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粮食危机
定价:39.00元
作者:(美)恩道尔,赵刚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802473836
字数:265000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霸权,提示粮价飞涨的真相,洞察转基因种子的政治意图,戳穿粮食霸权的阴谋。
继石油和交贷危机后,全球下一场危机将是粮价引发的农产品危机。全球粮价疯涨,创出160年来新高。供需失衡背后是生物燃料的吞噬、转基因种子的肆虐。难道我们每吃一日饭都要给西方利益集团交纳一笔费吗?
本书是旅德美籍学者威廉?恩道尔继《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他以地缘政治的独特视角,无与伦比的思辨,无可质疑的详实史料,条分细缕,层层剖析,为我们揭示了围绕粮食正在进行的一场不为多数人所察觉的阴谋。这是一个由少数人策划的阴谋,他们正在图谋控制全世界的粮食供给,控制世界大多数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从而控制世界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让全世界的人们成为他们猎食的对象,成为他们永远的奴隶。这是一个设计巧妙而又隐蔽的阴谋,由三个步骤构成。首先,他们以科学的名义,开展转基因工程研究,获得大批,并控制某些重点粮食品种,如大豆、水稻等大规模农作物和鸡、奶牛等重要家禽产品。其次,他们寻找各种机会,如大面积的农业灾害(减产或疫情)、战争(如在伊拉克)、债务危机(如在阿根廷),借助某些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庇护,以援助为名,强迫别国的农民采用由他们控制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子。*后,他们它利用人类用于鼓励创造发明的制度,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强迫征收种子的使用费。为达到目的,他们不惜采取恶劣的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开动宣传机器,把人类流行了几千年的耕作习惯和耕作方式,诬蔑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隐瞒转基因种子严重的不良后果,大规模推广未经严格检验的转基因作物;发明种子,让农民播种的农作物“断子绝孙”,从而不得不年复一年地向他们“买种”耕作。这是何等的阴险。
本书分五个部分共十三章。**个部分包括两章,主要介绍了为推广转基因作物,利益集团游说美英,一方面采取不管制政策,另一方面压制独立的科学研究,为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大开方便之门。第二部分包括三章,主要介绍了美国调整粮食贸易政策的动因,美国控制第三世界人口生产和粮食生产的真正目的,以及为控制别国的粮食生产,美国利益集团在南美多个国家所作的一系列尝试。第三部分包括两章,主要介绍了利益集团为摧毁别国的粮食生产体系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为控制水稻种子所作的努力。第四部分包括三章,分别介绍了美国在阿根廷和伊拉克推广转基因作物,控制上述两个国家粮食生产的做法,以及美国如何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形成有利于转基因作物推广的国际贸易环境。第五部分包括三章,主要介绍了在美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庇护下,利益集团为控制粮食种子和推广转基因技术所做的种种动作。
作者通过犀利的语言直接了当地向我们发出警示,粮食生产不可忽视,粮食安全必须警钟长鸣。
内容提要
本书从地缘政治的视角人手,通过无与伦比的思辨和无可置疑的翔实史料,揭示了围绕粮食正在进行的一场不为人知的阴谋。作为《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的续篇,本书的线索是英美权势集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粮食——的控制。在作者妙笔生花的描述下,“绿色革命”、“基因革命”、“人口控制”背后种种鲜为人知的内幕一一呈现,为您揭示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社会政治精英如何处心积虑地打着科技进步、粮食援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幌子,为自己维持支配世界、主宰人类的霸权创造条件。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序一
序二
译者序
导言
部分 政治开端
章 官商勾结华盛顿发动“转基因革命”
早期的转基因研究
“实质上相同”的局
“大自然中好的食品……”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孟山都合谋榨取公共利益
孟山都与的亲密关系
第二章 奴颜婢膝科学沦为政治的仆人
科学向政治下跪
转基因计划挨了一记闷棍
布莱尔、克林顿和“政治化”的科学
不那么清白的英国皇家学会也掺和了进来
科学屈从于公司利益
第二部分 洛克菲勒计划
第三章 小巫见大巫 “狡猾的”尼克松和更狡猾的洛克菲勒兄弟
美国在越战时期掉转船头
戴维·洛克菲勒的“民主的危机”
基辛格与粮食政治
“粮食浩劫”
“在罗马……”
尼克松的农业出口战略
“粮食武器”
第四章 居心叵测基辛格的秘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
人口增长与国家安全
嘉吉公司的粮食
不吉利的十三……
巴西成为《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的“样板”
洛克菲勒家族对“优生学”的支持
波多黎各岛上的人体实验
“仅次于器控制的头等大事”
第五章 运筹帷幄左右未来的战争与和平研究
为建立战后帝国做准备
“美国世纪”——美国的生存空间
纳尔逊在拉丁美洲的冒险行为
洛克菲勒不可外扬的家丑
洛克菲勒一华莱士报告
早期的商业化农业:洛克菲勒与嘉吉公司联手
巴西和委内瑞拉
第三部分 创立商业化农业
第六章 如火如茶发动全球“农业革命”
开启“绿色革命”大门
为“生物革命”培训骨干
洛克菲勒资助创立商业化农业
垄断与纵向整合死灰复燃
“农民们都到哪里去了?”
