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性与教育——后现代语境中教育观的现代性研究
定价:40.00元
售价:20.0元,便宜20.0元,折扣50
作者:于伟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303081615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此书显著的特点,即自觉地走出论学的象牙之塔,以其性的现代性教育观直面外教育改革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旗帜鲜明地指出学校教育应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应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教育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起来;应将开拓创新与传承文明结合起来;应揭示多元化中的共同规约,扬弃某些二元对立的*,剖析教育活动中固有的辩证关系;还独辟专章倡导“实用理性的教育观”。这对于当今世界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在思想导向上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这种理论密切地联系实际和针砭时弊的精神是应予以嘉许的。
目录
序
导言
一、研究此间题的缘由
二、问题研究域的界定
(一)西方化语境与本土化问题
(二)哲学话语与教育学话语问题
(三)现代性的视阈问题
(四)教育观的视阈问题
三、后现代语境、焦虑与哲学应答的初步界定
(一)后现代语境
(二) 焦虑(Anxiety)
(三)哲学应答
四、本书的框架结构
章 教育观的现代性焦虑问题与哲学应答方法论
一、教育观的现代性焦虑问题
(一)什么是现代性
(二)后现代主义及其对现代性的焦虑与解构
(三) 当前学术界对教育观现代性问题的焦虑与批判
二、哲学应答方法论
(一)处在夹缝中的历史唯物论的马克思哲学
(二)历史本体论
(三)生物进化论哲学
(四)和合论
第二章 有限理性主义教育观
一、理性界说及其合理性
(一)理性界说
(二)人类理性的合理性
二、理性教育观的历史演进及其评说
(一)古希腊理性教育观
(二)近代理性教育观
(三)现当代理性教育观
(四)历史地看待理性教育观
三、非理性、反理性主义及其教育观
(一)非理性及其教育的合理性
(二)反理性主义及其批判
(三)反理性主义教育观评析
四、有限理性及其教育观
(一)为什么要倡导有限理性
(二)有限理性的特征
(三)有限理性的教育观
第三章 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合目的、合规律的教育观问题
一、教育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教育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合理性
(二)拒斥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理论及其评析
(三)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观
二、坚持合目的性的而不是回归原始、野蛮的教育观
(一)人类进步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
(二)历史退步论、“犬儒主义”及当代反文明社会思潮批判
(三)对利奥塔关于人类解放、进步等宏大叙事批判的批判
(四)坚持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教育观
三、坚持合规律性的而不是“怎么都行”的教育观
(一)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种种质疑和批判
(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三)教育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第四章 实用理性教育观及其必要的张力
一、实用理性及其教育观的理论前提
……
第五章 科学理发及其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
第六章 明智的选择——坚持和完善教育观的现代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包含的哲学深度所吸引。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而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思潮。“现代性”在我看来,是一个既带来了进步也带来了问题的概念,它在教育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对效率的追求,还是对标准化评价的推崇,都带有明显的现代性色彩。而“后现代”的语境,则提供了一种解构和质疑的可能性,它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批判的视角来看待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代性教育观念。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后现代的多元、碎片、怀疑的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审视“教育观的现代性”?它会不会揭示出,一些我们在现代教育中习以为常的理念,在后现代视角下其实存在着深刻的局限性?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种新的语境下,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这本书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时代变迁中,找寻教育新方向的思想启迪。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厚重的学术气息,厚实的纸张和略显复古的字体,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教育思想的深度探索。我是一名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每天都在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这样的问题,也常常被各种新旧教育理念冲击得有些晕头转向。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指导我实践的理论依据,或者至少能让我对当下教育乱象有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后现代语境”这个概念下,我总觉得它带着一种解构一切、质疑一切的色彩,这与我们传统教育中“权威”、“标准”的观念似乎有着天然的隔阂。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种语境下,审视“现代性”这个庞大的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现代性”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而“后现代”又试图对其进行反思和超越,那么在教育这个具体的场域中,这种张力是如何被呈现和探讨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会呈现出现在的样子,以及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我对书中关于“现代性”的定义和分析非常感兴趣,希望作者能给出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学术严谨的阐释,为我构建一个理解现代教育的理论框架。
评分作为一名对教育理论和哲学交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被其提出的宏大议题深深吸引。在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教育的形态和功能似乎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性”这个词在我看来,既包含了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进步观,也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异化和失范。而“后现代”的视角,则像是对这种现代性逻辑的一种审视和质疑,它强调多元、碎片、去中心,以及对宏大叙事的怀疑。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思想背景下,去梳理和分析“教育观的现代性”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锐利的解剖师,一层层剥开现代教育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假设?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教育在现代性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在推动现代性,还是在被现代性所塑造?又或者,它本身就是现代性矛盾的集中体现?我对书中关于“后现代语境”的具体界定以及它如何影响教育观的论述尤为关注。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释,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理解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乃至“评价”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和重塑。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可能是一次关于我们所处时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哲学性反思。
评分我是一名对社会学和教育学有交叉关注的研究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它在尝试构建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来理解教育现象。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学习的过程,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晴雨表和推动器。“现代性”作为一个塑造了我们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的重大历史时期,其影响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制度的建立到教学理念的演变,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而“后现代”思潮,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现代性及其后果的新的批判性视角。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个“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现代性”在教育观上的具体表现?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教育是如何被工具化、效率化,或者说,是如何在追求“进步”和“理性”的过程中,悄然丢失了某些人文关怀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关于“教育观的现代性”的批判性论述,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超越纯粹的批判,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构或超越现代性教育观的思考,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次对现代教育本质的深度追问,也是对未来教育方向的一次重要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对教育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宏观历史进程与微观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这本书的书名《现代性与教育——后现代语境中教育观的现代性研究》恰好触及了我一直关注的焦点。我深知,教育并非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它深刻地受到时代思潮和历史背景的影响。“现代性”作为一种复杂而多维的历史范式,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以来的教育理念、制度和实践。从教育的普及化、学科的专业化,到对个体能力培养的强调,无不与现代性的逻辑息息相关。而“后现代”语境的提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审视现代性的新维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现代性”在教育观上的具体呈现,例如,理性主义如何影响了教学目标,科学主义如何塑造了课程体系,以及这种“现代性”的教育逻辑在当下面临哪些挑战和质疑。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下,对这些“现代性”的教育观进行批判性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对教育理论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关于教育在历史洪流中演变轨迹的深度解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过去,并以此为鉴,思考教育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