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亞韡等 著
圖書標籤:
  • 有機汙染物
  • 環境化學
  • 環境行為
  • 汙染控製
  • 水汙染
  • 土壤汙染
  • 大氣汙染
  • 新興汙染物
  • 環境科學
  • 生態毒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74237
商品編碼:29336118912
包裝:圓脊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頁數:299
字數:378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
曾用價 12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6月
開本 16
作者 王亞韡等
裝幀 圓脊精裝
頁數 299
字數 378000
ISBN編碼 9787030574237


內容介紹
2004年11月《斯德哥爾摩公約》正式對我國生效,我國麵臨履約及削減POPs的巨大挑戰,缺乏對我國POPs生態風險評價的基礎數據和POPs的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是我國履約及控製POPs環境汙染的*大障礙。*近幾年,隨著國際公約的推動,公約POPs候選物質以及相關物質的研究日益成為環境科學研究的焦點問題之一。本書較係統地介紹瞭從2009年第四次《斯德哥爾摩公約》締約方大會會議以來新增POPs的背景信息、分析方法、環境行為以及毒性毒理學效應等方麵的研究進展。

目錄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持久性 4
1.2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生物富集性/放大性 8
1.3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長距離遷移能力 9
1.4 中國《國傢實施計劃》 14
1.5 未來研究的重點 14
參考文獻 16
第2章 多溴二苯醚(PBDEs)研究進展 21
2.1 化學特性 22
2.2 環境來源 23
2.3 分析方法 25
2.3.1 樣品前處理 25
2.3.2 填料及配製 27
2.3.3 儀器分析 30
2.3.4 PBDEs色譜分析應用實例——高分辨氣質聯用法 37
2.4 環境歸宿 45
2.4.1 持久性 46
2.4.2 遠距離遷移能力 47
2.4.3 生物富集性 47
2.5 環境暴露 49
2.5.1 環境濃度水平和趨勢 49
2.5.2 人類接觸 52
2.6 健康效應 55
2.6.1 水生生物毒性效應 55
2.6.2 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毒性效應 56
2.6.3 其他生物毒性效應 58
2.6.4 生物積纍和生物放大作用 58
2.7 十溴二苯醚的降解和脫溴作用 59
2.8 總結 62
參考文獻 63
第3章 全氟化閤物(PFASs)研究進展 76
3.1 PFASs概述 77
3.2 PFASs分析方法 79
3.2.1 樣品前處理方法 79
3.2.2 儀器分析方法 80
3.2.3 異構體分析方法 80
3.3 PFASs的環境分布 82
3.3.1 水體 82
3.3.2 沉積物 84
3.3.3 土壤 86
3.3.4 大氣 87
3.3.5 異構體環境分布 89
3.4 PFASs的生物纍積與毒性效應 90
3.4.1 生物纍積與生物放大 90
3.4.2 毒理學研究 92
3.5 人體PFASs暴露及健康風險 94
3.5.1 人體暴露水平 94
3.5.2 排泄與半衰期 96
3.5.3 暴露量與暴露途徑 97
3.5.4 健康風險 98
3.6 新型PFASs研究進展 100
3.7 PFASs汙染控製技術與限製條款 102
3.7.1 PFASs汙染控製技術 102
3.7.2 國際上的控製與監管 102
3.8 總結與展望 103
參考文獻 103
第4章 短鏈氯化石蠟(SCCPs)研究進展 118
4.1 物理化學性質 119
4.2 來源、使用和釋放 119
4.3 分析方法 120
4.3.1 樣品前處理 121
4.3.2 儀器與定量分析 126
4.4 環境水平及汙染現狀 133
4.4.1 空氣 133
4.4.2 錶層水、河水和湖水 134
4.4.3 汙水處理廠汙水 134
4.4.4 土壤、底泥以及沉積物 135
4.4.5 生物體 136
4.4.6 人體母乳、食品、灰塵等其他環境介質 137
4.5 環境影響 138
4.5.1 持久性 138
4.5.2 生物富集能力 139
4.5.3 遠距離環境遷移潛力 140
4.5.4 毒性效應 141
4.6 研究案例 142
4.6.1 材料和方法 142
4.6.2 結果與討論 144
4.6.3 小結 155
4.7 總結 155
參考文獻 156
第5章 硫丹研究進展 164
5.1 硫丹概述 164
5.2 環境樣品前處理及分析技術 166
5.2.1 樣品前處理 167
5.2.2 儀器分析技術 169
5.3 硫丹的環境濃度及歸趨行為 170
5.3.1 我國硫丹的使用和排放清單 170
5.3.2 硫丹的排放與殘留清單 172
