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鄉村規劃

新時代鄉村規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朝林等 著
圖書標籤:
  • 鄉村規劃
  • 新時代
  • 城鄉發展
  • 鄉村振興
  • 區域規劃
  • 國土空間規劃
  • 生態鄉村
  • 美麗鄉村
  • 政策研究
  • 規劃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科學齣版社旗艦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67680
商品編碼:29528670240
包裝:圓脊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3-01
頁數:358
字數:534000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新時代鄉村規劃》從鄉村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本質齣發,反思近期鄉村發展和規劃建設中的問題,從國傢城鎮化趨勢,糧食、生態和環境安全齣發,就鄉村發展與保護的整體性、關聯性、層次性進行瞭深入研究。本書包括15章,重點論述瞭新時代我國鄉村規劃編製的新框架——新目標、新理論、新焦點、新理論框架和新方法,同時就新時代鄉村規劃編製中的諸多技術問題進行瞭科學探索和實證研究,並從規範我國鄉村規劃的角度提齣瞭縣域村鎮體係規劃、鎮域規劃、鄉域規劃和村域規劃的編製技術導則(草案)。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中國城市化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1
1.1.1 世界城市化進程及其理論模型 2
1.1.2 高速城市化時期及其階段性 3
1.1.3 高速城市化時期的鄉村衰退問題 4
1.1.4 中國城市化發展階段及麵臨挑戰 5
1.2 鄉村規劃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核心問題 6
1.2.1 高速城市化的負外部性 6
1.2.2 高速城市化負外部性帶來的問題 7
1.2.3 現有調節機製的有效性缺失分析 10
1.2.4 鄉村規劃研究的需求分析 12
1.3 鄉村規劃體係不適應鄉村發展新形勢 14
1.3.1 鄉村發展的特徵及其影響 14
1.3.2 鄉村發展建設中的現實問題 20
1.3.3 改進鄉村規劃研究的總體思路 22
1.4 研究意義、範圍和目標 23
1.4.1 鄉村規劃及其研究意義 23
1.4.2 研究範圍 23
1.4.3 研究目標 25
第2章 鄉村規劃研究概況 26
2.1 國外鄉村規劃研究綜述 26
2.2 國外鄉村規劃實踐綜述 27
2.3 國內鄉村規劃研究綜述 29
2.4 結論和討論 35
第*篇 鄉村規劃新框架
第3章 鄉村規劃新目標 39
3.1 鄉村規劃新目標體係的內涵分析 39
3.1.1 基於現實問題的分析 39
3.1.2 基於發展趨勢的分析 41
3.1.3 新目標體係的內涵 44
3.2 鄉村規劃新目標界定的基本方法 45
3.2.1 目標體係之間的關係模式 45
3.2.2 目標界定的因素和方法 46
3.3 基於既定目標的規劃策略製定 47
3.3.1 生態目標導嚮的規劃策略 47
3.3.2 經濟目標導嚮的規劃策略 48
3.3.3 社會目標導嚮的規劃策略 49
第4章 鄉村規劃新理論 51
4.1 鄉村規劃基本理論及其不適應性 51
4.1.1 基本理論 51
4.1.2 基本理論不適應性 52
4.2 鄉村規劃理論建構 53
4.2.1 鄉村發展理論 53
4.2.2 鄉村規劃空間理論 54
4.2.3 鄉村規劃製度理論 56
4.2.4 鄉村規劃方法論 59
4.3 鄉村規劃新內涵 60
4.3.1 鄉村規劃目的 60
4.3.2 鄉村規劃特徵 60
4.4 鄉村治理新邏輯 62
4.4.1 鄉村治理模式 62
4.4.2 鄉村治理路徑 64
第5章 鄉村規劃新焦點 66
5.1 鄉村係統功能與結構特徵 66
5.1.1 鄉村係統功能 66
5.1.2 鄉村係統構成 67
5.1.3 鄉村係統結構 68
5.2 鄉村係統屬性與規劃影響 70
5.2.1 城鄉係統差異 70
5.2.2 區域尺度差彆 71
5.2.3 鄉村係統關聯 72
5.3 鄉村規劃橫嚮與縱嚮環境 75
5.3.1 橫嚮環境 75
5.3.2 縱嚮環境 77
第6章 鄉村規劃新理論框架 78
6.1 鄉村規劃新組織架構 78
6.1.1 城鄉空間關係 78
6.1.2 鄉村規劃體係 79
6.1.3 鄉村規劃層級 79
6.2 鄉村規劃新類型 86
6.2.1 平颱式規劃 86
6.2.2 抽屜式規劃 87
6.2.3 協同式規劃 88
6.3 鄉村規劃新技術框架 90
6.3.1 規劃技術框架基礎 90
6.3.2 鄉村規劃技術框架核心 92
6.3.3 鄉村規劃框架 92
第7章 鄉村規劃新方法 94
7.1 鄉村規劃技術接口 94
7.1.1 規劃層級接口設計 94
7.1.2 規劃內容接口設計 96
7.2 鄉村規劃內容銜接 96
7.2.1 銜接邏輯 96
7.2.2 銜接內容 98
第二篇 鄉村規劃編製技術
第8章 縣域鎮村體係規劃編製技術 103
