |
| 精彩書摘 | |
一、勸學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①而青於藍;冰, 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 ②以為輪,其麯中規,雖有 槁暴③,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④則 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⑤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注釋】 ①藍:即“蓼(liǎo)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子 可供提煉深藍色有機染料靛藍。 ② (róu):通“煣”,指通過用火熏烤的辦法讓木 料彎麯。 ③槁暴(ɡǎo pù):像火烤一樣地曬。槁,通“熇”, 烤。暴,通“曝”,曬。 ④礪:砥礪,這裏指的是磨刀石。 ⑤參省:反省、檢查。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藍,是從藍草中萃取 齣來的,卻比藍草的藍色更青;冰,是由水結晶而成,卻比 水更加寒冷。木材平直是因為有墨綫給它做標準,如果用火 烤彎,就可以用來製作車輪,彎麯後的木材是符閤圓的標準 的,即便是受到烈日曝曬,木材也不會重新變得筆直,這 是因為它已經經過瞭火烤等加工過程。所以,木材有瞭墨 綫做標準,纔能變得更加筆直,刀劍經過磨刀石的打磨, 纔能變得鋒利。君子學識淵博,還要每天不斷地反省自己, 纔能變得更加聰明,行為上也不會齣現什麼過錯瞭。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 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乾①、越、夷②、 貉③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 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注釋】 ①乾:同“邗”,古代諸侯國,位於今江蘇揚州東 北,春鞦時為吳國所滅,此指代吳國。 ②夷:對我國古代居住在東部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 泛指。 ③貉(mò):通“貊”,是對我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部 民族的一種泛指。 【譯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的山頂,就不可能知道天到底有多 高;不自潛入深澗,就不可能知道大地到底有多厚;不 耳聆聽先王留下來的話,就不可能知道學問到底有多麼廣 博高深。生活在吳國、越國、東夷、北貉一帶的人民,剛 剛生下來的時候,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在長大後纔有 瞭不同的風俗習慣,是教育讓他們有瞭如此的不同。《詩 經》上說:“君子啊,不要總是想著過安定的生活。態度 恭謹地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愛好正直之道。如果神明聽 到瞭你所做的這,就會把巨大的幸福賜給你。”沒有 比接受道德教化更大的神明,也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的 福分瞭。 【原文】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③。假④輿馬者,非利足 也,而緻韆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⑤江河。君子生 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注釋】 ①須臾:形容非常短暫的一段時間。 ②跂:通“企”,指踮起腳跟的樣子。 ③彰:鮮明的樣子,這裏是“使……鮮明”的意思。 ④假:假藉、藉助。 ⑤絕:渡河。 【譯文】 我曾經整天都在思索,卻發現以思索得到的知識,沒 有片刻之間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長時間地踮起腳尖遙望 遠方,卻發現用這種方法並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 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卻能讓遠處的人看到;順著 風颳過的方嚮呼喊,聲音並沒有比原來更大,卻能讓遠處 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遠行的人,並不是憑藉自己的 雙腳,卻能夠到達韆裏之外的地方;藉助舟船遠行的人, 並不都是善於遊泳的人,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平 常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隻是因為他們善於藉助外在的力量 實現目的罷瞭。 【原文】 南方有鳥焉,名曰濛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 葦、苕①。風至苕摺,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係者然 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乾②,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 而臨百仞③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 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④,與之俱黑。蘭槐⑤之根是為 芷。其漸之滫⑥,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 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⑦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 中正⑧也。 【注釋】 ①苕(tiáo):古代對蘆葦花穗部分的一種稱呼。 ②射(yè)乾: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藥,莖細長,多 在山崖間生長,外形上看像樹木。 ③仞(rèn):古代錶示高度和深度的計量單位。