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係統與演變

地球係統與演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品先田軍黃恩清馬文濤 著
圖書標籤:
  • 地球科學
  • 地質學
  • 地球演化
  • 地球係統
  • 環境科學
  • 地貌學
  • 闆塊構造
  • 古生物學
  • 氣候變化
  • 地球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76040
商品編碼:29529613200
包裝:圓脊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頁數:565
字數:839000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三十年來“全球變化”的研究,把地球科學推上瞭一個新颱階。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連成一個完整的係統,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地球內部和錶層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也在影響著人類享用的環境與資源,而這就是地球係統科學的研究對象。本書是在二十年教學科研實踐基礎上編寫而成,前五章介紹各圈層的構成與來曆,後五章討論不同時間尺度的地球係統演變,*後兩章介紹地球係統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全書以圈層間相互作用為主題,重點突齣機理追究和問題探討,不以灌輸知識為目的。

目錄
目錄
第1章 地球係統的組成與起源 001
1.1 地球係統的圈層結構 002
1.1.1 地球係統的圈層及其構成 002
1.1.2 圈層中的環流和圈層界限 006
1.2 地球的起源 008
1.2.1 宇宙大爆炸和元素起源 008
1.2.2 太陽係和地球的形成 012
1.2.3 月球的碰撞産生和地球的岩漿海 013
1.3 地球圈層的分異 016
1.3.1 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形成 016
1.3.2 水圈與大氣圈的形成 017
1.4 生命和光閤作用的起源 019
1.4.1 生命起源的證據和理論 019
1.4.2 光閤作用起源的探索 022
1.5 氧化大氣圈的形成 024
1.5.1 大氧化事件 025
1.5.2 硫化氫海洋 027
參考文獻 030
思考題 034
推薦閱讀 035
第2章 地球錶層與地幔 037
2.1 地殼的形成和闆塊運動 038
2.1.1 洋殼的産生與俯衝 039
2.1.2 大陸地殼及其古老性 043
2.1.3 大陸增生與“俯衝帶加工廠” 046
2.1.4 陸殼形成期與形成機製之爭 048
2.1.5 闆塊運動起源的假說 050
2.2 威爾遜鏇迴與超級大陸 052
2.2.1 聯閤大陸的聚閤與瓦解 052
2.2.2 地質曆史上的超級大陸 055
2.2.3 內大洋與外大洋的演變 059
2.3 地幔柱與大火成岩省 063
2.3.1 熱點與地幔柱 063
2.3.2 大火成岩省 064
2.4 地幔環流及其兩極性 067
2.4.1 地幔底部低速區的不均勻性 067
2.4.2 地幔環流與地球的東西兩極結構 071
2.4.3 威爾遜鏇迴的前因與後果 073
2.4.4 西太平洋演變的深部原因 076
參考文獻 079
思考題 084
推薦閱讀 085
第3章 地球係統的水循環 087
3.1 水的特性與地球錶麵過程 088
3.2 地球係統中水的賦存 093
3.2.1 地球錶層水的分布與變化 093
3.2.1.1 氣態水 094
3.2.1.2 液態水 097
3.2.1.3 固態水 100
3.2.2 地球內部的水與闆塊運動 104
3.2.2.1 地球內部水的儲量與分布 104
3.2.2.2 地球錶層與內部的水交換 106
3.2.2.3 闆塊運動與水 107
3.3 地球錶層係統的水循環 109
3.3.1 水循環的全球視野 109
3.3.2 水的三相轉換與氣候 112
3.3.2.1 氣態與液態的轉換 112
3.3.2.2 固態與液態的轉換 118
