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理解人性
定价:39.00元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115655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理解人生》是阿德勒焦虑现代都市人自我启发的13堂人性课,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与人性相处,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自我启发之父的13堂人性课
阿德勒逝世80周年全新完整译本
理解个体心理学理论代表作
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
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阿德勒在书中说明了这个事实:我们的经历并不总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人总会使自己的各个经历殊途同归。一个人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模式,而是兜兜转转、扭曲自己的经历,直到他们与这经历相称为止。对人类来说,*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
任何人,如果不精通人性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将很难使自己和他人变得更好;他的工作会完全只流于表面,而且他会错误地认为,由于事物的外部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自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实际情况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几乎不会使个体做出什么改变,所有貌似的改变都不过只是表面上的变化,只要行为模式本身没有发生改变,那么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听阿德勒讲述人性的13堂课,在他人的故事中窥见自己,找寻自己的行动源泉和心灵动态,活出幸福,活得真诚。
目录
作者介绍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于维也纳,现代世界的精神分析学者,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
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其著作有《自卑与》《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文摘
序言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不如说它是一堂关于“如何与人共处”的生动课程。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太行”,总是搞不清为什么有些人会那样做,为什么会发生不愉快的冲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为我剖析了人际互动的奥秘。书中关于“沟通的艺术”和“冲突管理的策略”的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误解的产生并非源于恶意,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对彼此需求的了解。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人际关系中“摸石头过河”,而是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箱”,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面对各种人际情境。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认识自己的新视角!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人际交往有一定悟性,但读了《理解人性》之后,才发现很多之前模糊的认知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比如,我以前总觉得情绪的爆发是“失控”,但书中详细剖析了情绪产生的根源,原来很多时候,情绪是我们内心深处需求的一种表达,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听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依恋模式”的章节,它用很多生动的案例说明了童年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让我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有勇气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的互动。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对话,它鼓励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去接纳那些不完美的自己。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而是能够更冷静、更智慧地去回应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是一本让我感到平静也充满力量的书,强烈推荐给每一个渴望更深刻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常常会感到困惑。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梳理出了清晰的逻辑脉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社会性”和“个体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它让我明白,我们既是社会性的动物,受社会规范和群体影响,同时又拥有独立的意识和追求。书中对于“动机”的分析,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毫不相干的行为,都指向了内心深处某个被压抑或渴望满足的需求。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解开一个又一个关于人性的谜团,每一次的顿悟都让我对这个世界和人类本身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不是那种给你直接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我一直对“善与恶”这个话题非常着迷,总是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有的人却能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好”或“坏”的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人性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影响这些可能性的因素。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环境”和“选择”的讨论,它让我们明白,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会做出与平日截然不同的行为,但最终,做出选择的还是我们自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人性,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更好地接纳,接纳人性的复杂,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它让我变得更加包容,更加有同理心,也更加敢于面对生活中那些艰难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人内心深处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的疑问感到好奇,这本书用一种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一一解答。书中对人类心理机制的阐述,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不乏微观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心理实验室,观察着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与演变。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讨论所吸引,它揭示了我们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是如何“偷懒”的,以及这些偏差如何悄悄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甚至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很多想法和行为,原来很多时候,我并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样“理性”。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持续学习和探索的欲望,让我意识到,理解人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