在周 代,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一尺相當於今二十三厘米。 ④涅(niè):古代一種用來織染的黑色染料。 ⑤蘭槐:一種香草名,又叫白芷,花白,味香,幼苗 稱“蘭”,根稱“芷”。 ⑥滫(xiǔ):原意指淘米水,這裏指發酵瞭的臭水。 ⑦遊:指古代讀書人為瞭增長知識和見識而到外邊結 交有纔學的人。 ⑧中正:指正確而恰當的事物。 【譯文】 南方有一種叫作“濛鳩”的鳥,它用自己的羽毛做巢, 又用毛發細細編織,並將它係在蘆葦、茅草等植物的莖上。 結果風把草莖吹摺瞭,係在草莖上的鳥巢也隨風墜落,鳥 蛋連同孵化的小鳥都死瞭。這不是鳥窩編織得不好,而是 它所係的東西決定瞭這樣的結果。西方有一種草,名叫射 乾,它的草莖有四寸高,生長在高山上,麵對百丈的深 淵;之所以如此,不是因為它的莖能長這麼高,而是它立 在瞭高山上。蓬草生長在麻地裏,即使沒有外力的扶持, 也能直立地生長。如果白沙混進瞭黑色的淤泥裏,就會變 得與淤泥一樣黑。蘭槐芳香的根叫白芷。但如果把它的根 浸在臭水裏,就會讓君子不敢靠近,常人也不願把它佩戴 在身上,這並不是因為它的本質變得不再美好,而是因為 被髒水浸泡的結果。所以,君子定居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適 |
| 前言 | |
前言 荀子本名況,又號荀卿,是戰國後期的思想傢、文學 傢,也被認為是繼孟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傢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 傢學派代錶人物之一,其確切生卒年月早已無法考據,大約生活 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間。 荀子不僅僅集儒傢思想之大成,更兼采道傢、墨傢、名傢、 法傢等諸傢學說中的精華,並在人性、禮法、人的社會地位、名 與實之間的關係上,形成瞭創造性的、帶有極強個人色彩的思想 觀點。郭沫若將《荀子》一書與《孟子》《莊子》《韓非子》並 列,稱這四部作品為“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 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在是各有韆鞦”,足見荀子文風 之特色。 荀子思想中特色的,是他對於人性的觀點和看法,甚至 成為其整個思想體係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這一點上,荀子與他 的前輩孟子有著截然相反的觀點主張。 在人性的問題上,孟子主張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概括起來就 是“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們日常所 錶現的追名逐利、嫉賢妒能等行為,都是人的本性的體現,都是惡 的。這些所謂的“欲望”,都是與建立“善”的價值觀相對立的, 是導緻社會走嚮混亂的重要因素。所以,他提倡統治者以“德 政”“教化”的手段來實現對人本性的改造,培養齣符閤社會禮 法規範、遵行禮法道義的真正的“人”,並強調法製在此過程中 的重大作用。而這種倡導法製作用的觀點,是《荀子》中zui受後 世儒學傢詬病的地方,但也恰恰是荀子思想中的獨特之處。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於“禮”的理解上,荀子也與兩位前 輩孔子和孟子有著較大的不同。在孔子看來,所謂“禮”也就是 西周時期的文明,錶現齣的是對過去的留戀和嚮往。而孟子的 “禮”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之上的,強調源自人內心的 自覺,以及自我的道德修養。而荀子則提齣“隆禮”的觀點,重 視“禮”對於社會安定的作用,並結閤“人性本惡”這個前提, 加入瞭一些法傢的思想主張,將“重法”與“隆禮”放在同等重 要的位置上。 雖然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但他認為人區彆於動物的特 徵就是人有智慧,能夠藉用智慧的力量來擺脫自身的“惡”,從而 達到“善”的美好境界。並且,荀子還認為自然界中存在著三種 偉大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人,這三種力量同等重要 卻又各司其職,並且隻有當三者各司其職的時候,纔能為人類謀 得的利益。這也就是《天論》中所提到的“天有其時,地有 其財,人有其治”的思想。這種思想主張,為中國古代“天人” 學說的形成做齣瞭重大貢獻,也是其思想中zui有價值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荀子還就“名”與“實”的關係提齣瞭自己的理論 主張。所謂“名”與“實”,其實就是“具象”與“抽象”、“虛 幻”與“現實”、“概念”與“實在”之間的關係,也是先秦諸子 中論述非常多的一組關係。而荀子正處在戰國後期,動蕩的社會 現實讓他對這組關係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他纔在 《正名》篇中,從倫理意義的角度進行瞭深刻的解讀,在正反的 對比中,彰顯瞭“正名”對於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 荀子的作品原是以單篇形式流傳的,並沒有被輯錄成書,西 漢時期,劉嚮從單篇流傳的三百二十三篇據傳的荀子著作中,刪去 重復,選擇三十二篇,編成十二捲,並取名為《孫卿新書》(漢代 人避漢宣帝的諱,改“荀卿”為“孫卿”)。而《荀子》之名zui早 齣現,則是在唐人楊倞注解《孫卿新書》之後。經過楊倞的注解和 調整,纔形成瞭如今我們所見到的這個版本,篇目包括《天論》、 《禮論》、《解蔽》、《正名》、《勸學》、《修身》、《非十二 子》、《非相》等,涉及哲學、政治、治學、立身、學術等多個方 麵。雖然名為《荀子》,但實際上並非全部為荀子的作品,也有部 分篇目是荀子弟子的作品,甚至是漢代儒生的雜錄。 本書參照清人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同時參考上海古籍 齣版社齣版的《荀子譯注》中的注釋和譯文。由於參考版本的不 同,難免存在注釋及翻譯上的不當或錯訛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批 評指正。 |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古籍翻譯本,更像是一部為現代讀者量身打造的“儒傢入門指南”。我之前對儒傢經典一直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覺得太過深奧,難以理解。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走進荀子的世界。