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郑全红 9787310048342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郑全红 97873100483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全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婚姻史
  • 传统婚姻
  • 近代转型
  • 婚姻制度
  • 社会文化
  • 历史研究
  • 郑全红
  • 清史
  • 民国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48342
商品编码:293014592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定价:38.00元

作者:郑全红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10048342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共分为五章内容,重点将根据档案文献记载和大理院民事判决探讨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历程。重点探讨内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变迁脉络,并与传统及晚清时期比较。从而揭示婚姻制度的变迁发展脉络。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全红,1971年生,吉林四平人。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社会史。曾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民国时期女子财产继承权变迁研究”“近代中国传统家庭向现代演变的动态研究”“清末民国婚姻家庭立法与近代中国法律转型”多项。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跨越时代的婚俗变迁: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制度演化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作用下,传统婚姻制度所经历的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历程。全书以史为鉴,侧重于宏观社会背景与微观个体经验的结合,描摹了从清末民初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实施的曲折道路。重点探讨了以父权制为核心的宗法家庭结构如何在新文化运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初期的社会运动冲击下逐步瓦解,以及现代性观念如何渗透并重塑人们对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的理解。本书通过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条文、社会思潮、民间习俗的变迁,力图展现中国婚姻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阶段性特征,揭示传统与现代在这一核心社会制度中的持续张力。 第一章:晚清余晖下的婚姻传统与早期冲击(约1890-1911) 本章首先对清代中后期成熟定型的儒家正统婚姻观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三纲五常”体系如何通过宗法制度固化了男尊女卑的婚姻伦理,包括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绝对化要求、对贞节观的极端推崇,以及童养媳、纳妾制等社会现象的根源。 然而,晚清的社会危机也催生了对旧制度的初步反思。章内探讨了开明士绅和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对一夫多妻制和童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恋爱”等西方观念的零星引介。同时,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大家庭结构产生的松动效应也被纳入考察范围,为接下来的变革埋下伏笔。本章的基调是旧秩序在内忧外患中显露疲态,但尚未发生结构性断裂。 第二章:民国初建:自由婚姻的萌芽与保守势力的反弹(1912-1927) 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上的共和转型立刻在法律和文化领域引发了对婚姻制度的激烈辩论。本章详述了《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的起草过程及其对传统父权制的有限修正,例如对“父母包办”权力的削弱尝试。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对婚姻观念的颠覆性影响。以“娜拉出走”为象征的女性解放思潮,挑战了“贞节牌坊”的神圣性,提倡婚姻自主和平等。本章详细分析了当时大学校园、进步文人圈层中涌现的“恋爱自由”话语,并考察了其实践的局限性——即这种先进理念主要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和城市知识分子中,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模式依然遵循旧轨。军阀混战的社会动荡,一方面阻碍了全国性法律的有效推行,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势力对传统婚俗的“保守化”提供了土壤。 第三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规范与社会实践的张力(1928-1949)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力图通过立法统一全国的法律体系。本章集中分析了《中华民国民法》中关于婚姻的规定,尤其是其在形式上确立的一夫一妻制、法定婚龄和登记制度。这标志着中国婚姻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完成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然而,法律的进步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是本章的核心议题。我们将探讨在广大农村,宗族势力、地方习惯法(如嫁妆、彩礼的继承与演变)如何继续主导婚姻的缔结。本章还细致考察了战时(抗日战争)对婚姻家庭的影响,例如战争导致的家庭分离、女性角色的变化,以及国统区城市中“摩登”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并存状态。 第四章:新旧交替:解放区的婚姻改革尝试与政策导向(1937-1949) 本章将目光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与国民政府侧重法律形式的改良不同,解放区更强调通过社会运动和政策干预,从根本上瓦解封建包办婚姻,解放女性劳动力。本章详细梳理了陕甘宁边区及后来的东北解放区颁布的婚姻政策,这些政策往往更具革命性和激进性,直接触及土地制度和婚姻自由的核心利益。 重点分析了“婚姻互助”和“婚姻登记”制度在基层社会的推行情况,以及它们如何与土地改革运动相互配合,促进了农村女性地位的初步提升。本章的叙事着重于国家权力(政权)如何有效地介入家庭内部,打破既有的权力结构。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婚姻法颁布前夕的社会基础(1949-1950) 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制度的全面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本章首先描绘了建国初期,全国在不同区域(原国统区城市、解放区农村、以及尚未完全控制的西南和边疆地区)婚姻习俗的碎片化图景。 同时,本章分析了当时社会对“旧社会”婚姻弊病的普遍不满情绪,包括对高额彩礼、童婚、包办买卖婚姻的深恶痛绝,为即将到来的全面立法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础。对早期扫盲运动、妇女扫盲运动如何间接推动婚姻观念进步的讨论,也构成了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漫长的现代化:从制度到观念的深度变革 本书最后对二十世纪中国婚姻制度的嬗变做一个总结性回顾。指出这一百年历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结构重塑过程,它不仅是法律条文的更迭,更是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更替与个体主体意识觉醒的复杂交织。从宗法家庭到现代原子化家庭的过渡,充满了断裂、继承与妥协,展现了中国在迈向现代社会时,核心家庭制度所经历的阵痛与新生。 本书特色: 本书避免了对单一法律条文的罗列,而是将婚姻史置于宏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之下进行考察。研究材料广泛借鉴了法律史料、社会调查报告、以及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社会思潮分析,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演变的全景式图景。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适合历史学、社会学、法学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和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历史厚重感,米白色的纸张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书名《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更是直击主题,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习俗非常感兴趣,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社会运作逻辑,又为何会在近代的浪潮中悄然改变。这本书的作者是郑全红,这个名字我之前也略有耳闻,据说在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所以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我还是比较期待的。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传统婚姻制度”和“近代婚姻制度”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过渡和融合?是单纯的法律层面的变化,还是渗透到了家庭结构、伦理观念、情感表达等更深层次的改变?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和翔实的史料,为我揭示这一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比如,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一些新式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这种思潮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到普通民众的?再比如,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婚姻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本书的选题非常有意义,因为它触及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关乎我们当下对家庭和婚姻的理解。

