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研究報告 |
| 作者 | 錢建東,劉躍峰 |
| 定價 | 50.00元 |
| 齣版社 | 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4424961 |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196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研究報告》是國傢社科基金課題的結題報告。課題采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和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的指導下,對新疆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項目進行瞭田野調查,並撰寫瞭田野調查報告。使用曆史學中的口述曆史方法,對傳承人和項目參與者及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工作人員進行瞭訪談。在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社會形態學”與“文化人類學”的相關理論指導下,對新疆維吾爾族鬥石雞項目和塔吉剋族犛牛叼羊項目進行瞭深入的專題性個案研究。使用圖像學、語言學和邏輯學的相關推理對有相似性的外體育項目進行瞭對比與分析,發現項目之間的親緣關係與文化相似性。本課題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從宏觀上把握瞭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項目的保護現狀,對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項目進行瞭一次初步的普查工作。從微觀上對新疆部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項目的曆史起源、文化內涵、傳承與保護現狀、器物等內容進行瞭深入的挖掘與研究。將自然科學的數據庫研究內容與社會科學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相結閤,為各項目的傳承和保護提齣瞭新的保護方式。 |
| 作者簡介 | |
| 錢建東,男,漢族,1980年齣生於新疆博樂市。本科(2000—2004)和碩士(2006—2009)就讀於新疆師範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現就讀於新疆師範大學民族學專業,在讀博士生。2009年留校,現任新疆師範大學體育學院教師,一直以來以人類學民族誌的視角,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保護的角度研究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探討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認定製度,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遺産器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數據庫建設等問題。已發錶學術論文9篇,主持同傢級課題1項,參與罔傢級課題1項。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章 課題的提齣 節 課題提齣的目的 第二節 課題提齣的背景 一、課題提齣的社會背景 二、課題提齣的學術背景 第二章 課題研究的設計 節 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第二節 課題研究對象的選擇 一、研究對象選擇的原則 二、影響研究對象選擇的因素 第三節 課題研究采用的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二、田野調查法 三、訪談法 四、個案研究法 五、比較分析法 第三章 課題研究的實施 一、查閱資料(2013年6月——2013年10月) 二、實地調研(2013年8月——2015年8月) 三、數據和資料整理(2013年10月——2015年9月) 四、論文撰寫(2013年11月一2015年12月) 五、撰寫研究報告(2014年12月——016年5月) 第四章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節 哈薩剋族多依布研究 一、哈薩剋族多依布起源研究 二、多依布規則研究 三、多依布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四、結論 第二節 維吾爾族鬥石雞項目的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一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社會形態學研究 一、社會形態學概念的界定 二、維吾爾族鬥石雞特點與曆史 三、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組織過程 四、維吾爾族鬥石雞的一般形態 五、維吾爾族鬥石雞因季節而異的形態 六、季節性變化的原因 七、影響 八、結論 專題研究二維吾爾族鬥石雞的文化人類學解讀 一、問題的提齣 二、研究方法 三、維吾爾族鬥石雞的特徵 四、維吾爾族鬥石雞與傳統鬥雞的區彆 五、維吾爾族鬥石雞的開展形式 六、結語 第三節 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塔吉剋族民族曆史與文化研究 五、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的組織形式研究 六、塔吉剋族犛牛叼羊項目器物研究 七、塔吉剋族犛牛叼羊項目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八、塔吉剋族犛牛叼羊的社會形態學研究 九、結論 十、建議 第四節 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項目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外研究現狀分析 五、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發展現狀 六、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曆史起源研究 七、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項目的器物研究 八、維吾爾族葫蘆人絆跤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對策 第五節 維吾爾族且力西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觀點和創新之處 五、研究現狀 六、維吾爾族且力西研究意義 七、且力西的起源 八、維吾爾族且力西的價值研究 九、且力西的種類與比賽規則 十、現代競技且力西的發展現狀與價值 十一、維吾爾族且力西的文化起源 十二、結論與建議 第六節 新疆锡伯族射箭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三、研究對象 四、研究方法 五、新疆锡伯族射箭研究現狀 六、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發展現狀 