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 11--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 978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 11--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 9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鹏飞,侯庆虎,梁华,陈小龙,杨杰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竞争力
  • 中国城市
  • 区域经济
  • 可持续发展
  • 城市规划
  • 经济发展
  • 蓝皮书
  • 报告
  • 新基准
  • 理想城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5755
商品编码:290099731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 11--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

定价:89.00元

作者:倪鹏飞, 侯庆虎,梁华,陈小龙,杨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097457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1》在前十份报告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将城市竞争力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本年度报告将“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作为研究主题,搭建起了可持续理想城市的理论体系和评估基准,未来十年,课题组将据此进行理论、实证和案例研究,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内容提要


  根据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本报告以中国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7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中国城市总体上在可持续竞争力及其八个方面距理想城市的标准都存在很大差距。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建设理想城市为目标,从可持续竞争力的八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走新型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目录


Ⅰ总体报告
1中国城市竞争力2012年度排名
2中国城市竞争力2012年度综述
 ——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 倪鹏飞 李超
Ⅱ理论框架
3城市竞争力:文献回顾 杨晓兰
4城市竞争力:理论与模型 倪鹏飞 杨杰
5城市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 倪鹏飞 杨杰
Ⅲ可持续竞争力分项报告
6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
 ——迈向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李光全
7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报告
 ——迈向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 李清彬
8中国和谐城市竞争力报告
 ——迈向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 刘金伟
9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报告
 ——迈向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 魏劭琨
10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报告
 ——迈向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 赵英伟
11中国全域城市竞争力报告
 ——迈向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 蔡书凯
12中国信息城市竞争力报告
 ——迈向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 刘艺
13中国文化城市竞争力报告
 ——迈向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 许峰漆 睿李静
Ⅳ区域报告
14中国(东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邹琳华
15中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刘伟 卜鹏飞
16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卜鹏飞
17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黄城
18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卢彪
19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魏婕
20中国(港澳台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沈建法 刘成昆 卢彪 乔静予
21附录
22后记

