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海曼P.明斯基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金融学
  • 金融不稳定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危机
  • 货币政策
  • 经济周期
  • 哈耶克
  • 凯恩斯主义
  • 后凯恩斯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01100
商品编码:29454040124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海曼?P.明斯基 著作 石宝峰//张慧卉 译者 定  价:68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1日 页  数:301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2401100 第Ⅰ部分 概 论
第1章 经济进程、行为与政策
第Ⅱ部分 经济危机回顾
第2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大政府的影响
1973―1975年的经济衰退年表
1974―1975年的经济事件
大政府的影响
收入和就业效应
大政府对现金流的影响
解读资产负债表
第3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
贷款人干预的影响
贷款人操作的本质
详述融资关系
贷款人功能
银行业惯例
贷款人概念
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1973―1975年的银行破产:作为贷款人的“中央银行”机制
使用的技术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经济学家将历次金融危机的破坏性等同于世界大战,它们周而复始,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对于危机的成因,人们多将矛头指向诸如华尔街的鼓噪、格林斯潘长期积极货币政策造成的流动性泛滥以及风险意识逐渐淡漠等,然而这些都不足以令人信服。美国经济学家明斯基对此早有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精准的预测。
作为一个在“黑板经济学”中鲜有耳闻的名字,明斯基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以“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永载史册。在海曼?P.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的《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中文修订版)》中,借助于资产负债表的原理,明斯基以简明的逻辑揭示了周期性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之必然,而这种“金融脆弱性”也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内生不稳定性;“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之关键,事前在于控制杠杆率,事后则在于提供充足流动性。若以之对照2008年优选金融危机的事后反思和政策处方,其不啻为一部精等
(美)海曼?P.明斯基 著作 石宝峰//张慧卉 译者 海曼?P.明斯基(Hyman P.Minsky),美国经济学家,金融不稳定论的开创者,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开创性人物。他1941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54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布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华盛顿大学,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不断被人们讨论和完善。
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他是靠前位提出不确定性、风险及金融市场如何影响经济的经济学家。
从流动性泛滥到流动性瞬时枯竭,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等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如此明显的经济不稳定性,是脆弱的金融体系的结果,该体系是在二战后金融关系和金融机构多年累积的变化中形成的。金融关系中那些不经意和不引人关注的变化以及经济良好运转所导致的投机性金融,已经使基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经验形成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失效。没有任何一组货币和财政操作的组合能够重建和维持那段时期的相对平静。如果我们想重获那种相对良好的境况,就必须进行基本的制度变革,这应当与罗斯福政府前六年的基础性改革的范畴和眼界相似。能解释当前明显的不稳定性的理论远见所启发的改革,才能获得成功。
    为了使新时代的一系列改革获得长久成功,就必须具备如下认识:一是为什么分散的市场机制(保守主义者所谓的自由市场)是处理经济生活中诸多细节的有效方式;二是资本主义的金融机构,特等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完全基于您提供的书名结构,但内容完全独立,侧重于一个金融体系在不同状态下的运作机制、历史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结构张力与系统嬗变:一种宏观经济动力学的审视》 本书聚焦于现代经济体系中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如何驱动周期性调整与长期趋势的形成。它摒弃了传统的均衡模型视角,转而采用一种侧重于“过程”与“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资本积累的非均衡性、金融媒介的放大效应以及政策干预的复杂后果。 第一部分:经济的“默认设置”——结构性摩擦与积累的悖论 本书的开篇首先确立了一个核心论点:经济系统的“稳定”并非一个自然的或外生的状态,而是一个需要持续付出代价来维持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时刻受到内部张力的挑战。 第一章:资本形态的异化与实体经济的失配 我们首先考察资本在不同形态间的转化效率与风险分布。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资本日益向高流动性和高杠杆方向集中,导致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长期超越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这种“金融化”的趋势如何扭曲了投资决策,并催生了“僵尸企业”与资源错配的现象,是本章探讨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分析战后不同阶段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化,揭示生产性投资与投机性投资之间的界限是如何变得模糊不清的。 第二章:技术范式的转换与创造性破坏的代价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范式(如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更迭,都伴随着旧有产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崩溃。本书详细考察了这种“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社会成本,特别是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技能溢价的扩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加剧。我们提出一个模型,用以衡量技术创新对社会公平的“溢出效应”和“回流效应”之间的失衡状态,并分析制度设计在平抑这种破坏性冲击中的作用。 第三章:债务的社会学:从偿付能力到信心基础 债务不仅仅是经济工具,更是社会契约的体现。本章深入研究了私人和主权债务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角色转变。我们不满足于分析债务与GDP的比率,而是着重考察债务的“社会学”面向——即债务的累积如何侵蚀了公众对未来收入的信心,以及当信心动摇时,信用机制如何瞬间瓦解。通过对历史萧条时期的案例分析,本书论证了“信心稀释”比单纯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更为危险。 第二部分:系统边界的拓展与风险的内在化 第二部分将视野扩展到全球层面,分析金融体系如何通过跨国连接将局部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系统性的风险。 第四章:全球价值链的脆弱性与“多米诺骨牌效应” 随着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一个角落的生产中断或金融违约,能够以远超预期的速度传导至全球。