第七章 技术霸权粮食就是权力……
抓住了水稻金饭碗
“新优生学”:反证法的应用……
减化生命
绘制水稻基因组图谱
“金水稻”与用心险恶的谎言
第四部分 肆虐的转基因种子
第八章 煽风点火策动世界“粮食生产革命”
阿根廷成为个实验品
债务危机让阿根廷成了大豆生产大国
打垮阿根廷人的民族意志
洛克菲勒的阿根廷土地革命
“阿根廷,给我大豆吧……”
孟山都用欺手段进行征服
让他们吃大豆!
第九章 落井下石 美国在伊拉克播撒民主的种子
美国式的经济休克疗法
布雷默的《第81号命令》
伊拉克的种子宝库遭到破坏
无种可种
“难道让他们吃……通心粉?”
伊拉克、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颐使气指
第十章 沆瀣一气毁灭的种子——种下“人间乐园”
美国农业综合企业独步天下
国际粮农贸易政策理事会与农业综合企业游说集团
WTO和恶劣的TRIPS
鱼和熊掌兼得
转基因生物的四驾马车
转基因生物与五角大楼的交易
将转基因魔鬼放出瓶子
对生命形式的使用许可
谎言、见鬼的谎言和孟山都的谎言
转基因大豆与婴幼儿死亡有关?
非洲的假冒“神奇甘薯”
第五部分 控制人口
第十一章 步步紧逼“终结者”技术、“背叛者”技术与避孕玉米
“进两步,再退一步……”
“守护天使”拯救了转基因生物工程
“把它从他们血淋淋的喉咙里塞下去……”
我们醉倒在温柔的、这么温柔的……
一种非常特别的玉米
破伤风、洛克菲勒和世界卫生组织
暗藏的转基因生物计划浮出水面
第十二章 乘火打劫 禽流感恐慌和转基因鸡
总统拉了兄弟一把
基辛格和生物战
农业综合企业从禽流感恐慌中获益
转基因鸡的世界?
第十三章 登峰造极基因世界末日:“终结者”技术与猪
孟山都终于了Delta&Pine Land公司
欧洲局授予“终结者”
四处贩卖毁灭的种子
猪和牛的权?
1980年美国联邦高法院的裁决
后记
术语表
作者介绍
威廉 恩道尔,美国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长期旅居德国。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世界新秩序研究已逾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学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比较经济学硕士。 威廉 恩道尔作为独立经济学家和新闻调查记者,先后在美国和欧洲工作。他的研究涵盖领域极
文摘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却像是在听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细腻地描绘个体命运的沉浮,时而又宏观地展现历史进程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多角度的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书里有很多关于政策、经济制度对粮食供应影响的分析,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融入到人物的经历和选择中,让人一看就懂,而且容易产生共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展现了“粮食”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多少复杂的因素,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不是那些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以及他们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对面,慢慢地跟你讲过去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朴实、最真挚的表达。作者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他对农村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耕作、收割、储存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镰刀划过麦浪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光辉是如何闪耀的。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去守护,去传承。这种力量,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而是根植于普通人内心深处的坚韧和善良。我反复读了书中关于邻里互助、关于节日习俗的段落,那些温暖的瞬间,让我觉得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总有希望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对“粮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是历史、是生命的延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过去的距离,也照出了我们当下所拥有的来之不易。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他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去讲述那些关于粮食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在面对粮食短缺时所展现出的不同生存策略的描绘。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适应环境、在绝境中求生方面的惊人能力。书里还探讨了粮食在文化、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让我对“吃”这个日常行为有了更深的哲学思考。它让我明白,粮食不仅仅是维系生命的物质,更是承载了情感、记忆、价值观的载体。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辈们在土地上的辛勤付出,以及他们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它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与土地、与历史关系的读物,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个沉甸甸的、充满烟火气的史书。它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也没有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用一种近乎朴实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求生。翻开第一页,我仿佛就置身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汗水的味道。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但字里行间流淌的,却是最真实的人性光辉和阴影。那些关于土地的描写,关于粮食的计算,关于一家人生存的艰难,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又忍不住感叹生命的顽强。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那些默默付出、养育万物的农人的深深敬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不再是简单的果腹,而是承载了太多历史的重量和生活的智慧。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餐桌,是无数代人辛勤耕耘、无数次与命运抗争的结果。这本书不像那种让你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它会慢慢在你心里发酵,让你去思考,去回忆,去珍惜。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吸引来的,觉得它直击了社会一个很尖锐的痛点。读下来之后,我的感觉比预期的要复杂得多。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在讲一个宏大的叙事,而是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来展现粮食问题背后的人性、制度和社会变迁。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段落,描写得非常细腻,比如某个家庭在饥荒年份如何分配最后一点口粮,那种决策的艰难和牺牲,看得我鼻子都酸了。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但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叙述,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非常有代入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解决方案,他更多的是在呈现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面对粮食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各种智慧和无奈。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群鲜活的人物对话,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对生存的渴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粮食危机远不止是产量问题,它牵扯到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我们每个人对食物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