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状况与建设对策研究 |
| 作者 | 戴春胜,梁贞堂,龙显助,潘绍英,王国良 等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29050 |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状况与建设对策研究报告共分六篇。篇,环境状况,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第2篇,水资源生态状况与利用保护对策;第3篇,土壤资源生态状况与利用保护对策:第4篇,无公害、绿色食品安全生产;第5篇,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建设研究;第6篇,结论与建议。该项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基地为目标,对松嫩平原全域水土资源生态状况和利用保护,开展多部门、跨专业协同研究,研究的范围广、难度大,加之多部门协作克服了单一部门研究的局限性;二是收集的资料翔实丰富,实测数据多,信息量大,仅土壤水质分析样785个,累计10320项次:三是坚持边研究边应用,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实际。研究期间,撰写论文,已在刊物上发表了论文20篇。研究期间的多方面成果在引嫩工程建设、三江工程建设、大庆地区农业工程、水利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中得到应用,部分成果应用于东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水利学校等教学实践:四是通过对水资源、土壤资源、生态环境、农作物产地环境检验检测、研究,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绿色有机食品安全生产基地的对策建议,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五是研究中采用区域调查与典型筛查结合,在黑土植被种类、苏打盐渍土形成等方面取得了新发现。 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状况与建设对策研究报告共分六篇。篇,环境状况,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第2篇,水资源生态状况与利用保护对策;第3篇,土壤资源生态状况与利用保护对策:第4篇,无公害、绿色食品安全生产;第5篇,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建设研究;第6篇,结论与建议。该项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基地为目标,对松嫩平原全域水土资源生态状况和利用保护,开展多部门、跨专业协同研究,研究的范围广、难度大,加之多部门协作克服了单一部门研究的局限性;二是收集的资料翔实丰富,实测数据多,信息量大,仅土壤水质分析样785个,累计10320项次:三是坚持边研究边应用,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实际。研究期间,撰写论文,已在刊物上发表了论文20篇。研究期间的多方面成果在引嫩工程建设、三江工程建设、大庆地区农业工程、水利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中得到应用,部分成果应用于东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水利学校等教学实践:四是通过对水资源、土壤资源、生态环境、农作物产地环境检验检测、研究,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绿色有机食品安全生产基地的对策建议,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五是研究中采用区域调查与典型筛查结合,在黑土植被种类、苏打盐渍土形成等方面取得了新发现。 总之,该项研究成果,对松嫩平原水土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中低产利用改造、环境保护、区内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学与科研实践等方面具有指导与借鉴作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绪言 篇 自然与社会环境概况 章 自然环境 节 气候 第二节 地质与地貌 第三节 水文 第四节 生物 第五节 土壤 第二章 社会经济环境 节 概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 第四节 交通运输 第五节 旅游业 第二篇 水资源生态状况与利用保护对策研究 第三章 水资源生态状况评价 节 地表水资源生态状况评价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生态状况评价 第三节 水资源生态状况综合评价 第四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总体思路 第二节 需水预测 第三节 可供水量分析 第四节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第六章 水资源循环转化关系与途径研究 节 区域水循环模型构建 第二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第三节 四水转化关系研究 第七章 水资源利用保护对策 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总体思路 第二节 优化水资源利用工程布局 第三节 加强灌排工程体系建设 第四节 健全水资源调配机制,建立现代水利管理保障体系 第三篇 土壤资源生态状况与利用保护对策研究 第八章 土壤形成、类型与特性 节 土壤形成环境条件 第二节 土壤资源类型与特性 第九章 土壤肥力 节 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 第三节 各类土壤氮、磷、钾供肥强度 第十章 土壤化学性质 节 土壤重金属元素 第二节 土壤交换量 第三节 pH值、水溶盐分 第十一章 土壤资源生态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土壤利用改良分区 节 土壤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土壤利用改良分区 第十二章 土壤资源生态利用与保护 节 强化保护意识落实公共管理责任 第二节 改土培肥提高土壤肥力 第三节 实施科学的耕作与轮作休闲制 第四节 改善生态环境 第五节 防治土壤盐碱 第六节 测土配方施肥 第七节 松嫩平原土壤线性膨胀系数的研究 第八节 盐碱土苏打中Na主要来自深层地下水 第九节 针阔混交林也可形成黑土类 …… 第四篇 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安全生产研究 第五篇 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建设研究 第六篇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阅读《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状况与建设对策研究》这本书,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书中对于松嫩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都进行了详实而客观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水土流失成因的细致解读,以及对不同类型土壤侵蚀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深入研究。它让我明白了,保护水土资源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提出的建设性对策,展现了作者团队的智慧和创新。这些对策不仅具有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例如关于如何构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松嫩平原生态建设的光明前景。书中还提到了加强公众参与和科技支撑在水土资源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提升全社会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松嫩平原,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水土资源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这片沃土的未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个领域知识的空白。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幅描绘松嫩平原生态现状的细致画卷。书中关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退化等方面的论述,都让我对该区域的生态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作者在提出建设性对策时,展现了高度的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他们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水土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考量,提出的对策既考虑了生态效益,也兼顾了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书中对于区域协调发展、跨部门合作以及公众参与机制的强调,都体现了作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这对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保护好松嫩平原的水土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这本《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生态状况与建设对策研究》的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我关注松嫩平原很久了,那里承载着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任务,但近年来关于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让人忧心忡忡。我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介绍当地水土资源现状,并能提出切实可行解决方案的书籍。特别是“生态状况”和“建设对策”这两个关键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分析松嫩平原地区水土资源的分布特点、涵养能力、利用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比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灌溉、耕作方式不当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也非常关心书中提出的“建设对策”,希望它能涵盖面广,既有科学层面的技术指导,比如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被恢复等,又能触及政策层面的建议,比如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可持续农业模式、加强环境监管等。当然,如果书中还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这样能让我们读者更直观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我对这本书的出版感到很高兴,相信它能为关心松嫩平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人们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已经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它精准地抓住了松嫩平原当前最关键、最值得关注的议题。我一直对这片黑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近年来关于其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水土资源方面的一些担忧,也一直萦绕在心头。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一股清流,为我解开了许多疑惑。书中对松嫩平原的水土资源现状的分析,非常具体,既有宏观的区域性概括,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土壤肥力变化、地下水位下降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的论述,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指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对策。这些对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基于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科学评估,涵盖了农业技术、管理模式、生态修复等多个层面。例如,关于如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书中提出的具体措施,如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团队的严谨和扎实。他们对于松嫩平原水土资源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分析。书中关于降水、径流、地下水等水文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土壤侵蚀的类型、强度和空间分布,都有详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论证。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问题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些生态状况恶化的深层原因,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建设对策”部分,我认为书中提出的建议是既有前瞻性又不失操作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几条措施,而是从农业生产、生态修复、政策引导等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比如,关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书中提出的建议是基于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精准评估,并且考虑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平衡。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型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的推广应用,也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这对于我们基层农业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