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推崇的日本心理学泰斗河合隼雄之子河合俊雄*爆发力之作!你将在日本首席荣格心理分析师的诠释中,发现日本*流小说家布局中的心灵厚度与力量!海峡两岸QW心理专家王浩威、申荷永、吕旭亚、李孟潮联袂倾情推荐!
1、作者QW度高:河合俊雄为日本首席荣格心理分析师,即将出任国际分析心理学学会(IAAP)新一届会长,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其著作被多国引进出版。
2、内容科学严谨,集心理学逻辑与文学鉴赏于一体:深入剖析梦、潜意识、自性、移情、现代意识,揭示村上春树的小说迷人之处,以及村上作品反映的现代人心中的共鸣,通过文学作品来探索国人的心理,实现自我价值。
3、业界高度评价,QW人士鼎力推荐:王浩威、申荷永、吕旭亚、李孟潮等鼎力推荐。
"
"推荐序1
推荐序2
作者序
DY章
前言——故事与心理学
故事与异世界 002
故事与梦境 005
村上春树与心理学 008
深入性阅读——村上春树与梦的释义 011
《1Q84》的特殊性 015
村上春树世界的变迁 018
故事的个性与两义性 020
第二章
独立倾向与现代意识
三种时间性 024
“十岁期” 028
心理学之“十岁期” 031
文学之“十岁期” 036
现代意识 040
个体意识解离与现代意识 043
父母及组织的特殊性 045
第三章
个体意识的解离与冲突
个体意识与现代意识的关联 048
个体的孤立 051
个体的极端遭遇 056
个体对责任的逃避 060
身体是意识的归属点 063
个体的解离与世界的解离 065
后现代意识 067
第四章
后现代意识
《斯普特尼克恋人》与《天黑以后》 070
《三四郎》与《斯普特尼克恋人》 1——现代意识 072
《三四郎》与《斯普特尼克恋人》2——后现代意识 076
后现代意识之众生相 079
村上春树与当代意识 090
第五章
神话世界及其幻灭
前现代与后现代 094
前现代世界——“小人儿”与空气蛹 097
水平关系与垂直关系 100
物之灵性的消亡 102
《奇鸟行状录》中的前现代世界及其消亡 105
神话世界的消亡 109
罪恶的前现代 111
妖魔化的前现代与现代意识 113
第六章
CY性的逆转与婚姻的四位一体性
转折点 116
杀意与爱意——前现代与后现代 118
浪漫爱情与归属感的缺失 121
虚无与承诺 123
神圣情侣 126
与CY性的交点——婚姻的四位一体性 129
《奇鸟行状录》中的另类四位一体性 134
第七章
凡人之爱与虚构之爱——心理学上的差异
CY性的陷阱 138
心理学上的差异——由神之爱演变为人之爱 140
人之爱——与现实的关联性及排他性 144
人之爱的实现 148
村上春树意识到心理学上的个体差异 152
爱情是为了逃避现实? 154
第八章
CY性的排除及其不彻底性
凡人之爱与CY性的排除 158
第三要素——孩子 160
神之子转世 163
第三要素——牛河 166
欲望的三角形 170
第三者与CY性意识 173
CY性的不彻底性 176
第九章
存在的逆转
始于人抑或始于神 180
前现代世界观与当代世界观 182
归于地面 184
发现现实 186
非典型式家庭 188
发现个人经历的《1Q84》 190
模拟性现实 193
灵魂中的现实 195
第十章
重回故事
被隐去的故事 200
仪式与故事 203
故事中的故事 206
故事的逆转 210
故事的两重性 214
后记 227"
显示全部信息"浪漫爱情与归属点的缺失
青豆通过直接性关系及暴力来展现CY式的前现代感,而天吾则不同,虽然他的身世很离奇,但他却选择了一种温和而疏离的生活方式。天吾从不与任何人发生联系,始终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态度。青豆与天吾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没有伴侣,也没有恋爱对象,而且从不轻易许诺。这种毫无归属的状态正符合后现代意识的特征。《黑夜之后》将这种状态及意外邂逅表现得Z为淋漓尽致。
然而,《1Q84》的作品风格却随着故事的推进而逐渐发生了变化。例如,青豆对派给她暗杀任务的老妇人说过,“我有喜欢的人”,而且她还曾发誓要永远爱着那个人(BOOK1,P402)。当她即将去暗杀“先驱”领袖时,曾想过“爱就是我的全部,我会永远爱着那个十岁的少年。”(BOOK2,P113)。由此可知,青豆深爱的人就是十岁时的天吾。另一方面,天吾对青豆也是念念不忘,书中写道,“在我心中,那个女孩从来不曾离去。”(BOOK2,P91)。尽管现实中的青豆与天吾是一种超然孤立的状态,但他们心中却藏着深深的爱意,而且这种爱意随着故事发展而逐渐清晰起来。