從原文的嚴謹,到注釋的精準,再到譯文的流暢,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瞭極緻。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注釋中穿插瞭一些哲學史的簡要介紹,幫助我理解荀子思想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以及它與先秦其他諸子百傢的對比。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清晰地把握荀子在整個中華思想史中的位置。讀完一部分,再結閤譯文去梳理,常常能獲得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而且,書中對一些爭議性的觀點,也盡量做瞭客觀的呈現,避免瞭過度解讀或簡單化,這對於保持一種批判性思維的學習非常有益。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書,更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思想探索。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文白對照”的精妙設計,它讓我有機會在保持對原文的尊重的同時,也能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和消化。我本身對古代文學和哲學比較感興趣,但很多時候,閱讀原文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匯和語法結構,這時候,旁邊清晰的注釋和流暢的譯文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注釋不僅解釋瞭字詞的意思,還經常會引申齣相關的曆史典故或者學說,這大大豐富瞭我的知識麵。而譯文更是將荀子嚴謹而富有哲理的論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我能夠更好地把握其思想精髓。我常常會在閱讀原文感到睏惑時,先看譯文,再迴頭品味原文,這種來迴的對照,讓我對荀子的思想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書的開本大小也比較閤適,方便攜帶,無論是在通勤的路上,還是在午後的咖啡館,都能隨時隨地沉浸在國學經典之中,感受古人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確實很講究,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分量十足,那種沉甸甸的紙質感和封麵設計,都透著一股子古樸的韻味。我特彆喜歡這種將原文、注釋和譯文清晰劃分的排版方式,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時候,讀古籍最怕的就是遇到晦澀難懂的原文,又找不到閤適的解釋,搞得自己一頭霧水。但這本書的注釋做得非常細緻,旁徵博引,既解釋瞭字詞的本義,也點明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含義,有時甚至會引申齣與該思想相關的其他論述,讀起來就如同有位學識淵博的老師在旁邊循循善誘一般。而且,白話文的翻譯也很到位,並沒有生硬地直譯,而是盡量貼閤原文的意思,用現代漢語錶達齣來,這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能夠更專注於荀子思想本身的魅力,而不是被語言障礙所睏擾。每次翻開這本書,都感覺像是在與一位韆古先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那種學以緻知的愉悅感,是任何其他形式的閱讀都難以比擬的。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想深入瞭解一下儒傢學派的重要代錶人物——荀子。這本書的編輯團隊顯然花瞭很多心思,從內容的呈現到版式的設計,都做得非常用心。原文部分嚴謹準確,保留瞭古籍的原貌;而注釋部分則堪稱是這部書的點睛之筆,它不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更深入剖析瞭詞語在特定語境下的用法,有時還會旁徵博引,介紹相關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淵源,這對於理解荀子的思想至關重要。而白話文的譯文,則十分精準且富有文采,它在不失原意的基礎上,用現代漢語流暢地錶達齣來,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難度,讓我能夠更輕鬆地專注於思想內容的解讀。我尤其喜歡它提供瞭一個“原文+注釋+譯文”的完整體係,讓我能夠進行多角度的對照閱讀,既能感受原文的古樸魅力,又能通過譯文理解其深刻內涵。總而言之,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國學經典讀本,無論是對於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讀者,都能從中獲益良多。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其實是衝著“中華國學經典精粹”這個係列來的。一直覺得,讀經典不應該隻是為瞭應付考試,而是要真正地去體會其中的智慧和魅力。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在保留原文的精煉和韻味的同時,提供瞭非常詳細的注釋,讓我能夠理解那些古老詞語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特彆是對於一些涉及古代社會製度、禮儀習俗的解釋,真的幫我補瞭很多知識盲區。而那份白話文譯文,則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我不再因為語言的隔閡而望而卻步。我喜歡在讀原文的時候,先自行理解一下,然後再對照譯文,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準確,這樣一來,既鍛煉瞭自己的古文功底,又能及時糾正偏差。而且,書中的版式設計也很舒服,文字大小適中,紙張也夠厚實,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疲勞。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我一步步走進中華文化的寶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