3.3.2.3 三相轉換的氣候意義 124
3.4 追蹤水循環的地質標誌 125
3.4.1 水文循環中的氫、氧同位素分餾 125
3.4.2 水文循環的其他替代性標誌 128
參考文獻 131
思考題 138
推薦閱讀 139
第4章 地球係統的碳循環 141
4.1 引言:溫室氣體與碳 142
4.2 地球係統各圈層中碳的賦存 143
4.2.1 大氣圈 144
4.2.2 陸地生物圈 146
4.2.3 水圈 147
4.2.4 岩石圈與地球深部 148
4.2.5 碳儲庫與穩定同位素 149
4.3 地球錶層係統的碳循環 151
4.3.1 尋找失蹤的碳 151
4.3.2 錶層海的碳匯與碳源 152
4.3.3 深層海的碳匯與碳源 154
4.3.4 陸地的碳匯與碳源 156
4.3.5 生命過程與水、碳循環 158
4.4 冰與碳:冰期鏇迴裏的碳循環 159
4.4.1 海洋碳泵 160
4.4.2 陸地碳庫 162
4.4.3 碳循環的時間尺度 163
4.5 地質碳儲庫的演變 164
4.5.1 地質碳儲庫 164
4.5.2 早期地球的碳儲庫演變 166
4.5.3 顯生宙的碳儲庫演變 168
4.5.3.1 海洋碳同位素變化 168
4.5.3.2 海洋碳酸鹽沉積 170
參考文獻 173
思考題 178
推薦閱讀 179
第5章 生物圈及其演化 181
5.1 重新認識生物圈 182
5.1.1 地球係統裏的生物圈 182
5.1.2 微生物——地球生態係統的基礎 183
5.1.2.1 微型光閤生物 183
5.1.2.2 黑暗食物鏈和深部生物圈 186
5.1.2.3 微生物與地球係統科學 192
5.1.3 生物的重新分類 195
5.1.3.1 從形態分類到化學分類 195
5.1.3.2 真核生物的演化和分類 197
5.2 生産力與化學過程 202
5.2.1 新陳代謝途徑的多樣性 202
5.2.2 生源要素的循環 204
5.2.2.1 氮循環和碳循環 204
5.2.2.2 限製性營養元素:磷還是氮 207
5.2.2.3 硫循環和生源要素的耦閤 210
5.2.3 生物泵和海洋有機碳 212
5.2.3.1 微生物碳泵和溶解有機碳 212
5.2.3.2 兩種類型的碳循環 215
5.2.3.3 海洋有機碳庫的演變 217
5.3 生物演化與地球係統 219
5.3.1 生物圈的發展 219
5.3.1.1 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産生 219
5.3.1.2 底棲動物及其骨骼的齣現 221
5.3.1.3 生物圈登陸 224
5.3.2 浮遊生物演化與環境 224
參考文獻 228
思考題 234
推薦閱讀 235
第6章 構造尺度的演變 237
6.1 地球係統演變的時間尺度 238
6.1.1 能量和物質的轉移 238
6.1.2 構造運動概念的變更 241
6.1.3 構造運動的時間尺度 244
6.2 海陸分布與環境演變 245
6.2.1 海陸分布的環境影響 245
6.2.2 海道啓閉的環境效應 248
6.2.2.1 白令海道開啓和北冰洋的演變 249
6.2.2.2 巴拿馬和印尼海道關閉與大洋的不對稱 253
6.2.2.3 德雷剋和塔斯馬尼亞海道開啓與南極冰蓋的形成 257
6.2.3 大陸破裂的環境效應 260
6.3 岩漿活動與環境演變 262
6.3.1 地幔柱與大洋缺氧事件 262
6.3.1.1 白堊紀大火成岩省 262
6.3.1.2 白堊紀缺氧事件 264
6.3.1.3 白堊紀環境變化 266
6.3.2 火山噴發與生物大滅絕 266
6.3.3 海底擴張與海水化學 270
6.4 地形改組與環境演變 274
6.4.1 古高度再造 275
6.4.2 地形和水係 275
6.4.3 剝蝕與沉積 278
參考文獻 280
思考題 287
推薦閱讀 288
第7章 軌道尺度的演變 291
7.1 地球上的周期性過程 292
7.1.1 循環,周期,韻律 292
7.1.2 冰期鏇迴及其軌道驅動的發現 294
7.1.3 地球過程中的天文因素 296
7.2 軌道驅動的氣候變化 298
7.2.1 軌道參數的周期變化 298
7.2.1.1 斜率 299
7.2.1.2 偏心率與歲差 302
7.2.1.3 軌道參數的不穩定性 305
7.2.2 氣候鏇迴的軌道驅動 306
7.2.2.1 冰期鏇迴的軌道驅動 307
7.2.2.2 低緯過程的軌道驅動 309
7.3 地球過程軌道驅動研究的發展 311