5.3.3 我國大氣和土壤中硫丹濃度水平和分布 173
5.3.4 硫丹的環境歸趨行為 175
5.4 硫丹的毒理效應研究 184
5.4.1 對生物的危害影響 184
5.4.2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187
5.5 硫丹使用的限製公約 188
參考文獻 189
第6章 六溴環十二烷(HBCDs)研究進展 198
6.1 HBCDs的結構特點、物理化學性質及毒性效應 198
6.1.1 結構特點 198
6.1.2 物理化學性質 199
6.1.3 毒性效應 200
6.2 HBCDs的生産和使用 201
6.3 HBCDs汙染的來源 202
6.3.1 環境中HBCDs的汙染源 202
6.3.2 人體中HBCDs的汙染源 203
6.4 HBCDs的環境行為 204
6.4.1 在空氣中的環境行為 204
6.4.2 在生物體中的環境行為 205
6.4.3 在水和底泥中的環境行為 206
6.5 HBCDs的分析方法 207
6.5.1 樣品前處理方法 207
6.5.2 儀器分析技術 210
6.6 環境中HBCDs的賦存狀況 214
6.6.1 在大氣中的分布 214
6.6.2 在水、沉積物、汙泥以及土壤中的分布 216
6.6.3 生物態環境介質中HBCDs的分布 217
6.6.4 HBCDs汙染的空間變化趨勢 218
6.6.5 HBCDs汙染的時間變化趨勢 219
6.7 總結 220
參考文獻 221
第7章 六氯丁二烯(HCBD)研究進展 233
7.1 HCBD的結構特點、物理化學性質及毒性效應 233
7.1.1 結構特點及物理化學性質 233
7.1.2 毒性效應 234
7.2 HCBD的生産、使用及汙染來源 234
7.3 HCBD的環境行為 236
7.3.1 在空氣中的環境行為 236
7.3.2 在生物中的環境行為 236
7.3.3 在水和沉積物以及土壤中的環境行為 237
7.4 HCBD的分析方法 238
7.5 我國環境中HCBD的賦存狀況 240
7.6 人體暴露HCBD風險評估 243
7.7 土壤中HCBD賦存及風險評估實例 244
7.7.1 樣品采集與預處理 244
7.7.2 樣品前處理與儀器分析 245
7.7.3 質量控製與質量保證 245
7.7.4 江蘇一化工廠廠區及周邊土壤中汙染水平與分布特徵 246
7.7.5 化工廠廠區土壤中HCBD的風險評估 247
7.8 控製措施 249
7.9 研究展望 250
參考文獻 250
第8章 得剋隆(DP)及其類似物 256
8.1 概述 256
8.2 得剋隆及其類似物的生産、使用以及限製情況 258
8.2.1 得剋隆在國內外的生産、使用情況 258
8.2.2 得剋隆在國內外的限製情況 259
8.3 得剋隆的POPs特性 259
8.3.1 得剋隆的持久性 259
8.3.2 得剋隆的長距離遷移能力 260
8.3.3 得剋隆的生物富集性 261
8.3.4 得剋隆的毒性 269
8.3.5 得剋隆的環境轉化 270
8.3.6 小結 271
8.4 我國與世界各地環境及人體中得剋隆濃度分布 272
8.4.1 生産地周邊環境得剋隆濃度分布 272
8.4.2 電子垃圾拆解地得剋隆環境濃度分布 272
8.4.3 在汙染源以外地區DP濃度分布 273
8.4.4 世界及我國不同區域人體中得剋隆濃度分布 274
8.5 我國典型地區得剋隆的風險簡介 275
8.5.1 得剋隆環境風險概述 275
8.5.2 工廠周邊地區得剋隆環境風險 277
8.6 研究案例——職業暴露人群血液和頭發中得剋隆濃度水平 277
8.6.1 材料與方法 277
8.6.2 結果與討論 280
8.6.3 小結 286
參考文獻 286
附錄 縮略語(英漢對照) 294
索引 298
彩圖

在綫試讀
第1章 引言
  本章導讀
  簡述有關POPs的《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下簡稱《斯德哥爾摩公約》)有關背景,闡釋POPs的四大特點以及公約運行機製。
  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傢實施計劃》(以下簡稱《國傢實施計劃》)。
  展望未來有關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研究熱點。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在環境中難降解、高脂溶性、可以在食物鏈中富集放大,且能夠通過各種傳輸途徑而進行全球遷移的半揮發性且毒性極大的汙染物。由於其汙染的嚴重性和復雜性遠超過常規汙染物,*近數十年已成為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POPs由於具有“三緻”(緻畸、緻癌、緻突變)效應,並且其危害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的特點,一旦發生重大汙染事件,將會産生災難性後果甚至會持續危害幾代人。
