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作者亲笔签名版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 陈虎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限量作者亲笔签名版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 陈虎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事程序
  • 程序法
  • 法律
  • 陈虎
  • 签名版
  • 限量版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法学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弘一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80954
商品编码:29040119730
出版时间:2018-06-30

具体描述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
作者:陈虎(陈少文曾用笔名) 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5
定价:69.00

isbn:9787562080954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少文作品系列的第二部,全书共有五个部分,分别对应刑事辩护理论、证明标准理论、被害人权利理论、司法理论、研究方法。作者在每一个部分都对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及司法实践领域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讨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演进过程、处理方法,对不同改革措施进行客观评论,分析其优与劣,探寻问题的源头及深层解决之道。
陈虎(陈少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多家高校兼职教授。著有《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不激不随》,主编《刑事辩护的中国问题》,并译有《吉迪恩的号角》《审判故事》等多部作品。
陈少文自述:我不安于一种特定的人生,多年来,是好奇而非能力助推我不断拓展生命的边界。我相信孔老夫子“毋故、毋必、毋我”的忠告。坚信所谓的精彩就是让自己无法归类。对于生活,我的理想是——从容点,不较劲,微笑,忍耐,跟谁都不急,看啥都顺眼,不比。

目录



做一只思想的狐狸(总序) / 001
寻找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代序言) / 004

刑事辩护理论 / 001

第一章 独立辩护论的限度 / 003
一、独立辩护论的理论基础 / 006
二、独立辩护与诉讼构造的内在冲突 / 013
三、辩护律师的双重义务:本末倒置的关系定位 / 017
四、后果主义的分析:独立辩护对被告人利益的不利影响 / 022
五、独立辩护的限度 / 029

第二章 律师与当事人决策权的分配——以英美法为中心的分析 / 037
一、从“律师控制”到“当事人控制”:决策权分配的历史演进 / 040
二、当事人控制模式的要素与成因 / 044
三、当事人控制模式下决策权的分配 / 051
四、最低限度的当事人控制模式:中国的问题 / 058

第三章 罪名从轻辩护及其限制性操作 / 066
一、无罪辩护的困境 / 067
二、罪名从轻辩护的实践效果 / 071
三、罪名从轻辩护的理论争议 / 074
四、罪名从轻辩护的限制性操作 / 078

证明标准理论 / 081

第四章 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 083
一、量刑标准能够超过定罪标准吗? / 086
二、“排除一切怀疑”可行吗? / 093
三、提高死刑证明标准能够减少死刑误判吗? / 100
四、如何防止死刑滥用(代结语) / 104

第五章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改革之理论误区 / 111
一、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程序功能:传统假设 / 111
二、误区一:提高死刑证明标准能够避免误判 / 112
三、误区二:提高死刑证明标准能够减少死刑适用 / 115
四、误区三:提高死刑证明标准能够提升程序正当性 / 118
五、死刑案件程序控制的整体思路 / 122

第六章 留有余地裁判方式之异化 / 127
一、死刑的递进式判断与留有余地 / 128
二、留有余地裁判模式的异化及成因 / 133
三、留有余地裁判方式异化之消解 / 136

被害人权利理论 / 141

第七章被害人权利与刑事诉讼模式——以肯特·罗奇教授模式理论为中心 / 143
一、帕克模式理论的局限性 / 145
二、被害人权利模式的提出:惩罚与非惩罚 / 151
三、被害人的正当程序:罗奇模式理论的简要述评 / 155
四、对中国的启示 / 159

第八章 美国被害人权利宪法化运动及启示 / 167
一、 缘起与运作:美国被害人权利宪法化运动概述 / 168
二、反对被害人权利入宪的主要观点 / 174
三、美国各州被害人权利宪法化的特点 / 179
四、借鉴与启示 / 183

司法理论 / 189

第九章 逻辑与后果:法官错案责任终身制的理论反思 / 191
一、错案责任制的历史沿革 / 191
二、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的双重倒逼 / 196
三、错案责任终身制的非意图后果 / 201
四、法官责任制度的模式选择:一种体系性思路(代结语) / 209

第十章 程序性制裁之局限性——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例的分析 / 212
一、制裁之基本原理 / 213
二、我国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基本缺陷——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例 / 216
三、程序性违法的综合治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局限性之克服 / 225