7.3.1 地質曆史上的軌道周期 311
7.3.1.1 前第四紀的軌道周期 311
7.3.1.2 地質計時的天文標尺 314
7.3.2 軌道驅動的計算和應用 316
7.3.2.1 軌道驅動的計算問題 316
7.3.2.2 軌道驅動的機製研究 317
7.3.3 地球錶層過程中的軌道因素 320
7.3.3.1 軌道驅動下的潮汐作用和海洋過程 320
7.3.3.2 軌道周期與內力作用 321
7.3.3.3 地外星球上的軌道周期 322
參考文獻 326
思考題 332
推薦閱讀 332
第8章 周期轉型和氣候突變 335
8.1 冰期鏇迴的多樣性與跨冰期變化 336
8.1.1 冰期的多樣性 336
8.1.2 間冰期的多樣性 338
8.1.3 跨冰期變化 342
8.2 氣候周期變化的轉型 343
8.2.1 暖室期和冰室期的軌道周期 344
8.2.2 南極冰蓋發育中的氣候轉型 346
8.2.3 北半球冰蓋發育中的氣候轉型 348
8.3 氣候環境的突變 352
8.3.1 冰消期的氣候突變 352
8.3.1.1 末次冰消期 353
8.3.1.2 曆次冰消期的比較 354
8.3.2 火山爆發事件 357
8.3.3 天體撞擊事件 360
8.3.3.1 從微隕石到小行星 360
8.3.3.2 白堊紀末撞擊事件與生物大滅絕 361
8.3.4 特大洪水事件 362
8.3.5 突發升溫事件 366
參考文獻 369
思考題 376
推薦閱讀 377
第9章 人類尺度的演變 379
9.1 人類尺度環境變化的研究 380
9.1.1 人類尺度演變的記錄載體 381
9.1.1.1 冰芯 381
9.1.1.2 紋層,石筍,珊瑚,樹輪 383
9.1.2 人類尺度演變的測年方法 385
9.1.3 人類尺度演變的驅動機製 386
9.2 韆年尺度演變的發現及其機理探索 387
9.2.1 冰芯記錄的韆年尺度變化 387
9.2.2 深海記錄的韆年尺度變化 388
9.2.3 石筍記錄的韆年尺度變化 391
9.2.4 “大洋傳送帶” 394
9.3 外因驅動下的人類尺度演變 399
9.3.1 軌道驅動的韆年尺度變化 399
9.3.1.1 半歲差和1/4 歲差 399
9.3.1.2 潮汐作用與月球軌道周期 401
9.3.2 太陽活動周期與氣候 405
9.3.2.1 太陽活動周期的發現 405
9.3.2.2 氣候演變中的太陽活動周期 407
9.4 現代環境的周期變化 410
9.4.1 厄爾尼諾- 南方濤動 410
9.4.2 年際- 年代際尺度的氣候濤動 412
參考文獻 415
思考題 422
推薦閱讀 423
第10章 全球變化與古環境研究 425
10.1 全球變化的提齣與研究現狀 426
10.1.1 全球變化科學問題的提齣 426
10.1.2 全球變化與氣候外交 428
10.1.3 全球變化的觀測證據 430
10.1.4 全球變化研究的國際閤作 433
10.1.4.1 國際研究計劃的演進 433
10.1.4.2 國際地圈- 生物圈計劃三十年 434
10.2 全球變化的科學問題與爭論 437
10.2.1 溫室效應的曆史爭論 437
10.2.2 圍繞全球變化的科學爭論 441
10.2.3 關於氣候工程學的爭論 443
10.2.4 關於地球未來的爭論 444
10.3 全球變化與古環境研究 446
10.3.1 “人類世”——在“古”“今”之間拆牆 446
10.3.1.1 “人類世”的提齣 446
10.3.1.2 “人類世”的爭論 447
10.3.2 地質時期的全球變化 450
10.3.2.1 早新生代的高溫期 451
10.3.2.2 高溫期的全球變化 452
10.3.3 地外星球的全球變化 453
10.3.3.1 火星上的全球變化 453
10.3.3.2 金星的大氣圈 456
10.3.3.3 外行星衛星上的全球變化 457
參考文獻 460
思考題 468
推薦閱讀 469
第11章 地球錶層係統的定量研究 471
11.1 從定性到定量:地球科學的演變 472
11.1.1 地球科學定量化的起步 472
11.1.2 多元統計方法的應用 474
11.1.3 地球科學定量化的發展 477
11.2 地球錶層的觀測係統與數據管理 478
11.2.1 遙感觀測平颱 478
11.2.2 地麵/ 海洋觀測平颱 480
11.2.3 海底觀測平颱 481
11.2.4 地球內部的觀測 483
11.2.5 大數據和互聯網 484
11.3 古環境定量再造與替代性標誌 486
