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
| 作者 | 钱建东,刘跃峰 |
| 定价 | 50.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4961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196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结题报告。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的指导下,对新疆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田野调查,并撰写了田野调查报告。使用历史学中的口述历史方法,对传承人和项目参与者及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社会形态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新疆维吾尔族斗石鸡项目和塔吉克族牦牛叼羊项目进行了深入的专题性个案研究。使用图像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相关推理对有相似性的外体育项目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发现项目之间的亲缘关系与文化相似性。本课题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从宏观上把握了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现状,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一次初步的普查工作。从微观上对新疆部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传承与保护现状、器物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将自然科学的数据库研究内容与社会科学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相结合,为各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新的保护方式。 |
| 作者简介 | |
| 钱建东,男,汉族,1980年出生于新疆博乐市。本科(2000—2004)和硕士(2006—2009)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现就读于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在读博士生。2009年留校,现任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一直以来以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角度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探讨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器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等问题。已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持同家级课题1项,参与罔家级课题1项。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章 课题的提出 节 课题提出的目的 第二节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二、课题提出的学术背景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设计 节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研究对象选择的原则 二、影响研究对象选择的因素 第三节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比较分析法 第三章 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查阅资料(2013年6月——2013年10月) 二、实地调研(2013年8月——2015年8月) 三、数据和资料整理(2013年10月——2015年9月) 四、论文撰写(2013年11月一2015年12月) 五、撰写研究报告(2014年12月——016年5月) 第四章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节 哈萨克族多依布研究 一、哈萨克族多依布起源研究 二、多依布规则研究 三、多依布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四、结论 第二节 维吾尔族斗石鸡项目的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一维吾尔族斗石鸡的社会形态学研究 一、社会形态学概念的界定 二、维吾尔族斗石鸡特点与历史 三、维吾尔族斗石鸡的组织过程 四、维吾尔族斗石鸡的一般形态 五、维吾尔族斗石鸡因季节而异的形态 六、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七、影响 八、结论 专题研究二维吾尔族斗石鸡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维吾尔族斗石鸡的特征 四、维吾尔族斗石鸡与传统斗鸡的区别 五、维吾尔族斗石鸡的开展形式 六、结语 第三节 塔吉克族牦牛叼羊田野调查报告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塔吉克族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五、塔吉克族牦牛叼羊的组织形式研究 六、塔吉克族牦牛叼羊项目器物研究 七、塔吉克族牦牛叼羊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八、塔吉克族牦牛叼羊的社会形态学研究 九、结论 十、建议 第四节 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项目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外研究现状分析 五、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的发展现状 六、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的历史起源研究 七、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项目的器物研究 八、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九、结论与对策 第五节 维吾尔族且力西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五、研究现状 六、维吾尔族且力西研究意义 七、且力西的起源 八、维吾尔族且力西的价值研究 九、且力西的种类与比赛规则 十、现代竞技且力西的发展现状与价值 十一、维吾尔族且力西的文化起源 十二、结论与建议 第六节 新疆锡伯族射箭研究 一、前言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新疆锡伯族射箭研究现状 六、新疆锡伯族射箭项目发展现状 七、新疆锡伯族射箭项目的器物研究 八、新疆锡伯族射箭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九、结论与建议 第七节 维吾尔族曲棍球田野调查报告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维吾尔族曲棍球的研究现状 五、维吾尔族曲棍球的历史起源研究 六、维吾尔族曲棍球组织形式 七、维吾尔族曲棍球的器物研究 八、维吾尔族曲棍球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九、结论与建议 第八节 塔吉克族马球田野调查报告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马球的研究现状 五、塔吉克族马球的研究现状 六、塔吉克族马球的历史起源 七、塔吉克族马球的组织形式 八、塔吉克族马球的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 九、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讨论与思考 节 讨论 一、研究方法的讨论 二、研究理论的讨论 三、研究内容的讨论 第二节 思考 一、制定研究计划的思考 二、研究团队建设的思考 三、研究成果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学术性太强的书籍吸引,但这本关于新疆体育遗产的报告,却用一种出乎意料的叙事魅力抓住了我。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懂得如何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用故事来打动人。比如,书中记录了几位老一辈体育传承人的口述历史,那些简短却充满生命力的回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体育活动是如何一代代人艰苦卓绝地维护下来的。我特别喜欢它对“身体文化”的探讨,它不把体育看作单纯的体能训练,而是看作一种身体语言,是记录历史、传递价值观的无声载体。书中对不同民族在体态、运动习惯上的细微差异的对比分析,展现出极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你由衷地敬佩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文化活力的群体。
评分这本关于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书籍,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这片广袤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深深植根于他们生活中的体育活动。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仿佛一位熟悉当地的老者在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的摔跤技巧、惊险的马上竞技,以及那些在节庆中穿插的集体游戏,描绘得栩栩如生。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挖掘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社会功能。比如,书中对“叼羊”这一传统赛事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它如何从一项简单的竞技演变为凝聚部落情感、传承尚武精神的重要载体。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为精准,无论是服饰的颜色,还是比赛场地的自然环境,都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场景。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大漠深处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远超我之前对体育仅停留在“竞技”层面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认识新疆多民族文化生态的独特视角,体育在这里不再是孤立的运动,而是活着的历史和流动的文化符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它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野,将新疆广袤的地理环境与少数民族的生存哲学紧密结合起来。作者的文笔并非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带着一种高原特有的、沉静而有力的力量感。书中对于赛马文化的描写尤其精彩,不仅仅是速度的比拼,更是人与马之间超越物种的信任与默契的展现。那些关于马匹血统的追溯,关于骑手如何从小培养与马匹的“对话”,都让我深刻理解了游牧文化中“马背上的民族”这一称号的重量。这本书成功地将体育的竞技性、仪式性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信仰体系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立体的文化图景。它引导我跳出主流文化的预设框架,去欣赏那些存在于边缘地带、却同样光芒四射的人类智慧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它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它没有停留在对那些广为人知的体育项目进行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到一些特定族群内部流传的、极其小众的身体活动中去。比如,对于一些冬季才能进行的冰上游戏,或者特定宗教节日中穿插的体能考验,都有非常详尽的图文资料辅助说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克制与尊重,没有进行任何带有评判性的价值判断,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的奥妙。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去搜索书中所提到的地名和历史背景,这种强烈的引导性,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探索的旅程。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人文关怀和民族记忆重量的佳作,它让“体育遗产”这个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评分翻开这本报告文学性质的著作,最先抓住我的是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近乎田野调查的扎实基础。看得出来,作者团队为了搜集资料,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深入到那些人迹罕至的牧区和村寨。它不像很多流行的文化读物那样追求感官刺激,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观察者的冷静笔触,记录和分析着那些濒临失传的体育技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柯尔克孜族传统射箭术的章节,它详细解析了弓的制作材料、箭的配重,以及射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姿态调整,那种对技艺传承的尊重和记录的认真,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如果你是研究民族学或者体育史的学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它没有过多地渲染地域风情,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文化遗产”这一核心命题上,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这些独特的体育形式如何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与融合,探讨其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