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信息与心理内容 王世鹏 9787030486028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教程教材书

正版 信息与心理内容 王世鹏 9787030486028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教程教材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世鹏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与心理内容
  • 王世鹏
  • 9787030486028
  • 科学出版社
  • 教材
  • 教程
  • 心理学
  • 信息科学
  • 高等教育
  • 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智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86028
商品编码:293452590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信息与心理内容
作者 王世鹏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 9787030486028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31
装帧 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从自然主义视角研究心理内容的心灵哲学著作,重点分析和梳理了自然主义者诉诸信息及其相关概念对心理内容进行自然化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信息及其特征和信息的本体论地位做出新的说明,尝试解答这些问题。《BR》本书内容既有对当前西方心灵哲学中心理内容自然化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的把握,又包括对德雷斯基、米丽肯、博格丹、福多等信息语义学代表人物的相关思想的具体分析,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理论的解读与回应。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认知神经科学导论》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认知神经科学这一跨学科领域的基石性知识。我们将深入探索大脑如何产生、维持并调控我们的认知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决策以及情绪等。通过整合神经科学的实证发现与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本书力求揭示大脑结构与功能与其高级认知能力之间的复杂联系。内容涵盖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神经基础、发展演变以及在临床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认知神经科学概览与方法论 第一章: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1.1 什么是认知神经科学? 定义与学科范畴: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大脑如何产生心智的学科,是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学科的历史渊源:从早期哲学家的心智二元论思辨,到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与认知革命,再到神经科学对大脑结构的精细描绘,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是历史必然。 核心问题:认知神经科学试图解答“思想从何而来?”“意识是什么?”“我们如何学习和记忆?”等基本问题。 1.2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式 神经成像技术: 脑电图 (EEG) 与脑磁图 (MEG): 记录大脑的电活动和磁场变化,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神经活动信息,用于研究认知过程的动态变化。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基于血氧水平依赖 (BOLD) 信号,测量大脑活动时局部血流和血氧水平的变化,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大脑活动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通过放射性示踪剂追踪大脑代谢活动和神经递质分布,用于研究大脑的生化过程。 近红外光谱 (NIRS): 利用近红外光穿透头皮和颅骨,测量大脑皮层血氧水平的变化,具有便携性和成本优势。 神经刺激技术: 经颅磁刺激 (TMS): 通过磁脉冲暂时性地激活或抑制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用于推断该区域在认知任务中的作用。 经颅直流电刺激 (tDCS): 通过微弱直流电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用于增强或减弱特定脑区的活动,研究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神经记录技术: 单细胞记录 (Single-unit recording): 在动物模型中,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以理解其在信息编码中的作用。 脑电极阵列 (Electrocorticography, ECoG): 在人类中,通过皮层表面放置电极记录大规模神经活动,具有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常用于癫痫手术评估。 脑损伤研究: 经典案例分析: 如Broca区与语言产生,Wernicke区与语言理解,H.M.的失忆症研究等。 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的认知后果: 分析特定脑区损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反推正常大脑功能。 计算神经科学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模拟大脑神经元网络的连接和信息处理方式,用于解释和预测认知过程。 理论模型: 基于数学和物理原理,建立大脑功能模型,检验理论假设。 1.3 整合方法:多模态研究 结合不同技术的优势,获取更全面、更精确的大脑信息。例如,将EEG/MEG与fMRI结合,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认知过程研究。 