  *近一百年來,國際上環境保護經曆瞭從常規大氣和水汙染[如氮氧化物、粉塵、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治理、重金屬汙染控製到POPs削減與控製的曆程。2001年,聯閤國環境規劃署通過瞭旨在保護全球人類免受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危害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目前已經有包括我國在內的179個國傢或地區加入瞭該公約,從締約方數量上不僅能看齣《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能看齣全世界對於POPs汙染的重視。該公約規定的12種POPs如艾氏劑、氯丹、滴滴涕、狄氏劑、異狄氏劑、七氯、六氯苯、多氯聯苯、滅蟻靈、毒殺芬、多氯代二苯並-對-二英、多氯代二苯並呋喃被稱為“骯髒的一打”(dirty dozen)而受到瞭各締約方的嚴格控製與削減。在《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推動下,國際上有關POPs的相關研究逐步深入,已成為環境科學研究中*受人們關注的熱點領域之一。
  《斯德哥爾摩公約》新增列或擬增列及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的有機汙染物通常稱為新型POPs。聯閤國環境規劃署《全球化學品展望》(2012年發布)指齣,持久性有毒物質汙染瞭整個地球。這些物質既包括傳統汙染物如經典POPs、重金屬等,也包括新型有機汙染物如鹵係阻燃劑、全氟化閤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等。而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發展,這些新型有機汙染物也不斷地從各種環境介質中被發現而成為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這些新型POPs在我國具有以下特徵:①絕大多數為目前正在大量生産和使用的化工産品,尚未對其生産環境排放進行有效控製;②汙染正在發生,並且在環境介質中的存量較高,但對其源和匯仍缺乏認知;③有關生態風險、健康風險和毒理學的數據還較為缺乏,難以準確評估其生態效應和健康效應。目前,國際上環境科學對新型POPs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兩部分工作:一部分工作是對公約秘書處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審查委員會(POPRC)名單中新增POPs和正在接受審查的新型POPs物質進行研究;另一部分工作是對於未知有機汙染物在環境介質中的鑒彆及定量分析。
  國際上對新型POPs的研究起步較早,對於其有關環境行為、歸趨以及對人體健康風險的評價已有較深入的認識。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目前麵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問題。鑒於新型POPs的巨大纍積産量,我國新型POPs所引起的環境汙染和健康風險問題比其他國傢更為嚴重,尤其是在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在常規汙染及重金屬汙染尚未得到有效控製的同時,POPs的汙染及控製也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在初步解決瞭滴滴涕、六六六等經典POPs的環境汙染問題後,短鏈氯化石蠟(short 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SCCPs)、鹵代阻燃劑等新型POPs又成為我國環境麵臨的新問題。在我國一些區域可食用水産品中已檢測到較高含量的多溴二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Zhu et al.,2012),而電子垃圾拆解的溴代二英、PBDEs 以及其他溴代阻燃劑造成的環境汙染也十分嚴重,所導緻的環境問題也已經引起瞭國際關注(Ni and Zeng,2009;Wu et al.,2011)。對於PFASs的研究錶明,我國人體血液中全氟辛基磺酸(perfluoroctane sulfonic acid,PFOS)的含量明顯高於日本、韓國、波蘭等國(Yeung et al.,2006),而在生産企業的職業暴露人群中,人體血樣中PFOS的含量和美國3M 公司職工血樣中含量相當(Gao et al.,2015)。基於國內相關研究成果和作為國際公約履約行動的一部分,2014年3月25日環境保護部聯閤其他11部委發布“《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新增列9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關於附件A、附件B和附件C修正案》和新增列硫丹的《關於附件A修正案》生效的公告”,提齣其將自2014年3月26日對我國生效,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加強新增列POPs的管理及風險防範。
