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理解人性
定價:39.00元
作者:[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115655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理解人生》是阿德勒焦慮現代都市人自我啓發的13堂人性課,不論你處在什麼年齡,什麼階段,人性科學都是一門必修課,理解人性能使我們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發展。
與人性相處,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自我啓發之父的13堂人性課
阿德勒逝世80周年全新完整譯本
理解個體心理學理論代錶作
不論你處在什麼年齡、什麼階段,人性科學都是一門必修課
理解人性能使我們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發展
阿德勒在書中說明瞭這個事實:我們的經曆並不總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人總會使自己的各個經曆殊途同歸。一個人不會改變他的行為模式,而是兜兜轉轉、扭麯自己的經曆,直到他們與這經曆相稱為止。對人類來說,*難的是認識自己和改變自己。
任何人,如果不精通人性科學中的理論和方法,將很難使自己和他人變得更好;他的工作會完全隻流於錶麵,而且他會錯誤地認為,由於事物的外部狀態已經發生瞭變化,所以自己已經取得瞭重要成就。實際情況已經告訴我們,這樣的方法幾乎不會使個體做齣什麼改變,所有貌似的改變都不過隻是錶麵上的變化,隻要行為模式本身沒有發生改變,那麼這一切都毫無意義。
聽阿德勒講述人性的13堂課,在他人的故事中窺見自己,找尋自己的行動源泉和心靈動態,活齣幸福,活得真誠。
目錄
作者介紹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生於維也納,現代世界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世界心理學史中無法避開的少數璀璨的心理學傢之一,心理學界泰鬥級人物。
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和發揚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其著作有《自卑與》《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教育》等。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閱曆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瞭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又曾在5歲那年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摺並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自己,1895年,他獲得瞭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成為一名醫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團,並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一戰期間,他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戰爭結束後退役,隨後在維也納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同時,將他的專業技能嚮大量專業和非專業的人士進行展示和傳授。從此名聲大振;1926年,他受聘於哥倫比亞大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辦瞭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他受邀到歐洲講學,因疲勞過度,心髒病突發離世。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維的盛宴!我一直對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充滿好奇,尤其是在麵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時,常常會感到睏惑。這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將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現象,梳理齣瞭清晰的邏輯脈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社會性”和“個體性”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它讓我明白,我們既是社會性的動物,受社會規範和群體影響,同時又擁有獨立的意識和追求。書中對於“動機”的分析,更是讓我醍醐灌頂,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看似毫不相乾的行為,都指嚮瞭內心深處某個被壓抑或渴望滿足的需求。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解開一個又一個關於人性的謎團,每一次的頓悟都讓我對這個世界和人類本身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不是那種給你直接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個引路人,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我一直對“善與惡”這個話題非常著迷,總是想知道,為什麼有的人會做齣極端的事情,有的人卻能展現齣人性的光輝。這本書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好”或“壞”的標簽,而是深入剖析瞭人性中存在的各種可能性,以及影響這些可能性的因素。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環境”和“選擇”的討論,它讓我們明白,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可能會做齣與平日截然不同的行為,但最終,做齣選擇的還是我們自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人性,不是為瞭評判,而是為瞭更好地接納,接納人性的復雜,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它讓我變得更加包容,更加有同理心,也更加敢於麵對生活中那些艱難的真相。
評分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認識自己的新視角!我一直覺得自己對人際交往有一定悟性,但讀瞭《理解人性》之後,纔發現很多之前模糊的認知被清晰地勾勒齣來。比如,我以前總覺得情緒的爆發是“失控”,但書中詳細剖析瞭情緒産生的根源,原來很多時候,情緒是我們內心深處需求的一種錶達,隻是我們自己沒有聽懂。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依戀模式”的章節,它用很多生動的案例說明瞭童年經曆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讓我對自己和身邊人的行為模式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有勇氣去麵對那些曾經讓我睏惑的互動。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自我對話,它鼓勵我去探索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動機,去接納那些不完美的自己。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的人,而是能夠更冷靜、更智慧地去迴應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這是一本讓我感到平靜也充滿力量的書,強烈推薦給每一個渴望更深刻認識自己和他人的人。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通往人內心深處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為什麼人們會這樣做?”的疑問感到好奇,這本書用一種極其嚴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為我一一解答。書中對人類心理機製的闡述,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不乏微觀的細緻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心理實驗室,觀察著各種心理現象的發生與演變。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認知偏差”的討論所吸引,它揭示瞭我們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是如何“偷懶”的,以及這些偏差如何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甚至是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很多想法和行為,原來很多時候,我並非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理性”。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持續學習和探索的欲望,讓我意識到,理解人性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旅程。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人性”的書,不如說它是一堂關於“如何與人共處”的生動課程。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麵“不太行”,總是搞不清為什麼有些人會那樣做,為什麼會發生不愉快的衝突。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用平實易懂的語言,為我剖析瞭人際互動的奧秘。書中關於“溝通的藝術”和“衝突管理的策略”的章節,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誤解的産生並非源於惡意,而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技巧和對彼此需求的瞭解。我學會瞭如何傾聽,如何錶達,如何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在人際關係中“摸石頭過河”,而是有瞭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箱”,能夠更自信、更從容地麵對各種人際情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