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傳統文明 傳統科學 傳統農業
定價:35.00元
作者:嚴火其
齣版社:江蘇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21417618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憲法史上的國旗、國歌、國徽》是我社“憲法知識叢書”中的一本。本書通過大量考證曆史文獻資料,梳理瞭國旗、國歌、國徽的曆史及製度、發展脈絡等,旨在分析與探討國旗、國歌、國徽的憲法意義、審定的機構與程序以及有關使用的規範,是一本科普型憲法知識類讀本。
內容提要
晚清以來,國旗、國歌、國徽這些政治符號在中國的相繼齣現,意味著中國也逐漸邁進瞭現代國傢的行列。從它們被選定的那一刻起,就烙上瞭時代的明顯印記,比如政治意念、符號圖案、色彩意義等。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隻要不發生暴力革命,政權更迭在憲法秩序之下運行,那些當時鮮明的時代元素或許會淡化,沉澱下來的隻是其曆史內涵和象徵意義。
本書梳理瞭國旗、國歌、國徽的曆史及製度、發展脈絡等,旨在分析與探討國旗、國歌、國徽的憲法意義、審定的機構與程序以及有關使用的規範。
目錄
作者介紹
餘淩雲,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公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警察法學。著有《行政法講義》《行政法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行政契約論》《行政自由裁量論》《行政法上閤法預期之保護》《警察行政強製的理論與實踐》等10部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Minority and Group Rights 等刊物發錶論文90餘篇。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課題,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奬(人文社會科學)二等奬、第五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奬”一等奬、首屆中國青年法律學術奬(法鼎奬)、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等奬項。
文摘
新中國的五星紅旗
1949年6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新政協”)籌委會召開次會議,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國歌評審小組”(第六小組),馬敘倫任組長,、茅盾任副組 長,成員包括張奚若、田漢、鄭振鐸、郭沫若、翦伯贊、錢三強、蔡暢、李立三、馬寅初、張瀾(劉王立明代)、陳嘉庚、歐陽予情、廖承誌等名流。彭光涵擔任秘 書。7月4日,第六小組次會議決定,登報公開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設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和國歌評選委員會。
7月10日,由郭沫若、瀋雁冰、鄭振鐸等草擬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啓事》,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委會批準,7月15日至26日,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天津日報》《光明日報》《大眾日報》《進步日報》等全國各大報紙上連續刊登,嚮海內外徵召新國旗圖案。要求是:
(甲)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曆史、文化等);
(乙)政權特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
(丙)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
(丁)形式色彩以紅為主,可用其他配色。
截至8月20日,收到應徵稿件1920件,共2992餘件(一說為3012件) 作品。大緻分為四類:類,為鐮錘交叉並加五角星,此類多,並有變體。第二類,為嘉禾齒輪並加五角星,或不加五角星,也有變體。第三類,以兩色或三色 之橫條或竪條組成旗之本身,於左上角或中央置鐮錘、嘉禾或五角星。第四類,旗麵大部分為紅色或多色,加以紅色或黃色五角星。經評委、專傢反復研究,認為前 三類“多模仿、不簡潔”,不采用。第四類較好。從中遴選瞭38件入圍,分彆編號,隱匿作者姓名,製作圖冊,送各位委員審閱、挑選。
但是,委員們對後入選的方案爭執較大。9月25日,毛、在豐澤園召開國旗、國歌等協商會議。毛期望能夠選齣一幅,“能一緻通過”。毛親自選定瞭編號為32的、由曾聯鬆設計的“紅地五星紅旗”。毛說:“中 國革命的勝利就是在黨領導下以工農為基礎,團結瞭小資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共同鬥爭取得的,這是中國革命的曆史事實,今後還要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 義。我看這個圖案反映瞭中國革命的實際,錶現瞭我國革命人民大團結。不但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我看這個圖案是較好的圖案。”
但是,原設計的大五星中央鑲有鐮刀與斧頭,與蘇聯的國旗近似,所以,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次全體會議采納瞭取消鐮刀斧頭之後的五星紅旗方案,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第四條規定,“全體一緻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紅色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10月1日,在北京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上,由毛親手升起的五星紅旗,是由北京美術供應社的趙文瑞趕製的,用的是北京瑞蚨祥提供的紅綢子和黃緞子。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發錶新華社答讀者問,對國旗的說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麵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齣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錶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1954年,我國部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之後的1975年、1978年、1982年憲法都沒有變化。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
序言
翻開《嚴火其》這本厚重的書,我首先被其封麵設計所吸引,低調而又不失內涵,仿佛預示著一場與智慧的對話即將展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的敘事方式所打動,他似乎總能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卻又飽含深情地描繪著一個時代的風貌,一種精神的傳承。書中對於曆史人物的解讀,並非簡單的功過評判,而是深入挖掘其內心的掙紮、矛盾與追求,讓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重新在我們麵前呼吸。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的審慎態度,他不會輕易下結論,而是娓娓道來,引人深思,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復雜與精妙。每一次的閱讀,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那些曾經模糊的曆史影像,在他的筆下變得清晰而立體。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現代社會的反思。他並沒有刻意去歌頌過去,而是以一種平和而有力的語言,揭示瞭傳統文化中那些值得我們珍視和傳承的寶貴品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對自我身份的探尋。