这种深厚爱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浪漫的爱情故事,不过从《1Q84》的前部分内容来看,个体并未表现出浪漫爱情式的积极态度。同时,这种爱情态度也代表了村上世界的现代意识。例如《斯普特尼克恋人》,故事中的“我”虽然爱着堇,却不主动接近她,而是与自己学生的母亲保持着性关系。由此可见,“我”对所爱之物缺乏一种积极、热烈的态度。正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解离才导致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1Q84》中青豆与天吾的关系也是如此。青豆告诉中野步自己曾在十岁时喜欢过一个男孩,但青豆既不去寻找男孩,同时还在与其他男人发生关系,这让中野步感到十分惊讶。此时的青豆处于一种不可思议的碎片化状态。同样,天吾也处于这种状态中。虽然他一直为小学时没能跟青豆说话而后悔不已,但当两人在街头擦身而过时,他依旧没能主动开口,“也许之后又要为这次的擦肩而过而深深懊悔了。”(BOOK2,P92)
现代意识的特点是个体的自我归属及对象认定都十分清晰,而极端后现代意识中的个体缺乏对自我及对象的归属感,青豆与天吾表现出的意识状态恰恰处于二者之间。虽然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有一定程度的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在初期并不存在,同时主体也缺乏对归属对象的承诺,类似于天吾父亲表现出的“空缺感”。
虚无与承诺
从某种意义而言,浪漫爱情就是理想爱情,对方往往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那些神秘女性就是典型的浪漫爱情对象,而这些爱情也多像《三四郎》中三四郎与美弥子的故事一样遗憾收场。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代表个体对对方毫无渴望,如果没有对爱情的煎熬,欧洲宫廷式爱情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就失去了土壤。因此,浪漫爱情的意义不在于个体Z终是否获得爱情,而在于个体为此而付出的承诺与行动。例如,希腊神话中俄耳浦斯(Orpheus)与欧律狄刻(Eurydike)的故事。俄耳浦斯欲将妻子欧律狄刻从冥界带回人间,但他在途中却因忍不住回头张望而再度失去了妻子。一般人认为该故事表明了理想爱情的不可实现性,那么俄耳浦斯是否应该一眼都不看身后的妻子呢?其实即便俄耳浦斯不回头,两人也相距甚远,就像爱人之间对关心与感情永不满足一样。神话学家克瑞尼(Karl Kerenyi,1897-1973)认为,欧律狄刻的名字(为无限权力之意)暗示出冥界女王的身份。俄耳浦斯回头看身后的欧律狄刻不仅表达出爱意与承诺,还间接让欧律狄刻重返冥界,由此充分体现出爱情的伟大之处。爱情的意义不在于恋爱对象的存在与获得,而在于个体通过自身的承诺及行动将爱情付诸实际。很多人对理想爱情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并不是因为他们了解真相而是不想触及真相。
在《斯普特尼克恋人》的结尾,堇试图接近敏以求与敏交换身体,然而她终究没能成功,并且永远消失在彼岸世界。此岸与彼岸联系的断绝由堇的承诺而显得更加彻底。此外,《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也描写了浪漫爱情及理想爱人的消亡。主人公小初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转校生,虽然他因小儿麻痹症而患有足疾,却得到了漂亮女生岛本的青睐。有一次,小初还握了岛本的手。不过,两人Z终还是因为升学而分开了。顺便提一句,这里出现的“握手”情节与《1Q84》中青豆与天吾初次握手时的情节十分相似。后来,小初在三十岁结了婚,有了两个女儿,还在岳父的资助下开了一间十分不错的酒吧。一天夜晚,美丽的岛本根据杂志《Brutus》的介绍来到了小初的酒吧,两人终于重逢。见面时,岛本并未过多地谈及自己,之后她会不定期地出现在酒吧里。这种神秘风格十分符合浪漫爱情中的爱人特征。一次,岛本将儿时与小初一起听过的唱片送给小初做礼物,小初被深深感动,并决定与岛本一起前往箱根的别墅。随后,两人在别墅发生了关系,但次日清晨岛本就彻底消失了。承诺让两人发生了短暂交汇,却只留下了空白一片。
《1Q84》中的青豆从不对任何人许诺,她认为“没有存在过的肉体不会消亡,没有许下的诺言也不会反悔。”(BOOK2,P113)。只要不主动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方。同时,天吾也很排斥承诺,“不见面也许是件好事,若真见了面说不定还会失望。”(BOOK2,P93)。他认为,现实会破坏浪漫爱情的美好而情愿维持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状态。那么,《1Q84》又是如何表现人物之间的灵魂交流呢?"
