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王珺 袁俊 著
图书标签:
  • 粤港澳大湾区
  • 大湾区
  • 区域经济
  • 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
  • 港澳
  • 珠三角
  • 政策研究
  • 报告
  • 区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6151
商品编码:2901474727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3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如何更好地优化集聚融合大湾区的人才、资本、技术、文化等诸多要素资源,为建设服务,使其成为全球新的高新技术发祥地和世界一流的湾区经济区域,成为当前区域内各地政府需要协同决策解决的问题。广东社科院对这个领域高度关注,形成本书,为决策者和建设者提供科学的咨询建议。
本课题通过集中广东社科院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外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相当规模的课题组,将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三大湾区在创新、人才、资本、技术、文化、环境等方面共性特征和内涵进行比较研究,从中确定了本书的研究方向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路和路径。作者简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以应用决策研究为主导、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前身为1958年10月设立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68年机构撤销。1972年恢复设立,更名为广东省理论研究室。1973年改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80年更名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该院在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率先开始从学术理论研究为主转向决策咨询研究为主的探索。在历届省委主要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在省委宣传部直接指导下,我院逐步明晰了以成为省委、省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己任,注重以“三贴近”(贴近实践、贴近决策、贴近社会)为特色的发展定位。2011年后,我院开始了从策略型智库向战略型智库转型的二次探索,努力构建具有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国家新型智库。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该院形成以科研为中心,集科研、教学、传播、咨询和决策服务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地位的优长学科,建成了一支学科分布广、能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对重大现实问题做出快速决策应用研究的高素质社科研究队伍,炼就了杜国庠、卓炯、章沛、张磊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产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影响的理论成果及获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赞誉的决策研究成果。目  录

Ⅰ 总报告

走进新时代的粤港澳大湾区【袁 俊 邓江年】/001

 

Ⅱ 合作创新篇

创新驱动,构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王 珺 李 源】/025

智慧城市,现代化城市群新起点【周 薇 符永寿 曾 欢】/048

数据说话,进入大数据的新时代【罗繁明 赵恒煜】/061

科研协同,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做起【顿海舟 陈 灿】/105

 

Ⅲ 一带一路篇

跨境合作,发挥大湾区金融中心引领作用【刘佳宁 钱金保】/123

提质扩容,探索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港【李开益 李 丽】/146

转型升级,加快促进世界级现代产业先导区形成【向晓梅 吴伟萍 杨 娟】/166

 

Ⅳ 改革动力篇

集聚人力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游霭琼 周仲高】/185

绿色发展,建设世界级宜居城市群【石宝雅 曾云敏 赵细康 李朝晖 王明旭】/217

发展动力,发掘改革红利新空间【梁育民 金 凯 谢许潭 刘作珍 邱雪情】/237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动力【高怡冰 刘 城 严若谷】/266

 

Ⅴ 湾区比较篇

比较优势,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标杆【罗繁明 张 毅 赵恒煜】/298

 

Ⅵ 专家观点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势与挑战【于海峰】/350

粤港澳大湾区税制协调【杨小强 郑 伊 谢运频】/356

广深科技走廊建设观察综述【吴春燕】/362

加快财税改革促进大湾区建设【凌 华 廖 丹 徐意如 夏明会】/369

大数据背景下开发粤港澳大湾区指数评价体系的探讨【张仁寿 陈 池 胡江河】/377

 

Ⅶ 附录

粤港澳大湾区大事记/382

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文件/444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449

 