8.1 縣域空間分析技術 103
8.1.1 縣域發展條件分析 103
8.1.2 人口與城鎮化水平預測技術 103
8.1.3 縣域空間分類和劃分技術 108
8.2 縣域空間開發與管理技術 124
8.2.1 “多規”融閤技術 124
8.2.2 建設空間管製區劃定技術 127
8.2.3 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技術 131
8.2.4 城鄉用地分類管理技術 133
8.2.5 縣域産業空間布局技術 134
8.2.6 縣域空間綜閤布局技術 135
8.3 縣域鎮村體係規劃技術 139
8.3.1 村鎮等級結構確定 139
8.3.2 村鎮類型劃分 140
8.3.3 重點鎮選擇 141
8.3.4 中心村選擇 142
8.3.5 鎮村體係空間格局調整 142
8.4 縣域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技術 144
8.4.1 交通體係統籌規劃 144
8.4.2 水務設施統籌規劃 146
8.4.3 信息設施統籌規劃 149
8.4.4 能源設施統籌規劃 149
8.4.5 基礎設施配置標準 150
8.5 縣域服務設施優化配置技術 151
8.5.1 生活圈劃定 151
8.5.2 服務設施優化配置 151
8.5.3 服務設施配置標準 152
第9章 鎮域規劃編製技術 153
9.1 引導人口嚮城鎮空間集中 153
9.1.1 鎮區建設空間劃定技術 153
9.1.2 基於生活圈的鎮村體係構建方法 153
9.1.3 高標準鎮區規劃建設標準 157
9.1.4 行政村撤並和調整 157
9.1.5 自然村-行政村的社區轉型 158
9.2 引導産業嚮園區集中 163
9.2.1 城區和園區産業定位 163
9.2.2 鎮域産業體係設計 163
9.2.3 産業空間布局 166
9.2.4 鎮級産業園區建設標準 171
9.2.5 産城融閤規劃編製技術 171
9.3 集約利用農村土地 173
9.3.1 保護基本農田區方法 173
9.3.2 “土規”和“城規”閤一技術 174
9.3.3 多規融閤的用地分類標準 174
9.3.4 村莊用地整理規劃編製技術 174
9.3.5 農業土地利用規劃技術 177
9.3.6 塑造和展現現代化美麗小城鎮景觀 186
9.4 高標準基礎設施統籌規劃 188
9.4.1 與周邊區域交通統籌規劃方法 188
9.4.2 交通綫嚮農村延伸規劃方法 190
9.4.3 鎮域公共交通統籌規劃技術 190
9.4.4 鎮域市政工程統籌規劃技術 190
9.4.5 鎮域防災設施統籌規劃技術 198
9.4.6 智慧農村信息鄉村規劃技術 200
9.5 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 200
9.5.1 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技術 200
9.5.2 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選址技術 202
9.5.3 公共衛生設施布局規劃技術 204
第10章 鄉域規劃編製技術 206
10.1 鄉域總體空間總體布局技術 206
10.1.1 鄉域空間劃定技術 206
10.1.2 鄉域村莊布局基礎技術 212
10.1.3 鄉域村莊體係規劃技術 216
10.2 鄉域服務設施均衡布局技術 221
10.2.1 農業生産性服務設施配置技術 221
10.2.2 農民生活性服務設施配置技術 222
10.3 鄉域保障設施統籌布局技術 225
10.3.1 基礎保障設施規劃技術 225
10.3.2 汙染防治設施布局技術 231
10.4 鄉域發展空間綜閤布局技術 234
10.4.1 鄉域産業發展及空間布局技術 234
10.4.2 鄉域農業發展和空間布局技術 239
10.4.3 鄉域土地利用規劃編製技術 242
第11章 村域規劃編製技術 249
11.1 農村社會調查 249
11.1.1 農村居民傢庭調查 249
11.1.2 村委會、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村企業調查 252
11.1.3 村域人居環境調查 255
11.2 統籌規劃技術 256
11.2.1 村域生産轉型發展規劃技術 256
11.2.2 村域生活空間統籌規劃技術 258
11.2.3 村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技術 260
11.3 設施優化配置技術 261
11.3.1 村域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規劃 261
11.3.2 村域道路交通規劃 263
11.3.3 村域公用基礎設施布局規劃 264
11.4 信息係統支持技術 266
11.4.1 規劃信息係統設計 266
11.4.2 利用主要開發技術 268
11.4.3 後颱數據庫儲存結構 268
11.4.4 規劃信息係統功能 269
11.5 規劃信息係統應用技術 271
11.5.1 村域生態環境保護 271
11.5.2 自然村落優化布局 272
11.5.3 村域文化傳承規劃 272
11.5.4 村域土地利用規劃 273
11.5.5 村域産業發展規劃 273
11.5.6 村域設施規劃 275
11.5.7 村域綜閤防災規劃 277
第三篇 鄉村規劃編製技術導則
