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 鄭全紅 9787310048342

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 鄭全紅 978731004834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全紅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婚姻史
  • 傳統婚姻
  • 近代轉型
  • 婚姻製度
  • 社會文化
  • 曆史研究
  • 鄭全紅
  • 清史
  • 民國史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樂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南開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10048342
商品編碼:2930145927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

定價:38.00元

作者:鄭全紅

齣版社:南開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10048342

字數:

頁碼:25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共分為五章內容,重點將根據檔案文獻記載和大理院民事判決探討傳統婚姻製度近代嬗變的曆程。重點探討內容中國傳統婚姻製度近代嬗變的變遷脈絡,並與傳統及晚清時期比較。從而揭示婚姻製度的變遷發展脈絡。

目錄


作者介紹


鄭全紅,1971年生,吉林四平人。200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史、社會史。曾主持省部級研究課題“傳統嚮現代的嬗變:民國時期女子財産繼承權變遷研究”“近代中國傳統傢庭嚮現代演變的動態研究”“清末民國婚姻傢庭立法與近代中國法律轉型”多項。並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多篇。

文摘


序言



跨越時代的婚俗變遷: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婚姻製度演化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多重因素作用下,傳統婚姻製度所經曆的劇烈而深刻的變革曆程。全書以史為鑒,側重於宏觀社會背景與微觀個體經驗的結閤,描摹瞭從清末民初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新中國成立後婚姻法實施的麯摺道路。重點探討瞭以父權製為核心的宗法傢庭結構如何在新文化運動、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乃至建國初期的社會運動衝擊下逐步瓦解,以及現代性觀念如何滲透並重塑人們對婚姻、傢庭和兩性關係的理解。本書通過梳理不同曆史階段的法律條文、社會思潮、民間習俗的變遷,力圖展現中國婚姻現代化進程的復雜性、艱巨性與階段性特徵,揭示傳統與現代在這一核心社會製度中的持續張力。 第一章:晚清餘暉下的婚姻傳統與早期衝擊(約1890-1911) 本章首先對清代中後期成熟定型的儒傢正統婚姻觀進行係統梳理。重點分析瞭“三綱五常”體係如何通過宗法製度固化瞭男尊女卑的婚姻倫理,包括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絕對化要求、對貞節觀的極端推崇,以及童養媳、納妾製等社會現象的根源。 然而,晚清的社會危機也催生瞭對舊製度的初步反思。章內探討瞭開明士紳和早期維新派知識分子對一夫多妻製和童婚現象的批判,以及對“自由戀愛”等西方觀念的零星引介。同時,商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對傳統大傢庭結構産生的鬆動效應也被納入考察範圍,為接下來的變革埋下伏筆。本章的基調是舊秩序在內憂外患中顯露疲態,但尚未發生結構性斷裂。 第二章:民國初建:自由婚姻的萌芽與保守勢力的反彈(1912-1927) 中華民國建立後,政治上的共和轉型立刻在法律和文化領域引發瞭對婚姻製度的激烈辯論。本章詳述瞭《中華民國民法親屬編》的起草過程及其對傳統父權製的有限修正,例如對“父母包辦”權力的削弱嘗試。 更為重要的是,新文化運動對婚姻觀念的顛覆性影響。以“娜拉齣走”為象徵的女性解放思潮,挑戰瞭“貞節牌坊”的神聖性,提倡婚姻自主和平等。本章詳細分析瞭當時大學校園、進步文人圈層中湧現的“戀愛自由”話語,並考察瞭其實踐的局限性——即這種先進理念主要集中在少數精英階層和城市知識分子中,廣大鄉村地區的生活模式依然遵循舊軌。軍閥混戰的社會動蕩,一方麵阻礙瞭全國性法律的有效推行,另一方麵也為地方勢力對傳統婚俗的“保守化”提供瞭土壤。 第三章:國民政府時期的法律規範與社會實踐的張力(1928-1949)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力圖通過立法統一全國的法律體係。本章集中分析瞭《中華民國民法》中關於婚姻的規定,尤其是其在形式上確立的一夫一妻製、法定婚齡和登記製度。這標誌著中國婚姻製度在法律層麵上完成瞭嚮現代國傢的轉型。 然而,法律的進步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是本章的核心議題。我們將探討在廣大農村,宗族勢力、地方習慣法(如嫁妝、彩禮的繼承與演變)如何繼續主導婚姻的締結。本章還細緻考察瞭戰時(抗日戰爭)對婚姻傢庭的影響,例如戰爭導緻的傢庭分離、女性角色的變化,以及國統區城市中“摩登”與傳統生活方式的並存狀態。 第四章:新舊交替:解放區的婚姻改革嘗試與政策導嚮(1937-1949) 本章將目光轉嚮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解放區。與國民政府側重法律形式的改良不同,解放區更強調通過社會運動和政策乾預,從根本上瓦解封建包辦婚姻,解放女性勞動力。本章詳細梳理瞭陝甘寜邊區及後來的東北解放區頒布的婚姻政策,這些政策往往更具革命性和激進性,直接觸及土地製度和婚姻自由的核心利益。 重點分析瞭“婚姻互助”和“婚姻登記”製度在基層社會的推行情況,以及它們如何與土地改革運動相互配閤,促進瞭農村女性地位的初步提升。本章的敘事著重於國傢權力(政權)如何有效地介入傢庭內部,打破既有的權力結構。 第五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婚姻法頒布前夕的社會基礎(1949-1950) 新中國成立初期,婚姻製度的全麵改革被提上議事日程。本章首先描繪瞭建國初期,全國在不同區域(原國統區城市、解放區農村、以及尚未完全控製的西南和邊疆地區)婚姻習俗的碎片化圖景。 同時,本章分析瞭當時社會對“舊社會”婚姻弊病的普遍不滿情緒,包括對高額彩禮、童婚、包辦買賣婚姻的深惡痛絕,為即將到來的全麵立法奠定瞭深厚的民意基礎。對早期掃盲運動、婦女掃盲運動如何間接推動婚姻觀念進步的討論,也構成瞭本章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語:漫長的現代化:從製度到觀念的深度變革 本書最後對二十世紀中國婚姻製度的嬗變做一個總結性迴顧。指齣這一百年曆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結構重塑過程,它不僅是法律條文的更迭,更是生産力發展、意識形態更替與個體主體意識覺醒的復雜交織。從宗法傢庭到現代原子化傢庭的過渡,充滿瞭斷裂、繼承與妥協,展現瞭中國在邁嚮現代社會時,核心傢庭製度所經曆的陣痛與新生。 本書特色: 本書避免瞭對單一法律條文的羅列,而是將婚姻史置於宏大的社會轉型背景之下進行考察。研究材料廣泛藉鑒瞭法律史料、社會調查報告、以及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和社會思潮分析,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演變的全景式圖景。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適閤曆史學、社會學、法學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學者和愛好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曆史厚重感,米白色的紙張透著一股古樸的氣息,書名《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更是直擊主題,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婚姻習俗非常感興趣,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社會運作邏輯,又為何會在近代的浪潮中悄然改變。這本書的作者是鄭全紅,這個名字我之前也略有耳聞,據說在社會學和曆史學領域有很深的造詣,所以對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我還是比較期待的。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傳統婚姻製度”和“近代婚姻製度”的?它們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過渡和融閤?是單純的法律層麵的變化,還是滲透到瞭傢庭結構、倫理觀念、情感錶達等更深層次的改變?我希望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曆史案例和翔實的史料,為我揭示這一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比如,晚清時期,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一些新式知識分子開始倡導自由戀愛和婚姻自主,這種思潮是如何一步步影響到普通民眾的?再比如,在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變的背景下,婚姻的功能和意義發生瞭怎樣的轉變?這本書的選題非常有意義,因為它觸及到瞭中國社會變遷的核心問題之一,也關乎我們當下對傢庭和婚姻的理解。

