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磕磕碰碰中成长的小探险家
I.认识你的1一2岁孩子
2.给父母的建议
3.父母意识与父母成长
*二章走好人生*一步
1.学步进行时
2.从走到跑的大动作发展
3.从大动作到手部精细动作的过渡
第三章在探索中认识世界
I.在探索中“学习”,在行动中“思维”
2.聪明宝宝养成记
3.涂鸦一想象的力量
第四章
发现语言的力量
I.1-2岁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
2.给孩子语言敏感期的帮助
3.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小游戏
第五章
从认识自我到*初的人际交往
I.认识自己不简单
2.寻求独立的“我”
3.*初的同伴交往
第六章子共读,送给孩子*好的礼物
I.开启子阅读之旅
2.子阅读小妙招
3.给父母的购书小指南
探索中面临的危险
第七章
I.摔倒
2.烫伤
3.被宠物抓伤咬伤
4.意外窒息
5.溺水
6.触电
第八章做智慧的1--2岁孩子父母
1.正确应对育儿焦虑
2.爸爸,陪我一起长大
3.不可回避的隔代育儿问题
好习惯初养成
第九章
1.培养孩子吃饭好习惯
2.养育作息规律好宝宝
3.养育卫生好宝宝
第十章
你问我答
1.孩子咬人怎么办?
2.孩子喜欢和大人对着干怎么办?
3.为什么孩子特别喜欢丢东西?
4.孩子好动,精力太旺盛,怎么办?
5.宝宝不爱睡觉怎么办?
6.孩子害羞,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怎么办?
7.孩子太黏人,害怕和大人分离,怎么办?
8.孩子吃零食到底好不好?
9.孩子特别胆小怎么办?
10.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172
I1.如何才能改掉孩子吸吮手指的习惯? /174
12.如何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吸引别人注意?
13.孩子有恐惧心理,怎么克服?
14.要不要上早教班?
15.早教越多越好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从婴儿到幼儿,各方面飞速进步的时期
过完1岁生日,孩子的进步更大了。其中*大的一个跨越就是开始学走路啦。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这都是值得铭记的重大事件。当孩子摆脱依赖物,摇摇晃晃站立起来走向你的时候,那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1-2 岁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除了会叫“爸爸”“妈妈”外,他还掌握了很多其他词汇,比如“水”“饭”“吃”等,到了2岁左右,孩子就会说简单的句子了,掌握的词汇也接近300个。孩子的语言发展以一种神奇的速度进行着。
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温馨的色彩搭配,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一种对育儿的认真态度。我记得我当初是在书店的育儿专区一眼就被它吸引的,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以及字体选择的克制感,都透露出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意味。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初为人父母、需要大量时间学习和消化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贴心的细节。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在章节标题的设计上,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口号式标语,而是用了一些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性的短语,让人在进入具体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即将学习的主题有了一个温暖且充满期待的预设。这本“教材”的定位,似乎不仅仅是提供操作指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带着你一起探讨如何以一种更优雅、更从容的姿态去迎接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挑战。那种对细节的把控,从外在到内在,都体现了出版方对高品质内容输出的坚持,让人在捧读之初就心生敬意,觉得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复品味的育儿经络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注重实操性和可复制性。它没有将所有内容糅合在一起,而是非常清晰地划分了不同月龄段的重点关注领域,并且在每个模块内部,都巧妙地设置了“观察工具”和“行动清单”。我个人特别喜欢那些“观察工具”的部分,它们不是测智商的量表,而是引导父母去留意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号,比如孩子在特定情境下眼神的游移方向,或者他重复做某个动作时的专注度。这教会了我,育儿的第一步是成为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急于纠正的指挥官。而“行动清单”则非常务实,它提供的建议具体到我们可以马上在接下来的半小时内尝试去做,比如“尝试用三种不同的语气和孩子道晚安”或者“今天午后散步时,只描述你看到的颜色,不附加任何评论”。这种微小、可立即执行的步骤,极大地缓解了新手父母面对宏大目标时的无力感,让人觉得,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真的在发生。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平衡“科学依据”与“人文关怀”方面的功力。这本书显然是建立在扎实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许多关于感觉统合、依恋理论的阐述都非常到位,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但最难得的是,作者从不让这些学术概念压垮了孩子本身鲜活的生命力。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将焦点拉回到“人”——那个独一无二的小小个体身上。比如,在谈到规矩和界限的建立时,他并没有给出僵硬的“必须这样做”的指令,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建立规矩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是为了控制孩子,还是为了保护他/她更好地探索世界。这种深层次的追问,迫使读者放下焦虑,转而审视自己的教养模式,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自我革新。它不只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探讨,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育儿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完整、更懂得爱的成年人的指南。
评分与其他动辄宣扬“完美育儿”的读物相比,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安慰感,来源于它对“不完美”的全然接纳。作者多次强调,教养是一个持续修正、不断犯错的过程,完美父母是教育的神话,而“刚刚好”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这种论调在充斥着焦虑的现代父母圈子里,无疑是一股清流。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孩子哭闹而情绪失控,事后非常自责,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恰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它不是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而是深入分析了父母情绪失控的根源,并提供了一个后续修复关系的小流程——如何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种对父母自身局限性的深刻理解和包容,让这本书不单单是写给孩子的,更是写给我们这些在摸索中成长的父母的。它让我们知道,爱孩子,首先要学会温柔地接纳自己,这种底色为整本书奠定了一种宽厚、踏实、充满希望的基调,让人读完后,不是更紧张,而是更放松、更自信地去面对明天清晨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一些育儿指南那样,上来就将各种理论和数据砸向读者,让人望而生畏。相反,它采取了一种非常温和的“陪伴式”讲述,仿佛作者正坐在你的对面,用最朴实的语言,分享他自己走过的那些坑和柳暗花明。尤其是在描述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开始形成独立意识的这段关键时期时,作者会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日常场景描述,比如早上因为穿袜子而引发的小小权力斗争,或者在公园里对一片落叶产生的无限好奇心。这些描述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不是冷冰冰的案例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情景再现,让我这个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新手妈妈,立刻产生了一种“对对对,我家就是这样!”的强烈共鸣。这种高度的代入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原本看起来高深的教育理念,也变得触手可及,真正融入到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人感觉育儿不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是一种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的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