七、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的器物研究 八、新疆锡伯族射箭項目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七節 維吾爾族麯棍球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維吾爾族麯棍球的研究現狀 五、維吾爾族麯棍球的曆史起源研究 六、維吾爾族麯棍球組織形式 七、維吾爾族麯棍球的器物研究 八、維吾爾族麯棍球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八節 塔吉剋族馬球田野調查報告 一、前言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方法 四、馬球的研究現狀 五、塔吉剋族馬球的研究現狀 六、塔吉剋族馬球的曆史起源 七、塔吉剋族馬球的組織形式 八、塔吉剋族馬球的傳承與保護路徑研究 九、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討論與思考 節 討論 一、研究方法的討論 二、研究理論的討論 三、研究內容的討論 第二節 思考 一、製定研究計劃的思考 二、研究團隊建設的思考 三、研究成果的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
這本關於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書籍,真是讓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對這片廣袤土地上的風土人情抱有濃厚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深深植根於他們生活中的體育活動。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仿佛一位熟悉當地的老者在娓娓道來,將那些古老的摔跤技巧、驚險的馬上競技,以及那些在節慶中穿插的集體遊戲,描繪得栩栩如生。它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挖掘這些活動背後的文化意涵和社會功能。比如,書中對“叼羊”這一傳統賽事的深入剖析,讓我明白瞭它如何從一項簡單的競技演變為凝聚部落情感、傳承尚武精神的重要載體。作者對細節的把握極為精準,無論是服飾的顔色,還是比賽場地的自然環境,都力求還原最真實的曆史場景。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種來自大漠深處的生命力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這遠超我之前對體育僅停留在“競技”層麵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認識新疆多民族文化生態的獨特視角,體育在這裏不再是孤立的運動,而是活著的曆史和流動的文化符號。
評分翻開這本報告文學性質的著作,最先抓住我的是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近乎田野調查的紮實基礎。看得齣來,作者團隊為瞭搜集資料,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心血,深入到那些人跡罕至的牧區和村寨。它不像很多流行的文化讀物那樣追求感官刺激,而是用一種近乎人類學觀察者的冷靜筆觸,記錄和分析著那些瀕臨失傳的體育技藝。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柯爾剋孜族傳統射箭術的章節,它詳細解析瞭弓的製作材料、箭的配重,以及射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姿態調整,那種對技藝傳承的尊重和記錄的認真,讓人肅然起敬。這本書的結構清晰,邏輯性強,如果你是研究民族學或者體育史的學者,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它沒有過多地渲染地域風情,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文化遺産”這一核心命題上,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這些獨特的體育形式如何麵對現代化的衝擊與融閤,探討其保護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它挖掘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稱贊,它沒有停留在對那些廣為人知的體育項目進行錶麵描述,而是深入到一些特定族群內部流傳的、極其小眾的身體活動中去。比如,對於一些鼕季纔能進行的冰上遊戲,或者特定宗教節日中穿插的體能考驗,都有非常詳盡的圖文資料輔助說明。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差異時的剋製與尊重,沒有進行任何帶有評判性的價值判斷,隻是客觀地呈現事實,讓讀者自行去體會其中的奧妙。閱讀過程中,我頻繁地停下來,去搜索書中所提到的地名和曆史背景,這種強烈的引導性,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主動探索的旅程。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人文關懷和民族記憶重量的佳作,它讓“體育遺産”這個概念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
評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學術性太強的書籍吸引,但這本關於新疆體育遺産的報告,卻用一種齣乎意料的敘事魅力抓住瞭我。它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懂得如何在保持專業性的同時,用故事來打動人。比如,書中記錄瞭幾位老一輩體育傳承人的口述曆史,那些簡短卻充滿生命力的迴憶,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這些體育活動是如何一代代人艱苦卓絕地維護下來的。我特彆喜歡它對“身體文化”的探討,它不把體育看作單純的體能訓練,而是看作一種身體語言,是記錄曆史、傳遞價值觀的無聲載體。書中對不同民族在體態、運動習慣上的細微差異的對比分析,展現齣極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你由衷地敬佩那些在艱苦環境中依然能保持文化活力的群體。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長途跋涉。它以一種非常宏大的視野,將新疆廣袤的地理環境與少數民族的生存哲學緊密結閤起來。作者的文筆並非那種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帶著一種高原特有的、沉靜而有力的力量感。書中對於賽馬文化的描寫尤其精彩,不僅僅是速度的比拼,更是人與馬之間超越物種的信任與默契的展現。那些關於馬匹血統的追溯,關於騎手如何從小培養與馬匹的“對話”,都讓我深刻理解瞭遊牧文化中“馬背上的民族”這一稱號的重量。這本書成功地將體育的競技性、儀式性與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信仰體係編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復雜而立體的文化圖景。它引導我跳齣主流文化的預設框架,去欣賞那些存在於邊緣地帶、卻同樣光芒四射的人類智慧結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