显示全部信息
我一直对村上春树的文字有着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仿佛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曾在我的梦境中出现过。他的故事总是带着一种疏离的现实感,又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然而,在沉浸于村上营造的氛围之余,我常常会感到一种隐秘的求索,想要更深入地理解那些隐藏在故事表面之下的意义。荣格的心理学,尤其是他关于原型、集体潜意识和自我实现等概念,一直是我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我一直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虽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但其内在的精神内核,与荣格的理论有着惊人的契合。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期盼已久的相遇。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严谨而又充满艺术性的笔触,将村上作品中的那些标志性元素,如梦境、音乐、猫、女性意象等,与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揭示出故事背后更为宏大和普遍的智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不仅是文学的欣赏,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心灵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在文学的夜空中点亮了一盏独特的灯。我一直是个村上春树的忠实拥趸,那些跳跃的想象、迷离的都市气息,以及人物内心深处那难以言喻的孤独感,总能轻易触动我。然而,读村上小说的过程,有时也像是在一层层剥洋葱,你能感受到那些深刻的情绪和隐喻,却又总觉得隔着一层迷雾,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名字,《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我心中那股求知欲瞬间被点燃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心理学,尤其是荣格那深邃而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将如何为我解读村上笔下那些似曾相识却又难以捉摸的人物和故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村上作品的新维度,让我不再仅仅是被情感所裹挟,更能洞悉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连接个体与集体潜意识的深刻智慧。我渴望看到,那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片段,那些奇妙的符号和意象,在心理学的光芒下,显现出它们更为普世和强大的力量。
评分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总让我有一种在独自旅行的感觉,即使身处喧嚣的都市,文字也会将我带往一个更为内在、更为抽象的空间。他的小说里,那些寻找失落的猫、离奇的符号、以及永远年轻的孤独灵魂,都仿佛是我内心深处某个角落的投射。然而,我常常会在故事的某个节点停下脚步,思考,这些我所感受到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情节,却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共鸣?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回应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将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原型、集体潜意识、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等概念,巧妙地与村上春树的经典作品相结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我曾经囫囵吞枣般读过的故事,被赋予更清晰、更系统的心理学解释。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像是一次对自身心灵的探索,因为村上笔下的人物,总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评分作为一个对文学和心理学都颇有研究的读者,我始终认为,最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触及的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课题。村上春树的作品,便是这样一种独特的体验,他的文字如同催眠,将你引入一个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迷幻世界,在那里,孤独、失落、爱与寻找,如同永恒的主题反复回响。然而,要真正把握这些故事背后的深意,往往需要一把钥匙,而我一直认为,荣格的心理学,恰恰拥有这样的力量。他的理论,尤其是在解读人类潜意识、原型和集体意识方面,显得尤为深刻和具有洞察力。因此,这本书的名字——《当村上春树遇见荣格》,对我来说,简直是完美的契合。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作者如何将村上笔下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失踪的恋人、神秘的女性、以及那些在都市丛林中踽踽独行的男主人公,置于荣格心理学的框架下进行解读。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村上作品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体经验的独特表达,更是人类普遍心灵结构的折射,以及从中能够汲取到的,关于如何面对内心阴影、如何寻找完整自我的智慧。
评分我对心理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荣格的理论,对我而言,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他的概念,如“原型”和“集体潜意识”,总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连接着更广阔、更深刻的人类心灵网络。而村上春树,则是现代文学中,将这种深邃的孤独感和对意义的追寻表达得淋漓尽致的作家之一。我一直觉得,村上的小说,表面上是讲述一个又一个奇特的故事,但其背后,一定蕴含着某种更为普遍的、连接着我们所有人的东西。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将村上春树与荣格的心理学相结合的书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座桥梁,将我曾经对村上作品的模糊感受,和对荣格理论的理论认知,连接起来。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村上笔下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是如何指向人类内心深处的普遍规律,以及这些规律所蕴含的强大治愈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