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 胡国庆

《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 胡国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国庆 著
图书标签:
  • 齐民要术
  • 农业史
  • 农业区划
  • 历史地理
  • 中国农业
  • 传统农业
  • 胡国庆
  • 区域规划
  • 农业发展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9371
商品编码:2945267193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

定价:25.00元

作者:胡国庆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16293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以“农业区划”为主线阐述《齐民要术》的传承和发展。那么,什么叫农业区划?用现代的定义说,农业区划就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区划的科学手段与依据。它是以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和基础工作。农业区划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查清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开发建议;二是农业区划的分类,主要包含综合农业区划、专业和专题农业区划、各级农业区划、*农业区划等;三是农业区域规划,即对区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四是农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即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和科学安排,对未利用和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农业资源,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以获得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农业区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人工普查、化学、物理测定、农业系统工程、航天遥感、动态仿真、县级决策支持系统(DSS)、公里网点定点调查等。农业区划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禹贡》一书。《禹贡》出自战国时期,但也有人考证出自西周,那就更久远了。《禹贡》是我国*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我国*早的一部农业区划著作。该书用自然分区的方法,把全国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大州,并把各州的界域、山川、土壤、物产、田赋分别做了记述。这就是我国*早的农业区划。而《齐民要术》的问世,则把“农业区划”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既提出了“食为政首”的社会发展战略,又提出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的十大战略措施。可以说,《齐民要术》是世界首部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业区划专著。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把农业区划工作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国发〔1979〕36号文件公布了*届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副总经理王任重兼任主任;第二届由副总理万里兼任;第三届由副总理田纪云兼任;第四届由国务委员陈俊生兼任。寿光的农业区划工作,在县(市)委、的高度重视下,成为全国县级农业区划工作的试验田。本书的编排,共分两部分:*部分是《齐民要术》战略创新;第二部分是现代农业区划创新。其内容共分六个部分:一是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见目录一至八篇);二是战略决策(见目录九至十四篇);三是监测方法(见目录十五、十六篇);四是菜篮子工程的区划布局和发展动态(见目录十七篇)。