强调实验设计的重要性:控制变量、随机化、重复测量等,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二部分:感觉、知觉与注意的神经基础 第二章:从感觉输入到知觉表征 2.1 感官系统: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 视觉系统: 视网膜的神经结构与编码: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以及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的功能。 初级视觉皮层 (V1) 的组织:感受野、方向选择性、颜色选择性。 视觉通路:腹侧通路 (What pathway) 与背侧通路 (Where/How pathway) 的功能分化。 物体识别:大脑如何从图像中辨识出特定的物体。 听觉系统: 内耳的声波转换:耳蜗的频率编码。 听觉皮层:听觉信息的处理与识别(如语音、音乐)。 声音定位:大脑如何判断声音的来源。 触觉系统: 皮肤感受器:机械感受器、热感受器、痛感受器。 体感皮层:处理触觉、温度、疼痛等信息。 本体感觉与运动感知。 味觉与嗅觉系统: 化学信号的感知与大脑的整合。 与情绪和记忆的关联。 2.2 知觉的组织与解释:不仅仅是感觉的叠加 知觉的组织原则: Gestalt原则(接近、相似、连续、封闭等)及其神经机制。 自上而下 (Top-down) 与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信息加工: 感受器输入与先验知识、期望的相互作用。 知觉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视觉适应、运动后效应等。 知觉的模糊性与多义性: 如Necker立方体、Rubin vase等。 第三章:注意:聚焦于信息的世界 3.1 注意的类型与功能 选择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在众多刺激中选择特定信息进行加工,忽略其他。 持续性注意 (Sustained Attention): 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对特定刺激的关注,抵抗分心。 分配式注意 (Divided Attention): 同时关注多个刺激或任务。 定向注意 (Orienting Attention): 将注意转移到新的或重要的刺激上。 3.2 注意的神经机制 注意的网络: 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 与 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 (VAN) 的作用。 前额叶皮层 (Prefrontal Cortex, PFC) 的作用: 目标导向的注意控制。 顶叶皮层 (Parietal Cortex) 的作用: 空间注意的调控。 注意力与感官区域的相互作用: 注意力如何增强感官信号的表征。 3.3 注意的理论模型 过滤理论 (Filter Theory): Broadbent的早期选择模型,Treisman的衰减模型。 容量模型 (Capacity Model): Kahneman的注意力资源分配理论。 多因素模型 (Multifactorial Models): 整合多种机制解释注意的复杂性。 3.4 注意力缺陷与紊乱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神经基础与认知表现。 忽略症 (Neglect): 由于脑损伤导致对空间一侧的忽略,揭示了注意的空间属性。 第三部分:记忆的存储与提取 第四章:记忆的类型与编码 4.1 记忆的经典分类 短期记忆 (Short-term Memory, STM) 与工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WM): STM的容量限制与保持机制。 WM:信息在维持的同时进行加工,包括中央执行器、语音循环、视觉空间画板等子系统。 WM的神经基础: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的协同作用。 长期记忆 (Long-term Memory, LTM): 外显记忆 (Explicit/Declarative Memory): 可意识提取的记忆。 情景记忆 (Episodic Memory): 关于特定事件和经历的记忆(“我什么时候做了什么”)。 语义记忆 (Semantic Memory): 关于事实、概念和知识的记忆(“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内隐记忆 (Implicit/Non-declarative Memory): 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 (Procedural Memory): 关于技能和习惯的记忆(“如何做”)。 启动效应 (Priming): 先前的暴露影响对后续刺激的反应。 条件反射 (Conditioning): 联结学习。 4.2 记忆的编码过程 深度加工 (Depth of Processing): 语义加工比结构或物理加工产生更强的记忆痕迹。 组织与联结: 如何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情绪与记忆: 情绪在记忆形成中的作用,杏仁核 (Amygdala) 的角色。 睡眠在记忆巩固中的作用。 第五章:记忆的存储与提取 5.1 记忆的神经基础:脑区的作用 海马体 (Hippocampus): 外显记忆(尤其是情景记忆)的形成与巩固的关键区域,空间导航。 内嗅皮层 (Entorhinal Cortex) 与旁海马回 (Parahippocampal Gyrus): 海马体的输入与输出,形成记忆的“地图”。 扁桃体 (Amygdala): 情绪记忆的形成与存储。 前额叶皮层 (PFC): 记忆的组织、提取策略、工作记忆控制。 基底神经节 (Basal Ganglia) 与小脑 (Cerebellum): 程序性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 长期记忆的存储地点,尤其是语义记忆。 5.2 记忆的提取 (Retrieval): 提取线索 (Retrieval Cues): 如何利用线索访问存储的记忆。 记忆的重构性 (Reconstructive Nature): 记忆并非精确回放,而是被动态重构,易受干扰和偏差影响。 遗忘 (Forgetting): 干扰、衰退、提取失败等原因。 再巩固 (Reconsolidation): 记忆在提取后再次变得不稳定,需要重新巩固。 5.3 记忆的病理与异常 失忆症 (Amnesia): 顺行性失忆 (Anterograde Amnesia): 损伤后新记忆无法形成(如H.M.)。 逆行性失忆 (Retrograde Amnesia): 损伤前部分或全部记忆丧失。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记忆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 (TBI) 导致的记忆问题。 第四部分:高级认知功能 第六章:语言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6.1 语言的组成要素 语音 (Phonology): 声音的系统。 