后记/453


区域发展与城市群研究的先声:一部立足时代脉搏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时点(如2018年)的特定区域性战略(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或详尽的政策解读。相反,它是一部更具理论深度、历史纵深感和前瞻性视野的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综合性著作。 本书旨在探讨一个宏大且永恒的主题:在全球化与新型工业化浪潮下,特大型城市群如何演化、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在全球城市网络中重塑其核心竞争力。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群的理论重构与范式转移 本卷首先从宏观理论层面出发,对既有的区域发展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审视和批判性继承。 1. 从“中心-边缘”到“多中心网络”的理论演进: 深入剖析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模型,如托多罗夫的中心地理论在面对跨界、超大规模城市群时的局限性。重点阐述了“网络化治理”、“流(Flow)的经济学”以及“生态位(Niche)理论”如何共同构建起当代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框架。本书认为,现代城市群的竞争力不再是单一中心的绝对优势,而是其内部节点间协同效率和外部连接强度的综合体现。 2. 创新生态系统与知识溢出机制的实证分析: 本书超越了对研发投入(R&D)的简单量化,转而深入研究知识、技术和人才在不同类型城市(如科研中心城市、高端制造基地、金融服务枢纽)之间的非线性溢出效应。通过跨国案例对比,构建了一个衡量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与“活力”的综合指标体系,为区域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更精细的分析工具。 3. 城市群发展的“马太效应”与空间公平性: 探讨了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内在驱动力。本书并非简单地谴责集聚带来的极化效应,而是着力研究如何通过“空间再分配机制”(如基础设施的差异化投资、公共服务供给的跨区域协同)来缓解核心城市与腹地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确保区域整体的包容性增长。 第二部分:历史的脉络与跨区域合作的经验教训 本部分将视角拉回到历史的长河,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构建超大规模城市群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性挑战与关键决策点。 1. 跨国/跨行政区域合作的制度工程: 选取了欧洲的莱茵河区域、北美的五大湖区以及亚洲的某些特定区域作为参照系,重点分析了“软性治理”(如共同规划委员会、常态化的多边协商机制)在克服行政壁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方面的制度设计。研究强调了信任资本的积累对于长期合作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信任资本的构建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 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布局”与“滞后性响应”: 分析了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塑造的决定性力量。本书提出,优秀的基础设施规划必须具备高度的前瞻性,能够引导未来的人口和产业集聚方向,而非仅仅是对现有需求的被动响应。书中详细对比了“铁路线主导型”和“信息流主导型”城市群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3.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代际更替”: 考察了传统重工业基地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历史过程。本书强调,产业转型并非简单的“腾笼换鸟”,而是人力资本的代际更替与制度环境的适配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案例分析揭示了地方政府在“挽留旧产业”和“培育新动能”之间的艰难平衡,并探讨了转型失败的深层原因。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与未来韧性的战略储备 本卷聚焦于面向未来的挑战,探讨区域发展如何建立起抵御外部冲击和实现长期可持续性的“韧性”。 1. 区域生态安全与“共生”发展观: 彻底摒弃将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对立面的传统二元对立视角。本书系统论述了如何将水资源管理、生态廊道保护和碳排放控制纳入城市群的统一规划框架。强调区域内的生态边界往往比行政边界更为刚性,合理的生态布局是经济活动得以持续的基础。 2. 区域金融一体化与风险共担机制: 探讨了在高度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中,金融风险如何跨越行政界限进行传染与扩散。本书提出了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与协同处置机制的必要性,旨在确保区域整体的金融稳定,而非仅仅关注单一核心城市的金融安全。 3. 人口结构变迁对区域活力的深层影响: 关注老龄化、高技能人才外流等人口结构性变化对区域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长期压力。本书倡导的不是单纯的人口导入政策,而是着力于构建“全生命周期友好型”的城市服务体系,以提升区域对各类人才的长期吸引力与保留率。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立足于区域经济地理学前沿,以全球视野审视超大规模城市群发展规律的理论探索之作。它旨在为研究者、规划师和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化、跨学科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指导复杂区域系统的长期演进。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区域协同的制度基础、创新的内在逻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瞻性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仿佛置身于2018年那个关键的决策十字路口。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时间节点”的敏感性把握得极好。它不是一份静态的快照,而是动态的演进过程记录。例如,书中对当时粤科金融“种子基金”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资金如何穿透传统银行体系,直达初创企业,这不仅仅是金融工具的介绍,更是对当时政府支持创新的一种具体路径的剖析。这种对政策“落地”过程的细致描摹,使得书中的理论分析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成功地避免了那些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式的展望,反而聚焦于如何解决当下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平衡传统制造业升级的资金需求与新兴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偏好。这种对“当下困境”的深刻描绘,使得报告本身具有了极强的即时参考价值,让人忍不住想去对照现实世界,看看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依然悬而未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视角转换之精妙,让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群的功力。它并非单线推进,而是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从宏观的政策导向,一下子切入到微观的个体经验。比如,在探讨金融互联互通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跨境理财通”的框架内,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对比香港与深圳在风险偏好和监管哲学上的根本差异。这种对比分析,极具启发性。它揭示了“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两个不同‘物种’的化学反应,其中必然伴随着磨合与碰撞。再者,书中对于区域协同发展中“效率优先”与“公平分配”之间的张力,进行了非常微妙的平衡。它没有简单地指责某一方的“虹吸效应”,而是将这种现象置于一个更长远的历史坐标中去审视,指出区域发展的初期往往伴随着资源再分配的失衡,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二次分配机制来纠偏。这种超越短期利益得失的洞察力,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沉稳有力,避免了常见报告中那种非黑即白、急于下结论的浮躁气。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标签化”的审视角度。当我们习惯于将大湾区视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引擎时,这本书却像一位冷静的解剖学家,将这个整体拆解成了无数个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微观单元。特别是关于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软联通”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硬联通,如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固然是工程奇迹,但书中指出,真正的瓶颈往往卡在“软联通”——那些关于专业资格互认、数据跨境流动边界的模糊地带。作者们似乎在暗示:未来十年,真正的较量将不是谁的桥更长,而是谁的制度更具包容性和效率。这种对“隐性壁垒”的关注,体现了作者们对区域发展深层逻辑的精准把握。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参与者而言,读懂这些“看不见的障碍”,比记住那些宏大的规划数字要重要得多。整本书读下来,少了一份被动接受的使命感,多了一份主动识别风险和机遇的清醒。