第12章 縣域鎮村體係規劃編製技術導則 281
12.1 總則 281
12.2 術語 281
12.3 規劃目標 282
12.4 空間分類與劃分 284
12.4.1 空間類型 284
12.4.2 三條控製綫劃定 284
12.4.3 三類空間劃定 285
12.5 空間開發利用 285
12.5.1 空間開發與管理 285
12.5.2 禁建區和限建區劃定 286
12.5.3 城鄉用地分類 288
12.5.4 産業空間布局 290
12.6 鎮村體係規劃 290
12.6.1 縣域生活圈組織 290
12.6.2 鎮村居民點體係 290
12.6.3 重點鎮的確定 291
12.6.4 中心村的確定 292
12.6.5 特色鎮(村)和永*農村確定 293
12.6.6 鎮村建設指引 293
12.7 支撐體係建設 294
12.7.1 綜閤交通體係規劃 294
12.7.2 水務設施規劃 294
12.7.3 信息設施規劃 296
12.7.4 能源設施規劃 296
12.7.5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297
12.8 生態環境保育 297
12.8.1 建構生態安全格局 297
12.8.2 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298
12.8.3 環境汙染治理 299
12.8.4 生態修復工程 299
12.9 成果要求 299
12.10 規劃管理與實施 299
第13章 鎮域規劃編製技術導則 302
13.1 總則 302
13.2 術語 302
13.3 鎮域規劃目標 303
13.4 空間分區與管製 303
13.4.1 “三區三綫”及其城鎮空間劃定 303
13.4.2 空間管製與城鎮開發邊界內彈性管理 304
13.4.3 多規融閤的用地分類與布局 305
13.5 鎮村居民點建設用地規劃 306
13.5.1 鎮村體係規劃與鎮區建設 306
13.5.2 生活圈構建與村莊布局調整 308
13.5.3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308
13.6 産業發展與産業園區建設 309
13.6.1 産業發展定位與分類指引 309
13.6.2 産業空間布局與産業園區規劃 310
13.7 綜閤交通、公用基礎設施與特色保護規劃 311
13.7.1 綜閤交通 311
13.7.2 供水排水與防洪排澇 311
13.7.3 能源與電力 312
13.7.4 電信與信息化 312
13.7.5 垃圾汙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312
13.7.6 防災減災 312
13.7.7 曆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特色保護 312
13.8 規劃成果要求 313
13.9 規劃管理與實施 313
第14章 鄉域規劃編製技術導則 315
14.1 總則 315
14.2 術語 315
14.3 規劃原則與目標 315
14.4 用地分類與調查 316
14.5 空間管製 317
14.5.1 農業空間 317
14.5.2 生態空間 318
14.5.3 永*基本農田保護紅綫 318
14.5.4 生態保護紅綫 319
14.5.5 用途管製 319
14.6 鄉村發展 321
14.6.1 農地整理 321
14.6.2 農業發展 322
14.6.3 産業融閤 323
14.7 鄉村建設 324
14.7.1 村莊布局 324
14.7.2 景觀整治 325
14.7.3 服務設施 326
14.7.4 保障設施 329
14.7.5 汙染防治 331
14.8 規劃管理與實施 333
14.8.1 規劃編製 333
14.8.2 規劃審批 335
14.8.3 規劃實施 335
14.8.4 規劃修改 336
第15章 村域規劃編製技術導則 337
15.1 總則 337
15.2 術語 337
15.3 一般規定 337
15.4 村莊係統規劃 338
15.4.1 村莊類型 338
15.4.2 村莊規劃 338
15.4.3 自然村撤並 339
15.5 土地利用 340
15.6 基礎設施 341
15.6.1 村域道路 341
15.6.2 村域農田水利基礎設施 342
15.6.3 村域供電設施 343
15.7 社會服務設施 343
15.8 生態和環境保護 345
15.9 村莊經濟 346
15.10 新農村生産主體 347
15.11 規劃實施 348
15.12 規劃成果要求 348
參考文獻 349
後記 357
附圖

在綫試讀
第1章 緒論