词汇 (Lexicon): 词的意义和形式。 语法 (Syntax): 词语组合成句子的规则。 语用 (Pragmatics): 语言在情境中的使用。 6.2 语言的加工过程 语言理解: 从声音或文字中提取意义。 语言产生: 将思想转化为语言输出。 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学习语言。 6.3 语言的神经基础 Broca区 (Broca's Area): 主要与语言产生和语法处理相关。 Wernicke区 (Wernicke's Area): 主要与语言理解和词汇语义相关。 弓状束 (Arcuate Fasciculus): 连接Broca区和Wernicke区,是语言回路的关键通路。 左右脑的语言不对称性。 分布式网络: 语言加工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工作,包括额叶、颞叶、顶叶等。 6.4 语言障碍 (Aphasia) Broca失语症: 流畅性差,语法结构简单,理解相对良好。 Wernicke失语症: 流畅但空洞,词语替换,理解困难。 传导性失语症: 理解和产生相对完好,但复述困难。 其他类型的失语症及其神经机制。 第七章:决策、问题解决与执行功能 7.1 决策的神经科学 价值与奖励系统: 腹侧纹状体 (Ventral Striatum)、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vmPFC) 等。 风险评估与不确定性: 杏仁核、前扣带皮层 (ACC) 等。 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 Damasio的“躯体标记假说”。 启发式与偏见: 认知捷径及其大脑基础。 7.2 问题解决的认知机制 问题表征 (Problem Representation): 如何理解和定义问题。 策略生成 (Strategy Generation): 搜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算法与启发法: 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顿悟 (Insight): 突然解决问题的过程。 7.3 执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s) 定义与组成: 涉及目标设定、计划、监控、抑制错误反应、灵活转换等高级认知控制过程。 关键脑区: 前额叶皮层 (PFC) 的前部区域(如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dlPFC)是执行功能的神经核心。 执行功能的评估: Stroop任务、Wisconsin卡片分类测试 (WCST) 等。 执行功能的障碍: 注意力缺陷、冲动控制问题、计划困难等。 第八章:情绪的神经科学 8.1 情绪的组成与测量 主观感受 (Subjective Feeling): 快乐、悲伤、愤怒等。 生理反应 (Physiological Response): 心率、血压、皮肤电导等。 行为表达 (Behavioral Expression): 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 情绪的分类理论: 如基本情绪理论,维度理论(效价和唤醒度)。 8.2 情绪的神经回路 杏仁核 (Amygdala): 情绪(尤其是恐惧)的快速检测与加工。 脑岛 (Insula): 与内感受(身体内部感受)和主观情绪体验相关。 前扣带皮层 (ACC): 冲突监控、情绪调节。 前额叶皮层 (PFC): 情绪的认知评估、调节与表达的控制。 下丘脑 (Hypothalamus): 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反应。 海马体: 情绪与情景记忆的联结。 8.3 情绪的调节 (Emotion Regulation) 认知重评 (Cognitive Reappraisal): 改变对情境的认知解释,从而改变情绪反应。 表达抑制 (Expressive Suppression): 压抑情绪的外在表达。 神经机制: 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等情绪区域的调控。 8.4 情绪失调与精神疾病 抑郁症: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涉及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 焦虑症: 过度担忧、恐惧,杏仁核激活增强。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涉及恐惧记忆、应激反应系统的异常。 第五部分:认知神经科学的应用与前沿 第九章:认知神经科学的应用领域 9.1 临床应用:理解与治疗精神与神经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的病理机制探索与新疗法开发。 脑损伤康复: 脑卒中、脑外伤后的认知功能恢复与训练。 9.2 教育与学习 理解学习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开发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针对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计算障碍)的干预。 9.3 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 启发AI算法设计: 模拟大脑的学习和推理能力。 开发更自然的脑机接口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改善用户体验的界面设计。 9.4 法律与伦理 神经科学在法律中的应用: 证据采信、精神鉴定等。 神经伦理问题: 隐私、增强技术、责任归属等。 第十章:认知神经科学的未来展望 10.1 整合性大脑模型: 构建更全面、更统一的大脑功能模型。 10.2 脑连接组学 (Connectomics): 绘制大脑的连接网络,理解其动态变化。 10.3 意识的神经基础: 探索意识的本质与起源。 10.4 脑科学的跨学科融合: 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深度对话。 10.5 脑健康与疾病的预防: 关注大脑的长期健康,预防认知衰退。 10.6 技术的进步: 新型神经成像、刺激技术、计算方法将推动研究的深入。 结论: 《认知神经科学导论》是一本全面介绍该领域的入门读物,它将引导读者踏上一段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旅程。通过深入了解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产生我们丰富多彩的认知世界,读者将获得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深刻洞察。本书不仅为学习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对人类大脑如何运作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颜色比较沉稳,但又不失专业感,字体大小和排版都很规整,拿在手里质感也不错,一看就是正规出版社出品的。