第十一章 实用主义审判——一种结果导向的判决理论 / 230
一、法律人的自负:形式正义与原则裁判 / 231
二、对一个判例理由的解读 / 234
三、实用主义司法哲学之辩护 / 238
四、实用主义审判:能为中国法律提供什么? / 242

第十二章 论判决的修辞 / 247
一、必要的交代:问题、意义及方法 / 248
二、判决修辞的背景及成因分析 / 254
三、影响修辞方法的因素:初步分析 / 257
四、判决修辞的正当性标准 / 260
五、判决的正当修辞 / 263
六、判决的不当修辞 / 271
七、论题的边缘:判决形成过程的修辞 / 283

研究方法 / 289

第十三章 知识增量与学术传统——以刑事诉讼法学为例 / 291
一、“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追逐时尚的选题意识 / 292
二、“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两种旨趣的对照 / 297
三、在学术史中写作:期刊导向与个体自律 / 302

第十四章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与本土化为视角 / 308
一、规范化、本土化和实证化之勾连:法律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发端 / 311
二、乡土中国:本土化诉求下的研究对象选择 / 318
三、方法还是学科:规范化语境下的法社会学定位 / 322
四、进一步的追问:可能的方向与法学界的使命 / 327

附录 / 337
对刑事诉讼中控方非法行为的过度制裁 / 33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度 / 356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假设性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避开了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 --- 书名: 《数字时代的数据伦理与治理:重塑人权与技术边界》 作者: 艾米莉·卡特(Emily Carter) 出版社: 环球科技文献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数字资源包 页数: 680页 定价: 168.00元 ---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结构的每一个角落。从金融交易到个人健康记录,从城市交通规划到全球政治选举,数据的流动性成为了现代社会运行的核心驱动力。然而,伴随着这场由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驱动的变革,一系列深刻的伦理困境与治理挑战也随之浮现。本书《数字时代的数据伦理与治理:重塑人权与技术边界》正是聚焦于这一关键交汇点,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作者艾米莉·卡特,一位在信息法学和计算哲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没有停留在对技术进步的盲目赞颂,而是以一种审慎而批判的视角,剖析了数据驱动决策的权力动态、潜在的社会不公,以及我们必须如何重新界定“隐私”、“自主权”和“透明度”这些传统法律概念在算法世界中的含义。 全书共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严谨的研究体系: 第一部分:数据本体论与现代社会结构的重构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基石。卡特教授探讨了“数据”本身在哲学层面的演变——从单纯的测量记录到被算法赋予意义的“生命体”。她引入了“信息权力结构”的概念,论证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能力的集中化如何直接转化为社会控制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数据殖民主义”提出了新的界定,强调了全球南方在数据资源获取和算法治理上的弱势地位,而非仅仅关注传统的经济剥削模式。这一部分为后续的伦理讨论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部分:算法黑箱与问责制的危机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决策系统的核心难题:缺乏可解释性。卡特教授详细梳理了深度学习模型的工作原理,并结合了医疗诊断、信贷审批和刑事风险评估等高风险应用场景,揭示了“黑箱效应”如何侵蚀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她不仅批判了当前“事后审计”的不足,更提出了一套“前置设计问责制”(Accountability by Design)的框架,主张将伦理审查内嵌于算法模型的生命周期之初。该部分还收录了数个案例研究,展示了当算法偏见导致系统性歧视时的现实后果。 第三部分:隐私的消亡与新的界限设定 传统上,隐私被理解为信息不被泄露的权利。然而,在数据聚合与推断分析的时代,这种定义已显苍白无力。卡特教授认为,我们需要从“控制权”转向“情境完整性”(Contextual Integrity),即关注信息流动的适宜性。书中详细比较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同意”模式与更注重数据治理的“受托责任”模式的优劣。一个开创性的章节是关于“去匿名化风险”的最新研究,作者展示了即使是看似脱敏的数据集,在与其他数据源交叉比对后,也极易重新识别个人身份,从而对现有合规标准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四部分:国家安全、监控资本主义与民主的韧性 面对国家层面日益增长的数字监控能力以及企业界追求的“监控资本主义”模式,作者探讨了这对民主肌理的潜在腐蚀。本书没有简单地将技术视为中立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权力关系的放大器。书中对“预测性警务”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指出过度依赖预测模型可能固化历史不公,并削弱了社区自治的基础。卡特教授强调,维护民主需要技术上的“干预点”(Intervention Points),即确保公民社会有能力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监督和挑战。 第五部分:全球数据治理的碎片化与协同治理的未来 当前全球数据治理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趋势:美国侧重私营部门创新,欧盟强调基本人权保护,而一些国家则倾向于数据主权和国家控制。本书的第五部分对全球主要的数据治理范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这种碎片化如何阻碍了跨境数据流动的健康发展,并为跨国公司提供了规避监管的灰色地带。作者提出了构建“多边数据信托”的设想,倡导在国际组织框架下,建立一套兼容不同文化和法律体系的“软性治理标准”。 第六部分:重塑技术主体性:公民的数字素养与反抗 在最后一章,作者将目光转向个体和社群层面。她认为,仅仅依靠法律和监管是不够的,公民必须具备更高的“数字批判素养”,才能真正行使他们的自主权。本书提倡一种“积极的技术公民身份”,鼓励开发者、使用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参与到技术的伦理设计中。书中详述了“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等新兴技术在保护数据隐私方面的潜力,同时也警示了过度技术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新风险。 本书价值 《数字时代的数据伦理与治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它更是一份面向未来数字社会的行动指南。它以其深厚的法学根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以及对前沿技术的精准把握,为法律界、政策制定者、技术工程师乃至关注社会正义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驾驭信息时代复杂性的必备工具。阅读本书,是理解我们正在共同构建的数字未来的必经之路。 --- 目标读者: 法律与政策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伦理学家、数据科学家、政府监管机构从业者、以及关心数字人权与未来社会形态的高校师生与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限量作者亲笔签名版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时,那份惊喜难以言喻。我本身就是刑事程序法领域的从业者,平日里接触大量的案例和实践,也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某些程序设计会如此,为什么在实践中会遇到这些瓶颈。这本书的名字就直击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深层结构”。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拨开迷雾,直抵事物本质的理论解读,而非仅仅是规则的搬运。陈虎老师的著作,其理论深度和广度,我早有耳闻,这次能够拥有签名版,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刑事程序背后的逻辑,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法律精神,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这种亲笔签名,不仅仅是签名,更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和对读者的鼓励,让我倍感期待。