11.3.1 海水古溫度——替代性標誌的實例 486
11.3.2 替代性標誌的應用和錯用 490
11.3.3 替代性標誌的發展前景 491
11.4 地球係統的數值模擬 492
11.4.1 數值模擬的産生 493
11.4.2 數值模擬的類型 494
11.4.3 地球係統模式 499
11.4.4 數值模擬的前景和局限性 502
參考文獻 504
思考題 510
推薦閱讀 510
第12章 探索地球係統的運行機製 513
12.1 地球科學的曆程:從現象描述到機理探索 514
12.1.1 地球科學的視野 514
12.1.2 地球科學的理論探索 516
12.1.2.1 地球科學中的定律 516
12.1.2.2 19 世紀的進化論 517
12.1.2.3 20 世紀的活動論 518
12.1.3 尋求地球係統科學的理論 521
12.2 地球係統:理論探索的展望 523
12.2.1 行星循環和比較行星學 523
12.2.2 能量和熵 527
12.2.3 生物圈大電場 532
12.3 地球演變:變化曆程與運行機製 536
12.3.1 從元素起源到生命産生 536
12.3.2 生物圈和地圈的協同演化 538
12.3.3 地球係統運行機製的探索 541
12.3.3.1 跨越時間尺度的現象 541
12.3.3.2 穿越空間圈層的交換 542
參考文獻 543
思考題 547
推薦閱讀 548
縮寫名詞 549
索引 554

在綫試讀
地球係統與演變
  第1章 地球係統的組成與起源
  理解地球係統的今天、預測它的明天,都需要知道它的昨天和前天。研究地球係統的演變、揭示其中的規律,先得瞭解地球係統的組成。本章從圈層結構和地球起源的簡介入手,對地球的早期演化進行討論,作為後麵章節的引論。
  1.1 地球係統的圈層結構
  1.1.1 地球係統的圈層及其構成
  在太陽係的各個行星中,地球的圈層*多。水星、火星、金星和地球四顆內行星,固態部分的圈層結構比較相近,都有鐵質的地核、石質的地幔和地殼(圖1-1);而流態的部分卻相差懸殊,隻有地球纔有水圈。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有大氣圈,但火星的大氣極為稀薄,大氣壓力隻相當於地球上的0.007。金星的大氣圈又太稠,大氣壓力比地球上高90倍。這種差彆,既說明地球的特殊性,又反映齣行星演化的階段性。太陽係內行星形成的起點相近,而演化的結果隻有地球至今保持瞭變化的活力和結構的多樣性。比如火星在30億年前曾經有過輝煌,有過火山和水圈的活動,形成過沉積岩。但是到地球太古宙晚期的時候,火星的這些活動都已經停止,即便幾百萬年前偶爾還有火山活動,至今偶爾還有流水的蹤跡,卻已經迴天乏力,剩下一片荒涼。
  圖1-1 內行星與月球圈層結構的比較
  地球的各個圈層中,人類曆來隻接觸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常常將這三者叫做“錶層係統”,甚至提倡建立“地球錶層學”。這三者確實是傳統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通過“係統”的名稱強調其間的相互關係,客觀上是自然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但是隨著科學嚮地球內部推進,這種劃分也受到挑戰:岩石圈的下部本身就屬於地幔,將“錶層係統”的下界劃在地幔的內部,非常不利於對地球錶麵過程的理解。其實站在人類的角度看,以我們所居住的地麵為界,下麵有地核、地幔和地殼,上麵有水圈和大氣圈,這就是地球所謂的“內圈層”和“外圈層”(圖1-2)。
  人類站在地麵上談論“天高地厚”,如果隻指大氣圈而且不包括沒有明確外界的外逸層,那麼“天高”可以算700 km;“地厚”是明確的,固體地球的半徑是6370 km。兩者相加,構成7000 多韆米半徑的星球,這就是地球係統。地球係統內部的物質按重力分異,重的在下、輕的在上,構成瞭地球的圈層。各個圈層的厚度和密度如附注1 所示。地球圈層密度變化*大的有兩處:一處在地幔和地核之間,密度相差一個數量級;更大的差異在大氣圈和地殼之間,差三個數量級。下麵將要講到,地幔與地核的分異、大氣和大洋的産生,是地球圈層形成過程中*為重大的變化。
  圖1-2 地球的圈層結構 (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經編輯修改)
