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
定价:39.20元
作者:路甬祥,郑必坚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40268836
字数:200000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p>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五辑,共收入“论坛”2007年全部演讲12篇,具体包括《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管治》、《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五辑,共收入“论坛”2007年全部演讲12篇。“论坛”演讲者分别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和高层领导,内容涉及政治、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既展示了宽广的科学前沿,又透显出深厚的人文底蕴,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目录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2007年4月3日)英德拉·努伊美国百事集团CEO 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2007年4月3日)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管治(2007年4月16日)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文化与人才的较量(2007年4月16曰)德尔·罗斯福美国罗斯福(中国)基金会主席 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2007年6月8日)陈宜瑜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2007年7月10臼)理查德·R.施罗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温和条件下双氮的催化还原(2007年9月12日)库尔特·兰贝克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 海平面的过去和现在:气候、冰盖、海洋和固体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2007年9月12日)朱棣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未来之路:向可持续性能源迈进(2007年10月11日)卓以和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室主任,美国电机工程学家 分子束外延的发明和造福于人类(2007年10月1 1日)凯瑟琳·布希涅克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席 欧盟与法国的科技创新政策(2007年11月27日)常嘉煌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敦煌研究院首任所长常书鸿之子 传承——常书鸿与敦煌(2007年12月5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面向未来”这个词,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去探寻那些即将到来的变革和机遇。“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则为这份好奇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让我相信这里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智慧,能够为我们解读未来的脉络。而“第5辑”的后缀,更意味着这是一场持续而深入的思想交流,每一辑都沉淀着宝贵的经验和洞见。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学者们是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趋势,又如何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影响。是关于科技进步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何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还是关于中国如何在全球舞台上,以科技与人文的力量,贡献智慧与方案?附带的光盘,让我觉得这次的阅读将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动态的思想碰撞,能够亲耳聆听学者的声音,感受他们论述时的魅力,这无疑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点燃我更多的思考,让我对未来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信心和智慧。
评分“面向未来”这几个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前瞻性的召唤,也是一种对当下行动的鞭策。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理解并拥抱未来,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人心生向往。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则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听到来自中国最前沿的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声音,他们集结智慧,共同探讨未来之路。“第5辑”更是代表了论坛的持续性和深度,每一次的聚会,想必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我非常期待在这一辑的演讲录中,能够听到关于中国如何在科技创新浪潮中保持自身独特的人文价值,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失对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光盘的附带,更是让这份期待变得更加具体和触手可及。我希望能够通过听取专家的演讲,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建议。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时代前沿的对话。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这个书名上时,我的心中立刻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坚信,科学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而人文精神则是维系社会秩序、保障人类福祉的基石。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才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这样一个汇聚了中国顶尖思想者的平台,其演讲录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第5辑”的出现,更像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趋势的进一步探索。我非常好奇,在这一辑的论坛中,学者们会如何审视当前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们又会如何从人文的角度,去引导科技的健康发展,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光盘的附加,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能够以音频或视频的形式,亲身感受演讲者的魅力,理解他们的逻辑和情感,这无疑会比单纯阅读文字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野,让我对“未来”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从中获得一些行动的启示。
评分“面向未来”这个主题,就像一声号角,召唤着所有对时代脉搏敏感的人们。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强烈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深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碎片化的资讯淹没,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而这本书,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似乎致力于提供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技术的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人文论述,而是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非常好奇,在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度,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在哪里?在科技飞速进步的同时,我们的人文精神是否也在同步成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这个平台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努力,而“第5辑”则意味着这已经是一个持续且不断深化的思想交流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中国学者们独特的思考方式,他们是如何将东方哲学与西方科学相结合,去解读和塑造未来。