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帮孩子成为棒
定价:29.80元
作者:北京启智心理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向东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2950934
字数:
页码:2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6岁的孩子就要进入小学,从那一刻起,孩子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全面发展,这将成为他以后十几年生活的主旋律。
上小学的孩子开始学会思考,他们越来越希望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逐渐会用系统的方式去组织信息,这些新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接受新的任务和学习。但是,孩子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依靠家长和教师的帮助,我们的目的是对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深刻的分析,以便帮助孩子学得更好。
家长只有积极研修为人父母之道与教子之道,才能帮助孩子成功。
对于您的孩子来说,功课难吗?家庭作业多少才合适?您应该从教师那里了解什么?……书中会回答这些问题,对您在家里与孩子的活动提出建议,列出一些问题供您向老师咨询。
内容提要
我们希望《家有儿女上小学:帮孩子成为棒》能帮您:帮助孩子作好上学的准备,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懂得怎样向老师和其他家长提问题和交流经验,怎样与老师配合,怎样与孩子互动和沟通,怎样辅导孩子学习,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书中列举了许多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教会孩子自制、自信、有礼貌、上进、分享、得到快乐、追求成功。
家长只有积极研修为人父母之道与教子之道,才能帮助孩子成功。
爱孩子必须先了解他,了解他的生理、心理需求,了解他的情绪表现和在校的学习情况。如果不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你的关心和爱护恐怕对他没有裨益。甚至适得其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二、富于营养的快乐早餐
1。早餐给孩子吃什么呢?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大量营养,早餐尤其重要。
孩子往往喜欢喝过多饮料,吃少量蔬菜、水果和粮食,喜欢吃炸土豆条、汉堡包等,早晨上学时“因没有时间”,不愿吃早饭或只买些零食充饥,午饭又吃得很少。这种饮食习惯造成的结果是,孩子的身体难以正常发育,要么矮小或呈豆芽菜体型,要么是脂肪过剩的胖墩。
很多营养学家对小学生的早餐提出了具体内容,早餐供应的能量要满足上午的脑力活动需求和身体成长需要。
大脑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它主管着人体感觉、运动、思维、记忆、注意力、语言以及学习等各种复杂的活动。大脑在紧张工作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当大脑得不到能源和营养素的补充时,工作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造成低血糖症状。因此,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才能让孩子学习好,记忆好。
大脑需要的营养首先是蛋白质。蛋白质中含有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是脑细胞“生锈”的克星。它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和各种鱼和肉中。
糖类也是大脑必需的,它可以转化为葡萄糖。糖能顺利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被脑细胞利用。脑本身对糖的储存量很少,所以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对脑的工作能力有很大影响,因此,孩子膳食中只有蛋白质是不够的,应当吃量的糖类,如米饭、馒头、包子、面条等,以保证向大脑提供足够的糖。有的孩子早餐只有牛奶和鸡蛋,这是不合理的,家长应注意增加孩子膳食结构中的糖类。否则,可能由于脑得不到糖的供应而罢工,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
大脑还偏爱脂肪中的卵磷脂。卵磷脂有助于神经组织释放一种称作乙酰胆碱的物质,这对增强脑的记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黄豆、蛋黄中含有较丰富的卵磷脂,尤其是鹌鹑蛋中,卵磷脂的含量是较高的。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是大脑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可以从各种蔬菜、水果中获得,而核桃、芝麻、板栗、花生等于果都能补充脑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硒等。
需要注意的事,应该让孩子少吃盐和糖。食盐过多,会诱发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要培养孩子自幼习惯于清淡口味,平时少食咸菜、咸鱼、咸蛋、咸肉等。吃糖太多也不好,会诱发肥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砂糖食入过多对人的大脑细胞分裂和增殖有的负面影响。饭前吃糖还影响食欲,减少正餐时其他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经常这样就可能造成孩子体质差、不健壮,影响大脑发育。一般认为,每日每公斤体重对糖的摄入以不超过0。5克为宜。
孩子理想的早餐应包括新鲜果汁、瘦肉片、鸡蛋和面包(馒头)片。
2。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很多孩子早晨不愿意吃饭,多方劝说,却只喝一杯饮料。
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很多,让孩子感到早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疑会增加孩子的胃口,当然,孩子不能过于疲倦,否则没有食欲;孩子也要有从容吃早点的时间;早餐要有诱惑力,必须有孩子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全家人要一起愉快、从容地进餐。
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吃早餐,不要用争吵的方法解决它,可试用以下方法:
(1)使早餐变得有趣尽量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悠然自得地进餐,使吃饭成为一种消遣,而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营养。孩子愿意有自己的饭碗和茶杯什么的,都要满足。不要训斥孩子,在吃饭时与孩子在一起,此时也是孩子开心的时候。
(2)和孩子一起筹划早餐如果你让孩子帮着计划1周的早餐或带他去商店购买食品,那么他胃口会更好。当然,我们认为要由你负责营养的搭配。
(3)每周让孩子自选一两次早点7~8岁的孩子如果自己安排部分早点,会是他们很开心的一件事情,如果让孩子每周能一到两次跟着父母去超市,并让孩子自己挑选一顿健康的早餐。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去品尝自己挑选的食物,并为这一过程感到快乐。
(4)改变传统的早餐如果孩子不愿吃传统的早餐,你可以变些花样。比如把牛奶和冰淇淋搅拌在一起,让他吃流质的早餐。在苹果上涂花生酱……只要营养适当,不必拘泥食品的形式。
(5)使食物多样化早餐可以少而精,不断变换花样可以防止孩子感到厌烦。如果孩子突然不想再吃他以前喜欢的食品时,不要强迫他,把它放到一边,或者把它同其他食品配起来吃。