  《國傢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在“全球環境問題研究領域”中圍繞全球環境變化和國際履約問題,指齣要提升我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的能力,強調開展典型行業POPs排放、檢測與錶徵方法學研究,進而開展我國典型區域POPs來源、汙染水平與特徵、遷移轉化規律、削減與控製技術以及風險評估的相關研究。《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提齣要加強POPs排放重點行業監督管理。《全國主要行業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汙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也要求加快建立POPs汙染防治標準體係,強調開展POPs及其前體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及健康風險研究。
  我國是《斯德哥爾摩公約》的締約方之一,這體現瞭我國政府對全球環境保護的重視。目前我們仍然麵臨巨大的挑戰,作為化學品生産和使用大國,對於新型POPs在化學品管理、環境行為、生態毒理乃至環境風險方麵仍然缺乏關鍵數據和科學研究基礎。但是,通過設立相關的科研項目、建立相應的專業實驗室,已經大大提高瞭對於POPs特彆是新型POPs的檢測水平和能力,並開展瞭新型POPs的主要汙染源、排放因子、汙染特徵及演變趨勢等方麵的研究,同時隨著履約工作目標的不斷增加和更新,對新型POPs的研究內容也在不斷地調整和更新。
  對於新型有機汙染物,目前環境科學研究的焦點問題即其持久性、生物富集/放大性、長距離遷移性以及生態毒性。《斯德哥爾摩公約》規定瞭任一締約方均可嚮秘書處提交旨在將某一化學品(擬增列POPs)列入公約附件A、B和/或C的提案。而公約秘書處將提案轉交給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審查委員會(POPRC)後,將依次對其與公約附件D即對化學品的持久性、生物富集性、長距離遷移能力及不利影響進行評價,附件E即評價該化學品是否會因其遠距離遷移而對人體健康和/或環境産生重大不利影響進行評價,附件F即涉及社會經濟考慮因素的信息是否符閤公約對POPs的要求,如果全部符閤,審查委員會將根據風險管理評價的結果提議是否由締約方大會審議該化學品以便將其列入附件A、B和/或C並規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圖1.1為POPRC 針對某一候選物質的審查流程。
  2009年5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締約方大會第四次會議決定將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以及全氟辛基磺酰氟、商用五溴二苯醚、商用八溴二苯醚、開篷、林丹、五氯苯、α-六六六、β-六六六、六溴聯苯等九種化學物質新增列入《斯德哥爾摩公約》附件A、B和/或C的受控範圍。2011年締約方大會第五次會議、2013年締約方大會第六次會議以及2015年締約方大會第七次會議又分彆決定將硫丹及硫丹硫酸鹽、六溴環十二烷、多氯萘、六氯丁二烯及五氯苯酚等物質增列為公約POPs名單。2017年5月締約方大會第八次會議將SCCPs、十溴二苯醚以及六氯丁二烯正式增列為公約POPs新增名單。目前正在進行審查的化學品包括全氟辛酸及相關物質、全氟己基磺酸鹽及其鹽類以及相關物質和三氯殺蟎醇。
  圖1.1 POPRC審議新增POPs流程圖
  1.1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持久性
  根據《斯德哥爾摩公約》附件D的規定,凡是某一汙染物在水中的半衰期大於2個月,或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大於6個月,或在沉積物中的半衰期大於6個月以及其他證據證明該化學品具有其他高度持久性的特性,都可認為該化學品符閤POPs有關持久性的標準。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大氣、水、土壤/沉積物、植物等環境介質中都可檢測到POPs物質(Jones and de Voogt,1999)。其中,“環境持久性”是POPs*重要的特性之一,是界定一種物質是否算作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以及篩選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重要判據之一,也是評價有機汙染物對人類和環境潛在危害的基礎以及開展化學品風險評估的關鍵依據(張燾等,2012)。2009年,《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附件D規定,持久性的評價標準為:對於通過空氣大量遷移的化學品,其在空氣中的半衰期應大於兩天,或者該化學品在水中的半衰期大於兩個月,或在土壤/沉積物中的半衰期大於六個月;或該化學品具有其他足夠持久性,因而或可考慮將之列入本公約適用範圍的證據。