目录


《齐民要术·序》解析()
章农业区划与开发()
节农业区划()
附件1次土壤普查()
附件2第二次土壤普查()
第二节盐碱地改良工程()
第三节沿海地区分层开发规划()
第四节“三荒、四低”资源调查与开发()
第二章区划与灾害防治()
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
第二节海水入侵灾害综合防治()
第三节渤海资源退化原因及对策()
第三章农业结构与经济决策()
节农作物结构调整()
第二节农业系统工程在盐碱地区的应用()
第三节农村经济宏观决策()
第四章县级规划与决策()
节县级总体发展规划()
第二节农业区划滚动研究()
第三节县长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
第五章大农业与遥感监测()
节大农业战略规划()
第二节沿海资源动态遥感监测()
第三节公里网点动态监测()
第四节从《齐民要术》到菜篮子工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一条跨越千年的探索之路 农业,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其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又始终与人类对土地的认知、对技术的掌握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分配息息相关。在浩瀚的中华农学典籍中,《齐民要术》以其卓越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由贾思勰在北魏时期编撰的农学巨著,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更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农业生态思想。时至今日,当我们审视现代农业区划这一复杂而精密的科学体系时,不禁会回溯到《齐民要术》的智慧光芒,探寻其中与现代农业区划理念的内在联系,以及这部古老农书为我们理解和实践现代农业区划所提供的宝贵启示。 《齐民要术》的伟大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对农业生产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书共十卷,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的种类选择、种植技术(包括耕作、播种、管理、收获)、畜牧养殖、渔业、林业、果树栽培、蔬菜种植、酿造、加工、病虫害防治等各个领域。更重要的是,贾思勰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而是将这些技术置于具体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之中加以阐述。他反复强调“地宜种何物,人宜食何谷”,指出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以及根据土地肥瘠、水源丰歉等因素来调整农事操作。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正是现代农业区划的精髓所在。 现代农业区划,是在对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如人口、劳动力、市场需求、科技水平、政策法规等)以及生态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将一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单元的农业生产区域,并为这些区域的农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的最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我们对照《齐民要术》的内涵,不难发现其与现代农业区划的诸多契合之处。 首先,《齐民要术》对自然条件的细致观察与认识,是现代农业区划的基础。 贾思勰在书中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雨泽”、“风霜”、“暑寒”)、土壤类型(如“沃田”、“贫壤”)、水源情况(如“水旱”)、地形地貌(如“丘陵”、“平陆”)等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理解。他明确指出,“凡草木之生,必因地势”,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农业潜力。例如,他在谈及小米种植时,会提到“凡种黍,地宜在阴”,在讲到小麦时,则会强调“小麦非水不生,水多则淹”,这些都是基于对作物生长习性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这种对自然条件的精细辨析,正是现代农业区划进行区域自然条件评价和等级划分的原始形态。现代农业区划通过科学的仪器和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量化分析,但其根本出发点与贾思勰的观察是一致的。 其次,《齐民要术》对作物选择与配置的“因地制宜”原则,是现代农业区划的核心理念。 《齐民要术》中“北方之谷,不可种于南方;南方之谷,不可种于北方”的论断,以及对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特定作物的详细介绍,无不体现了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例如,他详细描述了不同地区小麦、粟(小米)、稻、麦、豆、麻等主要作物的播种季节、方法、管理要点,并强调了根据土壤肥力、气候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品种和栽培方式。他会根据“地势、水、肥”等因素,推荐不同的作物组合。这种“适地适种”的原则,在现代农业区划中被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现代农业区划会根据区域的优势自然资源,如光照、温度、降水、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确定最适合该区域的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产业带。 再者,《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系统性认识,为现代农业区划的综合性提供了历史借鉴。 《齐民要术》并非仅仅关注某一种作物或某一个环节,而是将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察。它不仅包括种植,还包括了畜牧、渔业、林业等多种农业生产形式的有机结合。例如,书中在介绍农事操作的同时,也穿插了关于施肥(包括人畜粪尿的利用)、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如酿酒、制醋等,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和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区划正是建立在对区域内所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最大化,这与《齐民要术》的综合性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齐民要术》对农业技术与环境关系的关注,与现代农业区划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相呼应。 贾思勰在书中对土壤肥力的保持、农田水利的建设、病虫害的防治等都有详尽的论述,这些都体现了他对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朴素追求。例如,他强调“粪肥沃地”、“休息土地”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农业区划强调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他对病虫害的防治,虽然方法相对原始,但其目的在于减少损失,保障产量,这与现代农业区划中对绿色植保、抗性品种选育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现代农业区划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当然,《齐民要术》毕竟成书于遥远的古代,其技术水平和认识深度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它没有现代科学的量化指标,也没有宏观的区域规划理论。然而,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智慧,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 《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之间的联系,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方法论的借鉴: 《齐民要术》中“因地制宜”、“察地之宜,审物之情”的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域性规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论。在现代农业区划中,这种方法论被科学化、系统化,通过对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条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最适合该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 2. 理论基础的启示: 《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生长习性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细致描述,为现代农业区划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基础。这些朴素的农学经验,在经过科学的提炼和升华后,可以成为现代农业区划中重要的理论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作物在不同区域的适宜性和产量潜力。 3.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渊源: 《齐民要术》中对土壤肥力、生态平衡的关注,体现了古代农业生产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朴素追求。这种理念与现代农业区划强调的绿色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4. 人才培养的启迪: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实践性极强的农学著作,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农学功底和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农业区划的实施,同样需要大量懂技术、懂管理、懂规划的专业人才,而《齐民要术》中蕴含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精神财富。 总而言之,《齐民要术》虽然不是一部直接论述现代农业区划的著作,但其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因地制宜的强调、对农业生产系统性的认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朴素追求,都与现代农业区划的核心理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研究《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的关系,并非是简单地将古代经验套用到现代,而是通过历史的回溯,汲取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为我们当前和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的同时,绝不能忽视那些根植于土地、源于自然、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原则的宝贵经验。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联想。作者在梳理《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之间的联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令人赞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历史经验指导现代农业实践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为今用”,而是对古人智慧的再创造和升华。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众多的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时代前瞻性的论述。这种对农业发展的全景式考察,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农学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宏大的视角和严谨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简单地罗列《齐民要术》的内容,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对于现代农业区划的理解,不仅仅是基于土壤、气候、水源等物理要素,更融入了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以及区域特色等多元维度。这让我意识到,农业区划并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齐民要术》中关于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朴素智慧,转化为现代农业区划中那些精细化的指导原则的?例如,书中对不同作物生长周期的细致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精准判断,是否能为我们今天进行区域性农业产业布局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参考?这种将传统农学精髓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的尝试,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一条充满潜力的道路。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农业技术细节,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农业发展理念。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种“整体性”的农业观,将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融为一体,而非孤立地看待。《齐民要术》所倡导的“顺天时,因地利”的原则,在现代农业区划中,或许可以被解读为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审慎考量。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将这种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巧妙地融合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关于农业哲学和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初初看到的时候,就勾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毕竟,《齐民要术》这本著作,在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占据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任何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的。而它与“现代农业区划”这个当下炙手可热的议题相结合,似乎预示着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碰撞。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将那份承载着千年农耕经验的宝典,与如今全球化、科技化的农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探讨出新的价值和视角。究竟是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古籍中的指导意义?还是通过挖掘其内在的哲学思想,为现代农业提供更深层次的启示?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对农业本质的重新审视,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引导读者进行这样一场深刻的思想旅程的,也很想看看那些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我们今天农业生产具有借鉴意义的“金句”。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作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一本千年古籍的智慧,巧妙地嫁接到了现代农业区划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上。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农业发展,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高度。它在宏观层面指引方向,在微观层面启迪思考。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齐民要术》中的某些具体方法或理念,如何能够为当下的农业区划提供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在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也对作者的学识和视野充满了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