(6)让孩子与同伴一起吃早餐不应该把孩子一个人留在那里吃饭,孩子喜欢同别人一起吃饭。孩子吃饭时,即使家长不能守在旁边,也要经常到房间里去看看他。要让孩子有个“伴”,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坐在桌旁。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了,那种暖色调的插画,一下子就让人感觉非常温馨和有力量。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翻了几页,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排版的精致程度。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卡顿感,简直是一种享受。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我们这些对育儿理论知之甚少的普通家长,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精髓。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探讨教育理念时,总能巧妙地结合一些真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这让理论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可以直接操作的指南。比如,书中关于如何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的那一章节,提出的几个小练习,我回家试了两次,效果立竿见影,孩子明显比以前更愿意主动和我分享他一天的“大事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做什么”的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坐在你身边,用最真诚的语气,陪你一起梳理那些为人父母时的困惑与欣喜。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渴望找到一条更顺畅、更具人情味路径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很多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互动模式,在书中被温柔地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育儿书籍是抱有那么一丝丝怀疑的,总觉得市面上的太多都是“心灵鸡汤”,看完拍拍大腿,转头照样手忙脚乱。但这一本,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结构设置非常巧妙,不是那种线性的理论灌输,而是采用了一种“问题——剖析——解决方案”的循环模式,逻辑性极强,读起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挫折教育”那一部分时的深度和尺度把握。它没有一味地推崇“打压式”的磨砺,也没有过度保护,而是探讨了如何将失败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书里有一段话,我记性不好,大致意思是“允许孩子暂时不完美,但要引导他们看到下一次的无限可能”,这话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而且,这本书的论述有很强的时代感,它没有用老一套的眼光去看待当下孩子成长的环境,而是充分考虑到了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各种新挑战,提供的对策也非常与时俱进,充满了实操性。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高阶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的公开课,而且是那种互动性极强、让你忍不住想立刻起身去实践的课程。这本书的价值,绝不是看完一页就能体会的,它需要你在生活中去印证、去消化,然后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育儿哲学。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让我对作者充满了敬意。比如,书中多次出现的“反思日记”模板,设计得非常精巧,它引导的不是指责,而是自我察觉。我以往买的书,要么就是太偏重理论,要么就是设计得过于花哨,内容空洞。但这一本,内容是内核,设计是骨架,两者完美地支撑起来了。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探讨了“父母的情绪管理”这一点,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情绪降温”技术。这部分内容,我认为比任何教孩子技巧的书籍都更重要,因为孩子首先模仿的是我们的应激反应。作者不回避教育中的艰难时刻,甚至坦诚地描述了为人父母时内心的挣扎和疲惫,这种真实感,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完后,我不是感觉自己被“教育”了,而是感觉自己被“理解”了,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支撑我继续在育儿路上走下去的重要动力。它让我意识到,成为一个“棒”的家长,是从先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开始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内在蕴含的“生命哲学”。它超越了单纯的“技能传授”,上升到了对“亲子关系本质”的探讨。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让你“解决”眼前的某个具体问题,而是邀请你慢下来,去重新定义“成功”和“爱”在家庭中的意义。它在处理关于孩子独立性培养时,并没有采用强硬的“放手”策略,而是强调了一种“伴随式的赋权”,即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最近距离的支持,在不需要时则给予最大的空间。这种微妙的平衡感,是极难拿捏的。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爱意在流淌,它没有压迫感,只有引导和启发。它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中,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值得珍藏的亲子互动瞬间,并赋予它们长远的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亲子关系蓝图,而不是一剂见效快的“万能药”。我甚至会考虑,等孩子大一些,再翻出来重温一遍,相信不同阶段读,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和信息量是相当可观的,但最绝妙之处在于,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将那些硬核的心理学概念包裹了起来。我发现自己阅读时,情绪波动非常小,这对于一个容易被育儿焦虑裹挟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其他书籍会侧重于描绘某个年龄段的“标准路径”,一旦孩子偏离了,家长就会陷入恐慌。然而,这本书却花了大篇幅去强调“个体差异”的珍贵性,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和尊重孩子独有的“生长节奏”,这极大地缓解了我对“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心和焦虑感。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规则的制定与弹性的平衡”,作者提出的“共同商议下的契约精神”对我触动很大,它教我们如何做有权威但不独裁的家长。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引用了很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它处理得非常高明,把这些背景知识融入到流畅的故事叙述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专业信息,却完全感觉不到阅读的负担。它更像是一本陪伴孩子成长的“思想伴侣”,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