评分

初捧此书,我原以为会是一篇宏大叙事下略显干瘪的政策汇编,毕竟“大湾区”这个标签近年来已经被贴得太频繁,总免不了那种官方腔调的宏伟蓝图和空泛口号。然而,阅读体验出乎意料地扎实。它没有急于描绘一个空中楼阁般的未来,而是沉下心来,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细致,勾勒出2018年这个关键节点上,珠三角城市群错综复杂的现实肌理。比如,书中对不同城市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痛苦指数”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它没有回避产业外溢带来的阵痛,也没有粉饰那些地方政府在土地资源瓶颈面前的焦虑。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章节,它没有停留在技术指标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人才跨界流动中的制度摩擦——那些户籍制度的细微差异、社保衔接的繁琐步骤,这些“毛细血管”层面的障碍,往往比顶层设计更能决定一个区域的活力。读罢,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对大湾区腹地的深度体检,看到的不是光鲜亮丽的GDP数字,而是一个正在努力自我修正、充满生命力的复杂有机体。这种对细节的尊重,让这份“报告”远超出了普通报告的范畴,更像是一份为城市管理者和投资人准备的“生存指南”。

评分

总而言之,这份报告散发着一种罕有的、批判性的建设精神。它并非一味地歌颂成就,而是以一种近乎严苛的标准来审视大湾区建设的“痛点”。书中对区域规划中可能出现的“同质化竞争”风险的警示尤为深刻。作者们担忧,在追求GDP增长的惯性下,各个城市可能不自觉地走上重复建设的老路,最终损害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书中花了相当篇幅来论证差异化定位和错位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动态维护。这种提醒,对于一个正处于高速扩张期的区域发展战略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刹车片”。它迫使读者从“做大蛋糕”的思维跳脱出来,转而思考“如何把蛋糕做得更有质量、更可持续”。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份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更是一份充满智慧和远见的“进谏”,它为区域发展指明了如何在激情与理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