  常見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中受控POPs在不同介質(大氣、水、土壤)中的半衰期總結見錶1.1。POPs的持久性可以影響POPs的其他特性。對於在環境中釋放速率一定的化學品,持久性等化學性質將決定其在大氣、水、土壤等各環境介質中的濃度。由於持久性化學品在環境與生物體中消除更慢,因此其在環境與生物體中存在的時間更長(Jones and de Voogt,1999)。多種化學品的持久性與其生物富集、長距離遷移能力的相關性研究錶明,一般而言,有機汙染物的持久性越強,越難化學與生物降解,因此其生物富集性和長距離遷移能力也越強(Rodan et al.,1999)。公約首批12種POPs的持久性總體上較強,其也顯示齣更強的生物富集和長距離遷移能力。對於亨利常數大於0.001 Pa·m3·mol-1 的化學品,大氣中的半衰期是決定其長距離遷移能力的關鍵因素,可用化學品在大氣中的半衰期對其長距離遷移能力進行簡單篩選。POPs的持久性(低化學/生物反應性)導緻其具有較強的生物富集及較高的內暴露濃度,這種長期暴露也可能引發對生物更強的毒性。
  鑒於POPs的持久性所引發的一係列環境問題,應對其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①POPs持久性評價技術:相對於POPs在分析方法、環境歸趨等方麵的大量研究,針對有機汙染物持久性的量化評價方法的研究還較少。未來應進一步綜閤采用定量結構-活性/性質相關性(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quantitative structure property relationship,QSAR/QSPR)方法、環境多介質模型方法以及分子反應性方法對POPs持久性進行更為準確的定量評價(張燾等,2012)。②高效POPs化學/生物降解與替代技術:POPs通常難以化學與生物降解,因此亟需利用新的化學/生物降解機理,發展可應用於POPs在排放過程及多種環境介質中的高效POPs化學/生物降解技術(如基因工程菌),同時尋找更為綠色、安全、有效的POPs的化學品替代品,從排放源頭至環境介質,多綫並舉,減少POPs的排放與環境賦存。③極地與偏遠地區(如青藏高原)POPs的傳輸與纍積:極地與偏遠地區POPs人為直接排放少,是研究POPs長距離傳輸的理想地區。此外,這些區域生態較為脆弱,POPs傳輸與纍積可能造成更為顯著的環境影響。應加強POPs的多尺度(局域尺度、大陸尺度、大洋尺度、全球尺度)、多途徑長距離傳輸(大氣傳輸、洋流傳輸、魚類洄遊傳輸、鳥類遷徙傳輸)與纍積研究,更好地理解POPs的來源和受體地區、POPs傳輸通道以及相關的土-氣、水-氣交換和分配過程。④環境介質中POPs的再釋放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人為活動嚮環境中釋放瞭大量POPs,POPs在底泥、林地土壤等介質中有顯著纍積。由於《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實施,POPs的人為排放顯著減少。但POPs的多介質分布與環境變化(如溫度、土地利用變化)可能引發環境介質中POPs再釋放問題。例如,森林葉片吸收大氣POPs,葉片凋落物引起林地土壤積纍POPs;在林地轉換為耕地等土地利用變化過程中,可能導緻原有林地土壤中POPs的再釋放。⑤POPs的代際傳遞問題:胚胎及新生兒階段是個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由於胚胎及新生個體對化學汙染物的暴露較母體更為敏感,因此應係統開展多種POPs通過胎盤、母乳對胎兒、新生兒的代際傳遞研究,從而科學評價POPs的環境與健康風險。
  錶1.1 常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半衰期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這本書的簡介,內容詳實,旨在吸引對相關領域感興趣的讀者。 --- 圖書名稱:《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 圖書簡介 在當代工業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加深。《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一書,深入剖析瞭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受到關注的一類重要環境汙染物——新型有機汙染物(Novel Organic Pollutants, NOPs)。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現有汙染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構建瞭一個全麵的理論框架,係統探討瞭這些新興化學物質從源頭釋放到環境介質(水、土壤、大氣)的遷移、轉化、歸趨及其最終生態毒理學效應的復雜過程。 本書的獨特性在於其前瞻性和跨學科的研究視角。我們聚焦於那些尚未被傳統環境監測和監管體係完全覆蓋,但在生態係統和人類健康方麵構成潛在威脅的化閤物。這包括但不限於:新型醫藥和個人護理産品殘留物(PPCPs)、內分泌乾擾物(EDC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s,尤其關注新型短鏈替代物)、新興阻燃劑、以及某些閤成農藥的降解産物。 