评分

购买这本《限量作者亲笔签名版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纯属偶然,却意外地打开了我对刑事法学研究的新视角。一直以来,我对刑事程序的研究,更多地是聚焦于具体的程序规则和制度设计,很少去思考这些规则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判断。陈虎老师的这本书,通过其“深层结构”的提法,显然意图超越表面的制度框架,去探究驱动刑事程序运行的根本力量。这种宏观的、理论性的审视,对于理解刑事司法公正的实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刑事程序模式的差异,都具有非凡的意义。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如何论证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程序原则,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演变和思想根源。签名版的稀有性,更让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体验,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一份珍贵的知识财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作者的独特思考。

评分

这本《限量作者亲笔签名版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是我近期最期待的一本学术著作。我一直对刑事程序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现有的理论体系存在一些不足,难以完全解释实践中的复杂现象。陈虎老师的“深层结构”理论,听起来就极具颠覆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工具,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刑事程序的设计理念和价值取向。签名版的稀有性,更是让我倍感珍惜,仿佛手中握着的是一份独特的知识馈赠。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作者是如何从宏观的角度,解析刑事程序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利益博弈以及文化传统。我相信,这本书必将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学术之门,让我对刑事程序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限量作者亲笔签名版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学术气息和珍稀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法律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字面理解,更应该去探究法律背后的价值冲突、历史演变以及社会根源。陈虎老师的这本书,恰恰是朝着这个方向深入探索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起“深层结构”的理论体系,又是如何从宏观的视角审视刑事程序的运行。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具有批判性的视角,去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刑事程序模式。限量签名版,则为这次求知之旅增添了一层仪式感,仿佛在与一位思想的巨匠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期待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

这本《限量作者亲笔签名版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远超我最初的期待。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加上陈虎老师亲笔签名的独特印记,就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对刑事程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往往停留在条文解释或者案例分析的层面,缺乏一种宏观的、深刻的理论梳理。《限量作者亲笔签名版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似乎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但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对刑事程序发展脉络的精准把握,已经让我深感震撼。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跟随陈虎老师的笔触,一同探索刑事程序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向。这种亲笔签名版的稀缺性,更增添了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精神意义,仿佛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