  地球每個圈層的內部都有分層。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其密度高達9.7~16 g/cm3,使得地球整體密度超過5.5 g/cm3,成為太陽係裏密度*大的行星。地核分內、外兩部分,推測內核呈固態、外核呈液態。外核的溫度在4000 ℃以上,內核超過5000 ℃,和太陽錶麵一樣高。地幔由鐵鎂的矽酸鹽組成,分上下兩部分,上地幔400 km 厚,下地幔2200 km 厚,兩者間有300 km 左右的過渡層。上地幔頂部和地殼閤在一起組成闆片參加闆塊運動,是地質學研究構造運動的對象,稱為岩石圈,厚度在100 km 上下;在其下麵的300 km 厚的上地幔稱作軟流圈,呈塑性狀態能夠黏滯變形,與上覆的岩石圈不同。在地幔中段的過渡帶,地震波速突然增大,這裏也是*深震源之所在。下地幔壓力增大、地震波速加快,底層受地核物質的直接影響,稱為D" 層,在地幔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比較熟悉的是地殼,玄武岩質的洋殼和花崗岩質的陸殼厚度、結構都不相同(圖1-3A)。洋殼在大洋中脊産生,上湧岩漿形成的玄武岩洋殼一邊冷卻一邊嚮兩邊擴張,*後在闆塊俯衝帶隱沒,返迴地幔(圖1-3B)。但是這些闆塊運動的基本概念隻是指的洋殼,不能用於大陸。陸殼成因更加復雜,我們將在第2章裏進一步討論。
  水圈和大氣圈內部,也都有明顯的分層結構。從溫度看,海洋有溫躍層將上部的混閤層與下部的海水主體分開;從光綫和生物分布看,海洋可分為真光帶、弱光帶、半深海與深海,以及水深6000 m 之下的深淵帶(Hadal Zone)。大氣圈和我們關係*為密切的是離地麵10~20 km 以內的對流層和嚮上直到 50 km 左右的平流層。前者是地球錶麵水文循環的場所,後者是臭氧層分布的位置。地麵以上50~85 km 的中間層,是燒毀流星的高空,再嚮上直到700~800 km 的電離層,是在太陽高能輻射和宇宙綫激勵下,發生電離、産生極光的高空,並且溫度上升,亦稱為“熱層”。更高的逃逸層隻有稀少的粒子分布,密度比地錶大氣低十幾個量級,與地外太空並無明顯的界限(圖1-4),地球的大氣也從這裏嚮太空逸散,好在這種過程相當緩慢:每秒鍾全球總共散失將近3000 g 氫和50 g 氦(Catling and Zahnle,2009)。
  地球的每一個圈層都有不止一門學科在研究,而地球係統科學的特點就在於穿越界限“上窮碧落下黃泉”,把各圈層串起來研究。當然,地球還可以分齣更多的圈層。水圈的一部分結冰呈固態存在,有時候單獨分齣來稱為冰圈。地殼頂層的土壤層,有時候也被稱作土壤圈以強調其特色和重要性。其實談論*多的圈層,應該是分布在地球錶層與內部之間的“生物圈”,但是現在知道生物不但分布在整個水圈和地麵,還可以滲透到地殼和大氣圈的內部,不能看作地球結構的獨立組成部分。
  圖1-4 大氣圈內的分層
  1.1.2 圈層中的環流和圈層界限
  地球每個圈層都有自己三維空間裏的環流,通常采用示意圖錶達。大氣圈對流層裏早已識彆齣各種方嚮的環流,如經圈方嚮的哈德雷環流、緯圈方嚮的沃剋環流,這些環流反映瞭地球錶層水汽循環的強度,決定著對流層頂的高度(圖1-5A)。水圈裏*大規模的環流,是大洋的溫鹽環流,其中研究*多的是大西洋的經嚮環流,決定著全大洋化學和生物環境的變化(圖1-5B)。地幔環流從岩石圈到核幔邊界,在地球錶麵的錶現就是闆塊運動和地幔柱形成的“大型火成岩省”,是地球錶層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的根源(圖1-5C)。
探索宇宙的奧秘:一部關於天體物理與宇宙學的深度剖析 書名:《星辰的低語:從量子泡沫到宇宙大尺度結構》 作者:[此處可自行填入一位虛構的權威天體物理學傢姓名,例如:陳 宇 教授] 齣版社:[此處可自行填入一傢權威學術齣版社名稱,例如:牛津大學齣版社(中文版)] --- 內容概要:超越地錶的視野,觸摸宇宙的邊緣 《星辰的低語:從量子泡沫到宇宙大尺度結構》並非一本關於我們腳下這顆藍色星球的教科書,而是一次跨越時空、直抵宇宙本源的宏大敘事。本書旨在為具有一定科學基礎的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現代天體物理學、宇宙學以及前沿理論物理學的全麵框架。我們脫離瞭對地球內部構造、氣候係統或生物圈演變的關注,轉而聚焦於支配整個可觀測宇宙的基本規律、物質的終極形態,以及時空本身的動態演化曆程。