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收入分配理论
定价:59.00元
作者:(美)布朗芬伯伦纳,方敏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80538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马丁·布朗芬布伦纳教授的经典之作,被公认为是一本难以复制的理论巨著。在本书中,作者以其宽阔的视野和缜密的思维,全面、深入、细致地阐释了新古典经济学中收入分配问题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以及这些领域里曾出现过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贡献。他对分配问题的集中细致的梳理,对新古典理论的辩护,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比较,使本书成为一部难以被的理论专著,是我们今天领悟经济学的永恒话题——收入分配——的的读本。
目录
序言
章 分配重要性之争
分配是根本
分配不重要
经济制度的判断标准
分配不再提:是趋势还是摇摆
分配与政策瘫痪
第2章 各种形式的分配问题
经济学与商业:收入与财富
分配的基础
统计之谜
定义贫困
第3章 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不平等程度的统计测量
分配的表达式及其推导
对偏度的解释
贫困:孤岛与病例
收入革命
威胁性的结论
第4章 功能性收入分配问题
与个人分配的关系
不变的相对份额
工会的作用
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第5章 分配不公
贫富的选择
个人收入分配模式
经济的分配不公
主要的再分配措施
第6章 对生产性投入的需求
分配与伪分配
术语和概念
报酬递减
优利用量
投入的需求函数
替代弹性
派生需求的弹性
中性的与有偏的创新
诱致创新及其偏重
投入的总生产力
第7章 反边际主义者的抗议
对投入的需求与工资理论
新古典的联想
完全竞争与竞争性均衡
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信息、动机与时间
……
第8章 不完全竞争与剥削
第9章 投入的供给
0章 集体议价
1章 工资与就业
2章 古典利息理论
3章 货币利息理论
4章 两种租金理论
5章 正常利润
6章 宏观分配理论:总结
7章 方针、指引与收入政策
译后记
作者介绍
马丁·布朗芬布伦纳(Martin Bronfenbrenner,1914-1997年),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1934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如罗斯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等。从1971年起,他在杜克大学担任坎南经济学讲座教授直到1984年退休,退休后,他一
文摘
序言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全球化”这一主题时,表现出了极强的批判性反思,它没有盲目地拥抱自由贸易带来的“蛋糕做大论”,而是深入挖掘了蛋糕如何在不同群体间切割、以及切割工具本身是如何被跨国资本重塑的过程。作者对跨国公司在税收和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分析得入木三分,这种对结构性不平等的揭示,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那些热衷于政策分析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金矿,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可以迅速地将复杂的政策干预效果分解为收入、替代和财富效应等多个层面。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在于,它让我跳出了“纯粹的凯恩斯主义”或“纯粹的自由市场”的二元对立,转而关注权力结构如何在经济分配中隐形地发挥作用。这种将政治经济学视角融入主流分析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深刻又充满活力,绝非等闲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没有那种传统经济学著作的枯燥和刻板,反而有一种近乎散文般的流畅感,但这种流畅绝不以牺牲严谨性为代价。每一次深入探讨一个分配维度——比如劳动收入、资本回报或者社会保障的边际效应时,作者都能巧妙地穿插历史案例或跨国比较,让原本晦涩的公式活了起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制度变迁对收入极化的影响,其论证的缜密程度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把经济体视为一个静止的系统,而是强调了制度的“路径依赖”和“反馈效应”。读到后来,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看”书,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维对话,不断地去检验自己过去的认知框架是否需要修正。那种被引导着去质疑既有假设的快感,是阅读其他同类著作难以体会的。整本书的结构布局也极为考究,每一部分的衔接都如同一块块精密咬合的齿轮,驱动着整体论点的推进,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探寻最终的图景。
评分这部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宏观经济框架下收入分配的复杂图景。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教科书式的模型,更像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由无数个体决策交织而成的经济社会全景图。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的理论线条,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社会现象。我尤其欣赏它对技术进步与技能溢价之间动态关系的探讨,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现代社会中,知识和资本是如何重新塑造财富格局的。通读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高强度的经济学“实地考察课”,那些在新闻中一闪而过的贫富差距数据,突然间都有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作为支撑。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机制的运作,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贡献。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反复咀嚼一些关键段落,因为其中蕴含的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扎实的实证支持,读完后,对“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都有了更立体、更去情绪化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不确定性”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的独特阐释。它不仅仅关注既定的收入结构,更关注那些由不可预测的冲击(如金融危机、瘟疫或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收入重构。作者构建的模型优雅地展示了风险偏好和财富集中度是如何相互强化的,这提供了一种看待经济周期的全新透镜。与那些仅仅关注静态平衡的著作不同,这部作品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它让你意识到,收入分配的战场永远在移动,任何既得利益的稳固都是暂时的,除非制度能够有效地吸收或对冲这种动态的冲击。这种对“动态不平等”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既具学术深度又富有现实警示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是在提醒我们“可能发生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准备”。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高,但组织得非常友好,大量的图表和脚注(虽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内容本身,但其结构设计值得称赞)有效地辅助了理解。它成功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和面向的广度。特别是关于代际财富转移和社会流动性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纵向数据分析,生动地描绘了“马太效应”如何在家庭层面固化下来。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家庭背景和教育投入的关系,这远超出了简单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范畴。它暗示了,在分配的竞赛中,起跑线上的不平等,比奔跑中的速度差异,可能更为决定性。这种对结构性起点差异的强调,为所有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石,让人读完后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现有体制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