  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已經成為黨和國傢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戰略措施。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乾意見》提齣: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齣:“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通過瞭《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闡釋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傢進城落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習*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進一步提齣通過産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完成到2020年5000萬人左右新型城鎮化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齣,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並提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閤發展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除瞭655個城市外,現有19234個建製鎮、56.88萬個行政村、276萬個自然村,14萬km2村鎮建成區麵積(占全國總建成區麵積68%),無疑也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縣、鎮(鄉)及村域規劃編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2014BAL04B01)課題是國傢科技支撐項目“鄉村規劃和環境基礎設施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2014BAL04B00)第*子課題,以《國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指導,以加快推進鄉村地區現代化發展為目標,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針對縣域及鎮(鄉)域不同尺度鄉村區域空間單元的特點,研究不同空間尺度的鄉村規劃編製方法,完善鄉村規劃編製技術體係,建立縣、鎮(鄉)及村域規劃編製規範及技術標準,並進行技術應用示範。
  1.1 中國城市化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中國正處於由農業國傢嚮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國傢的轉型時期,城市化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研究錶明,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化水平達到25%上下後就進入瞭中期加速階段,1996~2003年更是以連續8年每年提高1.43~1.44個百分點的超高速增長(周一星,2006),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城市化水平達到47.5%。中國城市化無論規模之大還是速度之快,都是人類曆史上****的(顧朝林,2011)。城市化對我國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1999年7月23日世界銀行在北京召開“城市化發展高級研討會”,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傢、世紀著名經濟學傢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E.Stieglitz)在會上把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並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
  1.1.1 世界城市化進程及其理論模型
  世界城市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認為起源於18世紀中葉開始的英國工業革命。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5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約為54.9%,整個世界仍處於城市化進程之中。從各國城市化發展來看,主要歐美發達國傢已經完成瞭城市化集聚發展的過程,進入城市化水平相對穩定的成熟發展期,亞洲的日本也在20世紀70年代進入瞭這一階段。
  通過對發達國傢城市化曆程的迴顧,可以發現一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具有相類似的規律,即當城市化水平達到20%左右時,開始進入城市化加快發展的高速城市化階段,這種快速發展的勢頭要持續到城市人口比例達到70%以上後纔會減緩(圖1.1)。霍利斯·錢納裏等(1988)提齣:“從世界迄今的經驗看,城市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5%時趨於穩定。”在高速城市化之前和之後的階段,各國城市化水平的變化則相對平緩很多。
  圖1.1 英國、美國和日本的城市化發展曆程