評分9787214176189,這個數字串,承載著一本我最近如飢似渴閱讀的書。這本書的內容,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世界,那是一種與現代文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係。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先輩們是如何理解自然、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古代節氣與農事活動的關聯的闡述,那不僅僅是簡單的日期劃分,而是對天時地利的精妙把握,是對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讀到關於古代建築的章節時,我更是驚嘆於古人的匠心獨運,他們如何利用簡單的材料,建造齣既實用又充滿美學的建築,並且能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古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淳樸的聯係,那種基於禮儀和道德的和諧關係。雖然書中沒有提及現代科技,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敬畏,這讓我深受啓發。它讓我開始審視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在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是否忽略瞭那些真正重要的、能滋養心靈的東西。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更加古老、更加智慧的世界,並從中汲取力量。
評分終於收到瞭盼瞭許久的《傳統文明》,迫不及待地翻開,就被書中所描繪的宏大敘事深深吸引。作者似乎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散落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碎片一一拾起,並用精妙的筆觸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壯麗的曆史長捲。書中關於禮樂製度的論述尤為精彩,那不僅僅是枯燥的條文,而是融入瞭古人對社會秩序、人倫道德的深刻理解,是對“和而不同”思想的生動詮釋。我常常在想,在那個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構建齣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社會結構?書中的細節,比如對於古代節日習俗的考證,對於先民們敬畏自然、順應天時的生活態度的描繪,都讓我感受到瞭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聽到悠揚的鍾鼓之聲,看到熙熙攘攘的市集,感受到先輩們在風雨飄搖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努力。嚴火其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對曆史事件的梳理脈絡清晰,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即便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在他筆下也煥發齣生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曆史的迴溯,更是一次關於文化根脈的追尋,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傳統的關係,也對我們這個民族所承載的厚重文化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傳統科學》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顛覆瞭我以往對科學的認知。我一直以為科學是西方近代纔興起的産物,是實驗室裏、公式定理中的冰冷邏輯。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同樣擁有著一套獨特而智慧的科學體係,它們並非遊離於生活之外,而是深深植根於對自然萬物的細緻觀察和深刻體悟。書中對中醫的論述尤其令人動容,那是一種將人體視為一個精密而和諧的生態係統,通過陰陽五行、氣血經絡來調和身體內部平衡的智慧。我之前對中醫總有些似懂非懂,但通過書中的講解,那些看似玄妙的理論變得清晰易懂,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辨。還有對中國古代天文學、數學、建築學等方麵的介紹,都讓我看到瞭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非凡的創造力。他們不拘泥於形式,而是從實際齣發,不斷探索和實踐,最終形成瞭獨具東方特色的科學成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並非隻有一種麵孔,它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綻放齣迥異而同樣璀璨的光芒。它也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科技進步的同時,不應忽視那些被我們遺忘或低估的寶貴傳統智慧,它們或許能為我們解決當今世界麵臨的諸多挑戰提供新的思路和靈感。
評分《傳統農業》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土地與生命的百科全書,充滿瞭古老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我一直覺得農業就是種地,是滿足口腹之欲的生産活動,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在中國古代,農業早已超越瞭單純的物質層麵,上升到瞭天人閤一、道法自然的哲學高度。書中對農時農事的安排,對土壤的養護,對作物種類的選擇,都體現瞭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生態平衡的極緻追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五榖”的論述所打動,那不僅僅是幾種糧食的名稱,更是古人對不同作物特性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據土地的稟賦和氣候的變化,進行最恰當的種植。還有書中關於水利灌溉、病蟲害防治的描述,都充滿瞭智慧和耐心,沒有現代農藥和化肥的痕跡,卻能實現可持續的豐收。閱讀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更加淳樸、更加和諧的農業社會,人們與土地和諧共生,從自然中汲取養分,也迴饋自然。這讓我不禁反思,在追求高産高效的現代農業模式下,我們是否丟失瞭一些更重要的東西?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傳統農業的技術細節,更讓我感受到瞭古人對土地的深情厚誼,以及那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哲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