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001
di1章/脆弱与压力 009
di二章/恐惧 020
di三章/丧失 036
di四章/创伤 048
di五章/迷失自我 064
di六章/爱 080
di七章/孤独 096
di八章/信任 108
di九章/强迫症 123
di十章/避难所 136
......
信息来源与支持 249
di1章 脆弱与压力
了解一个人为何变得抑郁的zui简单的方法是:从脆弱和压力的角度去思考。前者包括在家族史、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基因和我们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下,我们每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压力是我们一直以来经历的许多不同的生活事件。所以脆弱因素越多,当某个压力大的事情发生时,它就越有可能会诱发抑郁症。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特定的抑郁阈限,当生活中遭遇了太多难以承受的经历,chao过这个阈限时,我们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有些人似乎抗压能力强,而其他人在面对相同程度的压力时抗压能力却要弱许多。此外,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如关节炎或心脏病这种长期健康问题的出现,我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此刻,我坐在一个光线昏暗的办公室里,那是索尔福德市中心的一个诊所,有时我在那里接诊。微弱的午后阳光正拼命钻进装在窗户外侧的安全格栅,从外面透进来的空气不太新鲜,并且夹杂着从烟鬼的聚集地吹过来的、浓浓的烟味。一个脸色蜡黄、名叫理查德的年轻人正尝试着向我讲述他的抑郁症家族史。这对他来说并不容易,他正尽力专心地讲述。他的思维迟缓——严重的抑郁症可以导致这一点。
“我母……嗯,她过去常常变得很……很古怪……很奇怪。”他开始说。
“你什么意思?”
理查德在继续开口之前低头看着他的手,“嗯,让人害怕的那种。有时她正和我们讲着话,中途就停了下来。她总是告诉我们她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有好几次在普雷斯特维奇这个地方住院……我记得是这样。”
普雷斯特维奇曾经是当地的精神病医院。
“其他人呢?”
“嗯,我爸爸……酗酒,他总是挑我和弟弟的毛病……”
“他伤害你们吗?”
理查德的嘴唇动了动,但没有发出声音。一滴眼泪从他脸上滑落下来。他试图再次说话,却由于情绪激动,他的声音哽咽着。然后话好像被驱赶着似地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他总是殴打我母……我有一次试图阻止他,结果他打断了我的胳膊。”
是的,很痛,而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我渐渐理解为什么十几岁的时候理查德就开始患抑郁症,以及为什么到现在他25岁左
右时,他的情绪仍然严重消沉。他设法摆脱掉童年时困苦生活的影响,在一家机构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不料jing会因为童年时代就患上的糖尿病所引起的并发症,他失去了他努力奋斗才得来的一切。他的母也患有糖尿病。理查德现在开始出现视力问题,考虑到他的童年生活,他还特别容易患上抑郁症。尽管我们可以理解抑郁症发作的原因,以及得了像糖尿病之类的严重疾病可能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会因此明显地沮丧。他们往往设法找到应对的方法,继续生活下去。理查德却做不到这一点。
医生们有时错误地假设沮丧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是可以理解的,举个例子:“嗯,如果发生了那件事,你就会感到沮丧,不是吗?我就会!”