  對於各國城市化發展進程錶現齣的這種規律性,美國的城市地理學者諾瑟姆(Nartham,1975)將其描述為“S”形麯綫並據此對城市化階段進行瞭初步劃分(圖1.2),這一模型被廣泛接受和引用。
  陳彥光和周一星(2005)從城市-鄉村人口的異速生長關係齣發,對城市化發展S形麯綫的Logistic模型進行瞭深入研究,提齣將城市化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初期階段、加速階段、減速階段和後期階段(圖1.3)。
  圖1.2 諾瑟姆城市化發展階段性S形麯綫示意圖
  圖片來源:謝文蕙等,1996
  圖1.3 城市化發展的Logistic過程及其階段劃分示意圖
  圖片來源:陳彥光和周一星,2005
  1.1.2 高速城市化時期及其階段性
  從西方主要發達國傢的城市化曆程看,各國城市化過程中都存在一個城市化率快速增長的時期,也就是高速城市化時期。英國的高速城市化階段為1801~1890年,曆時約9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長0.51個百分點;美國1870~1960年為其高速城市化階段,曆時也約9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長0.50個百分點;日本的高速城市化階段為1930~1975年,曆時約45年,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長1.15個百分點。另據研究,德國的高速城市化階段為1835~1912年,曆時77年,年均增長0.55個百分點,法國1919~1956年為高速城市化階段,曆時37年,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10)。排除美國由於郊區化對其城市化速度的影響,總體上可以認為城市化後發國傢完成高速城市化階段的速度較先發國傢來得快。
  高速城市化時期是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承前啓後的特殊時期:這一時期之前為城市化前期,各國的城市化水平保持在低位並且增長緩慢,之後則為城市化成熟發展期,各國城市化水平保持在高位並略有起伏,城市化發展不再錶現為量的增加,轉而進入改變城市化質量的階段。相對於所銜接的前後兩個時期,高速城市化時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這種階段性包括以下四方麵的含義。
  (1)高速城市化時期是城市化過程中一個確定的階段,其開始和結束具有比較明確的標誌,一般來說城市人口比例達到20%左右就進入這一階段,在達到70%~80%時脫離這一階段。
  (2)高速城市化時期的曆時較短。從世界各國城市化發展曆程來看,其高速城市化階段基本在一個世紀內完成,速度快的甚至可以在50年之內完成,而其銜接的城市化前期和城市化成熟發展期在時間上具有開放性。
  (3)高速城市化時期的過程具有不可逆性。高速城市化時期在整個城市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它決定瞭一國城市化發展的質量,在高速城市化過程中産生的問題往往對後續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如果將城市化過程看作一個生命周期(高珮義,2004),那麼城市化前期、高速城市化時期和城市化成熟發展期分彆對應於兒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而青春期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對生命發展的高度和質量起著決定作用。
  (4)高速城市化時期又可細分為兩個階段。以城市化速度為標準,高速城市化時期可細分為加速階段和減速階段,兩個階段的分界點大約為城市化水平50%左右。
  1.1.3 高速城市化時期的鄉村衰退問題
  高速城市化意味著城鄉關係的劇烈變遷,要素快速地、總體上單嚮地從農村流嚮城市,使城市和鄉村兩個係統同時麵臨結構性變化。一方麵,高速城市化階段是一國城鎮體係發育成型的時期,快速流動的要素在流入城市選擇方麵錶現齣規模偏好,對城鎮體係結構産生影響;另一方麵,要素的快速流失使鄉村地區陷入衰退,這種衰退更多地錶現為活力的衰退並往往形成活力衰退的惡性循環。兩方麵共同作用的結果使鄉村衰退成為高速城市化階段的規律性特徵。
  鄉村衰退之所以成為高速城市化階段的規律性特徵,是因為這種衰退更多地錶現為鄉村地區活力的衰退並形成瞭衰退的惡性循環。除瞭上文所述的快速、單嚮的特點之外,高速城市化時期的要素流動還具有要素結構上的選擇性,正是這種選擇性導緻瞭鄉村地區的活力衰退。以城市化過程中要素流動*具代錶性的人口要素為例,在快速、單嚮流動的背景下,首先從鄉村流嚮城市的總是流動能力*強、*具有活力的人口,剩下的則是流動能力弱的、相對活力不足的人口,而這種活力人口持續流失的情況會使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産生鏈式的活力衰退,引起收入、生活、教育等方麵問題的互鎖,從而産生“貧睏文化”,使鄉村陷入活力衰退的惡性循環。
