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结构变革的过程,既有资源配置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也有体制机制等制度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短短四十年里从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历了结构上的巨大飞跃,现在正进入新的结构变革期。在前一轮结构变革中,我们恰好赶上了全球化和世界工业转移的浪潮,借助国内的要素红利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顺利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工业,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也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在新一轮结构变革中,对外我们面临着逆全球化潮流和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诉求,对内则是人口红利下降,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结构变革何去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必须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辑《比较》将围绕此话题,为读者提供国内外学者的思考和解读。
作者简介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比较》辑刊、《洪范评论》主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规划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北京乐平基金会发起理事,阿拉善生态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吴敬琏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是“整体改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 录比较95目录
2017年结构改革的评价与展望 王小鲁
促进向富裕绿色经济的结构转型 蒂尔曼·阿尔滕堡 丹尼·罗德里克
匈牙利的宏观政策改革经验 雅诺什·科尔奈
中苏改革比较分析 楼继伟
人工智能与经济增长 菲利普·阿吉翁
人工智能、工业革命与制度 许成钢
人工智能的就业影响 陈永伟 许 多
改革开发以来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演变 朱恒鹏
印度尼西亚的医疗体制改革 杨 洲 张 硕
通胀去哪儿了? 缪延亮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简直像是一场精心规划的学术漫步,每一个转折点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引导着读者的思路层层深入,而非生硬地抛出观点。我发现作者在构建论证链条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逻辑严密性,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案例分析,过渡得如同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滞涩感。尤其欣赏的是,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终极答案,而是耐心地铺陈出不同的学术立场和研究路径,将复杂的议题拆解成易于理解的层次,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深入探索某一领域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是那种只提供结论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在你迷茫时为你指引方向,让你自己去推导和发现。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手法,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更有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和拓展。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对着某个精妙的论述反复琢磨。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克制的、去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它极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煽动情绪,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实验报告般的精确性来陈述事实和观点。这种冷静的笔触,反而赋予了内容极强的说服力,因为它没有被任何偏见或情绪所裹挟,所有的论点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和检验。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引用和注释部分的处理,那份详尽和规范,足以看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学术规范上付出的巨大心力,这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福音,极大地提升了后续研究的可追溯性。这种对“真实”和“严谨”的极致追求,让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踏实感,仿佛手中的每一句话语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石之上。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需要认真对待的学术气息。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力量感,那种特有的印刷质感,即便是放在一堆新书里,也能立刻抓住读者的眼球。我特别留意了它在纸张选择上的考量,内页的用纸厚度适中,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又似乎在暗示着内容本身的“分量”。翻开扉页,字体的选择也颇为讲究,排版疏密得当,让人在长时间的阅读中不易产生视觉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载体”本身应有尊重的态度,让人不禁对内含的文本抱有更高的期待。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外衣来承载,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下足了功夫,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值得细细品味和收藏。我甚至觉得,仅仅是把它放在书架上,也能提升整个书房的文化氛围。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挑战性的,它绝非轻松的消遣读物,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和思考时间。在某些部分,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复杂的概念和长句,甚至需要借助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然而,这种“困难”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真正的深刻往往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取。这种要求读者积极参与互动的阅读方式,比起被动接受信息的书籍,更能激发人主动探索的欲望。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是一种知识内化的过程,远非浮光掠影的浏览所能比拟。对于渴望在自己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它设定了一个相当高的学术标准,激励着读者不断自我鞭策,向前迈进。
评分这本书所探讨的话题广度与深度,实在令人惊叹,它仿佛搭建了一座立体的知识桥梁,连接了看似毫不相关的多个领域。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单一学科的视角,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交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传统问题进行了革新性的解读。这种跨界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涉猎主题的理解维度,让我看到了以往思考中缺失的连接点。它成功地打破了专业壁垒,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来审视复杂的现实问题,这在当下日益细分的学术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多维度的思维体操,不断地拉伸和挑战既有的认知边界,让人在合上书本时,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仿佛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又精进了一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