他们不承认有时事情会比他们假设的复杂得多:一个人其实有可能感到抑郁,抑郁与忧愁不同。它是一种更深和更强烈的绝望感,这种绝望感会影响你的世界观,并且会干扰你继续生活的能力。
本书是一位心理医生走出抑郁症的回忆录。作者琳达·加斯克是个专业的心理医生,但同时自己也患有忧郁症,抑郁症困扰了她整个成年人生。现在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抑郁,并她把自己走过抑郁症的经历写成了这本书。在书中她理智又感性地描述了她经历抑郁症的过程,帮助和她有相同境遇的人们去更好地理解他们正在经历着什么,并且更有效率地去应对抑郁症。
作者琳达·加斯克是个执业30多年的心理医师,但在她还没成为医师的青年时期,她就发现自己有抑郁症。但这个精神疾病也让她有更强的同理心,能够对患者的感觉感同身受。英国BBC采访她,时代杂志The Times为她做专题报导,她的自传也被广为阅读。
★一位心理医生的抑郁疗愈之旅,让你真正认识抑郁症。
★送给有同样困境的读者的心理自助读物。作者以心理医生和抑郁症历者的身份,述自己走出抑郁的经过。了解抑郁症患者正在经历什么,才能找到准确应对的方法。
★真诚、温暖又专业的抑郁症应对指南,告别褪色人生,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揭露抑郁症的各种来源,学会处置我们内心的脆弱、恐惧、孤独和迷失。即使无法跨越心中的障碍,也不必活在深渊的边缘。
尽管本书讲述的是绝望和迷惘的故事,但它本质上是给了人很多希望。
——BMJ杂志博客
这里有引人注目又直抵人心的对抑郁症的精彩描述。但本书的价值远不止如此,加斯克博士把她的个人经历和专业知识编撰成一个故事、一部回忆录、一本手册和指南。
——西蒙·韦斯利教授,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院长
她勇敢、无畏和尖锐——尤其是医生、病人和大学教师的三重身份同时交织在她一个人身上,错综复杂。
——苏珊·贝莉教授,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
本书诚实、生动、有力……任何一位曾经与所谓的“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抗争的人都会对这本书产生共鸣。
——卡洛琳·丘·格雷厄姆,全科医生和基尔大学综合医疗研究学院教授
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沉默的另一端》。琳达·加斯克,一位心理医生,却要踏上一段自己的抑郁疗愈之旅,这个视角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一直觉得,能真正理解痛苦的人,往往也更能治愈痛苦。一位从业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剖析给世人看,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真诚。我非常好奇,当一位掌握着无数治疗方法的心理医生,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阴影时,她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那些曾经帮助过无数患者的理论和实践,在她身上是否也同样奏效?或者,她是否发现了新的、不为人知的道路?书名中的“沉默的另一端”,让我联想到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那种无法言说的挣扎,以及拨开迷雾后,那片宁静而充满希望的天空。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记录,更是一种邀请,邀请那些正在承受抑郁和焦虑折磨的灵魂,看到希望的曙光,找到前行的力量。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触碰到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学习她如何与自己内心的“沉默”对话,最终抵达那个充满“另一端”的安宁。
评分这本书名,光是听到就感觉有股力量,《沉默的另一端》。琳达·加斯克,一位心理医生,却要走向自己的抑郁疗愈之旅,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常常思考,那些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的专业人士,在面对自己的黑暗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态?他们是否也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非常真实、非常贴近人心的视角。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位经历者的口吻,去讲述那些最真实的挣扎和感悟。我希望从中看到,在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之外,个体如何通过自我觉察、自我关怀,以及与内心的对话,来一步步走出抑郁的泥沼。书名中的“沉默的另一端”,仿佛预示着一段破茧成蝶的旅程,从无声的痛苦,走向被理解、被看见的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给那些正在与抑郁、焦虑搏斗的人们,带来一份共鸣,一份力量,以及一条通往内心平静的清晰道路。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探讨人类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书籍。琳达·加斯克的《沉默的另一端》恰恰触动了我最深层的好奇心。一位心理医生,亲身经历抑郁,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故事。我常常在想,那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或者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复杂情绪,究竟是如何在我们的大脑中运作的?又该如何去理解、去接纳,甚至去超越它们?这本书,我预感会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讲解,而是充满了人性关怀和真实情感的分享。我渴望从中看到,在专业的知识体系之外,一个鲜活的个体,如何在生命的低谷中挣扎、探索,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理解抑郁症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种需要被温柔对待、被耐心理解的人类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更能 empathetic 地去对待身边那些可能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人。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并且提供有效心理支持的书籍。琳达·加斯克的《沉默的另一端》让我眼前一亮。心理医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职业,而当这样一位专业人士,却要经历自己的人生低谷,去面对抑郁,这个反差和深度足以引起任何读者的关注。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个人经历相结合,来书写这段疗愈之旅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心灵对话。我希望从书中看到,那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力量,那种面对自身脆弱却依然坚持前行的勇气。书名中的“沉默的另一端”预示着一段跨越痛苦、抵达安宁的旅程,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是如何理解和处理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负面情绪,又是如何一步步地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身份,一个心理医生,以及书名中“抑郁疗愈之旅”的字眼,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常常被忽视的议题。很多人在面对心理困境时,会感到孤独无助,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而一个心理医生,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写出来,这本身就极具示范意义。这意味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会有脆弱的时候,也会面临挑战。这会让人觉得,我们都不是孤单的。我特别想知道,她在作为治疗师的时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的,以及当她自己成为患者时,这种视角是如何转变的。是会更加理解,还是会有新的困惑?书名中的“沉默的另一端”,也让我联想到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的许多不为人知的感受,那种被隔绝、被遗忘的角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触及这些“沉默”,并带领读者走向那个“另一端”,那个充满希望和理解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