本书运用网络科学的方法论,分析了关键节点(如特定金融机构、特定地理区域的原材料供应)的失效如何触发大规模的连锁反应。我们特别关注了“影子银行体系”在加速风险传染中的隐蔽角色。 第五章:宏观审慎的困境:目标冲突与工具滞后 面对系统性风险,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工具箱不断丰富,但其有效性受到严格的政治经济学限制。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困境,包括信息不对称、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如通胀与金融稳定)、以及政策行动的时机选择——即“总是为下一次危机做准备,但永远无法预料下一次危机的形式”。 第六章:跨代际的资源分配:代际剥削与环境负债 本书将金融稳定这一议题延伸至时间维度,探讨了当前经济决策对未来世代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分析了公共财政的长期承诺(如养老金、医疗成本)如何与短期刺激政策相结合,形成一种结构性的“代际契约失衡”。同时,环境资本的消耗被视为一种特殊的、难以定价的负债,其对未来经济基础的侵蚀作用,构成了最深远的系统性风险。 第三部分:超越常规的制度重构与适应性路径 本书的第三部分从对问题的诊断转向对可能出路的探索,强调制度创新必须匹配系统复杂度的提升。 第七章:从规则到原则:构建具有韧性的监管框架 面对不断演变的金融创新,刚性的、基于规则的监管模式注定失败。本章主张转向基于风险原则和目标导向的监管哲学。重点讨论如何设计能够自我修正的“适应性治理”体系,该体系能够在不扼杀必要创新的前提下,主动识别并限制系统中的过度杠杆积累和关联性风险。 第八章:分配正义与经济稳定:再平衡的必要性 一个过度分化的社会必然导致经济需求面的疲软和政治极化,进而反噬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本书提出,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不应仅被视为社会公平问题,更是维持有效需求和信心的关键经济稳定器。我们将评估不同形式的财政干预(如累进税制、普遍基本收入的区域性试验)对提升经济韧性的潜在贡献。 第九章:重塑经济叙事:从无限增长到可持续发展 最终,本书呼吁一场深层次的范式转换——从对GDP无限增长的执念中解放出来。真正的经济安全不在于资产泡沫的不断推高,而在于建立一个能够内化所有外部成本、并能适应外部冲击的“丰裕而非扩张”的经济模式。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繁荣”,并建立一套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新指标体系,以指导长期的、负责任的经济行为。 --- 本书面向经济学、金融学、社会政策领域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希望超越传统商业新闻的表层叙述,理解现代经济系统深层动力学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深深吸引。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经济学者,但长期以来对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的关注,让我对“稳定”这个词有着深刻的体会。稳定的经济意味着可预测的增长、低通胀、充分就业,以及相对平稳的资产价格。然而,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种理想状态是多么脆弱。金融市场的每一次繁荣背后,似乎都潜藏着风险累积的种子,而每一次危机,又都让人们对稳定性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这本书的“金融不稳定视角”这一点,正是我一直以来最为关注的切入点。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往往忽略了金融系统本身的内生脆弱性。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金融不稳定因素,比如过度杠杆、信息不对称、羊群效应等,是如何一步步将经济推向危险边缘的?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理论是如何与现实碰撞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如同一个精准的诊断,直击了当代经济现象的核心困惑。我们总是在追求经济的“常态化”和“稳定增长”,但现实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难以摆脱周期性的衰退和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这种“稳定不稳定的”的状态,究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还是金融系统设计本身存在的某种根本性缺陷?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金融不稳定”这个视角来解读这一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帮助我跳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去审视金融体系在其中扮演的更为主导性的角色。那些看似偶然的金融事件,是否其实是系统性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这本书能否揭示这些风险的来源,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放大和传播的?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经济的“韧性”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金融动荡之后。我们希望经济能够如同弹簧一样,在受到冲击后能够迅速恢复,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这本书的题目“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渴望理解,为什么经济似乎总是无法真正实现长期的、内生的稳定,而是时常被金融市场的波动所打断。作者究竟会如何从“金融不稳定”这一独特角度来剖析这种现象?是否会涉及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以及金融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深层原因,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就仿佛置身于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迷宫之中。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经济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波动和周期性危机,反而将它们视为研究的起点。我一直认为,经济学理论若想真正指导实践,就必须能够解释那些最棘手、最令人头疼的现实问题。而金融不稳定,恰恰是近年来全球经济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近期的某些市场动荡,我们都看到了金融系统在其中扮演的“催化剂”甚至“引爆点”的角色。这本书的“中文修订版”让我尤其期待,它是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分析和考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即使在看起来相对平稳的时期,金融市场内部依然可能孕育着巨大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是如何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机构,迅速蔓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一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文修订版更是让觉得内容会更加贴合本土的理解和实践。我一直觉得经济学领域,尤其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存在着一种既期望稳定又不得不面对波动的内在矛盾。我们渴望政策能够带来长期的繁荣和价格的稳定,但现实中,金融危机、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的反复却似乎是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常态。这种“稳定不稳定的经济”的状态,究竟是系统性的缺陷,还是某种必然的规律?这本书的标题似乎直接触及了这个核心问题,让我迫切想知道作者会从金融不稳定的视角,如何去解析这种看似矛盾却又普遍存在的现象。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那些在新闻头条中频繁出现的经济震荡,以及这些震荡背后复杂的金融传导机制。或许,这本书能够解答我一直以来对经济“过山车”式波动的困惑,并且给出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不稳定的思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危机的报道和分析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