光盘的附加价值也让我跃跃欲试,能够听到演讲者的原声,感受他们论述时的激情与智慧,这远比单纯阅读文字更能打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思考未来的新维度,帮助我理解科技进步背后的人文关怀,以及人文价值如何在科技浪潮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温度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书名——“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恰恰契合了我的阅读偏好。“面向未来”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积极的探索精神,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则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内容来源。我深信,真正的未来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也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构建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世界。我特别好奇,在“第5辑”这个时间点上,论坛的讨论会有哪些新的焦点?是关于数字时代下个人隐私与社会伦理的博弈,还是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和人类社会关系的重塑?或者是关于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如何发挥科学与人文的双重优势?光盘的附加,让我觉得这次的阅读体验将更加立体和丰富,能够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感受他们论述时的激情和逻辑,这对于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深刻的观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科学与人文如何在塑造未来中扮演重要角色。
评分“面向未来”这个书名,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而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可能的解答。从“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这个平台的名字,我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重量——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智慧,探讨着关乎民族和时代命运的重要议题。而“第5辑”的标识,则暗示了这是一场持续了多年的思想盛宴,每一辑都凝聚了前人的探索与思考。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个特定的时期,论坛的讨论重点是什么?是关于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还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抑或是关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这些问题都深深地触动着我。更让我惊喜的是,随书附赠的光盘,这意味着我不仅仅能够阅读文字,更能“聆听”思想的声音,感受演讲者们激昂的陈词和深刻的洞见,这种多感官的体验,相信会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持久的记忆。我期望这本书能激发我更多的思考,让我能够以更加成熟和睿智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发展,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着实引人遐想,特别是“面向未来”这个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充满了兴趣,也常常思考人类文明的走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我没能亲眼看到,但从名称本身就能感受到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演讲录,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平台,能够汇聚国内顶尖的学者和思想家,就当下以及未来最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很好奇,在“第5辑”这个节点上,他们的讨论会聚焦哪些更具前瞻性的议题?是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还是气候变化下的生存策略?亦或是太空探索的新篇章?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同时,附带的光盘更是增添了一份实感,这意味着我不仅能阅读,还能聆听专家的声音,感受现场的氛围,这对于深入理解演讲者的观点无疑大有裨益。我希望书中能有跨学科的视角,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有机结合,探讨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启发,让我对未来的理解更加清晰,也让我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拥抱即将到来的变革。
评分“面向未来”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仿佛在召唤着我们去积极地探索和创造。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未来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是我们理解和塑造未来的关键。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本身就是一个权威的平台,汇聚了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讨论必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第5辑”的标识,则说明了论坛的持续性和思想的积累,每一辑都代表着对时代议题的深入探讨。我非常期待在这一辑的演讲录中,能够看到学者们是如何将最新的科学发现与最深刻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来解读和应对我们即将面临的挑战。是关于如何利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还是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社会公平?抑或是关于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与包容性?光盘的附带,更是为这次阅读增添了额外的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聆听”专家的声音,感受他们思想的魅力,理解他们对未来的期许。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未来图景,并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书名中的“面向未来”所吸引,这四个字充满了希望和挑战。我一直认为,理解未来,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而未来的蓝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两者结合了起来,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寻求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份量的学术品牌,而“第5辑”则说明了其持续的影响力和思想的积累。我很好奇,在经历了前几辑的讨论后,第5辑的论坛会碰撞出哪些更尖锐、更深刻的火花?是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层解读,还是关于科技伦理在快速变革中的应对之道?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对话与碰撞,他们如何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又如何能够跳出学科的藩篱,共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献计献策。光盘的附带,更是让我觉得物超所值,能够亲耳听到学者的声音,感受他们论述时的真挚情感和思想深度,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体验感和理解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让我看到更广阔的图景,并为之做好准备。
评分当我看到“面向未来”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关于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以及人类命运的图景。我一直坚信,要理解未来,必须同时关注科学的力量和人文的价值。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这个名字,就意味着这是一个汇聚了中国最杰出头脑的平台,他们将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共同擘画未来的蓝图。“第5辑”的出现,更是让我看到了论坛的生命力和思想的延续性,每一次的演讲录,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次思想的飞跃。我非常好奇,在这一辑的演讲中,学者们会如何探讨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又会如何从人文的角度,为科技的进步注入人文关怀,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光盘的附带,则为我的阅读增添了另一重维度。能够“听”到学者的声音,感受到他们论述时的逻辑与情感,这种体验是纯粹的文字阅读所无法比拟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思考,让我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汲取智慧,去迎接挑战,拥抱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