我个人比较看重书籍的物理形态,因为我喜欢在纸质书上做笔记,看到内容丰富、编排有序的书籍,就特别有学习的动力。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摸起来很顺滑,印刷清晰,没有出现模糊或者错别字的情况,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它的大小也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放在床头柜上,都不会显得过于笨重。从外在包装来看,这本书给我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让我对它即将带来的知识内容充满了期待。这年头,能遇到一本用心制作的图书真不容易,从封面设计到纸张印刷,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严谨的态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有了更高的心理预期,希望内容能和这精美的外壳一样令人满意。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认知科学和信息行为学的前沿研究,特别是那些试图解释人类在数字环境中行为模式的理论。我发现,“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载体,其本身的设计、传递方式以及我们如何与其互动,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过程。例如,信息的呈现形式(图文、视频、声音)、信息的质量(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信息的数量(信息过载或信息匮乏),以及我们自身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偏好和能力,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影响我们的情绪、注意力、记忆,甚至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呢?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提供实证研究证据,或者提出创新性解释的论述感兴趣,希望能借此机会,深化我对这些交叉领域问题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

我一直对“信息”和“心理”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感到着迷。在我看来,信息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我们认识世界、构建自我认知的桥梁。而心理,则是我们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加工和反馈所产生的内在体验。我想了解,在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从信息源的编码到接收者的解码,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被影响和塑造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各种媒体、平台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而我们的心理资源又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筛选、理解和利用信息,同时避免信息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信息与心理的互动机制,从而提升我的信息素养和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信息技术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信息”与“心理”之间复杂联系的书籍。市面上这类题材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指导,要么就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 bridging these two disciplines, presenting a cohesive framework that explains how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fluences our psychological states, decision-making, and even social interactions.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理解信息是如何被我们接收、过滤、加工并最终影响我们心理活动的,变得尤为关键。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层面,更是技术背后的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所以,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沿的见解,或者至少能将现有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评分

我对于学习新知识总是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在一些我相对陌生的领域。虽然我并非专业出身,但通过阅读大量的科普读物和相关文献,我逐渐对“信息”和“心理”这两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常常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碎片,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又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在引导我们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和反应?我希望通过阅读这类书籍,能够建立起一个更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我更看重的是书籍的普适性,它应该能够让没有深厚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晦涩的理论层面。如果这本书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鲜活的案例,来阐述这些抽象的概念,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样能大大提升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