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经济学与伦理学-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 经济 书籍 |
| 作者: | 韦森 |
| 定价: | 58.0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ISBN: | 978710011267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初步尝试探究社会制序以及制序化的伦理方维及市场的道德基础。本书作者认为,返观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都还只是一种“审慎推理”因而还没有涉及“道德推理”。这亦即是说,当代主流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到目前为止的理论分析和模型建构,还都没有涉及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也自然没有探及制序、制序化以及制序变迁的伦理方维。作者认为,研究人们社会活动中的秩序的型构、驻存、演化,以及各种制度约束的形成、制定和变迁的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即目前中国学界所常说的“制度经济学”),不能忽略制序及制序化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并主张现代经济学与现代伦理学应当恢复对话与沟通。 任何制度规则和制度化本身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伦理方维。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实施,均有一个“合法性”(legitimacy)问题,一系列制度以及一组事态的制度化要“合法”,它们先须是正义的,人们才会认定它们是合乎情理的和合法的,才会有人遵守。而正义本身,就是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西方社会历,把公正或者说正义视作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社会制序的基石。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公正或者说正义成为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哲学三大学科聚焦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正是在这一轴心问题上,伦理学家、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在同一个层面和同一个聚焦点上进行对话。但不无遗憾的是,在这一跨学科的对话中,少有经济学家参与这一对话。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以经济学的制序分析为使命但与新古典主义的分析精神却一脉相承的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到目前为止却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制序的正义维度。事实上,从古希腊哲人到启蒙学者以及到当代思想家罗尔斯,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以及古典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关注社会经济制序的伦理基础问题。尤其是在东方,传统的中国社会以及东亚文化圈的其他社会则是典型的伦理社会。较之西方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法理社会而言,社会的伦理之维在传统中国社会以及东亚文化圈的制序基体中有着更加强韧的原生模板和维系作用。鉴于社会伦理维度在社会制序基体中的重要作用,本书作者强调,从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的维度探究制序化以及制序变迁的路径,不仅是作为一门理论社会科学的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的“假言命令”,也应当是它的“定言命令”,即应该无条件地这样做。 作者希冀通过对自己近年来的研究进路的梳理,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关节点,引导关注着同类问题的学术界人士共同反思: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繁荣,当下和未来中国对知识分子的理论研究的主要“召唤”是什么?时代和我们的国家需要经济学人弄清什么理念和问题? |
| 编辑 | |
| “当代中国经济学人”丛书拟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影响力的经济学人,如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周其仁、汪丁丁、许小年、蔡昉、余永定、韦森等国内的经济学人召集在商务印书馆的旗下,整合每位经济学人的近期新著作,以及出版过但仍然有理论意义且已脱销的著作。以每位经济学家为一个子系列,逐步推出一批高学术质量、高社会影响力的作品系列,旨在打造出一个经济学研究的经典品牌,在中国经济学研究领域树立一块学术研究的“里程碑”。本套丛书秉承商务印书馆一贯坚持“学术为本、质量”的原则,以促进社会科学的研究、普及和应用为宗旨,强调学术创新和文化积累,注重出版物内容的高质量、原创性、开拓性,并集思想性、文化性、知识性为一体,打造一套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水平学术著作系列。 |
我一直对经济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单纯的技术性分析,似乎少了些什么。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它将“伦理学”这一原本似乎与经济学“格格不入”的学科,巧妙地融合进来,试图展现市场经济在道德层面的复杂性。想象一下,当我们在讨论价格波动、供需关系、或是金融创新时,是否曾停下来思考过,这些行为背后的人性驱动、价值选择,以及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经济现象。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依然能够坚守一些普世的道德原则,比如诚实守信、尊重劳动、以及对环境的责任。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仅仅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标尺,更应该关注其居民的福祉、社会的和谐以及长远的永续发展。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环境污染,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不正当竞争。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论上的解释和指导,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这些问题,并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评分收到这本书,我立刻就被书名中“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这两个词吸引了。一直以来,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效率、竞争、供需等宏观概念上,但这本书似乎要带领我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市场经济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阐释市场行为中的“善”与“恶”,以及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至于迷失道德的方向。我想象中,书中可能会探讨诸如“公平竞争”的真正含义,它是否仅仅是规则的遵守,还是包含了对弱者的保护和对垄断的制衡?又或者,在讨论“个人自由”的同时,是否会涉及到“社会责任”的边界,以及个人经济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我一直觉得,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不应仅仅追求财富的增长,更应该关注财富的“分配”和“使用”是否符合基本的道德原则。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次对市场经济“灵魂拷问”,鼓励读者跳出纯粹的技术性分析,去审视经济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既符合经济规律又合乎道德的选择。
评分一本读起来相当有挑战的书,初拿到手,就被这厚重的书名给吸引住了。“经济学与伦理学——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光是这个副标题,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学术图景。我一直觉得,经济行为并非真空中的纯粹数字游戏,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伦理考量。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固然带来了效率和繁荣,但我们似乎也常常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道德困境。比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是否会牺牲掉一些更重要的价值?公平、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在市场逻辑的强力驱动下,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这本书似乎就试图深入挖掘这些被忽视的层面,探究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道德根基,以及它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平衡。此外,不同经济学流派对于伦理问题的看法差异,也可能在这本书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梳理和比较。我期待着它能够提供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待经济活动,帮助读者在理解经济规律的同时,也能审视其背后的道德意涵,从而做出更负责任的经济决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以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最大的作用。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市场经济的运行,远非纯粹的理性计算,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之中。作者仿佛在用一种非常透彻的视角,解剖市场经济的“内在肌理”,揭示出那些潜藏在经济行为背后的伦理维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具体的道德原则相结合的。例如,当讨论到自由市场下的契约精神时,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契约的公平性、执行中的道德考量,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弱势方的权益?又或者,在讨论到财富分配时,书中是否会触及“应得”与“公平”的界限,以及社会对于贫富差距的道德容忍度?我个人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制度,如果脱离了道德的约束和对人性的考量,都可能走向极端,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本书的出现,正是一种及时的提醒,促使我们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不忘反思其背后的伦理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次对过往经济学认知的“纠偏”过程。我过去阅读经济学书籍,大多关注的是模型、数据和理论框架,追求的是逻辑的严谨和预测的准确。然而,这本书却将我拉回到经济学最本源的关切——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提醒我,经济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发生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受到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当市场逻辑与某些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抉择,又该如何权衡?例如,在一些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主义的市场精神是否会带来价值观的冲击?再比如,在面对环境危机时,短期的经济利益是否应该让位于长远的生态伦理?我深信,经济学如果不能与伦理学携手并行,就可能变成一门冰冷的技术,甚至可能被滥用于追求不道德的目标。这本书仿佛在倡导一种“有温度”的经济学,一种能够关注人的尊严、社会的公平以及代际传承的经济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观点,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经济世界中,保持一份道德的清醒和良知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