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用户采纳行为研究

移动阅读用户采纳行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凤云著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阅读
  • 用户行为
  • 采纳行为
  • 技术接受模型
  • TAM
  • 用户体验
  • 移动互联网
  • 阅读习惯
  • 创新扩散
  • 信息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69010
商品编码:29076852803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叶凤云 著 定  价:48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01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4169010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阅读时代的到来
1.1.2 移动阅读用户行为现状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
1.3.1 移动阅读的概念
1.3.2 移动阅读的特性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
2.1 用户采纳行为研究进展
2.1.1 国外用户采纳行为研究发展历程
2.1.2 国内用户采纳行为实证研究计量分析
2.2 移动阅读研究进展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用户采纳行为既是对移动阅读的尝试和接受过程,也是对移动阅读这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体验过程;叶凤云著的《移动阅读用户采纳行为研究——基于青少年群体的调查分析》借鉴相关理论与模型,构建移动阅读用户采纳行为模型,并以青少年群体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影响移动阅读用户采纳行为的内在因素,以期推进移动阅读持续良性发展。 叶凤云 著 叶凤云,女,1980年出生,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在《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各1项,参与各类项目10余项。
现代城市空间中的非正式经济活动研究 本书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现代城市空间中日益显著且复杂的“非正式经济活动”现象。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城市结构和经济形态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正式经济部门难以完全吸纳所有劳动力和满足所有社会需求,这催生了大量游离于主流监管体系之外的经济活动。本书立足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交叉视角,聚焦于这些活动的组织模式、空间分布、参与者的生存策略以及它们对城市治理和公共福祉产生的复杂影响。我们认为,非正式经济并非简单的“灰色地带”或“落后残余”,而是城市生态系统为适应结构性失衡而产生的动态适应机制。 第一章:非正式经济的界定与理论溯源 本章首先对“非正式经济”进行严格的界定和概念辨析。我们将区分广义和狭义上的非正式活动,明确其与地下经济、灰色市场和零工经济的异同。随后,我们将追溯该领域的主要理论流派:从早期拉美学派(如德·索托关于产权和规制的观点)到城市社会学中对“街角”文化和街头劳动者能动性的关注,再到全球价值链理论对非正式环节嵌入的分析。重点讨论了“嵌入性”理论——即非正式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正式结构(如供应链、基础设施、甚至官僚体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通过历史梳理,我们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驱动非正式经济活动的底层逻辑。 第二章:城市空间中的非正式活动类型学 非正式经济活动在城市中表现出极高的异质性。本章构建了一套详尽的类型学分类体系,主要从活动性质、空间载体和组织结构三个维度展开。 2.1 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聚焦街头零售、移动餐饮(小贩、推车食品)以及临时性劳动力市场(如建筑工地周边的日结工)。研究其对城市公共空间(人行道、广场、交通枢纽)的占用和转化机制。 2.2 技能型及修复性活动: 探讨高度依赖个人技艺的非正式服务,例如非正规的家政服务、修理作坊以及手工艺品制作。这些活动往往在半隐蔽空间(如老旧住宅楼、城中村的边缘地带)运作,其技术传承往往依赖非正式的学徒制。 2.3 生产与物流的边缘环节: 分析非正式活动如何嵌入到正式的生产和供应链中,例如城市边缘的回收体系、未注册的小型代工厂或零部件组装。这些环节承担了正式企业为降低成本和规避环境法规而转移的风险。 2.4 空间集聚与“非正式市场”的形成: 考察特定的地理区域(如特定街区、批发市场周边)如何自发形成集中的非正式交易场所,并讨论这些场所的形成如何受到城市规划疏漏、土地使用冲突以及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 第三章:参与者的生存策略与能动性 本章的重点转向参与非正式经济活动的社会主体。我们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了来自不同群体(如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本地居民、失业者)的案例。研究发现,参与非正式经济活动并非完全是“别无选择”,而是一种复杂的“风险对冲”和“机会捕获”的策略选择。 3.1 规避成本与进入壁垒: 分析参与者如何通过规避高昂的注册费、税费和复杂的行政程序,从而降低进入市场的初始成本。 3.2 建立互信与社会资本: 探讨在缺乏正式法律保护的环境下,非正式参与者如何通过建立基于地域、血缘或共同经历的紧密社会网络,来保证交易的完成、解决冲突和提供紧急援助。这些“信任机制”构成了非正式经济的内在运行规则。 3.3 适应性与身份流动: 研究个体如何利用非正式经济作为进入更稳定经济部门的“跳板”,以及非正式身份(如“流动摊贩”)如何在社区和城市管理者眼中被认知和建构。 第四章:城市治理与空间冲突 非正式经济活动对城市的空间秩序、公共安全和财政收入构成了显著挑战,引发了管理者与从业者之间的持续性冲突。 4.1 规划、监管与执法困境: 探讨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法规对非正式经济的“排斥性”本质。分析执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执法资源的分配、对底层劳动者的过度惩罚,以及法律的滞后性。 4.2 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之争: 重点分析移动摊贩与固定商业实体、通勤者与小贩之间围绕人行道、街道空间的使用权展开的竞争。这体现了城市资源稀缺性下的社会张力。 4.3 治理模式的演变: 本章对比了三种主要的治理模式:彻底取缔型(清除模式)、容忍并管理型(规范化模式),以及整合与赋权型(合作模式)。通过对多个国际案例的比较分析,论证了将非正式经济活动视为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并推行渐进式整合策略的有效性。例如,通过设立指定区域、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如卫生设施)和提供微型信贷等方式,实现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第五章:非正式经济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评估了非正式经济对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影响。 