核心內容與章節概覽: 第一部分: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界定、來源與識彆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範疇,強調其結構多樣性、環境持久性(Persistence)和潛在的生物纍積性(Bioaccumulation)。我們詳盡地考察瞭這些物質的主要排放源,從工業廢水處理廠、生活汙水排放、農業麵源汙染到塑料降解等新興途徑。書中特彆引入瞭基於高分辨率質譜(HRMS)的篩選方法,指導讀者如何係統地識彆和初步評估新型汙染物。我們不僅僅關注化閤物本身,還探討瞭其代謝産物和轉化中間體的環境風險。 第二部分:環境介質中的遷移與歸趨機製 這是本書的理論核心。我們運用物理化學原理和環境動力學模型,詳細闡述瞭新型有機汙染物在不同環境介質中的行為規律。 水環境行為: 重點分析瞭水溶性、分配係數($K_{ow}$)與環境遷移潛力之間的關係。內容涵蓋瞭吸附/解吸過程在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係統中的影響,以及光解、水解等主要的化學衰變途徑。對於具有高遷移性的物質(如某些PFASs),我們深入探討瞭其在水文循環中的長距離傳輸特徵。 土壤與沉積物行為: 闡述瞭有機碳含量、礦物組分和微生物活性如何調控汙染物在土壤中的固定化和淋溶作用。本書通過案例分析,解釋瞭土壤有機質狀態(如腐殖化程度)對汙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影響機製。 大氣傳輸與沉降: 討論瞭具有揮發性的新型有機物在大氣中的氣-粒分配、氣相反應速率以及乾濕沉降過程。這對於理解汙染物在地理空間上的遠距離擴散至關重要。 第三部分:環境轉化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環境轉化是決定汙染物最終命運的關鍵因素。本書係統梳理瞭生物降解和非生物降解(如氧化還原反應、光催化)的機理研究。 生物降解的挑戰: 探討瞭新型汙染物(特彆是那些含有鹵素、氟原子或高度支化的結構)對微生物的挑戰性,以及如何通過富集培養和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其生物去除效率。我們詳述瞭關鍵酶的作用靶點和降解路徑的代謝網絡。 共存效應與協同毒性: 現實環境中的汙染物往往是混閤存在的。本書首次係統性地整閤瞭不同汙染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如競爭吸附、協同轉化)對整體環境行為的影響,指齣單一汙染物研究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生態毒理學與風險評估 瞭解環境行為的最終目的是評估風險。本書提供瞭評估新型有機汙染物生態毒理學效應的前沿方法論。 暴露評估: 結閤現場監測數據和模型預測,構建瞭不同營養級生物的暴露劑量評估體係。 生物效應: 重點關注內分泌乾擾、遺傳毒性以及對關鍵生態係統功能(如微生物群落結構、初級生産力)的長期影響。我們采用基於效應的風險評估(EBRA)方法,結閤瞭高通量生物學技術(如錶型譜分析),以期更早地識彆潛在的危害信號。 風險管理啓示: 基於對環境行為的深入理解,本書提齣瞭針對新型汙染物源頭削減、末端高效去除(如新型氧化技術、膜分離技術)以及區域聯防聯控的工程化策略建議。 本書的價值與讀者對象 《新型有機汙染物的環境行為》是環境科學、化學工程、生態毒理學、公共衛生等領域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和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一部必備參考書。它不僅為理解當前環境挑戰提供瞭堅實的科學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為開發下一代環境監測技術和可持續汙染物管理策略指明瞭方嚮。全書語言嚴謹,圖錶豐富,力求將復雜的環境化學過程以清晰、邏輯嚴密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對於希望建立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它不像某些零散的文章匯編,而是構建瞭一個邏輯自洽的知識網絡。從基礎的分子特性分析,到宏觀的環境歸趨模型,再到最後的生態毒理學評估,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塊精雕細琢的積木,緊密地嵌閤在一起,形成一個堅實的整體。我發現,即便是跨越不同汙染物類彆的討論,作者也能找到一個共同的理論支點進行連接,這極大地幫助我係統地理解瞭“新型有機汙染物”這一大類物質的共同挑戰。更實用的是,書中對當前國際上主要的監管框架和監測技術也有詳盡的介紹。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還具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對於環境工程師或政策製定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必備讀物,它提供瞭理解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案所需的全麵視角和深度支撐。我強烈推薦給任何對未來環境質量抱有責任感的人。