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分為四大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帶領讀者完成一次從微觀到宏觀,從過去到未來的星際旅程。 --- 第一部分:時空之弦與基本粒子——物質的根基 本部分將讀者的視綫收迴到普朗剋尺度,探討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量子場論與廣義相對論——在極高能量和極小尺度下的交匯與衝突。 1.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與超越: 我們將詳盡解析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的架構,深入討論誇剋、輕子、規範玻色子及其相互作用力的精確描述。重點在於對希格斯機製的深入剖析,理解質量的起源。隨後,本書將轉嚮標準模型的局限性,著重討論中微子質量的測量、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證據鏈,並介紹超對稱理論(Supersymmetry, SUSY)和弦理論(String Theory)等,作為可能統一所有基本力的候選者。 2. 量子引力之思辨: 廣義相對論在描述宏觀引力場方麵取得瞭巨大成功,但在黑洞奇點或宇宙大爆炸的初始時刻,量子效應不可避免地浮現。本章將係統介紹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與弦理論在解決量子引力問題上的不同哲學路徑和數學工具。讀者將瞭解“時空是否是離散的?”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多角度探索。 3. 黑洞的物理學: 黑洞不再僅僅是理論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宇宙中最極端的實驗室。我們將深入探討愛因斯坦場方程在極端條件下的解,如史瓦西、剋爾和萊維-奇維特黑洞解。重點分析霍金輻射的理論推導、黑洞信息悖論的最新進展,以及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觀測成果對視界幾何的驗證。 --- 第二部分:恒星的誕生與死亡——宇宙中的煉金術 本部分將視綫拉升至星係內部,聚焦於恒星——宇宙中最主要的能量與化學元素製造者——的生命周期。 1. 恒星結構與核聚變: 詳細解析恒星如何通過流體力學平衡和輻射傳輸機製維持其穩定結構。核物理部分將精確描述主序星內部的質子-質子鏈反應和碳氮氧(CNO)循環,解釋能量是如何從質量虧損中被釋放齣來的。 2. 恒星的終結與超新星: 探討不同質量恒星演化的最終歸宿。對於低質量恒星,我們將分析紅巨星階段的氦閃和行星狀星雲的形成;對於大質量恒星,重點將放在鐵核的形成、引力坍縮的觸發機製,以及Ia型和Ib/c/II型超新星爆發的物理機製。特彆關注超新星作為重元素(如金、鈾等)主要來源的角色。 3. 中子星與脈衝星的極端物理: 深入研究超新星遺跡中形成的中子星。讀者將接觸到對物質處於核密度下狀態方程(Equation of State, EoS)的復雜建模,以及脈衝星現象的精確計時與磁場研究,這些觀測為檢驗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學提供瞭無可替代的數據。 --- 第三部分:星係的形成與演化——宇宙結構的編織者 本部分將視野擴展到星係尺度,研究物質如何在引力的主導下聚集、碰撞與演化,形成我們今天觀測到的宇宙結構。 1. 銀河係的動態模型: 以我們所在的銀河係為例,應用動力學原理來模擬恒星的運動,辨識齣盤麵、核球和暈的結構。重點討論暗物質暈在穩定星係鏇轉麯綫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運動學方法對暗物質的分布進行推斷。 2. 星係形態與星係形成理論: 梳理哈勃序列(Hubble Sequence)背後的物理學基礎,區分鏇渦星係、橢圓星係和不規則星係的形成路徑。深入介紹冷暗物質(Cold Dark Matter, $Lambda$CDM)主導下的星係形成模擬,包括“自下而上”的並閤過程和反饋機製(如恒星形成與活動星係核反饋)對星係形貌的調控作用。 3. 活動星係核(AGN)與超大質量黑洞: 探討位於星係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SMBH)如何通過吸積盤的輻射驅動齣耀眼的活動星係核(如類星體、射電星係)。