  從世界各國的城市化實踐來看,在高速城市化時期齣現鄉村衰退也成為普遍現象,鄉村貧睏引人注目,城鄉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的情況持續瞭相當長的時間,有的甚至引發瞭社會衝突。歸結起來,高速城市化時期由於以人口為主的要素流失導緻的鄉村活力衰退主要錶現為或産生齣以下幾方麵問題的相互影響:①由於工農業部門勞動生産效率的不均衡增長和不同程度存在的幫助工業資本剝削農業的工農業産品“剪刀差”,工業化時期的鄉村存在著普遍的貧睏;②由於人口遷齣特彆是青年男女的大規模遷齣導緻文化娛樂發展缺乏一定的人口規模和密度作為市場支撐,鄉村地區的文化生活單調、貧乏,農村處於封閉、荒涼的狀態,而貧睏更加劇瞭這一現象;③同樣由於人口減少和密度降低,鄉村地區的教育發展睏難重重,人口素質特彆是其相對於城市的競爭力難以提高,陷入“貧睏—教育缺乏—低收入職業—貧睏”的惡性循環,形成貧睏的世代相襲。
  1.1.4 中國城市化發展階段及麵臨挑戰
  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化逐步走上正軌。從中國城市化水平的曆年變化麯綫圖中(圖1.4),可以發現兩個明顯的拐點:一是1980年前後,這一時間點之前中國城市化水平一直在20%以下徘徊,之後的城市化速度則有一次明顯的提升;二是1995年前後,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接近30%,城市化速度又發生瞭一次明顯的提高。這兩個拐點前者對應改革開放的開始,中國城市化發展開始步入正常軌道,後者則標誌著中國進入高速城市化階段(仇保興,2006)。
  圖1.4 中國1960~2011年城市化水平變化麯綫
  數據來源:國傢統計局曆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世界銀行網站數據“世界發展指標”
  具體到高速城市化時期內的階段劃分,目前中國正處於高速城市化時期階段轉換的關鍵轉摺點上。2011年年底,中國城市化水平達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而根據陳振光等(2005)的研究,高速城市化時期可分為前期加速階段和後期減速階段兩個階段,其分界標誌正是城市化水平達到50%。陳明星等(2011)對城市化發展麯綫求導,得到瞭城市化速度的倒“U”形麯綫(圖1.5),論證瞭在城市化水平*大值的1/2處即X=xm/2處時,城市化速度達到*大值,其後便進入減速階段。因此,中國當前正處於從加速階段進入減速階段的關鍵轉摺點上。
  圖1.5 城市化水平麯綫和城市化速度麯綫示意圖
  圖片來源:陳明星等,2011
  在這一關鍵轉摺時期,中國同樣麵臨鄉村衰退問題。如前所述,鄉村地區的衰退是各國高速城市化時期的普遍現象,其負麵影響直至今日尚未完全消除,這突齣錶現在已經完成城市化的發展中國傢,如拉美地區國傢和俄羅斯等。發達國傢雖然在完成城市化過程後通過對鄉村進行扶持和補貼不同程度地促進瞭鄉村發展、縮小瞭城鄉差距,但迴顧其高速城市化過程則也沒有發現應對鄉村衰退的有效措施,而分析其後期扶持鄉村發展的措施可以發現,由於國情不同,這些措施在中國的可行性存在問題,這使得中國應對鄉村衰退無現成經驗可循。因此,應對鄉村衰退、實現城鄉融閤發展成為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發展中亟需破解的難題。
  1.2 鄉村規劃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核心問題
  中國城市化的核心問題是解決農民和農村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麵需要通過城鎮化減少農民數量,另一方麵需要通過促進農村地區的村鎮社會經濟發展,將城市生活方式注入農村社會。應對高速城市化帶來的鄉村衰退問題,加強鄉村規劃研究、編製和實施是首要途徑,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彆指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強化規劃引*。這首先需要對高速城市化帶來的鄉村規劃研究需求進行分析。
  1.2.1 高速城市化的負外部性
  外部性是一個經濟學概念,薩繆爾森將其描述為“那些生産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徵
綠茵與詩意:城郊生態景觀的重塑與實踐 作者: 張 偉,李 芳 齣版社: 城市景觀設計研究中心 ISBN: 978-7-58888-012-3 定價: 128.00 元 --- 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的區域發展戰略或具體的農村聚落建設,而是將視角精準地投嚮瞭城市邊緣地帶——城郊區域的生態景觀重塑與設計實踐。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城郊地帶往往成為傳統農業景觀被快速侵蝕、城市蔓延與自然環境劇烈衝突的“灰色地帶”。本書旨在提供一套係統化、操作性強的理論框架與設計方法論,指導專業人士和愛好者如何以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的理念,將這些潛力無限的城郊空間轉化為富有韌性、美學價值和休憩功能的綠色網絡。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內容涵蓋瞭從理論基礎到具體案例分析的全過程,強調在現有土地利用結構下,通過精細化的景觀設計手段,實現生態功能的最大化和社區宜居性的提升。 --- 第一部分:城郊景觀的生態學診斷與價值重估 (約300字)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城郊地帶獨特的地理、生物及人文生態特徵。我們摒棄瞭將城郊視為城市“後花園”或“待開發區”的傳統觀念,強調其作為生態廊道、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及地方文化記憶載體的核心價值。 首先,詳細分析瞭城市擴張對城郊濕地、林地及農田邊緣帶造成的生態破碎化效應,引入瞭“生態敏感性地圖”的繪製方法,用以識彆最需要乾預的區域。其次,著重論述瞭“景觀韌性”的概念,即城郊景觀抵抗和適應環境變化的內在能力,並提齣瞭評估現有景觀係統健康狀況的量化指標體係,如物種豐富度指數、水文連通性評分等。這一部分的基調是診斷與認知,為後續的設計乾預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 第二部分:生態基礎設施:構建城郊綠色骨架 (約350字)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技術篇章,專注於城郊生態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布局。我們關注的不是單一的公園或綠地,而是連接這些點的係統性網絡。 水文管理與海綿係統: 探討瞭如何利用低影響開發(LID)技術,在城郊農田與綠地交界處構建雨水花園、滲濾溝和人工濕地,以有效管理地錶徑流,減輕城市排水係統的壓力,並恢復地下水補給。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土壤類型下的水滲透率計算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本地植被優化水質淨化過程。 生物廊道與棲息地營造: 針對日益加劇的野生動物遷徙受阻問題,提齣瞭“多層級生物廊道”的設計理念,包括垂直綠化、帶狀林地和生態涵養區。特彆強調瞭利用鄉土植物群落,在城郊殘存的破碎化地塊中,構建能夠支持特定傳粉昆蟲和小型哺乳動物的微型棲息地。 土壤健康與次生林管理: 針對施工擾動和不當農耕導緻的土壤退化問題,提齣瞭生態修復路徑,包括生物客土、覆蓋種植和減少土壤擾動策略。 --- 第三部分:地方性與文化嵌入:設計中的人文語境 (約300字) 景觀設計必須迴應其所處的地域文化。本部分著重探討如何在城郊的生態修復過程中,巧妙地融入地方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 記憶景觀的重塑: 關注那些被忽視的、與農業活動或早期工業曆史相關的遺跡(如老舊的灌溉渠、廢棄的工坊遺址)。我們倡導通過“輕介入”的設計手法,保留其曆史肌理,並賦予其新的公共功能,例如將廢棄的堆料場轉化為觀景颱或小型社區劇場。 景觀的社會功能: 探討城郊的“遊憩鏈”構建。設計應鼓勵社區參與農耕體驗(社區花園),同時設置步道係統,將自然觀賞、曆史教育與日常通勤有機結閤。書中提供瞭詳細的步道設計參數,包括坡度控製、視綫引導和休憩節點的舒適度標準,確保這些空間能真正服務於周邊日益增長的城市居民。 --- 第四部分:材料選擇與低乾預施工技術 (約300字) 生態景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施工階段對環境的尊重程度。本部分聚焦於可持續的材料使用和對現有環境的最小化乾擾。 就地取材與循環利用: 詳細記錄瞭如何識彆和利用城郊環境中現有的石料、木材和棄置的建築材料(如迴收的混凝土骨料),進行景觀硬質鋪裝和擋土牆的建造,顯著降低瞭運輸成本和碳排放。 低擾動施工的流程控製: 提齣瞭針對生態敏感區域的“分階段施工”和“保護區隔離”技術。例如,在植樹季或動物繁殖期對特定地塊進行施工限製,並推廣使用輕型機械和手工操作,以保護錶層土壤結構和根係層。書中附錄瞭適用於不同氣候帶的本土固土植物快速恢復清單。 --- 第五部分:監測、評估與動態管理 (約250字) 城郊生態景觀是一個動態演進的係統,需要持續的關注和調整。本書最後一部分強調瞭長期監測的重要性。 性能指標的量化追蹤: 提齣瞭基於GIS和遙感技術的定期監測方案,用於評估生物多樣性指數的恢復情況、水文滯留能力的穩定性和植被覆蓋度的變化。 適應性管理策略: 強調設計不是終點,而是開始。根據前三年的監測數據,本部分指導管理者如何靈活調整灌溉策略、進行選擇性疏伐或引入新的鄉土物種,確保景觀係統能夠自我優化,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挑戰。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套由社區居民參與的、可持續的“景觀維護手冊”。 --- 本書的獨特價值 《綠茵與詩意:城郊生態景觀的重塑與實踐》完全避開瞭宏觀的農業政策分析或鄉村治理模式探討。它是一本工具書和設計手冊,專注於“如何在地塊尺度上,通過景觀設計語言,修復和優化城市邊緣的自然與人工交界麵”。它麵嚮的是景觀設計師、城市規劃師、生態工程師以及關注環境品質的政策製定者,為他們在處理復雜城郊地帶時,提供瞭一套清晰、可操作、且極具生態倫理的實踐路徑。本書的每一項建議都基於實地調研和長期生態數據支撐,力求將理論轉化為可見、可感的綠色空間。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維度”的重視。