5.1 积极贡献: 论证非正式经济在提供廉价商品与服务、增加就业弹性、降低生活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或正式部门萎缩时期,它扮演了“社会安全网”的角色。同时,它也促进了资源的回收利用(如废品收集网络)。 5.2 潜在风险: 深入分析其负面效应,包括对劳动者权益(缺乏社保、工作环境恶劣)、城市基础设施的超负荷使用、逃税对公共财政的侵蚀,以及可能滋生的腐败和犯罪链条。 结论:迈向包容性城市治理 本书总结认为,一个健康的现代城市必须正视并管理其非正式经济的现实。成功的城市治理不应是简单的“清理”,而应是一种“有管理的共存”。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需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空间管理和创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将非正式经济的活力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正面驱动力,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具韧性的城市经济生态。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的分析工具。 实证驱动: 包含了大量的城市田野调查案例和深度访谈数据。 政策导向: 提供了从冲突管理到可持续整合的多元化政策建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带着一点点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数字生活”的书籍太多了,大多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不仅关注了“我们读不读”的表层问题,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这个设备、这个内容”的深层驱动力。尤其是其中关于“注意力经济下用户忠诚度的弹性分析”那部分,简直是为所有内容生产者敲响了警钟。作者没有简单地将用户视为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将其视为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适应性的决策者。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低语,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次点击都是一次郑重的投票。这种对用户主体性的尊重和深入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商业分析读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消费方式的变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捧着手机、平板随时随地都能沉浸到文字世界里的感觉。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老掉牙的“电子书和纸质书哪个好”的争论上,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这些“移动阅读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在碎片时间里用小屏幕阅读?那种被抓取注意力的瞬间,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研究方法,它让我这个普通用户也能窥见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趋势。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以前那些不经意的点击、滑动和阅读习惯都有了全新的认知,仿佛有人给我提供了一张高清的“用户行为地图”,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在数字浪潮中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人与信息交互的真实图景。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贯穿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和严谨,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凸显了其观点的强大力量。它没有使用花哨的辞藻或夸张的修辞,而是依靠扎实的逻辑链条和无可辩驳的实证数据构建起论证的大厦。对于我这种偏爱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界定“采纳行为”时的细致入微,它区分了从“尝试使用”到“习惯养成”再到“深度依赖”的每一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的转化设置了不同的模型参数。这让那些试图理解用户行为变化的行业人士,能够获得一个精确的工具箱,而不是模糊的指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都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对任何关于新技术推广的讨论,都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的“用户接受度”问题。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标题并不算特别吸引眼球,但一旦翻开第一页,那种强烈的求知欲就难以遏制了。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局限的研究主题——移动阅读——拓展到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中,讨论了技术更迭如何重塑人类的认知习惯和社会连接。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户差异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性和客观性,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它让我思考,在未来十年,随着AR/VR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我们今天的“移动阅读”行为又将如何演化?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准的观测点,让我们得以回望过去的技术浪潮,同时又能预判未来的方向。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像是为未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注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完全没有传统研究报告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刻板。它以一种近乎于侦探小说的笔触,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移动阅读用户群体内部的微妙分化。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沉浸感重建”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环境因素对阅读体验的影响。比如,在通勤的地铁上,人们如何在嘈杂和摇晃中强迫自己进入专注状态?他们使用的App界面设计、字体选择、甚至推送通知的频率,都成为影响他们“采纳”或“放弃”某个阅读行为的关键变量。这本书没有用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和数据佐证,让人不得不信服。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平常的行为——拿起手机看小说或新闻——提升到了社会学和人机交互的交叉前沿进行探讨,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