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定价:59元
作者:朱刚 著
出版社:北大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3011073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该书系统地、客观地介绍了20世纪流行的各种思潮。作者是国内在该领域的quanwei人士,著述颇丰。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序言
引论
单元 俄苏形式主义
作为技法的艺术
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
“形式方法”的理论
形式主义诗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单元 英美新批评
传统与个人才能
意图谬误
情感谬误
反讽——一种结构原则
诗歌中的张力
第三单元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学与历史
批判现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决定
叙事是社会象征行为
语言的牢笼
第四单元 精神分析批评
意识的结构
俄狄浦斯情结
梦的解析
作家与白日梦
弗洛伊协与文学
镜子阶段
第五单元 神话原型批评
主要原型
集体无意识概念
文学原型
第六单元 读者批评理论
阅读行为
文学史作为对文学理论的挑战
为什么无人害怕沃尔夫冈·伊瑟尔?
阅读和身份:一场精神分析的革命
批评阐释的主体特色
第七单元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语言符号的性质
神话的结构研究
结构主义活动
诗学的定义
第八单元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结构,符号,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
……
第九单元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十单元 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
第十一单元 文化研究批评理论
第十二单元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第十三单元 性别研究批评理论
结束语
这是一本挑战思维的书。在阅读之前,我以为我对西方文论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它不是简单地梳理和归类,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张力。作者在阐述解构主义时,并没有停留在“颠覆”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其哲学根源,比如后结构主义对二元对立的批判,以及这种批判如何体现在对文本意义的模糊化处理上。我曾花了好几个小时去理解“延迟的意义”这个概念,作者通过对德里达著作的细致解读,让我逐渐触摸到了其思想的核心。此外,书中对于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更强调了被压迫者在书写自身历史和身份认同上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论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层面,它更关乎权力、意识形态和历史叙事。它要求读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并勇于挑战既有的观念,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智识的洗礼。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觉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听起来就很“厉害”,充满了学究气。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的“友好”,至少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是这样。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以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将那些复杂的理论概念娓娓道来。比如,在介绍结构主义时,他通过类比语言学,将原本抽象的符号和意义的生成过程变得直观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接受美学的部分,它打破了我以往那种“作者说了算”的阅读模式,让我意识到读者在解读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如何在每一次接受过程中被重新构建的。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和评论家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的碰撞与对话,构成了一幅幅思想的交响乐,让我看到了西方文论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虽然有时候为了理解某个概念,我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思想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文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这些理论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一开始只是想了解一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概况,但没想到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如此全面且精细的“导览”。作者在介绍现象学批评时,对 Husserl 和 Heidegger 的哲学思想做了相当详尽的阐述,解释了“意向性”和“此在”等概念如何影响了文学的观察和体验,这让我对文学的“在场感”有了全新的理解。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新历史主义”的讨论,它不仅仅是将文本视为历史的反映,更是认为文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它参与了历史的构建和塑造。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解读,揭示了文本与权力、与社会习俗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见一位新的思想巨匠,或者发现一个颠覆性的理论视角。它对我的写作和思考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文学和文化有了更宏大、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从这本书的封面和装帧来看,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硬核、只适合学术界人士阅读的专业著作。但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异常流畅,甚至可以说是“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概念融入到历史的叙事中,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的变革洪流之中。比如,在讲述精神分析批评时,他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弗洛伊德或拉康的理论,而是通过分析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自我和欲望,来引出这些理论的意义。这种“由果溯因”的讲解方式,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接地气起来。书中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梳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阐述了女性在文学创作和接受中长期被边缘化的现实,更揭示了女性主义理论如何为重新书写历史和颠覆男权话语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我发现,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如何去看待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我有点望而却步,封面设计也偏向学术化,一开始确实担心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随着翻阅的深入,我发现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且精细的视角来理解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的脉络。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文论流派和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理论置于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存在主义的冲击,或者工业化进程如何催生了对语言和符号的新思考。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介绍其文本分析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方法在当时语境下的合理性以及后世对它的反思与扬弃,这种辩证的叙述方式让我对文学研究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穿插了一些对重要文本的简要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能点石成金,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阅读过的经典作品,理解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背后蕴含的深层理论支撑。这绝对不是一本读完就能一掠而过的书,它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品味,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