很多規劃往往隻關注眼前的藍圖和竣工後的效果,但這本書卻不斷提醒我們,鄉村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長的有機體。作者通過對不同時間尺度上規劃乾預效果的追蹤分析,揭示瞭短期決策可能帶來的長期負麵影響,以及如何通過“韌性設計”來應對不確定性。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慢規劃”策略,主張給予自然和社區足夠的時間去自我修復和適應,這種審慎的態度在當下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好像在跟隨作者進行一場跨越十年的田野觀察,深刻體會到規劃的藝術性,它需要遠見,更需要耐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挺有意思的,封麵的色彩搭配和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樸實又現代的氣息。我本來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開始閱讀的,沒想到裏麵的圖文排版非常講究,很多曆史照片和現代設計圖的對比,看得齣來作者在資料收集和整理上下瞭很大功夫。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部分,配有詳細的航拍圖和手繪草圖,能直觀地感受到規劃師的思考過程,從宏觀的區域布局到微觀的公共空間設計,層次感很強。不過,說實話,有些技術術語的解釋略顯生硬,對於完全沒有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花點時間去消化。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視覺效果和信息密度都很高,絕對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堆砌,更像是一本精心製作的“鄉村生活美學指南”,讓人讀起來既有知識性,又不乏審美享受。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式結構,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鮮活的田野調查故事。讀到關於某個古村落如何通過引入新的産業模式重新煥發生機的章節時,我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村民們從迷茫到重拾希望的微妙變化。作者在描述社會層麵的影響時,尤為細膩,比如對傳統鄉土文化保護與現代生活需求之間張力的探討,寫得非常深刻,讓人不禁反思,我們追求的現代化,是否就意味著要割捨掉那些有溫度的“根”。書中對於社區營造的側重點,也體現瞭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規劃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與在地居民深度對話、共同協商的結果。這種人文關懷貫穿始終,讓整本書的基調溫暖而富有力量。

評分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案例選擇非常具有代錶性,幾乎涵蓋瞭我國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鄉村發展睏境與突破口。無論是偏遠山區的生態恢復項目,還是沿海地區的産業轉型探索,書中都有詳盡的復盤和總結。特彆是對於資金籌措和跨部門協調這部分內容的探討,寫得非常接地氣,不像很多理論書籍那樣避而不談實際操作中的難點。它沒有提供一成不變的“萬能公式”,而是強調方法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看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提供瞭一套成熟的方法論工具箱,能夠幫助從業者更科學、更有效地應對復雜多變的鄉村振興實踐,對於想要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規劃師來說,是一本極佳的實戰指南。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是超乎我預期的。我原本以為它會更側重於一些操作層麵的技巧展示,但深入閱讀後發現,它對鄉村發展的哲學基礎和宏觀背景有著非常清晰的梳理。作者對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鄉村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構建一套適應中國國情的鄉村發展理論體係,進行瞭深入的思辨。其中關於“生態係統服務”在規劃中的量化評估那幾章,邏輯嚴密,數據支撐充分,展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對於希望瞭解政策導嚮和未來趨勢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理論框架。雖然某些章節的閱讀難度稍大,需要集中精力,但一旦理解透徹,會對整個鄉村規劃領域産生更全麵、更立體的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