分析SMBH與宿主星係演化之間的“共演化”假設,以及這種反饋如何影響星係的氣體冷卻和恒星形成速率。 --- 第四部分:宇宙學——時空本身的宏大曆史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伸至整個可觀測宇宙,探討宇宙的起源、命運以及其基本參數的確定。 1. 宇宙學的基本原理與弗裏德曼方程: 係統闡述宇宙學原理(各嚮同性與均勻性),並導齣弗裏德曼方程,該方程描述瞭宇宙尺度的膨脹動力學。本書將詳細討論宇宙的三種幾何形態(平坦、開放、封閉)及其與密度參數$Omega$的關係。 2. 暴脹理論與早期宇宙: 深入分析暴脹模型(Inflationary Theory)如何優雅地解決瞭視界問題、平坦性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從暴脹的標量場動力學齣發,推導齣早期宇宙的量子漲落如何播下瞭後來形成星係和星係團的“種子”。 3.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解析: CMB是宇宙嬰兒時期的快照。本書將詳細解析CMB的偶極各嚮異性、溫度漲落的功率譜(Angular Power Spectrum),並闡釋其中的聲子峰(Acoustic Peaks)如何精確地約束瞭宇宙的物質密度、暗能量密度以及哈勃常數$H_0$。讀者將理解最新的普朗剋衛星數據如何鞏固瞭$Lambda$CDM模型。 4. 暗能量的性質與宇宙的終局: 聚焦於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暗能量。討論檢驗暗能量模型的關鍵觀測項目,如大尺度結構(LSS)的測量和Ia型超新星的觀測。探討宇宙可能的終極命運:熱寂(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或大擠壓(Big Crunch),並根據現有數據評估各種情景的可能性。 --- 結語:未解之謎與未來前沿 《星辰的低語》以對當前天體物理學界尚未解決的核心問題的探討收尾,包括暗物質的粒子身份、宇宙常數(暗能量)的精細調節問題,以及對宇宙之外(多重宇宙理論)的理論推測。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自然界終極規律的無限好奇心,將天體物理學的疆界清晰地展示給下一代探索者。 本書適閤對象: 物理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對行星形成和地質時間尺度有興趣者)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所有對宇宙的起源、結構和演化懷有強烈求知欲的科學愛好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深邃的藍色調配上抽象的星雲圖騰,讓人在書店裏一眼就被吸引。我本以為這是一本著重於地質構造和闆塊漂移的經典教材,畢竟“地球係統”這個詞匯就帶著一種宏大而紮實的學術氣息。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地球形成初期極端環境的細膩描摹,那種對早期大氣成分和海洋起源的推測,簡直像在看一部科幻史詩。作者似乎並沒有打算走傳統的年代地層學路綫,而是用一種非常現代的視角,將物理化學過程與生物圈的萌芽緊密聯係起來。特彆是關於“蓋亞假說”的某種新穎闡釋,它不像過去那樣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深入到具體的生物化學反饋機製中去論證。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套嚴謹的、充滿公式和圖錶的教科書,結果它更像是一場關於時間尺度的哲學思辨,帶著一種詩意的理性。閱讀過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想象著那個尚未形成穩定氣候的原始地球,那種對生命頑強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似乎在探討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地球作為一個“生命體”的邊界和自我調節機製。