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在於它的批判性思維的引導。作者並非一味地介紹“新汙染物”,而是深入剖析瞭“新”背後的驅動力——社會需求、技術進步與環境監管滯後之間的張力。在探討某些新型阻燃劑的替代品時,作者提齣瞭一個尖銳的問題:我們是否總是在用一種我們尚不完全瞭解的風險,去替代另一種已被我們熟知的風險?這種哲學層麵的反思貫穿始終,迫使讀者跳齣技術解決問題的窠臼,從更宏觀的係統角度去審視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作者進行的高水平智力對話,他不斷地提齣挑戰性的觀點,然後引導我們去尋找證據,去構建自己的認知框架。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傳遞的書,更像是一份激發獨立思考的“工具箱”。我閤上書本時,腦海中充滿瞭關於可持續化學和綠色設計的思考,這遠超齣瞭我對一本科普或專業參考書的預期。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質量絕對是頂級水準,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厚實感,這無疑提升瞭閱讀體驗。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行文過程中大量引用的圖錶和數據可視化處理得極其精妙。那些復雜的濃度梯度圖、半衰期麯綫,不再是晦澀難懂的綫條堆砌,而是變成瞭清晰的視覺語言,有力地支撐瞭作者的論點。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討論瞭某些新興內分泌乾擾物在食物鏈中的富集效應,書中用瞭一張層級遞進的插圖,將這個生態風險的放大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那種視覺衝擊力遠勝於單純的文字描述。對於需要深入理解汙染物遷移機製的專業讀者來說,這些詳實的圖錶簡直是福音,它們是理解復雜環境過程的“捷徑”。當然,即便是對環境科學瞭解不深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這本書的每一個細節,似乎都在嚮讀者傳達一種信息:我們所討論的,是經過嚴格驗證的真實世界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沉穩力量,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充滿佶屈聱牙的術語,也不同於純粹的科普讀物那樣過於輕快。作者的語氣始終保持著一種深思熟慮的、近乎曆史學傢的口吻,去記錄和分析這場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關於化學物質與地球環境的較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那些尚未被充分研究的汙染物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從不妄下斷言,而是清晰地勾勒齣當前研究的空白地帶,並指齣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嚮。這種“已知與未知”的邊界描繪,給人的感覺非常真實可信。他沒有將環境問題簡單化為“好與壞”的對立,而是展現瞭一個充滿灰色地帶的復雜現實。這種對復雜性的接納和尊重,讓這本書的論述顯得格外有分量,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建立起瞭一種對科學研究的敬畏感,理解真正的科學探索是多麼的艱難而又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幾何圖形,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嚴謹而又充滿探索感的氛圍中。我原本是抱著瞭解一些基本概念的心態翻開的,畢竟“新型有機汙染物”這個名詞聽起來就挺高深的。然而,初讀幾頁,我就被作者那種深入淺齣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復雜的化學反應和生態學機製,用生活化的語言娓娓道來。比如,他對某些新型錶麵活性劑在水體中的遷移路徑的描述,簡直就像在看一部微觀世界的探險記,充滿瞭懸念和對未知的敬畏。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堆砌,而是不斷地將抽象的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具體産品聯係起來,這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消費品,從它們的誕生到最終的歸宿,構成瞭一個完整的、令人深思的循環鏈條。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閤理,循序漸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前沿信息,完全沒有傳統教科書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