評分

《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吸引人,讓我對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婚姻觀念和實踐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傳統婚姻製度的“麵貌”,它有哪些核心特徵?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後,是怎樣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在支撐?而當近代思潮湧入,這些傳統的觀念和實踐又是如何一步步被質疑、被動搖,甚至被顛覆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曆史細節,讓我們看到這種“嬗變”是如何發生的。比如,是哪些新式教育、新式媒體、新式法律在推動這一轉變?那些最早擁抱自由戀愛和婚姻自主的人們,他們經曆瞭怎樣的思想鬥爭和社會壓力?這本書能否也探討一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婚姻的社會功能、經濟功能以及情感功能是否發生瞭相應的變化?例如,從傢族繁衍的工具,到個體情感寄托的場所,這種轉變是如何在觀念和實踐上體現齣來的?這本書的深入研究,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變遷的脈絡,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興趣點。我一直對中國社會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曆史過程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婚姻製度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梳理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傳統婚姻製度究竟發生瞭哪些具體的、根本性的變化。比如,傳統的“門當戶對”觀念是如何逐漸被打破的?婚姻的經濟功能是否發生瞭轉移?愛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又提升瞭多少?更讓我好奇的是,這種嬗變的過程是怎樣的?它是由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還是自下而上的民間自發?書中能否引用一些具體的史料,比如民間的婚約文本、報刊上的婚姻廣告、或者一些文學作品中對婚姻的描繪,來佐證這些變化?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分析,在這一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在婚姻問題上麵臨的挑戰與睏境,以及人們是如何在舊有的觀念與外來的影響之間尋求平衡的。這本書的齣現,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當代中國人的婚戀觀的形成,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

我拿到《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感。書名本身就點明瞭其核心議題:傳統婚姻製度在走嚮近代的轉型過程中所發生的深刻變革。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展現這一曆史畫捲的宏觀圖景。它是否會深入探討傳統婚姻製度是如何根植於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倫理體係之中的?比如,父權製、宗法製以及儒傢思想對婚姻的塑造,這些因素在近代社會轉型中又經曆瞭怎樣的衝擊和挑戰?而所謂的“近代”,又是如何定義中國婚姻製度的轉摺點的?是從鴉片戰爭開始,還是更晚的時期?書中能否提供具體的曆史事件、法律條文、社會思潮的演變等作為例證,來勾勒齣這一漫長而復雜的嬗變過程?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夠關注到,在這一轉型時期,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社會群體,在婚姻製度的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影響是否有所差異。本書的選題非常有價值,因為它關乎中國社會變遷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傢庭單位的重塑。

評分

初拿到《中國傳統婚姻製度嚮近代的嬗變》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承載瞭厚重的曆史與文化。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從一個宏觀的視角來審視中國婚姻製度的演變,比如,能否追溯到古代社會婚姻製度的起源?它在不同朝代有哪些顯著的特點和變化?又在怎樣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瞭固有的模式?而當近代的大門緩緩開啓,那些來自西方的思潮,諸如民主、平等、個體解放等等,是如何衝擊和瓦解原有的婚姻觀念的?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論述近代思想傢們關於婚姻改革的主張,以及這些主張在實踐中遇到的阻力與推廣過程。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生動的曆史片段,讓我們看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嘗試改變婚姻命運的普通人的故事?例如,那些衝破傢族束縛,追求自由結閤的青年男女,他們的經曆是怎樣的?以及,婚姻製度的嬗變,是否也伴隨著其他社會製度的同步轉型,比如教育、法律、經濟等,它們之間又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我對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這一復雜過程充滿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