评分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吸引人,让我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婚姻观念和实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传统婚姻制度的“面貌”,它有哪些核心特征?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后,是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在支撑?而当近代思潮涌入,这些传统的观念和实践又是如何一步步被质疑、被动摇,甚至被颠覆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让我们看到这种“嬗变”是如何发生的。比如,是哪些新式教育、新式媒体、新式法律在推动这一转变?那些最早拥抱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人们,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和社会压力?这本书能否也探讨一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婚姻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以及情感功能是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从家族繁衍的工具,到个体情感寄托的场所,这种转变是如何在观念和实践上体现出来的?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脉络,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婚姻制度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婚姻制度究竟发生了哪些具体的、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是如何逐渐被打破的?婚姻的经济功能是否发生了转移?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又提升了多少?更让我好奇的是,这种嬗变的过程是怎样的?它是由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还是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书中能否引用一些具体的史料,比如民间的婚约文本、报刊上的婚姻广告、或者一些文学作品中对婚姻的描绘,来佐证这些变化?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在这一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在婚姻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人们是如何在旧有的观念与外来的影响之间寻求平衡的。这本书的出现,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当代中国人的婚恋观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初拿到《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像是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比如,能否追溯到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起源?它在不同朝代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和变化?又在怎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固有的模式?而当近代的大门缓缓开启,那些来自西方的思潮,诸如民主、平等、个体解放等等,是如何冲击和瓦解原有的婚姻观念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论述近代思想家们关于婚姻改革的主张,以及这些主张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与推广过程。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生动的历史片段,让我们看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尝试改变婚姻命运的普通人的故事?例如,那些冲破家族束缚,追求自由结合的青年男女,他们的经历是怎样的?以及,婚姻制度的嬗变,是否也伴随着其他社会制度的同步转型,比如教育、法律、经济等,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我对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一复杂过程充满期待。

评分

我拿到《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感。书名本身就点明了其核心议题:传统婚姻制度在走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深刻变革。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这一历史画卷的宏观图景。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传统婚姻制度是如何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伦理体系之中的?比如,父权制、宗法制以及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塑造,这些因素在近代社会转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而所谓的“近代”,又是如何定义中国婚姻制度的转折点的?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还是更晚的时期?书中能否提供具体的历史事件、法律条文、社会思潮的演变等作为例证,来勾勒出这一漫长而复杂的嬗变过程?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关注到,在这一转型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社会群体,在婚姻制度的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影响是否有所差异。本书的选题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关乎中国社会变迁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家庭单位的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