它沒有將“生命”僅僅視為地錶齣現的産物,而是將其視為驅動地球化學循環的核心動力之一。在描述古生物的興衰時,作者往往將焦點放在生物活動如何改變瞭地球的物質組成,比如氧氣的積纍如何引發瞭新的礦物生成,或者微生物群落如何影響瞭沉積物的性質。這種“生命塑造地球”的視角,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震撼。它不再僅僅是探討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生存,而是探討地球如何被生命“調校”成適閤生存的狀態。這種將生命現象提升到行星尺度動力學層麵的論述,為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藍色星球的獨特性,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框架。讀完後,看待日常的天氣變化,都會帶有一種更深層次的、對復雜係統運作的理解。

評分

從錶達風格上來說,這本書展現齣一種罕見的、介於科普讀物和前沿研究綜述之間的獨特語態。它的用詞極為考究,既有麵嚮大眾讀者的生動比喻,比如將地幔對流比作慢燉的糖漿,使得復雜概念易於理解;同時,在涉及同位素地球化學或深海熱液噴口生態時,它又毫不含糊地引入瞭專業術語,且不厭其煩地進行精準解釋。這種平衡處理,使得即便是對地球科學略有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體會到研究的深度。我特彆注意到,作者似乎對“圈層間相互作用”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任何一個單獨的現象——無論是大氣環流還是岩石風化——都會立刻被置入一個更大的係統背景中去考察其耦閤關係。這種全景式的考察視角,讓我對以往理解的“闆塊構造”或“水循環”都有瞭全新的、更具關聯性的認識。它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張相互纏繞的生命之網。

評分

這本書在引用和論證的嚴謹性上,錶現齣瞭極高的學術素養。雖然我無法核對每一個引用的齣處,但從文字的邏輯推演和論據的層層遞進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在與當代科學界的最新發現進行對話。它並非簡單地復述既有理論,而是常常提齣建設性的質疑,並指齣當前模型在解釋某些古氣候異常時的局限性。比如,在討論雪球地球事件時,書中並未直接采信某一種主流解釋,而是係統地對比瞭不同機製的優劣,並暗示瞭未來研究可能突破的方嚮。這種“在已知中探索未知”的姿態,非常鼓舞人心。它傳遞齣的信息是:我們對地球的理解仍在進行時,而非完成時。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參與感,讓人在閤上書本時,依然在腦海中進行著持續的思辨,而不是滿足於被動接受信息。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妙,它在宏觀敘事和微觀細節之間切換自如,讓人沉浸其中卻又不會感到疲憊。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時間尺度”的方式。當談及數億年前的冰期或火山爆發事件時,文字的筆觸是緩慢而厚重的,仿佛能感受到岩石的緩慢蠕動和氣候的悠長呼吸。然而,一轉到描述生命演化中的某個關鍵突變點,比如真核細胞的齣現,文字的節奏立刻變得緊湊而富有張力,充滿瞭動態感。這種節奏的對比,成功地模擬瞭地球係統本身那種時而靜止如磐石、時而劇烈如風暴的特質。它避開瞭枯燥的“事件羅列”,而是將每一次重大的環境變遷塑造成瞭一個個具有內在邏輯的戲劇高潮。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大氧化事件”的論述,作者沒有簡單地歸因於藍藻的光閤作用,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多重反饋迴路的結果,這讓整個過程顯得更加可信且充滿張力。讀完這部分,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跨越冥古宙到新近紀的史詩級馬拉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