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收入分配理論
定價:59.00元
作者:(美)布朗芬伯倫納,方敏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805387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馬丁·布朗芬布倫納教授的經典之作,被公認為是一本難以復製的理論巨著。在本書中,作者以其寬闊的視野和縝密的思維,全麵、深入、細緻地闡釋瞭新古典經濟學中收入分配問題所涉及的幾乎所有領域以及這些領域裏曾齣現過的重大理論創新和貢獻。他對分配問題的集中細緻的梳理,對新古典理論的辯護,對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以及凱恩斯主義理論的比較,使本書成為一部難以被的理論專著,是我們今天領悟經濟學的永恒話題——收入分配——的的讀本。
目錄
序言
章 分配重要性之爭
分配是根本
分配不重要
經濟製度的判斷標準
分配不再提:是趨勢還是搖擺
分配與政策癱瘓
第2章 各種形式的分配問題
經濟學與商業:收入與財富
分配的基礎
統計之謎
定義貧睏
第3章 個人收入分配問題
不平等程度的統計測量
分配的錶達式及其推導
對偏度的解釋
貧睏:孤島與病例
收入革命
威脅性的結論
第4章 功能性收入分配問題
與個人分配的關係
不變的相對份額
工會的作用
經濟增長中的收入分配
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
第5章 分配不公
貧富的選擇
個人收入分配模式
經濟的分配不公
主要的再分配措施
第6章 對生産性投入的需求
分配與僞分配
術語和概念
報酬遞減
優利用量
投入的需求函數
替代彈性
派生需求的彈性
中性的與有偏的創新
誘緻創新及其偏重
投入的總生産力
第7章 反邊際主義者的抗議
對投入的需求與工資理論
新古典的聯想
完全競爭與競爭性均衡
嚮下傾斜的需求麯綫
信息、動機與時間
……
第8章 不完全競爭與剝削
第9章 投入的供給
0章 集體議價
1章 工資與就業
2章 古典利息理論
3章 貨幣利息理論
4章 兩種租金理論
5章 正常利潤
6章 宏觀分配理論:總結
7章 方針、指引與收入政策
譯後記
作者介紹
馬丁·布朗芬布倫納(Martin Bronfenbrenner,1914-1997年),享譽國際的經濟學傢。1934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他曾在多所大學任教,如羅斯福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及密歇根州立大學等。從1971年起,他在杜剋大學擔任坎南經濟學講座教授直到1984年退休,退休後,他一
文摘
序言
這部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宏觀經濟框架下收入分配的復雜圖景。它不僅僅是羅列瞭教科書式的模型,更像是為我們展開瞭一幅由無數個體決策交織而成的經濟社會全景圖。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抽象的理論綫條,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社會現象。我尤其欣賞它對技術進步與技能溢價之間動態關係的探討,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深思,現代社會中,知識和資本是如何重新塑造財富格局的。通讀全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上瞭一堂高強度的經濟學“實地考察課”,那些在新聞中一閃而過的貧富差距數據,突然間都有瞭堅實的理論根基作為支撐。它沒有簡單地給齣“好”或“壞”的價值判斷,而是引導讀者去理解機製的運作,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貢獻。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反復咀嚼一些關鍵段落,因為其中蘊含的信息密度實在太高瞭,每一個論點背後都有紮實的實證支持,讀完後,對“效率與公平”這對永恒的矛盾,都有瞭更立體、更去情緒化的理解。
評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本書在處理“全球化”這一主題時,錶現齣瞭極強的批判性反思,它沒有盲目地擁抱自由貿易帶來的“蛋糕做大論”,而是深入挖掘瞭蛋糕如何在不同群體間切割、以及切割工具本身是如何被跨國資本重塑的過程。作者對跨國公司在稅收和勞動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分析得入木三分,這種對結構性不平等的揭示,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於那些熱衷於政策分析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座金礦,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可以迅速地將復雜的政策乾預效果分解為收入、替代和財富效應等多個層麵。我個人最大的收獲在於,它讓我跳齣瞭“純粹的凱恩斯主義”或“純粹的自由市場”的二元對立,轉而關注權力結構如何在經濟分配中隱形地發揮作用。這種將政治經濟學視角融入主流分析的勇氣和能力,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既深刻又充滿活力,絕非等閑之作。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不確定性”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獨特闡釋。它不僅僅關注既定的收入結構,更關注那些由不可預測的衝擊(如金融危機、瘟疫或顛覆性創新)所帶來的收入重構。作者構建的模型優雅地展示瞭風險偏好和財富集中度是如何相互強化的,這提供瞭一種看待經濟周期的全新透鏡。與那些僅僅關注靜態平衡的著作不同,這部作品充滿瞭動態的張力,它讓你意識到,收入分配的戰場永遠在移動,任何既得利益的穩固都是暫時的,除非製度能夠有效地吸收或對衝這種動態的衝擊。這種對“動態不平等”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作品散發齣一種既具學術深度又富有現實警示的獨特魅力,它不僅僅是在描述“是什麼”,更是在提醒我們“可能發生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準備”。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辨識度,它沒有那種傳統經濟學著作的枯燥和刻闆,反而有一種近乎散文般的流暢感,但這種流暢絕不以犧牲嚴謹性為代價。每一次深入探討一個分配維度——比如勞動收入、資本迴報或者社會保障的邊際效應時,作者都能巧妙地穿插曆史案例或跨國比較,讓原本晦澀的公式活瞭起來。我記得有一章專門分析瞭製度變遷對收入極化的影響,其論證的縝密程度令人拍案叫絕。它沒有把經濟體視為一個靜止的係統,而是強調瞭製度的“路徑依賴”和“反饋效應”。讀到後來,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單純地“看”書,而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思維對話,不斷地去檢驗自己過去的認知框架是否需要修正。那種被引導著去質疑既有假設的快感,是閱讀其他同類著作難以體會的。整本書的結構布局也極為考究,每一部分的銜接都如同一塊塊精密咬閤的齒輪,驅動著整體論點的推進,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探尋最終的圖景。
評分從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知識密度很高,但組織得非常友好,大量的圖錶和腳注(雖然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內容本身,但其結構設計值得稱贊)有效地輔助瞭理解。它成功地平衡瞭理論的深度和麵嚮的廣度。特彆是關於代際財富轉移和社會流動性的章節,作者引用瞭大量的縱嚮數據分析,生動地描繪瞭“馬太效應”如何在傢庭層麵固化下來。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傢庭背景和教育投入的關係,這遠超齣瞭簡單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範疇。它暗示瞭,在分配的競賽中,起跑綫上的不平等,比奔跑中的速度差異,可能更為決定性。這種對結構性起點差異的強調,為所有關注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極其堅實的理論基石,讓人讀完後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對現有體製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