作者介绍


  倪鹏飞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主要研究领域:国家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经济学。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 11——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以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重点在于描绘一个专注于城市发展、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宏大图景,但内容不涉及该“蓝皮书”的具体研究成果或主题。 --- 《区域经济地理学前沿: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群演化与治理创新》 【书籍核心主题聚焦】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交织影响下,现代城市群的形成、动态演化规律及其面临的复杂治理挑战。它立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石,辅以最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一个理解当代城市体系复杂性的分析框架。全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区划限制,聚焦于跨区域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与功能耦合,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审视和塑造未来城市群的系统性工具。 【第一部分:全球化重塑下的城市空间秩序】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城市群概念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变迁,重点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如何影响了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再将城市群视为简单的行政区划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基础设施、信息流和资本运动所连接的复杂适应系统。 章节详述: 探讨了“枢纽-网络”理论在理解超大城市群中的应用。通过对全球生产网络中关键节点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服务经济与高端制造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机制。特别关注了“飞地式发展”和“都市圈边界模糊化”的现象,以及这些变化对区域发展平衡性的冲击。 关键分析点: 引入了“空间溢出效应”的量化分析,评估了主要经济带上创新活动的知识溢出强度和时滞效应,指出在特定产业集群中,地理邻近性对技术采纳速度的影响正被数字化连接所修正。 【第二部分:新基建与要素流动的新范式】 随着“新基础设施”(如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的部署,传统的区位优势正在被重构。本部分聚焦于数字要素如何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变量,以及传统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的流动模式如何随之改变。 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影响: 详细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生产率的长期贡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本书对比了不同投资强度城市在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上的差异。研究表明,仅仅拥有基础设施并不足够,关键在于其如何融入地方的创新生态系统。 人力资本的再配置: 关注高技能人才的跨城流动趋势。本书利用大数据追踪了顶尖人才在主要城市群内部的迁移路径,发现“生活质量溢价”正在超越“工资溢价”,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此外,还探讨了远程工作模式对卫星城镇功能定位的潜在重塑作用。 土地利用与空间经济学: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评估了城市更新和高密度开发的成本效益分析。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土地管理策略,在不牺牲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城市核心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了“棕地再开发”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复杂城市群的协同治理与制度创新】 城市群的治理是本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由于涉及多主体、跨层级、多目标的复杂互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往往效率低下。本部分侧重于探索适应性的、基于网络的协同治理框架。 跨界合作的制度障碍与突破口: 分析了阻碍城市群内部要素自由流通的主要制度性壁垒(如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税收分成机制)。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契约治理”和“共同行动博弈论”的解决方案,旨在建立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 环境承载力与韧性建设: 从区域系统的角度审视了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对城市群生存能力的影响。研究了“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如何保障区域层面的水资源安全、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特别关注了城市群层面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快速恢复能力(韧性)的构建路径。 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 讨论了如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出具有自我强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案例分析了成功实现产业跨越和创新集聚的城市群,强调了地方政府在“信任资本”构建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利用公私伙伴关系(PPP)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 【第四部分:测量、评估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回归到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超越了传统的人口规模和GDP指标。 可持续竞争力的多维指标体系: 本书倡导从“经济活力”、“社会包容性”、“环境可持续性”和“治理效能”四个维度构建新的评估模型,并引入了动态权重调整机制,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需求。 情景模拟与政策推演: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未来二十年中国主要城市群在不同政策干预下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情景模拟,包括“加速脱钩情景”、“高强度同城化情景”和“去中心化扩散情景”的比较分析。 【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者、城市规划部门负责人;从事城市运营、产业投资和区域战略咨询的专业人士。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分析当代中国城市群演化规律的理论工具和实证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只是大概翻了翻目录,就感觉信息量扑面而来。首先,"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这个副标题就特别吸引我。我一直对城市发展抱有很大的热情,也特别关注那些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们是如何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本书的开篇似乎就直击了这个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评判标准,这让我非常好奇。我特别想知道,这个“新基准”具体是如何定义的?是仅仅关注GDP的增长,还是更深入地考察城市在绿色能源、公共服务、社区参与、文化创新等方面的表现?“理想城市”的构想,也让我联想到科幻小说中那些乌托邦式的城市,但这本书显然是立足于现实的,是在现有城市框架下探讨如何朝着更理想的方向迈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思路和案例,让我了解那些“理想”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出来的,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愿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有深度,而且试图解决一些非常现实而又前沿的问题。尤其是“新基准”这个提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陈述现状,而是要去提出一种新的思考框架。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但“高质量”到底是什么?“可持续竞争力”又该如何衡量?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新基准”的尝试,我觉得这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好奇它里面提到的“理想城市”究竟是什么样的。是那种高科技、智能化的城市,还是那种注重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或者是那种文化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城市?这本书会不会给出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不同城市在朝着“可持续竞争力”方向努力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我很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画面。特别是“可持续竞争力”和“理想城市”这两个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城市,不应该仅仅是经济发达,更应该是能够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并且能够长久地保持这种高质量。“新基准”的提法,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是在尝试一种全新的评估方法,去衡量城市的真正价值,而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理想城市”的描绘,则让我好奇它是否会触及到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方方面面,并且会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创新性的建设性意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指南,帮助我们理解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得上是真正“理想”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一步步接近那个目标。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对这类研究报告一直非常关注。这次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以“新基准”为切入点,探讨“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的建设,这无疑是当前城市发展研究中最具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之一。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可持续性”的具体阐释,它是否包含了经济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以及文化的可持续性?这些维度的具体衡量指标又是什么?“竞争力”在书中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竞争力,还是包含了一种更广义的、能够吸引人才、技术和投资,并同时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综合竞争力?此外,“理想城市”的愿景,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模型或案例来呈现,让我们看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竞争力”?这本书的出现,可能会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对“城市竞争力”这个概念感到好奇。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它与经济总量、GDP增长挂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是否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才是衡量其真正竞争力的关键。这本书的标题“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在挑战传统的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种更全面、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可持续竞争力”的?它是否会涉及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教育资源、文化活力、居民幸福感等多个方面?“理想城市”的构想,又会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未来城市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普通大众揭示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并启发我们思考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